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本周要点

每周讲座的要求和反馈

24 主题 1.0k 帖子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43
    0 赞同
    43 帖子
    480 浏览
    《“民族滇洱彩云云南”讲座反馈》 讲座开篇,我们先就讲座题目展开讨论,前半句不难理解。“民族”指云南的26个民族,“滇洱”分别指代滇地和洱海,是云南的象征,而后半句则揭示了云南得名的原因。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原来是汉武帝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和地理方位所取,云南得名的角度是我从未考虑过的,感觉十分新颖。 云南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民族繁荣、地形多样,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从海南到黑龙江的几乎全部气候特征都出现在这一个省份。这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催生出26个不同的民族,也就不奇怪了。 樊老师分享了一段他在虎跳峡边的惊险经历,让我对虎跳峡的印象充满了期待。究竟是怎样独特与震撼的景致,可以让旅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下未开发的峭壁?立于山崖之巅俯瞰大川汤汤又是何感受?真令人无限遐想。 云南诸多历史遗迹中,最惊人的非元谋人化石莫属。对于这仅遗存下的一颗门牙的遗迹,我常听到质疑声,不论是同学们还是学界似乎都有不少人对此发现存疑,而我却认为这足以称得上一个颠覆性的发现。这或将成为证明中国的土地上也曾有过延续至今的文明火焰的铁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成为推翻“走出非洲”理论的一根稻草。 云南是一片充满神奇与温情的土地,这场讲座让我对云南充满了期待与遐想。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52
    0 赞同
    52 帖子
    1k 浏览
    文革,一段被人刻意淡忘的记忆。作为一级会员,相关的书籍也读过一些,《上海红颜遗事》是很不一样的一本。从一场访谈展开上官云珠和姚姚的一生。这两个人既是这个时代中与众不同的人,也是最平凡的普罗大众,被时代裹挟,她们反映着时代,也成为了时代。我是喜欢听这样的历史的,从人物展开事件,而非历史书一般罗列史实。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47
    0 赞同
    47 帖子
    367 浏览
    讲座反馈 很遗憾在中考后没有及时的参加讲座,通过同学们的反馈我明白了大致的主题是—如何进行访谈,回想起在西湖行走时同学对于陌生人访谈的经历中,我明确了访谈的前提是信任,这也让我回想起中考作文—相互成全,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同学之间守望相助的经历,当我真正开始写,我选择将人文讲坛这段独特的经历穿插如文中,因为我和人文讲坛便是个独特的相互成全的经历,人生经历还是太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体会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33
    0 赞同
    33 帖子
    535 浏览
    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讲座。文科衰退体现了大多数人得偏向逐大流而极力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时,他们并不懂得人文学科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人文雪珂的衰退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总体科技的发展却不利于中国人的未来。没有人回去跟着了解历史以及语言的深意以及价值。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

    41
    0 赞同
    41 帖子
    2k 浏览
    这次的讲座讲到了宋诗和江西诗派,更深一步认识了我之前经常忽略的宋诗,宋诗相较于唐诗加入了议论成分,富于理趣。之后讲的《松风阁诗帖》,黄庭坚的笔法较前人不同的是丰富多变且横画大部分朝右上方倾斜
  • 5月10日 南宋绝唱 & 读书小组

    45
    1 赞同
    45 帖子
    1k 浏览
    很遗憾没能来参加本次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姜夔、吴文英以及其它诗派的一些南宋诗人诗人展开。看了同学们的反馈,了解到姜夔是以“清空”的诗风为特色。结合姜夔的人生以及性格再看他的诗,感觉好像有一丝幽幽的冷气,轻轻地,若即若离地萦绕在心头。
  • 4月19日 辛弃疾讲座 & 读书小组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在听这个讲座之前,我一直认为辛弃疾和陆游是差不多的,他们写的词都是关于壮志难酬,自己想要北伐收复失地但是朝廷很颓废而很悲愤的情景。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辛弃疾与陆游完全不同。首先,陆游唯一当过的官就是一个文官,他有打仗的想法但是连上战场都没有机会(或者实力不行)。辛弃疾就不一样了,他是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与陆游思考的角度肯定不一样。其次,我认为辛弃疾写的词更深刻,他因为性格直率数次被贬,离收复失地就差一步之遥但是却没有成功,这种感觉肯定更强烈。还有,辛弃疾与陆游比起来更加乐观。他把收复失地视为一个“使命”,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都会想办法克服。
  • 4月26日 中世纪讲座 & 时文讨论

    47
    0 赞同
    47 帖子
    2k 浏览
    这次时文讨论围绕中美关税战展开,关税会使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选择变少还会让一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面临困境,但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因此关税有利有弊,有效的利用关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会有利。 这次的讲座是中世纪主题的,刚开始我多数对于中世纪的印象都是黑暗的,黑死病之类,但在讲座中,我看到的中世纪是神秘而多元的。关于骑士,我感觉他们的行为准侧都是基于捍卫国家荣誉和对君王的忠诚,为了这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3月1日 李清照 & 时文讨论

    35
    0 赞同
    35 帖子
    926 浏览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李清照。我早就知道她的诗写得很好,但没想到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了解到,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父亲是新党,而她自己的父亲则是旧党。当时她本可以选择跟随丈夫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但她却毅然决定随父亲一同被贬,可见她对家庭和原则的坚持。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日常生活竟如此有趣。他们居然会玩记忆力游戏,比如:“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赠,为饮茶先后。”可见他们阅读了多少书籍,又有多么热爱文学和收藏。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十分感动:李清照见赵明诚最后一面时,他叮嘱她:“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妻对文物的珍视与守护之情,也反映出他们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欲绝。我感叹,李清照虽才华横溢,却与赵明诚相伴的时光仅有短短十年,实在令人惋惜。
  • 3月22日 南宋理学讲座 & 读书小组

    50
    0 赞同
    50 帖子
    3k 浏览
    施心然
    前几次讲坛一直围绕着“该如何理解南宋”这个大问题进行,之前都是从一两个诗人的作品和生平切入的,而这次我将通过理学思想来再审视这个问题。 我现在觉得南宋是各个朝代中最接近现代国家的形式,无论是文大于武、行会制度、重视商业和资本主义乃至发明了现代货币的雏形,都是相当超前的,可以说明清也是借宋制而不超越宋的。 甚至可以说,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宋朝的制度如果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说不定工业革命就发生在东亚了呢? 只是可惜宋朝已经触碰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上限,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刚好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兴盛的时期,导致外部环境恶劣,最终才形成了我们知道的历史:偏安一隅,割地赔款…… 在国土国情“注定”无法继续发展的时候,君主应该如何维护统治?——政治、与新的思想。 所以南宋理学诞生了——作为对儒家的另一种诠释。 孔子一生追求的都是恢复周礼,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都只是收徒教人游历天下宣扬他的理想,圣贤之言无数,到死都没有为世人留下任何经卷,我认为孔子不立著可能就是不想让后人一字一句的去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而是要他的弟子理解他的思想,从而让他的弟子有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他们去教化天下。 只是他们谁都想不到后世的人为了追求权力,渐渐把儒家的学说狭窄化了,变成了一种恐怖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因此理学称为后来八股的标准,也就有迹可循且非常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南宋理学,包括现在的各种学说都要搞出一堆新名词让人半懂不懂? 本次讲座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看法。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旧词汇会承载着旧范式的认知惯性,不利于新学说的开辟。同时,略微的陌生化也是必要的。 但最主要的,我想是:学术话语权、概念解释权往往通过术语来实现垄断。当理学家们创造"规训社会"或"概念权力"时,这些“气质”、“本性”成为进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密码。 查询一些资料后我也确实发现学科术语密度与学术权威性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但这种权力上的博弈也体现了政治与思想的必然联系。 所以,我们说“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何尝不是真正地解放了孔子的思想呢?
  • 3月15日 绍兴和陆游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56
    0 赞同
    56 帖子
    3k 浏览
    讲座反馈: 很抱歉没能参加这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稽山鉴水毓男儿:绍兴与陆游行走”。 万老师大致从地理、越人精神及其历史这几点入手,讲了其地理的独特性以及丰富的湖泊。讲座还涵盖了越国的战争历史,还有越人不屈的精神。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讲座探讨了AI幻觉的成因和形成幻觉的背后逻辑。AI的创作和归纳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于人类创意的融合和续写。因此,我们虽然也可能欣赏AI创作的文章,但是这不是来自于它本身的创造力,而是从人类的思想产物中推算出来的。
  • 3月8日 陆游 & 读书小组

    36
    0 赞同
    36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讲座我们主要围绕陆游展开讨论,我对讲座的第一板块“爱国”去标签化,感触很深,一提到陆游,我们脑海中总会映现出“爱国诗人”这个名称,但他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义的,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南宋整个民族精神的热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满腔热血。在他的《游山西村》中就可以很好的体现,“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风存”三字意为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保留着礼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象征了华夏的正统和文明。陆游一生都想成为一名能上战场会有杀敌的战士,但在他的人生中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在他47岁时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此生何是诗人为?细雨骑驴入剑门”,运用疑问句体现了陆游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丈夫,但最后却还只是成为了一位骑着驴的诗人,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不甘和痛苦。
  • 2月15日 行走汇报和历史讲座

    30
    1 赞同
    30 帖子
    770 浏览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觉得建国初期的那段历史是我所不了解的,可能会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对这些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
  • 1月11日 心理课堂:我的情绪小怪兽

    40
    0 赞同
    40 帖子
    1k 浏览
    薛贞学姐的讲座确确实实用许多比较方便的方式去放松自己的情绪,我刚刚考完期末考试,其实内心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初二临近初三,也对未来的初三感到害怕,而学姐的讲座确确实实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 1月18日 雷州琼崖行 行前讲座

    26
    0 赞同
    26 帖子
    767 浏览
    第一次见到竖版地图,意识到这个可以增强我们的海权意识。在横版地图上,由于篇幅限制,南海诸岛等海域往往被缩小为附图放在一角,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我国的海域面积很小。它让我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和国家利益,这也可能是南海问题上国家为什么一直坚持立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下这一块的问题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

    50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这节课樊老师重点讲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到黄州,一片荒无人烟之地。他却没有放弃。在《前赤壁赋》中,有一段情节让我特别难忘。苏轼的客人感叹说,连曹操这样曾经无比强大的大人物如今在哪里呢?更何况你我这种无名之辈,人生岂不是没有意义?苏轼却说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免费的东西,像清风,明月这些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苏轼的想法虽然想的特别高尚,但是有可能是被迫的。在当时苏轼没有势力或钱财,这样想有可能只是一种个人安慰。有可能是他没有势力,为了调整心态被迫这么想的。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

    55
    0 赞同
    55 帖子
    2k 浏览
    在讲座的开头我们先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缅怀。 虽然我对她不熟悉,但是樊老师让我意识到她是多么伟大的人。 她用一生传播了古文,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的江城子。我觉得这两首词写的都非常好。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我感触特别深, 因为在古代有三妻四妾是一个很正常的事。在诗歌里提起自己的妻子已经很罕见,更何况写的这么细致。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梦见只是他与他的妻子平凡的一个早晨,但就是这么普通的细节深深反应出他对他的妻子的爱。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38
    1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这次讲座我们讲了婉约词,我们主要讲的人物是秦观,他被称为词心,他是婉约词的主流。这次学习让我本来对于秦观的认识改变了,我认识到了她的女性化只是表象,他想要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命运,和哲思。他的仕途生涯也不是非常顺利,他后来遭到了许多的贬谪,甚至最后向南贬至了雷州海峡一带,最后我们讨论了苏轼和他的感情,在秦观去世后,苏轼还是要不远万里的来到雷州半岛来看望秦观。这次讲座让我对秦观的印象发生了巨大改观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

    46
    0 赞同
    46 帖子
    2k 浏览
    一开始我们讨论到姜萍事件。其实在万事娱乐化的网络上,姜萍包括她的一些言论早已成为网络热梗,或是调侃嘲讽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能在这里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的讨论一下这件事其实是很好的。我仍会感觉到普通人在网络舆论下的无力,是姜萍,或她的老师,或者某一个渴望获得新闻的记者,他们都有错,他们也都没错,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将人都会有的欲望放大,从而被众人审判。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刻板印象下职业学校的女生遇到这种事情确实无法脱身。 后来是苏轼行走的行前讲座。很惊喜地发现苏轼和水有脱不开的联系,上次讲座反馈我也将他比作了水。关于苏堤的设计还挺有意思的,本来是堆积的土石,堆积成道路后反而能增加人和湖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也被很多公园沿用了。(下次去杨浦公园找找能不能看到这一点的影子。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讲座反馈: 我选择的文物是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一开始选择纯粹是看到的第一眼颜色吸引了我,接着在大家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又去查了一下他的相关知识发现他的烧制技术很特殊以及颜色的形成还是别有一番乐趣。在讲座时,我们先看到了很多塔的样子,一开始我只知道密檐式,后来看到暑假大型行走拍的视频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在看到大家发的瓷器都出现在同一张图里,虽然他们的颜色都略微统一,但体现出一种端庄的感觉,包括在与别的时期的文物相比时,他的那份内敛也是脱颖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