11月行走作文
-
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往与当下的交融。方塔园,站在这“曲径幽深处”,从现代的喧嚣中,踏上那条小道,窥见一段被岁月雕琢的往昔。
沿着蜿蜒的小径,阶梯一层层降低。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数林,叫人看不清方塔的身影。这条路有什么意义呢?望着脚下的石板路,我心中的疑惑郁结。视角一点点降低,青树掩映之下,方塔逐渐显露其庄严的身姿。樊老师突然立足:“同学们,这层层阶梯象征的什么?”好似听见了我的心声,樊老师微笑着开口。或许大家也同我一样疑惑,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樊老师眼神一凛,望向方塔,又回首我们踏足过的石板路。“这是一条通向历史的路,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我顺着他的眼神望去,所言不假。在这寻常可见的细节中,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匿于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之中,等待着我们去细心发掘。
来到“何陋轩”,老师要求每个书院发表一下感想。对于一个同学的发言我也狠狠共情。站在何陋轩的门口,正午,阳光正好。弯弯绕绕的长廊有一道曲线的白墙挡住了视线,墙上有着形状不一的镂空,身边是一株红枫,深秋为他染上了新装,深深浅浅的橙色点缀,即使是枯垂的枝叶也构成了独特的美感。时有一缕阳光洒落叶间,在地面绘出星光点点。一如庭院设计的本意,有不少老年人在此处打牌,畅聊天南地北,家长里短,一派温馨的气氛。我也不由得想,假使冯纪忠老先生还在,他也会欣慰地笑着看着这片他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土地吧…
古老的土地上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可能。让我们以更加敬畏和审慎的态度,去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城市里的哪个角落,或许只是一汪清泉,或许只是一片落叶,只要你触摸到了历史的那条缝隙,你也能感受人文的精神。
就让我用樊老师那句话来结尾吧:“踏上这层层向下的土地,走进历史,探寻那历史的深处。” -
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期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是宋代建筑,形态结构上因袭了唐代砖塔的风格。其现存的城隍庙影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1978年,上海市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造一个历史文物公园,即方塔园。由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负责总体规划。
冯先生提出“与古为(二声)新”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市在尊重和保护古代遗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方塔园以宋方塔为中心,融合了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文物建筑,通过肩带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格。这里的与古为新体现在设计的多个方面:- 尊重历史与自然:方塔园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在规划设计时,对场地内现存的植物和地形加以保护,场地内原有的地形、河流走势、竹林、古树等在设计之初便得到重点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展现原貌。
- 空间组织与轴线:方塔园的空间布局和轴线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传达了冯纪忠先生的“意”:宋代的“精神”在流动,引领着所有的空间在动,在转换,即“意动空间”。
- 传统技术材料的传承与超越:方塔园在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木构、石结构、砖结构等技术,又大胆尝试了钢结构、钢木结构、竹结构等多种材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创新:方塔园在继承中国古代造园手法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例如,公园围墙的设计经过多种变形处理,保持其经典风格的同时,增强了公园内外的视觉交流。
-
尊敬的松江区政府您好!
我们是樊阳人文公益讲坛西文书院小组的同学。
非常感谢你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对方塔园日常维护工作的支持。不过在参观方塔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方塔园的展示介绍有所不足,无法让大家有效地了解相关历史建筑的底蕴,以及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现状有所改善。
首先,游船部分的船只风格过于现代,与四周的风景格格不入,略显突兀,在不影响游客的体验的情况下,,可以把现在的船只改成更加复古一些的风格,即保留了娱乐的功能,也让整体风格更加和谐,符合冯纪忠先生“与古为新”的造园理念。
其次,在古建筑旁加入更多的展示牌,向大家介绍方塔、照壁、天后宫等不同建筑,让方塔园在作为大家休闲之地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可以在方塔园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辨别方塔园中的建筑分属于哪些朝代?根据这些建筑的造型思考,它们从哪里彰显了宋的精神,以及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一张纸上后交到一个固定的点位,将一些较好的回答挑选出来后展示,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参与,推动文化传承。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建议能为改善现状与文化传播提供帮助。
致此
敬礼! -
内江公园漫步随记
白色围墙中间,有个圆形的镂空造型,用砖块砌成的圆形拱券上,“内江公园”四个字很是显眼。走进公园,穿过几个相似的拱券,一段不长的走廊出现在眼前。沿着走廊一直走,尽头处是一座亭子。走进亭子,我很快就看到了樊老师、万总还有其他讲坛同学。
亭子的顶是木质的,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石柱很敦实,透着岁月沉淀的味道;水泥做的座椅,则显得比较普通,这就是这座亭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往前看,是我们来时走过的游廊。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亭子与游廊,存在着哪些共性特征呢?”樊老师抛出问题,眼神中带着一丝引导与期许。
我目光扫过游廊边的红木座椅,灵感闪现,率先回应道:“这两处皆可供游人稍作停歇,舒缓身心。”
“很正确。那其他同学,是否还能挖掘出别的共通点呢?”樊老师点头肯定,继而鼓励众人继续探索。
这时,一位同学试探着说道:“从观景视野的角度看,它们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非常敏锐。”樊老师赞许道,“那再深入一步,大家可察觉到亭子、游廊与普通住宅建筑在结构上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什么?”
“是墙!”众人异口同声,仿佛在思维的碰撞中达成了共识。
“没错,正是墙壁的有无。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范围,能让我们毫无阻碍地将园林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既然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景致的欣赏之中吧。”樊老师微笑着发出号召。
起身走进游廊,我用手摸了摸之前就注意到的红木座椅,背后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嫩绿的浮萍在水面悠然漂浮,那灵动的姿态仿佛在绘制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我轻轻抚摸着红木靠背那优雅的弧线,心底不禁对这园林的精妙设计暗生钦佩。
“现在,我们开启一个有趣的小任务,各自在这内江公园中探寻那别具韵味的‘小八景’吧。”樊老师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好呀!”大家齐声响应,纷纷取出手机,如同寻宝者一般,在这小巧玲珑却又充满魅力的园林里,仔细寻觅那些隐藏在角落的迷人风景。
没多久,我的手机相册里就存满了这里的景色。随便翻看,有湖水里房屋的倒影,恰似梦幻中的镜像世界;湖边有个小亭子,屋顶青苔斑驳,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忘寒居前,瓦片精心拼就的图案独具匠心,散发着古朴的艺术气息;游廊后面的小竹林里,冒出了一支鲜嫩的笋芽,那蓬勃的生命力让人眼前一亮;小溪边那块布满青苔的怪石,形状怪异离奇,宛如大自然随性创作的雕塑作品;还有一棵金黄的银杏树,在一片翠绿的环绕中闪耀着独树一帜的光彩……
这座小小的公园,虽然规模不大,却似一座隐匿着无尽魅力与惊喜的宝藏园林,满园的美景与盎然的春意如涓涓细流,悄然流淌进每一位到访者的心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
记千岛湖龙山岛
上岛,几乎就是在山间行走了,环山而设的步道很像是台湾的规划。
上岛后很长的几十级台阶,便可见到一侧延伸入湖的长廊,尽头则是可以观赏处,只是长廊中段四顾既无装饰也无移步换景的玩味处。
踏过石墀几个,便进了环岛的道上,在一边幸而可以看到湖景,远处才可看见淡青绿色的岛屿浮静水,也算是“孤屿媚中川”了。目光驻在湖上良久,脚下的路不觉间便向内倾移了些,至于草木茂盛、枝干交错,空间更悠长而深邃了些,常再走数十步路,又豁然开朗看得水波粼粼,俯视像瓦片的接处,眺望则不见先前的岛屿,只有不知道是哪处游客的行船。
路急转上下不多,在走几百步便进了一方庭院,大概是在山中的缘故,是从一个斜口进去,来的正好,满地黄叶,有人慢慢挪动扫帚,怕是也不想破坏这儿吧。沿着已经荒废的第一间屋走,廊外一边是门紧闭的屋子,另一侧是尽卧伏在地上的黄叶,有意无意引人伤秋……
现代性,或者像是为公众开放的一点是另一侧屋子门前大都是关于新安画派的介绍……再过一扇门,上题徽港寻踪,碑以样有力的字更装饰了景色。向前便是一座向湖中伸出的小亭。两边都是被遮住的花木,向前看依旧是光掠湖面。可喜的是正有一块碑在其上,上面印象里是海瑞的功绩……
再向前,便豁然开朗成了平地,再往前便是古钟和海瑞祠了,几乎只是纯粹的人迹……海瑞祠前是拓下来序次排列的海瑞笔记,再往前是色泽交错雕砌的海瑞祠,正门之大颜色之混杂是在北京也少见的……进门则是四周海瑞功绩的壁画和雕塑了。
无论是从海瑞祠门前走出还是走入,路上都必经喧嚣的各色店铺,所幸设在宽阔些的地方,不然狭小的空间就成了混乱而丑陋的了。
园林,园囿,以四方的水来困住一方景色,人和自然在穿梭和交织中本身变成了园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