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每周讲座的要求和反馈

    21 主题
    889 帖子
    施心然

    是一次没能参加,但很感兴趣的讲座。结合同学的反馈,我意识到文革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因为革命永远是情感最爆裂、直接的表达,但被迫害的人们,(尤其读了林昭的故事),他们虽然一开始是顺应着潮流、且狂热前进的,但本质上他们和时代是不匹配的。网上查到林昭的信件与他人对她的回忆文章,我看得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她是活着的,她是热爱并愿意拥有个人生活的。跳脱出来看这是最不被允许的——于是被抛下,被枪毙,是必然的。

  • 属于西方文学的预习作业。这是课堂和个人阅读思索的延伸。

    1 主题
    38 帖子

    在地图上遇见骑士:中世纪文学讲座
    学生作业:
    1、提到中世纪,你最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是什么?
    黑暗的;宗教
    2、请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地图,图片见会员群
    (细节探索可见The Largest Medieval Map | Mappa Mundi Hereford)
    回答:在这幅地图上有你觉得特别奇怪,引起你好奇的地方吗?请至少找出两个,尽量不要和其他的同学重复。
    地图是圆形的;好像标注了河流中产的鱼之类的当地物种。
    3、请比较阅读《罗兰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中两段描述骑士之死的场景
    回答:
    1)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吗?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为什么特地指出朝着西班牙的方向?
    2)从描述中,你觉得罗兰骑士和西格弗里骑士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请援引具体的诗句作为支持。
    他们都勇敢无畏,也很忠诚自己的君主
    3)在这两段描述中,哪一位骑士之死给你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援引具体的诗句展开分析。
    西格弗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艺术感。他被从背后偷袭,鲜血溅落。颜色的冲击力和他死前最后的感慨产生着强烈的碰撞。

  •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16 主题
    772 帖子

    第二次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时,因为对读过的一些细节有些忘记了,按老师要求去旁边重新读书,没能参与读书讨论,实在遗憾。通过读同学们的讨论反馈,我对辛弃疾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他组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展现出他的军事与政治魄力,却因“胆大执拗”遭弹劾,改革理想不断受挫。隐居时,虽表面闲居赏景,词中却暗藏壮志未酬的悲愤。重读的过程不断感慨他“治荒平寇易,处官场难”的处境,也从他屡罢屡起中,感受出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与无奈。

  • 每月习作交流

    5 主题
    178 帖子

    最早接触叶嘉莹先生,是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来又去读了书。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美玉生烟》等作品,总能在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中找到对生命的共鸣。听到叶先生离世的消息,百感交易,于是写下《浣溪沙·悼叶先生》,以作悼念。

    浣溪沙·悼叶先生

    荷尽悲冬归幕时,
    芸生泣泪寄情思,
    天涯诗尽梦犹迟。

    一纸丹心终未悔,
    千般素笔亦成痴。
    只教落叶更春滋。

    同时也附上几年前,观赏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留下的只言片字。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很喜欢。

    观影之前看了些评论,有人说分不清究竟是“掬水月在手”还是“掬月水在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水”表尘物,“月”表仙物。怀尘物而似怀仙物,当然是褒义。而“掬月水在手”,“月”表完满,“水”表消逝,先完满而后消逝,自然就是贬义了。

    而这样看来,似是“掬水月在手”无疑了。

    最初的感动,源自于叶嘉莹先生与她老师顾随先生的唱和。很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叶先生这样回忆道,跟随丈夫去台湾的时候,她只带了2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关于顾随先生的笔记。叶先生说,衣服没了可以再买,但是老师的笔记遗失了,便是真的可惜了。

    影片中,叶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一开始顾随先生会改她的诗,之后便会在她的诗作下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偶得妙句,叶先生便把句子改写成了词。没想到时隔经年,顾先生也重做了那首词。随着影片的字幕翻转,男声女声音调的交替和重合。我想,被理解和被记得也许是每个诗人所期冀的吧。

    再度感慨,是读了叶先生的《祖国行》之后。初读叶先生的诗词,让人觉得从容,她的文字不张扬不浮躁,起承转合之间自有一种温情和沉淀。不过,当影片中讲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后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祖国行》,继而又在台湾被“封杀”的时候,我犹疑了。

    之后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祖国行》,洋洋洒洒几百字。而意外地也改变了我对叶先生文字的看法,当她写花、写树、写秋天的时候,她的诗词是沉静的。但当她写《祖国行》的时候,当她写到祖国的变化,当她写到归家的心情,她是如此胸有万千而激情澎湃的。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潸然泪目,是看到叶先生年过半百而失去女儿的时候。当影片放到这里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2首叶先生写的《哭女诗》,沉郁而悲切。而当叶先生的朋友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个细节非常清晰,我看到她(叶先生)的时候,她眼圈一红,却继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叶先生的朋友说,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将自己退到很低的位置,怀着一颗慈悲心去接受他的幸运与不幸的。而叶先生就是这样,能够在快乐和悲伤中找到平衡。是诗歌成全了她,也是诗歌帮她渡过苦难。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每个诗人的意义吧。

    就这样,影片戛然而止,我却突然豁然开朗了。“掬水月在手”,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掬月水在手”,也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缺憾。

  • 时文讨论

    8 主题
    308 帖子
    史艺菲

    问题一:你觉得在董小姐事件中,引发公众质疑和舆论的焦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于这一核心焦点的看法。
    我认为焦点在于4+4的学制和它引发的对于医疗系统的质疑。
    问题二:你觉得4+4医学生培养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协和4+4为什么出现了问题
    初衷是培养更多多元背景的医学生,同时缩短医学时间,“高效”地培养医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4+4学制并不是广为人知,选拔方式也不透明,因此让人产生对4+4的质疑,甚至是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

  • 行走交流

    17 主题
    449 帖子

    在这天,我去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行走,这次的行走时关于文革的。而且我们中途要经过好几个大使馆,路上有很多的便衣,所以我们要格外的小心。
    首先我们去了张乐平的故居,他就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他当时也是被批斗的对象。他是上官云珠的朋友,他的儿子张小小也是姚姚的朋友。所以他们家和上官云珠家是很有渊源的,所以在姚姚去世了之后,张乐平就算已经生了病,但还是要去看姚姚。我们还去看了张乐平在文革时期画的“遗像“。上面尽展现出了他的忧愁和苦闷。我们还看到了一样文物:文革时期的三毛的手稿,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和政治原因,他没有把这幅画画出来。他和丰子恺正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
    然后我们就去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门口,看到了那一尊非常常见的雕像,分别是工人,农民,还有战士。这就是工农兵,当时所有的文艺都是为工农联盟服务的,所以在制片厂门前才会有这样的雕像。
    然后我们就去了聂耳像,在这里,我看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一块铁板。聂耳是云南人,傣族,从小就有很强的音乐天赋。他后来也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只可惜他早早的溺水而死了。他在上海有很多的纪念的地方,而同样参与了国歌创作的田汉却被打压致死,连骨灰都没留下,甚至现在连一点纪念的地方都没有!这或许是人们在有意回避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然后我们便来到了普希金像。当时很多的外国的人的雕像都被毁了,只有普希金像被毁坏后一直在被重建。因为当时中国的政府正在全面地向俄国学习,而普希金正是俄国人。上官云珠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死之前给姚姚说最后一番话的。然后便在离这里不远的建安公寓跳楼自杀的。
    而他在死前的最后一刻都得喊着”毛主席万岁!“这是为了让他的亲人不受牵连。而陆洪恩由于没有任何的牵挂,才发表了那篇十分震撼的”最后的演讲“。
    这次的行走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还想对文革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正面事实!

  • 站务讨论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助教交流分享专区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共同体老师的交流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
  • 哲学小组的“隐秘”天地

    0 主题
    0 帖子
    没有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