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49 帖子 49 发布者 204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

    大型行走反馈:
    本次大型行走交流由几位行走的同学给我们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他们的行走过程。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我们讨论“王仁求碑”时要通过碑文判断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我一开始就想到了非常老套的,感觉像文言文题目一样的关键词,后面一个同学提到,“会不会是儿子认为他是汉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并且总结出来一个学习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发动对历史的理解,不用只从文本出发,将文科结合起来,或许能探索出更多的结论。

    开学教育反馈:
    被拉出来当了典型不好好看作业的案例,不要学习!其他好像没什么想说的,希望自己能少犯错误吧(嗯对)

    暑假读书反馈:
    本次读书讨论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比较了一下,之前我反正是没想过,可能我没读懂第一本书的原因。通过这种比较,我发现我读书可能更注重情节化,我在读《总统是靠不住的》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找情节,我发现我不是很能连贯起来所以我觉得读不懂。有时候读书不是非要串情节,串环境,串背景都是好方法。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毛 离线
      毛 离线
      毛添梁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

      8.30日讲反愤
      今天是我第二次写反馈,上次写时还是暑假前的行前讲座,距离上次讲座之后,我也对云南的知识也有了新的进步,包括些新知识。在今天了解到,比如说李蜇,古越人与云南机场修建时的苦难历程,这些都让我更上了一层楼,我发现我之前的理解有很多错误,思维的活跃性也不如假期前了,这也表明我需要快速恢复成开学状态,老师和大家的思维。
      开始时,万老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规则讲解,陈同学"友情参演"。从中,我提练出了讲座的几条规矩,1.讲坛允许犯错,但必须承认与认识错误。而另一条是讲座接受道歉,但重要是态度与举措,讲坛是公益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自足自立,只能靠自己。
      接着,就是对于大行走的行走分享了,我由于刚入坛原因,还未能进走大型行走,因此,我对这的个环节十分在意,开始的引入环节中,明明是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却给我带来深深的困惑,而在同学的一步步推导下,我也对这种青铜器有了基本的概念,这是民族合并与交流的产物,另一方面,我发现我一直有一个思维音区,我总认为古越人的发源地在福建而实际上在广西,这让我知道事不能想当然,得仔细研究,并拿出充分的证据,否则不能轻易下定论。
      而这节课,我个觉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上海的金枝玉叶的研读过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尊严。2、如何得到尊严。我现在有了自己的答案,1:尊严是自己对一切的尺度2.尊重他人,尊重世界,尊重自己,并尊重这个时代。在这个研读的过程中,老师以非常深的层次来一层层解析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一个个细节来判断黛西品质的来源。
      最后再次在这里总结,这节课主要让我了解了讲坛的规则,并对这次的大型行走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受益匪浅。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

        行走汇报: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行走汇报,最开始心里还是比较紧张和忐忑的。在家里准备的时候,我本以为自己对于行走的内容已经很熟悉,很了解了。但当我真正翻开笔记,打开电脑的时候,看着眼前空白的文档,竟然有一瞬间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感觉脑海里有无数个点,但是很难和主题结合成一张大网。在不断的思考、查阅资料和修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自己在行走过程中漏掉的小点,比如溪州铜柱。在写完文稿,录完视频的那一刻,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更深入了。所以当我真正走上台汇报的时候,我并没有像以前上台那样紧张的呼不上气,反而是很放松的,更多的是和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读书小组:
        路上看到万总发在群里的消息“《上海的金枝玉叶》和《总统是靠不住的》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当时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制度”“残忍”,两个截然不同的制度都在社会上多少留下了些“残忍”的印记,前者体现在文革对戴西的摧残,后者则体现在现实中。我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美国街头的视频,那天是他们的无国王游行,大街上挤满了游行的人群。当人们站在马路上高呼的时候,一排排警察就直接开枪扫射。博主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他们只是站在游行队伍的后排,但身上的伤势已经很可观了。用“残忍”来形容这件事可能有点过,但是我想说的是,美国所宣传的所谓的自由的制度其实只是片面的,他对于那些只想谋生的普通人而言,同样是残忍的。

        讨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外界的制度崩塌,一个人该如何用自己的精神体系来抵御制度的缺位?”最初我想到的是对自我尊严的坚守,听了万老师的讲解,我认为还有对自身价值的坚定的信任。这个是我从未想过的点,他和尊严是有差别的,尊严更多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后一条底线“要求”,而后者则是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戴西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是她对自己的信任。

        由信任引到总统这本书,其实我最开始的角度也是偏的。我当时认为他们之所以不信任总统是因为要守住自己的最后一条底线:生命和自由。这也是他们活着的最底线的要求。但后来突然想到书中提到的:投票是投给一个制度,而不是一个人。当时读到书中说尼克松辞职后仍有很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受到“穷追猛打落水狗”的打击这里时其实很惊讶。因为他们作为一生都在为维护自身权力,争取平等自由而奋斗的美国人,在面对尝试扩大自身权力的“危险分子”尼克松时竟然是持有一种看似无所谓的态度。当时我就在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危机感?是因为他下台后就不会再产生威胁了吗?今天我有了答案,那就是对于制度的信任。正如书中所说的,总统的职责只是维持制度的正常运行,他无法改变运行的轨道。

        任何人都是不可靠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上海的金枝玉叶》。在如此混乱残忍的社会中,没有人是可靠的,他们随时可能成为你利益的对立面,随时可能成为捅入你身体的一把尖刀。只有你自己是可靠的。戴西之所以能保持这种“优雅”,是不是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安慰?就是让自己安心。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信任的东西是可靠的。她所表现出的坚定和身上那股韧劲是否也是让自己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可靠的,一定要信赖自己?这只是我突然想到的一个猜测。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林 离线
          林 离线
          林斌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

          8.30反馈
          开学教育:
          今天主要重生一下讲坛的一些规则,比去年规则怪谈不同的事,今年的PPT主要来自于往年开学教育的ppt类似于一种缝合版,学长以自身经历为例用幽默风趣的语气让我们明白了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权利规则,是一种无形的尺子,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但是讲坛的规则与法律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法律是强制性的甚是刚性的,而规则则是留有余地的就如同那个一级会员的同学一样因此我应当积极遵守规则,争捍卫规则的地位,为营造一个有规则的讲坛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行走汇报
          今天的行走主题是关于彩云之巅的云南行走首先从滇洱这两个字便可以看出当地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当地主要由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徙而来,当地人大多为古越人的后裔,铜鼓便体现了这一点,接着又讲到了当地具有的吐司制度可以从中看出当地人崇尚中原人,并且有很多人向杨慎一样,有理想有道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暑假读书反馈
          这次暑假主要读了上海的金枝玉叶,从中我看到了黛西的一生从富贵到落魄,最后过上普通人家的生活,地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她身上所具有的贵族气质,相反却促成了她身上最坚强独立的品质,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黛西被当成“资本家”在劳改时,也去敢于直面他人莫须有的谩骂即使如此却保持自我的修养,这即是家庭教育的培养了她的高贵不凡,和贵族气质,回想起黛西曾经在中西女塾中读书的经历,从学校的校训“成长,爱人,生活”这不同于寻常的校训,却反映了学校高尚的教学目标,和以培养人独立的方式让人学会了坚强,由此也可以看到好的教育是可以深深的影响一个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

            昨天,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也是我作为讲坛正式会员参与的第一场活动。坐在书院专属的折叠椅上,看着身边或眼熟或陌生的同学们,看着樊老师走上前亲切地为大家讲解,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我觉得非常高兴能切身处在这样良性的氛围里面,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开学教育时,我深刻意识到承认自己错误的重要性——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我们总是找借口,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在讲坛,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值得反思。
            暑假行走反馈时,我印象最深的环节是古代华组用青铜器解读云南。一个人骑在马上,高高在上,下方围绕着牛,低人一等。骑马的人身上镀了一层金,牛却暗淡无光,泛着青铜色泽。这里的马代表游牧民族,牛显然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无论是从方位还是材质,游牧民族的高贵好像意味着他们同农耕民族战争的胜利,饱含轻视与傲慢。这样去观察一个青铜器,去推测制作它的人想表达什么,是很有意思的。而我平时逛博物馆时,却总是走马观花,最多看到漂亮的造型与纹饰,停下来拍几张照片。一是我知识实在欠缺,无法深入分析。而是我懒得动脑。前者可以学习,后者需要我个人态度转变的觉醒。我想,以后自己逛博物馆时,无论如何都要慢一点、多思考一点,体会到它的乐趣后,思维就打开了。
            读书小组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我们轮流分享了最喜欢的内容。戴西真的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面对生活苦难毫无怨言吗?这个问题至今仍等待回答。有一个同学的角度特别有意思,这本书作为访谈,可能是戴西有意隐瞒了自己的怨言。其实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戴西得知丈夫入狱的那一刻,儿子正好放学回家,为了让妈妈知道自己在,便在一楼弹钢琴,琴声悠悠传到了二楼,慰藉了那一刻无力的戴西。但这不能说是怨言,只能说是戴西的脆弱时刻。毕竟戴西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啊。
            最后是中秋诗会排练,我们书院的集体节目是短剧和歌曲,其中歌曲是集体表演节目。这首歌改编自《安和桥》,歌词围绕戴西的一生展开,没有华丽的音符,也没有铿锵的旋律,它平淡而耐人寻味。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 离线
              杨 离线
              杨沁彦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7

              反馈:
              1.讲座的开头我们还是按照每年的惯例讲解了讲坛的要求和规则,包括作业问题和复活申请,其实作为老会员一开始也不知道要写复活申请这种东西,昨天才意识到,但是希望现在没写过以后也不要写。后来我们看到了一张关于账号问题的申请,其实一开始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只是觉得太过于笼统,没有把一些真实原因很直白的告诉老师,但是经过樊老师的指出和批评后,我也知道了不管是当遇到作业问题或者是私人问题但是有求于老师时,要先承认自己的错误。
              2.第二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很快的听了暑假行走同学们做的分享。华组的同学们首先为我们展现了一些青铜器,刚看的时候就觉得很震惊,因为很小,平时在博物馆看见的都是那种特别大的鼎,而且展示出来的青铜器都和牛有关。一开始我也是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丝绸之路,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经过大家一步步推理,才发现是和民族迁徙有关。
              3.读书小组:这次我们讨论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这两本书,首先我们用关键词描述了他们,在我看来《总统…》这本书应该是权利,《金枝玉叶》这本书就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但是后来有同学提到的“尊严”还是让我更加认同。当问到这两本书有什么共同之处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保护这样的词,虽然戴西生活的环境很混乱,但是她在用自己的精神反抗,做出挑战,让自己赢下这场“战争”。同时虽然人会犯错,会为自己谋福利,但是一个制度是人人都认可都信任的,也可以用来维护自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干 离线
                干 离线
                干坤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8

                8.30讲座反馈
                讲座一开始讲了讲坛交作业的规则:总共有3个作业问题将会被开除,需要写“复活”申请并家长签字,2张明信片可以抵一次作业问题。后来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张关于账号重新注册的申请,结合樊老师的批评,我知道了犯了错必须先自我反思并承认错误。
                行走分享是由暑假期行走的几个小组代表分享的。通过他们的分享,我知道了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有些是通过族群迁徙而来的。古代滇组所讲的南诏铁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是因为各个民族的信仰不同,理解也不同。
                读书小组分享了自己对《金枝玉叶》这本书的见解,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黛西。她很倔强,很坚强。在外界的干扰下依旧能做好自己,爱自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9

                  8.30讲座反馈

                  1. 最初讲解了奖惩措施,作为新生,我本以为看过关于守则的文档后就已了解规则,但实际上我无法解释出来为何作业问题三次要被标黄,以及随后该采取何等措施,反映出我对于讲坛的规则实际上了解并不充分,结束后又回顾了一遍。最重要的是态度,即承认错误,就像是ppt放出的申请新账号示例,只有对于事件的陈述,却无对于“自己做错了事”的表态,是不合规范的。
                  2. 行走报告分为三组,我未参加此次行走,从暑假前最后一次讲座的内容,以为会将所有所见所闻汇聚为一个话题阐述,但现在看来,将不同部分分开讲述能更好地练习知识点,或知识面的联结,并更全面地讲述行走中的所有话题。虽然时间原因,后面两组没有多讲,但第一组的内容就已引起我的许多思考。不仅有以“牛”为代表,非鼎形式的青铜器及其出土地点所代表的民族迁徙,还有金人铜马在铜牛之上所代表的游牧民族进入当地,与本土农耕民族发生冲突的象征,都不断提醒我要将之前所了解的知识用起来,联系起来。《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以汉人角度书写这一点我未曾料到,为我在之后读书分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即思考作者的身份,态度,以及作品的类别能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什么影响
                    古代滇组的南诏铁柱令我思考民族交融的结果。诚然,铁柱旁用汉字叙事可能是对于汉文化的认可,但这种认可也可能代表本土文化被侵略,以致于逐渐融入中原,独特内容消失。正如对联所说,上联体现了不同民族将铁柱的象征融入自己的信仰文化,以进行自己独特的祭祀,舞蹈等活动,但下联最后的“荒祠”,我认为极可能是中原文化发扬,将本土文化挤兑,乃至消失殆尽,导致曾经的祠堂逐渐无人再来。
                  3. 读书分享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我本对于黛西的“爱人”思想有误解,现在了解到,她实际上无时不刻在贯穿爱人思想,面对艾尔伯德的包办婚姻,她的拒绝理由是“no fun”,似乎仅仅是因为自己认为对方没意思,将“骂名”引导至自己身上,而不是表示“他无法让我产生爱”,足以见到她的“爱人”思想之伟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茹 离线
                    茹 离线
                    茹轶哲0206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0

                    这一次的开学教育,着重点是围绕规则来展开,当违反规则该怎么办?规则是否应该存在?这也是我以前的一个问题,没有规则的世界会怎么样?这里老是举了一个例子,两个小孩一个小孩对着沙宝离开另一个小孩来了一脚把他踹翻了,后来这两个小孩起了争执,就要制定一条规则,或许这也是规则的由来,规则并不完全是束缚人类的,而是人类自发去想要拥有的这些规则,由此也就引到了我们对于书籍的讨论,《总统是靠不住的》中,美国的政治体系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制度防范权力作恶,这是他们体系的初衷,美国所有的重要会议都有记录在案,这也方便随时查证,在三权分立的同时,还有第四权力,也就是媒体的监督权,这是美国相较于我们要领先的地方:他们明白,单靠总统一个人是靠不住的,因为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昏君,所以他们也就做出了一个体系来制衡,虽然可能效率比较低,但是保证了一个国家的平稳安定。最后也就是暑假大型行走的汇报,我们分成了三个组,但最后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分享。其中他们拿了许多的文物来举例子,就比如第1个,拿了许多蕴含牛这个要素的文物来举例子,由此也引出了一个结果:云南里边的民族有些是通过藏彝走廊迁徙而来的,其中有一个文物上面是一个骑马的人,下面则是一群牛,代表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1

                      本次讲座我主要参与了三块内容,一是开学教育,二是学长学姐等一级会员的云南行走分享,第三部分就是暑假阅读《上海的金枝玉叶》的分享会
                      我在开学教育这一部分了解了讲坛的相关规则,如1当作业未提交,出现了3次后,会被踢出会员群。这时我们要相对应写反馈和检讨,当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时,将会被直接踢出会员群。二当我们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再次提交申请注册。讲坛用户时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先道歉,给老师制造麻烦,劳烦老师再次帮助注册用户。
                      第二部分。就是学长学姐等一级会员的云南行的分享。这部分我知道了,在古代,游牧民族从北方通过藏彝走廊来到云南,所以在云南出土的一部分。谷物就有带有牛、虎等动物的青铜器。我还知道,在古代游牧民族。从北方的藏彝走廊来到云南时与当地的农耕民族。发生冲突导致发生战争。最后。是农耕民族占上风。因此才有了一个。在。铜鼓上。农耕民族骑着马高高在上牛在下面环绕的青铜器。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的暑假阅读分享会。上海的金枝玉叶。我们从黛西身上感受到了一个贵族小姐的贵族气质。他坚韧、勇敢、聪慧,让我们知道了何为女性的力量,何为贵族的精神。我还从待机。身上了解到他之前的。学校主张爱人生活成长。这样的培养也和黛西如今的气质品性密切相关。哦。我们还讨论了在文革时期黛西的行为。从而推论出她的品质。黛西。面对着。很多人的欺辱欺骂。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而是学着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这体现出了她的内心的坚韧让我十分敬佩。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2

                        开学教育反馈:
                        本次开学教育,再次强调了规则意识。以及犯错了,不要第一时间寻找借口,态度很重要,我们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讲坛的规则是有包容性的,三次作业问题,其实给了我们主动改正问题的机会。包括,最后看到账号的申请,当时只感觉是,普通写得很泛泛的从客观角度入手。但是樊老师提到“这种所谓的‘客观化’,其实表明主观上没有承认我错了”
                        为什么遇到问题时,总是先找外部借口,而不是先承认错误,这种思想很常见。我认为是对自己的过度自尊,不能放下面子,真诚地承认问题,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暑期行走汇报反馈:
                        本次汇报,虽然分散,但是都围绕着大的主题“民族滇洱,彩云之南”。汇报以青铜器入手,层层深入,了解到可能存在: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文明的现象。这次对于青铜器的观察的方法,或许可以用在自己看展时。对于王仁求碑的理解中,我了解了土司制度,意想不到的是以汉人角度书写,这个角度为我理解文言文提供新的启发——从作者的角度入手。以及当时边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崇拜心理,对王仁求儿子认为父亲是中原人感到不解。
                        杨慎作为科举状元,被流放到云南,还兴起了当地的教育,他的文学地位得到了李贽的认可,甚至将他与李白苏轼并列。杨慎本人反传统的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读书小组反馈:
                        读书小组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其中两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戴西真的是否没有一点怨言,大家都认为是有的,从“收下”这个词,我看出了戴西对于生活的无力。二是书中,戴西拒绝与艾尔伯德的婚约,理由是认为他没有“fun”,没有直接说不爱他,可以看出戴西的“爱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 离线
                          陈 离线
                          陈品毅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3

                          本次的讲座中,我们分别围绕着规则的作用,云南行走以及《上海的金枝玉叶》展开了讨论。
                          我们先围绕讲坛的规则讨论了: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规则以及规则的作用。并且用了一个个例子让我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让我重温了讲坛规则。
                          接着,便由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云南行走的成果。同学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了叙述,分别为: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边疆治理的实践与文化浸润、多样共生的族群群结构以及近现代云南。同学们先由一件文物入手。其中一件虎捕食牛的铜器让我们感到疑惑:“云南明明是高原,怎么可能会出现原本应该出现于草原上的情景?”我们又联想到樊老师在上次讲座中为我们讲到的“藏彝走廊”我们猜测这正是草原人通过“藏彝走廊”迁徙的结果。结果也正是如此。
                          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声中,杨慎的形象也渐渐浮出水面。他少年英才,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可他的直言不讳又让他跌入了深渊。在他到了云南以后,他一反传统,不仅为南诏及大理重修史料,更是学习了当地的语言,积极教书,让云南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状元。面对这样的行为,李贽评价他:可与李白杜甫并列而论。可见杨慎的反传统以及思想开放。
                          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副图画上面赫然画着一根铁柱,画面上各种各样的人在祭拜着。可令我们疑惑的是:这明明是云南的的文物,可为什么要用汉人的文字书写?通过一位同学的讲解,我们恍然大悟这正体现了当时在地政权南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以及与中原政权的交好。
                          接下来,又由一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1940年的云南。一段描述拉石碾子的画面让我感慨万分日军轰炸后的惨状也让我为止发指。
                          在最后,我们在各自的书院,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其中主人公黛西在文革中的表现让我们疑惑:为什么其他人争着自杀时,她却能用铁丝烤面包,自愿报名去挖河泥?我们最终得出:这源于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及她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把她与上官云珠和姚姚做了对比。发现了儿童成长中教育及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让我受益良多。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庄 离线
                            庄 离线
                            庄仁涵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4

                            开学教育:出现作业问题后的处理方式一直是老师强调的问题,出现作业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很重要,这需要自己和负责人沟通,避免出现家长掺和的情况,另外最重要的就态度要端正,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最关键的。
                            行走汇报:这次的暑假行走目的地为云南,云南的地貌并不平坦,但古代云南遗留下的青铜器上却出现了很多只会在草原上出现的场景,比如狩猎牛的场景,这说明了古代云南作为藏彝走廊,很多游牧民族来到了这里繁衍生息,与当地人形成了民族的交融,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汇报中还提到了明代诗人杨慎杨士庵,他被贬到云南后,不但帮助当地重修史料,还平定了当地土司的叛乱。李贽将他与李白、苏轼做比,这不仅体现了杨慎的卓越才能,也反映出了李贽的反传统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罕见的。
                            读书讨论:戴西的胆识和对人生的追求令人惊叹,她葬礼上的遗照展示了她工作的场景,这似乎在暗示着她人生的信条,为了“fun”,她会直接取消婚约,面对丈夫出轨,她可以面不改色到别人家里要人。等等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还有一个让我有很大触动的点,就是戴西家每年都有“圣诞节聚会”,照片上,本有足足三四排人的家,到最后竟然只剩下寥寥几个,为了逃离文革的迫害,其他人都不在了,这直接展现了文革对人的伤害有多么深刻。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子宴杨 离线
                              杨子宴杨 离线
                              杨子宴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5

                              由于时间冲突缺席了本次活动,阅读了同学们的反馈。
                              这次开学教育依旧讲解了关于讲坛日常规则的内容,也依旧强调了规则和态度的重要性。讲坛确实是一个改变我对规则的认知的地方,当人从心底敬畏规则、自发地遵循、维护和制定规则而不是被规则强压束缚时规则才会更有效。
                              大型行走的汇报在行走主问题的回答中穿插了行走学习技巧与方式的讲解。就像之前毕业典礼万老师说的,我觉得知识点和具体内容是不如方法重要的,今天听完完整的汇报,可能下周就已经忘了大半,但是其中通过具体事例建立的学习方法是只要掌握了就能适用终生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6

                                讲坛反馈
                                1.上课前万老师借着一个学习回顾的内容帮助我们重新复习了一下讲坛的规则,其中就有包括三次作业问题被标黄(退出)以及两次作业问题的提醒,我觉得这个内容对于我来说非常有用,因为我已经有两次作业问题了!看到后面的PPT时我其实是有同感的,几个月前刚刚进来时我也曾经认为讲坛的这些规则是有些严格的(我从来不写课堂反馈),这些甚至是有些难度的,但学长用一个幼儿园小孩子堆沙堡会被别人推倒的问题阐述一下规则的重要性,他会让人们(学生)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逼迫自己思考,这样一节课才能更有意义,有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回馈,可能过了两天课上内容就已经完全被丢掉了,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老师在作业问题上给予的两次提醒也是让我拥有了一定的改正空间,只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诺改正,很多事情都是有商量的余地的。这也是存在规则的意义。
                                2.后来我们开始了,今天的主要部分是我最期待的云南的行走反馈,青铜文化是中国大多数文化名城研究历史永远的一手资料,我们首先观察了一下中原的青铜器与云南地区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我立刻就想到了他们的形体上不同,可能用处也不尽相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铜鼓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类似的物品(可能我不太去博物馆,没看仔细)铜鼓上的雕刻不能说不精美,和中国古代的先祖们一直表达意境不同,这里颇有一种类似西方的现实雕刻, 上面的铜牛非常真实。比这些更神奇的还有铜鼓上老虎和牛的形象,问:老虎和牛生活在哪儿?答:草原。但是当我们查看云南的地形图时发现这里大概率不会是草原,而且就人类文明三五千年的历史,地址变动也不大现实。问:这些形象会不会是从其他的地方随着人口迁移来到了云南?答:非常有可能。滇西走廊连接了北方的草原,随着中原人的领土扩张而向西迁移的古越人也一同汇集于此。这就是云南——一个民族的迁徙,交融出的文化“胜地”。
                                我们的读书小组主要交流了假期时阅读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从中得到了一些文字背后的内容。我比较有印象的是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赞美黛西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的乐观与优雅。但好像我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促使他保持了这种优雅的,书里的一些细节以及联系我们看的《上海的红颜遗事》,很多人为了生存而降低了自己的底线,为什么大家要批判这些或优秀或幸福美满的人?答:为了生存。当然还有那么一些“邪恶”的人,他(她)们从这样的攻击中追求卓越感,享受这些批评时高人一等的感觉。而黛西也许为了让人家对他有所好感而刻意讨好管理者,这也是为了生存,区别在于——她没有伤害过别人,很多人认为这些社会上层成员都是傲慢的,习惯性的认为她们都目中无人。但恰恰是这些上流社会家庭诞生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教育,可能拥有更好的品格。为什么要学习在煤炉上烤出美味的面包?这个不仅仅是面包,也是他面对这些苦难依旧相信幸福的源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7

                                  开学教育:老师讲解了违反规则的后果,以及为什么要有规则,这就很能反映出我们的态度,三次作业没有完成,就会被标黄,同时要写复活申请以及三次的手写反馈,当我们被标黄了的时候,我们就很需要思考自己的态度了
                                  行走汇报:同学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青铜器不仅能反映出当时的制造水平等等,同时也能反映出制造者对当时的想法和理解,像在云南当地的青铜器中,有很多是牛和虎的造型。以及在当地有一块石碑,可以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是有一种正统性的感觉,所以他们会向中原文化试图靠近。
                                  读书反馈:这次读书小组以一种我没有想过的方法来解读,总统是靠不住的,以及上海的金枝玉叶。他们都讲的是当外部世界都不可靠时,人要如何才能维护自己?但总统靠不住的是,更强调的是外界,而上海的金枝玉叶讲的是个人。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将一件事情交给一个人后,为什么还要去怀疑他,而不是相信他呢?这就很符合美国的政府思维,人是靠不住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人的特点就是为自己谋求私利,所以说为了防止权力的泛滥,美国设置了三权并立,以及第四权利新闻媒体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8.30反馈
                                    开学教育
                                    作为一名新生,我对于开学教育这个板块十分重视。经过学长与万老师有趣的讲解与举例子之后,我了解了讲坛的作业规定与奖惩规则,并明白了设立奖惩制度的意义是让我们每个人有端正的态度。如果自己犯了错误,应该先反思自己,而不是从外部寻找原因。
                                    行走汇报
                                    昨天我们聆听了参与行走的学姐学长们进行的行走汇报。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青铜器的讲解。经过大家积极的互动与汇报者详细的讲解,从几件青铜器上雕刻出来的“牛”形象与“骑马人”的形象引出了云南的古代的地理特征和与不同民族的关系,理解了“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的意义,“通道”指的是民族的通道,许多民族迁徙至此。我们还观看了一段大家唱《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视频,并了解了《临江仙》的作者杨慎在云南的地位,樊老师还解读了李贽对杨慎的评价。近现代组对于云南在抗战时修建的机场的描述让我不禁思考起战争对于普通人民的影响。许多人前来参与修机场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却有许多人在修筑过程中丧失了性命。
                                    读书小组
                                    昨天是我作为新生第一次参与读书小组的讨论,各位组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上海的金枝玉叶》主角戴西的一生与她让人感触最深的地方。讨论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戴西对生活真的没有抱怨吗?”我左思右想没有答案。书中最后写道戴西的一句话:“要是生活真的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俊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开学教育反馈:
                                      开学教育主要围绕讲坛规则展开。首先,我们讲到了作业问题,我记得讲坛的开学教育每一次都会强调,当我们积满了3次作业问题,就已经被取消会员资格了,需要向老师写复活申请。而累计了2次作业问题就需要写500字反馈去尽快抵消。我觉得作业也算是讲坛规则的一部分。而从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可以映射出对讲坛的态度。我们难免会出现问题,而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就不应把它作为拖欠的理由放任不管,这也是在引导我们去积极的担当错误,去改正错误,态度非常重要。所以讲坛的规则,它不仅仅是束缚,它也是有包容性的,它更多是在规范我们的态度,规范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暑期行走汇报反馈:
                                      这一次“民族滇洱,彩云之南”的行走汇报,同学们对文物和等等的观察非常的细致,联系到了很丰富的知识和因素,让我看到了很多。比如说云南的青铜器,它不仅仅外观形态很独特,还有很多文化寓意。一般的青铜器都是鼎,而且上面还会刻一些文字,常常象征着权利。而云南的青铜器上面很多都有牛,还有老虎等,它们的意象都是动物相关。而老虎和牛是捕猎和被捕的关系,它们常常会在森林,草原出现。而这些青铜器出土的地方附近都是山地,且海拔落差巨大,所以一定不是当地文化所产。而沟通云南的桥梁有藏彝走廊,还有河西走廊,所以这是外族文明迁徙,带来了外来文化所产生的。而另一个青铜器中有牛和马两个意象,马在中心,有一部分被涂成了金色;底下有4个牛围着马在转,颜色都是青灰色,相对马的位置低了很多。而牛能代表农耕文明,马能代表游牧文明,这副图是表现了两种文明的碰撞,而得出马与牛表现的身份不同,这些特征也能反映出是在表现他们的地位不同,由此可以猜测出也许游牧文明迁徙到云南,和农耕文明发生了战争,最后胜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推理,我开始觉得根本看不懂这个青铜器在表达什么,寓意什么,但是后来听到解释之后又觉得很合理,主要是我对云南了解的太少了。这关键在于对信息的了解,挑选,还有整合。当信息被处理得当它就能够变成知识。所以知识也是需要思考得来的。
                                      读书小组反馈:
                                      读书小组时我们讨论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两本书的分析和关联。原本在我看来,《总统是靠不住的》是在讲述美国法律和政治上的事情,而《上海的金枝玉叶》是在讲述戴西陷入黑暗和落魄时的乐观,所展现出的优雅,韧性,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关联。而万老师却找到了一个很让我觉得很新颖的共同点:当外部世界不可靠时,人应依靠什么力量抵抗外部。我在寻找共同点时,是从故事内容出发,而万老师是从书中的对象出发。戴西面对外部的困境,她是如何依靠自己内在的精神体系抵抗的呢,或者说她是如何做到这么坚毅的,跟中西女塾的教育有关系,影响了戴西人对于自身价值有极致的坚守,也就是尊严。而美国民众面对总统的一些事件为什么要去质疑而非相信呢,因为他们相信的是制度而非总统,因为制度是可信的,人是不可信的,人会犯错。我觉得这也跟美国人民对总统的看法有关,美国人民认为总统是一个“行政大主管”而非领导者,他们不用把一切托付给总统,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监督。不仅总统,制度也把政府所有单位的权利给限制的很低,所以美国发展的效率很低,但是这也是它为什么很稳定的原因。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段 离线
                                        段 离线
                                        段明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开学教育
                                        暑假过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讲座。在最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讲了新学期的开堂讲,规则的意义,从讲坛的体制和规则开始讲起,让我理解了态度最重要,承认错误,勇于承担等必要原则,使我逐渐理解到惩罚实际上是因选择而付出的代价。回忆起暑假行走时参观猫猫果幼儿园的经历,体会到规则其实并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双方或者多方交流的结果,是能让大家都快乐的途径。
                                        行走汇报
                                        接着,我们进行了大型行走的回顾,从青铜器与其文化内涵讨论了民族的迁移,文化的交融,了解了三杨之一的杨庭和之子杨慎的理念。
                                        这一次我自己也参加了行走汇报。尤其当内容和前面的汇报重复时,老师让掐掉一些,从某个新的部分开始时,思路都乱了。本次汇报让我意识到,首先讲之前要和组内其他同学沟通好内容,避免重复做无效工作。其次,互动与否,如何互动,时间紧张了,现场有突发情况了,怎么办,提前要做一些预想,想好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另外,我对话题的理解太肤浅,还需要加强学习。
                                        读书讨论
                                        之后开始了我们的读书讨论,书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便是,黛西学会用铁丝烤出金黄的吐司的事件,这金黄的吐司不就是一种优雅高贵生活的代表吗?戴西在文革困难的时期,他从没有被这些惊险吓住,这是一种坚定的骄傲,一种没有什么东西吓住他,没有什么东西能吓住他的骄傲,老师也提出一个问题,从书中我们能读到黛西的尊严,那么,什么是尊严呢?在当年批斗会时,那么多人因为自己心中的愉悦感,或是为自己的安危考虑,把责骂倾向一个个无辜的人,可反观黛西,出于生计,他也许阿谀奉承过领导,可从未伤害过他人,他从不把苦活累活视作惩罚,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这就是一个人的尊严,一种王子公主般,高贵的,典雅的,不做违心事的尊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叶 离线
                                          叶 离线
                                          叶韦汝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这次的开学教育我想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在校内的道法课上也只教过我们规则的意义和不应该违反规则的原因,却从来没有教过我们在不小心触犯规则之后的补救方法,尽管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承认错误说着容易,可做起来就很难,人总是会不经意的逃避责任,但这也就意味着与讲坛追求的“真”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我想之后如果我也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我会牢记这次开学教育所教给我的事情,主动沟通,积极补救。
                                          这次暑期行走的汇报让我身临其境地走进了云南这个地方,也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在我的印象之中,古代不在中原的其他民族,似乎都对中原政权有一些排斥,甚至时常骚扰边境,可是这一次,我却看到了其实也有民族对于中央政权采取崇拜态度,甚至一度以是中原人为荣,甚至出现了“文化浸润”的现象。还有一些观察和分析文物的技巧与方法,对我这种自认为“不太会逛博物馆”的人来说也是弥足珍贵,之后再去博物馆,我也会多加利用起来。
                                          暑期读书讨论,同学们都分享了各自对《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中情节的看法和理解,关于同一个情节,常常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就拿戴西学习如何用铁丝烤吐司为例,就整整出现了三个不一样的观点,有关于标题的理解同学们也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我在刚刚参与这类讨论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没有看出与另外的理解,是因为自己阅读的不够认真,思考得不够深入,这一次我却是由衷的高兴能听见这么多不一样的想法,这样的改变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