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文化行走
  3.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文化行走
6 帖子 5 发布者 191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S 离线
    S 离线
    skyblue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

     参与讲坛暑假大型行走的同学
    参与暑假大型行走的同学,完成一篇行走作文,并在8月30日进行行走汇报。

     不参与讲坛行走的同学
    选择下面的几个展览中的一个进行观展,完成一篇有探究主问题的行走作文。不少于800字,需要有自己的探究过程,也需要有“采访”哦!
    可以选择:
    a.趣看美术馆:《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b.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c.上海博物馆东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d.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e.寻访《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足迹,写一篇行走作文。

    • 这个行走任务,也可以书院召集小范围来做,共同的观展和讨论,可能更能激励大家的想法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余 离线
      余 离线
      余东昊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
      此主題已被删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余 离线
        余 离线
        余东昊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我探究的问题:梁思成与林徽因为什么在近代史中这么重要?

        在阅读近代史的时候,我总能听到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两个名字,所以我就开始对他们俩后产生好奇,为什么他们在近代史中这么重要?怀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关于他们的展,放眼望去,墙上贴满了图片,展馆里有些展柜,所以我就从照片开始看。
        1901年4月20日,作为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出生了。墙上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梁思成一家的全家福,梁启超坐在中间的沙发上,牵着梁思成手的是他的姐姐,在右边被梁夫人抱在怀里的,是他的弟弟,梁思礼。
        三年后,梁启超的好友与同事林长民在6月10日有了一个女儿,叫林徽因。
        因为年龄相仿,又经过父亲间的介绍,他们俩很小的时候就见过面。不过梁启超与林长民都是思想开放的人,并没有让他们定亲。
        1923年梁思成骑着摩托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右腿骨折,脊柱受伤,墙上的第五张照片就是他拄着拐杖,右脚打了石膏的图片。不过住院期间,林徽因一直在照顾他,出院后二人便相识,决定一起出国留学,我想应该是这件事情造成了他们后来的合作。
        他们考取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来二人都想选修建筑系,但当时女生不能选修建筑,林徽因只得选修艺术系,不过这并不影响,林徽因仍然根据梁思成给的建筑学资料学习建筑。
        梁启超得知他们俩在学习建筑,于是向他们寄予了一本明代的建筑学书:《营造法式》。应该就是这本书,使他们产生了测绘的念头。
        归国后他们与《营造法式》这本书的印刷者朱启玲合作,成立“营造学社”,在第二面墙上有营造学社成员的集体照。此前两个日本学者伊东中太与关尹野曾扬言:中国连一个一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都没有,要学习唐代的木构建筑,还得到日本!于是这批营造学社的热血青年就特别不服气,誓要在中国找到一座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
        营造学社的成员,根据法国汉学家对敦煌莫高窟的考察中的第六窟相片,发现有一幅五代时期的壁画中画了一个木构的寺,经幢上写着“佛光寺”,在展馆里有一张复印的图片,十分精美。
        经过苦苦寻找,他们在山西五台山的偏远地区发现了一座破旧的木构寺,经幢上写着佛光寺,落款是唐大中11年。他们欣喜若狂,可是找不到证据,证明这不是毁后重建的,可以佐证的是:这座寺的斗拱特别大。木构建筑怕水怕火,斗拱结构就是让下雨时的雨珠不接触承重的木头,所以斗拱越大,建筑的规格越大,照《营造法式》的数据来比较,梁林二人发现朝代越早,斗拱越大,且供奉的这些佛各个面容饱满,并有些发福,符合唐以胖为美的审美,现在,就是缺少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考察进行的第三天,晚上,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吃饭,林徽因的远视眼在灯光中似乎看到一根梁木的颜色比一般的梁木深一些,于是成员们搭梯子上去用湿毛巾擦拭,发现上面有字:佛店殿主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个名字好像似曾相识,林徽因想起来这名字出现在佛寺角落的一个比佛像小很多的女子像上,应该是这座寺的主人,而落款正是唐大中11年。
        终于在中国找到一座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了,这也是梁林二人的主要功绩,同时为当时的中国争了口气,我看了也很激动,却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的考察。
        不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们一家为了避战,只好迁到四川,在那里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她于1955年因肺结核去世。
        后来梁思成又构建了一些建筑,及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建筑系,而后他于1977年过世。
        附:采访工作人员
        我:您认为为什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近代史上这么重要?
        工作人员:其实自从他们主要参与共建的建筑就能看出来,比如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梁思成设计的一些墓,比如任弼时之墓,任弼时是当时的五个政治常委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这个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吧?还有他设立了很多墓碑,比如林徽因的墓。
        我:谢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 离线
          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

          趣看美术馆观感
          了。 栋梁的含义终是什么?看完这个展我 明自
          走进展示厅,一眼望去都是除梁思成先生和林微因女士的照片,这个展示万分别讲述着

          五个叙事单元,分别为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求学无疑是一段坚苦的过程,回顾梁思成先生的求学经历,它是探究树苗饥饿地吸收养的过程,从养分种类的角度,就有中华传统之

          化,语言,建筑技能和专业这血条线索。
          规划保护是指中国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在这方面梁思梁先生不仅是重要的开拓者,也是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守护者,他主持了许多古代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和方案

          如曲享孔庙,故官丈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大和塔,南昌腾王阁等我不经感叹:"这到底是得有多大的热爱和决心啊!"
          建筑设计这方面梁完成先生的作品与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主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新而中"梁思成先生为中华建筑的复头尊定了坚守的理论与基础,他一吨一笔地勾画出对古迹建筑的
          梁思成与林微因携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为祖围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而他们就是近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开创者!图片中学子们拥案成一团音客笑貌,让我更贴切地感受到作为师者的梁思成先生与林微田女士

          的心情.
          而早在设立建筑系之前他们就营造了学社也是为未来中国建筑学科的重要奠基,染思成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所言:研究实
          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奶"较冷静地探讨其
          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而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围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原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决心.
          参观完展览后我来到它特有的,P馆走进展览,一个个40的古代建筑呈立在我眼前,还有梁甩成先生对观音寺的手绘图,他用色彩和细节把寺庙临摹得斗分生动,让我有一种无语论比的感觉,仿佛亲眼见到了这雄伟的无观音寺

          走出4D馆我采访了一位游客,我问到:"请问您为什么要来参观这个展览呢?"他看着梁思成先生的老照片,说到:"因为我想来看看他亲手复制的建筑原图."接着他又说道:"正如同这个展贤的题目"《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

          献展》"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国之栋梁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夏 离线
            夏 离线
            夏婧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

            东西的文化交织
            ——探究“华彩六盘”展览中代表农耕、游牧与西域的特殊展品

            展览前言中写道,“宁夏的六盘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之地”,但展览中一件鎏金银壶却十分引人注目——其上的人物穿着希腊服饰,图案叙述着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这样看来,前言的叙述不够完整——应该是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与西方世界的交汇地才对。展览的布置顺序也似乎在引领我们由古代中国的民俗信仰走向中西融合的繁荣景象。
            一开始的“稼稷”卜骨让我有些惊讶,我本以为用甲骨进行占卜只是通过烈火灼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庄稼是否能丰收一类的民生问题,只是占卜师们用来应付君王要求的迷信手段。先前虽然也知道占卜时需要将裂纹表达的意思写在卜骨上,但是没想到刻字会如此精巧,卜骨原来不只是迷信用具,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啊。拍照时我将手机相机画面放到最大才能拍清楚上面的刻字,就好比古代大书法家写的小楷作品,怎么能不称之为艺术呢。卜骨既对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体系研究有突出贡献,也可以在研究甲骨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字叙述表达方式,但如今专家似乎对后两者的挖掘较少,我推测可能是因为卜骨上的字句较少?
            展览上最可爱的部分一定是一系列动物的锡铜饰牌,固原的文物也逐渐由迷信走向写实。饰牌上大都描绘的是猛兽捕猎的场景,“动物艺术”的介绍里也说明了这种场景意在表达什么内容。但是,唯独有一件展品不是这样——子母豹铜扣饰。这个饰品描绘了一个很温馨的场面——母豹正在舔舐着小豹的皮毛。介绍里似乎没有对此进行解释。我认为可能是想描绘一下匆忙的捕猎生活中难得的温馨时刻吧——就像游牧民族一样,他们日日忙碌于游牧打猎,而固原出土的饰品,正是他们闲暇时刻展现出的对美和精巧的追求,也同样是粗中有细的。
            最后回到开头我提到的那个鎏金银壶——它用东方的技艺体现西方的故事,如果展览不进行说明我还一度以为它完完全全是希腊的产物。灯光照耀下,鎏金的雕刻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搭配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个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向观展的游客讲述着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这就让我联想到丝路上中国人与希腊人一定是有交流的——希腊人讲述的这两个故事让他们印象深刻,所以才选择刻下来。帕里斯裁判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至少知道特洛伊战争——这个故事让中国人印象深刻,一定是因为它其中体现的谋略也对中国人有所启发。
            这是三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物,而他们也恰好代表了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与西方世界三种不同的体系。它们两两互相融合,由宁夏固原的六盘山保存了下来,得以延续至今。至此,我们才能更加深了解各个文明——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在相互交织之中更加迸发出华夏文明独一无二的光彩。因此,我们不应排挤任何一个文明,而是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明白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构成更加多彩的世界文明。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金 离线
              金 离线
              金祉宸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

              听说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中银大厦都是贝聿铭设计的,便选定“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参观。
              进入以后,先看到导言,介绍是贝聿铭的大型回顾展,围绕六大核心维度解析他的建筑思想体系。是的,不包含他的设计技术,只涉及思想。
              随后是他的成长史,以及大篇幅的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
              看他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看出他从小对实践性建筑设计的向往。这热情,使他钻研建筑的各个方面,终成为一代大师。
              展区主要是他作品的展示,并未特意点出其设计精妙。有幸蹭到了一段讲解:老板让贝聿铭用边角料造老板办公室,而他将办公室设计在正中,还考虑到许多老板未提及的需求:隐私、采光、情绪调节、艺术享受等。这让他受到老板信任,并被选为最佳设计。
              看了一些展品,才知道有一部分设计室未建成的。可是仔细看去也是充满巧思:在凯旋门远处造一座颠倒的凯旋门,用现代化建筑延续文化符号……那为什么未建成呢?查询现今拉德芳斯之首的图片,看到一座正立的门式建筑。因此不难推测是设计竞标中未被选用的缘故。
              除了这些成品照片和模型之外,还看到了许多设计图。首先先感叹于设计师的画笔都很好;然后仔细观察图上的要点,发现设计居然要考虑这么多因素;再仔细看看,看出其中的巧思。
              我拿几张设计图问了身边的建筑设计师,她告诉我顶视图中,较粗的线条是截断的墙壁,还有东视图、西视图等等。有一张设计图中,还标了虚线。这表示视线,以保证看客能将黑板看全,而且便于黑板的运输。
              原先我是想去看建筑设计技术的,然而看了一圈并没有什么展示,那就只好关注文化的意味了。
              一段视频,贝聿铭介绍了当时正在建造的美秀美术馆。他创新性地设计了山里的人行隧道,并在尽头加上一座桥跨越深谷,最后连接着美术馆。他说,这是中国大部分寺庙传统的体现。要拜见佛祖,先要爬上百千级阶梯,在深山中——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方能看见佛的真身。隧道和桥便是取灵感于此。还有,行人在山洞中向着洞口的光前行,但出了洞口还并不是结尾,还要通过一座桥,而这座桥只有一边的支撑。他和一旁的日本女士说起“peach blossom spring”,两人会心一笑。这便是中亚文化圈著名的桃花源记。但要跟欧洲人解释明白,就很难了。可见贝在设计文化寓意时的巧思。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