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本周要点

每周讲座的要求和反馈

21 主题 889 帖子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50
    0 赞同
    50 帖子
    450 浏览
    施心然

    是一次没能参加,但很感兴趣的讲座。结合同学的反馈,我意识到文革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因为革命永远是情感最爆裂、直接的表达,但被迫害的人们,(尤其读了林昭的故事),他们虽然一开始是顺应着潮流、且狂热前进的,但本质上他们和时代是不匹配的。网上查到林昭的信件与他人对她的回忆文章,我看得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她是活着的,她是热爱并愿意拥有个人生活的。跳脱出来看这是最不被允许的——于是被抛下,被枪毙,是必然的。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44
    1 赞同
    44 帖子
    436 浏览

    这次讲座主要讲了南宋的几位著名词人。
    我印象深刻的是姜夔,从前听说过他,却不曾阅读他的诗篇。读过之后发现他的词婉转美好,颇具文学性,又不吊书袋。他的生平经历惹人唏嘘,他的人生中浪漫与不幸交叠,却也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47
    0 赞同
    47 帖子
    569 浏览

    这次时文讨论围绕中美关税战展开,关税会使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选择变少还会让一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面临困境,但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因此关税有利有弊,有效的利用关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会有利。
    这次的讲座是中世纪主题的,刚开始我多数对于中世纪的印象都是黑暗的,黑死病之类,但在讲座中,我看到的中世纪是神秘而多元的。关于骑士,我感觉他们的行为准侧都是基于捍卫国家荣誉和对君王的忠诚,为了这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3月1日 李清照 & 时文讨论

    35
    0 赞同
    35 帖子
    898 浏览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李清照。我早就知道她的诗写得很好,但没想到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父亲是新党,而她自己的父亲则是旧党。当时她本可以选择跟随丈夫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但她却毅然决定随父亲一同被贬,可见她对家庭和原则的坚持。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日常生活竟如此有趣。他们居然会玩记忆力游戏,比如:“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赠,为饮茶先后。”可见他们阅读了多少书籍,又有多么热爱文学和收藏。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十分感动:李清照见赵明诚最后一面时,他叮嘱她:“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妻对文物的珍视与守护之情,也反映出他们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欲绝。我感叹,李清照虽才华横溢,却与赵明诚相伴的时光仅有短短十年,实在令人惋惜。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

    40
    0 赞同
    40 帖子
    1k 浏览

    这节课我第一次感受到宋诗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只有唐诗宋词,没想到宋诗跟唐诗是齐平的,只是因为唐诗太过于著名而已,被淹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里。我第一次听说“江西诗派”,觉得很陌生。黄庭坚的书法也值得关注。 他写的字很工整,特别好看。另外,黄庭坚的字左长右段,非常具有特色。 还有,黄庭坚6岁就开始写诗了,真的是天赋异禀。 他写的《双井茶送子瞻》令我印象深刻: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两句写的非常真挚,我仿佛能想象苏轼载着小舟慢慢离去的情景。这体现出黄庭坚用自己的方式祝福苏轼,提醒他不要忘记黄州岁月的美好回忆。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49
    0 赞同
    49 帖子
    517 浏览

    很遗憾这次没能来讲坛。这次樊老师带领学生们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入手去讲解辛弃疾的豪气、悲壮与孤独。樊老师还将辛弃疾与另一位南宋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进行对比。相较陆游而言,辛弃疾多了一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施心然

    前几次讲坛一直围绕着“该如何理解南宋”这个大问题进行,之前都是从一两个诗人的作品和生平切入的,而这次我将通过理学思想来再审视这个问题。
    我现在觉得南宋是各个朝代中最接近现代国家的形式,无论是文大于武、行会制度、重视商业和资本主义乃至发明了现代货币的雏形,都是相当超前的,可以说明清也是借宋制而不超越宋的。
    甚至可以说,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宋朝的制度如果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说不定工业革命就发生在东亚了呢?
    只是可惜宋朝已经触碰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上限,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刚好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兴盛的时期,导致外部环境恶劣,最终才形成了我们知道的历史:偏安一隅,割地赔款……
    在国土国情“注定”无法继续发展的时候,君主应该如何维护统治?——政治、与新的思想。
    所以南宋理学诞生了——作为对儒家的另一种诠释。
    孔子一生追求的都是恢复周礼,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都只是收徒教人游历天下宣扬他的理想,圣贤之言无数,到死都没有为世人留下任何经卷,我认为孔子不立著可能就是不想让后人一字一句的去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而是要他的弟子理解他的思想,从而让他的弟子有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他们去教化天下。
    只是他们谁都想不到后世的人为了追求权力,渐渐把儒家的学说狭窄化了,变成了一种恐怖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因此理学称为后来八股的标准,也就有迹可循且非常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南宋理学,包括现在的各种学说都要搞出一堆新名词让人半懂不懂?
    本次讲座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看法。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旧词汇会承载着旧范式的认知惯性,不利于新学说的开辟。同时,略微的陌生化也是必要的。
    但最主要的,我想是:学术话语权、概念解释权往往通过术语来实现垄断。当理学家们创造"规训社会"或"概念权力"时,这些“气质”、“本性”成为进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密码。
    查询一些资料后我也确实发现学科术语密度与学术权威性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但这种权力上的博弈也体现了政治与思想的必然联系。

    所以,我们说“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何尝不是真正地解放了孔子的思想呢?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56
    0 赞同
    56 帖子
    2k 浏览

    讲座反馈:
    很抱歉没能参加这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稽山鉴水毓男儿:绍兴与陆游行走”。
    万老师大致从地理、越人精神及其历史这几点入手,讲了其地理的独特性以及丰富的湖泊。讲座还涵盖了越国的战争历史,还有越人不屈的精神。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讲座探讨了AI幻觉的成因和形成幻觉的背后逻辑。AI的创作和归纳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于人类创意的融合和续写。因此,我们虽然也可能欣赏AI创作的文章,但是这不是来自于它本身的创造力,而是从人类的思想产物中推算出来的。

  • 3月8日 陆游 & 读书小组

    36
    0 赞同
    36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讲座我们主要围绕陆游展开讨论,我对讲座的第一板块“爱国”去标签化,感触很深,一提到陆游,我们脑海中总会映现出“爱国诗人”这个名称,但他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义的,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南宋整个民族精神的热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满腔热血。在他的《游山西村》中就可以很好的体现,“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风存”三字意为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保留着礼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象征了华夏的正统和文明。陆游一生都想成为一名能上战场会有杀敌的战士,但在他的人生中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在他47岁时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此生何是诗人为?细雨骑驴入剑门”,运用疑问句体现了陆游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丈夫,但最后却还只是成为了一位骑着驴的诗人,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不甘和痛苦。

  • 2月15日 行走汇报和历史讲座

    30
    1 赞同
    30 帖子
    739 浏览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觉得建国初期的那段历史是我所不了解的,可能会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对这些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40
    0 赞同
    40 帖子
    1k 浏览

    薛贞学姐的讲座确确实实用许多比较方便的方式去放松自己的情绪,我刚刚考完期末考试,其实内心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初二临近初三,也对未来的初三感到害怕,而学姐的讲座确确实实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26
    0 赞同
    26 帖子
    764 浏览

    第一次见到竖版地图,意识到这个可以增强我们的海权意识。在横版地图上,由于篇幅限制,南海诸岛等海域往往被缩小为附图放在一角,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我国的海域面积很小。它让我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和国家利益,这也可能是南海问题上国家为什么一直坚持立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下这一块的问题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这节课樊老师重点讲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到黄州,一片荒无人烟之地。他却没有放弃。在《前赤壁赋》中,有一段情节让我特别难忘。苏轼的客人感叹说,连曹操这样曾经无比强大的大人物如今在哪里呢?更何况你我这种无名之辈,人生岂不是没有意义?苏轼却说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免费的东西,像清风,明月这些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苏轼的想法虽然想的特别高尚,但是有可能是被迫的。在当时苏轼没有势力或钱财,这样想有可能只是一种个人安慰。有可能是他没有势力,为了调整心态被迫这么想的。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

    55
    0 赞同
    55 帖子
    2k 浏览

    在讲座的开头我们先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缅怀。 虽然我对她不熟悉,但是樊老师让我意识到她是多么伟大的人。 她用一生传播了古文,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的江城子。我觉得这两首词写的都非常好。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我感触特别深, 因为在古代有三妻四妾是一个很正常的事。在诗歌里提起自己的妻子已经很罕见,更何况写的这么细致。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梦见只是他与他的妻子平凡的一个早晨,但就是这么普通的细节深深反应出他对他的妻子的爱。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38
    1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这次讲座我们讲了婉约词,我们主要讲的人物是秦观,他被称为词心,他是婉约词的主流。这次学习让我本来对于秦观的认识改变了,我认识到了她的女性化只是表象,他想要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命运,和哲思。他的仕途生涯也不是非常顺利,他后来遭到了许多的贬谪,甚至最后向南贬至了雷州海峡一带,最后我们讨论了苏轼和他的感情,在秦观去世后,苏轼还是要不远万里的来到雷州半岛来看望秦观。这次讲座让我对秦观的印象发生了巨大改观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

    46
    0 赞同
    46 帖子
    2k 浏览

    一开始我们讨论到姜萍事件。其实在万事娱乐化的网络上,姜萍包括她的一些言论早已成为网络热梗,或是调侃嘲讽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在这里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的讨论一下这件事其实是很好的。我仍会感觉到普通人在网络舆论下的无力,是姜萍,或她的老师,或者某一个渴望获得新闻的记者,他们都有错,他们也都没错,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将人都会有的欲望放大,从而被众人审判。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刻板印象下职业学校的女生遇到这种事情确实无法脱身。
    后来是苏轼行走的行前讲座。很惊喜地发现苏轼和水有脱不开的联系,上次讲座反馈我也将他比作了水。关于苏堤的设计还挺有意思的,本来是堆积的土石,堆积成道路后反而能增加人和湖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也被很多公园沿用了。(下次去杨浦公园找找能不能看到这一点的影子。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讲座反馈:
    我选择的文物是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一开始选择纯粹是看到的第一眼颜色吸引了我,接着在大家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又去查了一下他的相关知识发现他的烧制技术很特殊以及颜色的形成还是别有一番乐趣。在讲座时,我们先看到了很多塔的样子,一开始我只知道密檐式,后来看到暑假大型行走拍的视频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在看到大家发的瓷器都出现在同一张图里,虽然他们的颜色都略微统一,但体现出一种端庄的感觉,包括在与别的时期的文物相比时,他的那份内敛也是脱颖而出的。

  • 11月9日 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 & 读书小组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欧阳修写的两篇文章。《泷冈阡表》讲的是欧阳修在晚年回忆父亲的事。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母亲一身守寡,就为了让欧阳修继承他父亲的血脉。有一句话然我记忆深刻:“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说之前没有足够的钱,现在有了,却怎么能跟以前比!我还意识到在欧阳修的时代,这些文章已经比较容易理解了。这体现出他诗文革兴运动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的另一篇文章是《朋党论》。这篇文章在当时很成功,但有一点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利”。我个人觉得欧阳修举的例子也不是特别清楚。商朝都是小人,结果这个国家灭亡了,并不能直接推出君子能不让一个国家灭亡。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有私心的,所以我觉得照这个逻辑,大部分人都算是“小人”。真正没有私心,为了”道”而相聚的人是很少的。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今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北宋的词。我一直以为豪放派是在词里面占主流的,这节课以后我才发现,词大多数都是婉约的。樊老师给我们看了宋朝最著名的三十位词人,我却连一半都没认识!这就说明了课本里内容的不准确性。我觉得北宋时期词开始繁盛起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是北宋时期的时代非常安稳,经济极度繁荣。这时候,文化教育变得普及,宗教也变得世俗化起来。人们吃的,饱穿得暖后,就有时间发展文化了。另外,北宋之前的南唐后主把词的地位从低俗提升到士大夫的层次,于是词就变得普及起来。柳永的慢词也是关键性的转折。他以一己之力把满次的数量提高不少倍,增加了词的体式。

  • 10月19日 词的兴起与李煜(下)& 读书小组

    48
    1 赞同
    48 帖子
    2k 浏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李煜背后的故事。我小时候学习他的词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女性,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为什么一个皇帝会写出这么委婉的词来。我一直以来对词的认识就是字数不一样的诗,但现在我发现,有很多细腻的感情是只有词能表达出来的,像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见证自己的王朝灭亡的滋味。说起李煜,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只是亡国之君,但上完这节课我才意识到,白纸黑字的史书关心的只是一个皇帝成就,但没有人关心,李煜他自己愿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南唐这个国家军事力量本来就弱,到了后期,更是注定要灭亡。李煜被硬推上这个宝座,却任然坚守十余年。这让我想起了三国的刘禅。虽然他在人们的眼中是“乐不思蜀”的代名词,但我认为,他让蜀地的百姓免于战争之苦,对百姓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回到李煜,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可是,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每一个末代皇帝似乎一个都没有落得好名声。李煜被囚时写的《虞美人》,恐怕只有他自己懂的背后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