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
首先是每学期开始常规的规则讲座,非常老生常谈的话题。态度永远排在第一位。
大型行走汇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云南驿机场推碾子的那些人,我之前从来不知道这段历史,他们被掩盖住,但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又是如此的壮烈与悲惨。
万老师提出《上海的金枝玉叶》和《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两本书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很懵的。我能想到的只是黛西在中西女塾培养了公正的眼光,她可能在那里了解了美国政治相关的内容。万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两本书讨论的都是当外部世界不可靠的时候,人怎么立足。黛西依靠的是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去抵抗压迫,而美国人民是把制度化为武器去反抗。我一直在思考黛西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可能是她知道对错,她有公正的眼光,她知道自己没有错、自己的价值不能被这场运动泯灭,这是一种韧性,是一种对自己价值的把控和自信。 -
开学教育:
每学期的讲坛都会从开学教育开始。在今年的入学教育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讲坛的作业制度不太熟悉,我以后要认真研读讲坛规则,将它记在心中,并努力不要触犯规则,即使触犯也要承认错误。
行走汇报:
在行走汇报中,我了解到了云南虽然平时我在生活中很少听到,但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保留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十分重要。同时,我也从同学们观看博物馆展品的方法中学到在去博物馆前要先调查好资料,了解背景知识,在观看途中遇到奇特的点要善于思考和猜测,接近正确答案并从中学习。
读书小组:
在这次的读书小组中,我们先着重讨论了戴西人生中的转折点,其中提到了一些我没有想到的点,如戴西在面对丈夫出轨时不吵闹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时她同年和姨太太的对话给了她对出轨接受的余地,我认为这可能也是因为她受到的教育让她冷静下来,保持风度。同时,老师们也提到了书的名字《上海的金枝玉叶》和《shanghai princess》。同学们提到其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她旺盛的生命力。我赞同他。书中也写道“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他们。”我觉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希望我能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
这次开学教育重申了讲坛的规则。感觉每学期讲坛都会对规则进行强调,但是这次规则教育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真诚沟通、主动承认错误,而不只是寻找借口,或是从客体化的视角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合理化。大型行走汇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牛形青铜器的探究过程。按照常识,牛主要出现在草原,而同学展示的几件文物都出土于滇池边,而滇池地处高原,附近并没有草原。通过推测,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民族迁徙的答案,可见云南高原与通道的双重性。最后是读书小组。惭愧的是这次暑期由于个人原因申请了不做读书作业,因此只是在听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略微了解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两本书的关键问题都在于“当外部世界不可靠时,我们靠什么立足?”,不同在于《上海的金枝玉叶》侧重于“制度作恶时,人怎么办”,而《总统是靠不住的》侧重于“为了避免制度作恶,人怎么办”。
-
0830 讲座反馈
1、开学教育
本次讲座事情纷杂,从开学教育讲起,主要聚焦于规则的问题,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设立规则。
规则是可以传递价值的,它所锚定的边界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个机构的价值偏好,比如讲坛传递给我们的就是我们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2、读书
谈及责任,在教育中责任很大程度上是尊严的源泉,知道自己要付什么责任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先决条件。
自然,对于戴西来说,女塾教会了她这些,也包括从各种事物和方面中思考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完全属于自己,彻底独立出来。
像万总说的那样,制度的缺位是有巨大影响的,不仅仅是戴西,在当代中国的我们,尽管没有经历如此恐怖的制度缺位,但是客观来说我们的制度仍然是不足的,这里我们面对的并非是林达书里的问题,而是很现实的制度缺失问题,我们面对的是戴西的处境,而在讲坛的教育之下,我们需要的是作为人的尊严
3、排练
本次排练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的剧本缺失矛盾,所以我下次该再确定一下诸如剧本的舞台效果等非文字因素 -
这次开学教育由万老师和陈煜生动的合作讲解了规则的意义,这是为了保障公共的权益,从而使每个个体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行走汇报中,同学们并非直接输出自己得到的结论,而是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引导大家自己思考。看到很多非常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感觉回到了刚加入讲坛的时候。
在读书小组中,万总突然问《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总统是靠不住的》有什么共同点,我顿时一愣。然后我想了想,一定要说的话,戴西是在美式的教会学校长大的,而《总统是靠不住的》也是以美国背景为基础的,因此都带有美国文化的基础色彩。虽然和万总的答案相去甚远,但也是一种抛砖引玉吧()万总总结说,这两本书都是关于“面对权力”,《上海的金枝玉叶》是讲,当制度失效,面对权力的倾轧,个体要怎样面对,而《总统是靠不住的》则是讲如何制定制度,限制权力作恶。 -
今天是暑假结束后第一次讲座,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大家。听到了云南行走同学们的汇报发言,感觉这种一步步探索的思考方式,带着质疑寻求答案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在云南出土的青铜器,我们循着它们的外形,用途,和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区别等等逐渐推测出它处于边地,经历了民族迁徙与冲突后才会有如此不同。从一个小物件追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还是很有意思。
我们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总统是靠不住的》两本书,也是通过纸质资料了解到了媒体不会宣发的一些内容。最大的主题就是人性与制度的相互制衡,如何在制度缺失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尊严?如何用合理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我似乎理解了书本标题“靠不住的”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美国的政治就好像陀螺,并没有固定的方向,而是各个人民、党派在争取自身权力的同时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总统便是悬在上方使这个陀螺平衡而不停转的力量。
-
这一次讲座先是讲了开学教育,及讲坛规则。我上个学期就是犯了这个错,三次作业问题导致要写复活申请。为什么会有作业问题呢?当时我想的是“没时间写、快到暑假那就不写了吧”。但现在想想,我真的非常不应该:首先态度就有问题,学业再忙,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抽得出来的,只是懒得去做罢了。规则不是用来打破的,也不是惩罚的工具,而是能拘束我们的懒散,保持一个端正的态度,做到即使没有规则约束,自身还能慎独。
同学们分享行走汇报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南诏铁柱。老师问我们有没有想到类似建筑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伫立在越南的马援铜柱。但经过同学们讲解后,我才知道两者巨大的区别。马援铜柱上刻“铜柱折,交趾灭”,是镇压和树立威严的意思。而南诏铁柱并没有镇压之意,而是南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并且在不同少数民族的信仰习俗之下,也有不同的意义。
读书小组一起讨论了《上海的金枝玉叶》黛西面对那个时代的悲痛,为何会如此优雅、乐观。我觉得很大一原因是她的原生家庭,与她幼年、青年时的教育。
-
开学教育
一开始万老师就和我们在重申和解释了一遍讲坛的规则设立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讲沙堡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规则设立的意义是为了染让每个人都开心的。
行走汇报
这次行走汇报印象最深的是讲关于在云南的博物馆看见铜鼓的那一部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云南这么一个平原很少的地方的青铜器会有很多关于牛这一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形象,后来联系之前行前讲座讲到的关于不同的民族通过藏彝走廊来到云南,一切就豁然开朗。还讲到了关于当地的土司制度,之前就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但经过这次的行走汇报,也就都明了了。
读书反馈
这次暑假我要跟着我们书院的同学进行了关于《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的行走,但经过了这次的讨论,我对于戴西人生的理解又更深了一点。很有意思的是书院一名同学提出来的她很佩服戴西的“不双标”这让我很有感触,再结合书中的情节,我对于戴西的佩服又多了很多。老师还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我什么戴西当初没有接受华莱士提出的让她讲述在大陆经历的苦难的要求。 我认为这是因为她骨子里的那种韧劲,她不想让自己经历的痛苦被当成衬托他人的生活的美好的工具,他也不想让自己的痛苦变成展品。 -
本次开学教育讲座和暑期行走汇报,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开学教育中,规则意识和错误应对态度被再次强调,令我深有感触。讲坛的规则并非约束,而是带有包容性的引导。比如三次作业问题的设定,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主动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用“客观原因”来开脱,其实是不愿直面自己的问题。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老师还强调了出现问题时应主动沟通、避免依赖家长介入,这让我更加明白自律和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暑期行走汇报部分同样精彩。同学们从云南青铜器入手,逐步揭示出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深远历史。我印象深刻的是,青铜器上出现的草原动物纹样,与云南多山的地形形成强烈对比,这引导我们思考古代滇池地区可能与北方游牧文化存在的联系。这种从实物出发推演历史的方法,对我今后看展和学习都很有启发。此外,王仁求碑的汉文书写、杨慎在滇的文化贡献等内容,也让我从新的角度理解边疆与中原的互动。杨慎不仅文学成就卓越,其反传统精神和乐观心态更是令人敬佩。
整场讲座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我在规则意识、历史思维和自我反思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老师与同学们的分享,期待未来更多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
开学教育:开始时是先讲规则与责任意识,还有价值判断。刚好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就切合了这个主题,说来也挺讽刺,开学教育强调的是能遵守规则,我却忘记写反馈了,两者一结合,事情就变得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同时课上讲到的价值判断使我意识到补交反馈是很有必要的,我能通过提交反馈回顾课上内容,有的时候还能衍生出点新的想法,这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另一个角度想,我如果不交反馈,我被记一次作业问题是在劫难逃,所以手写来弥补只是时间的问题,再想大一点,拖着不交甚至可能会麻烦到老师。
行走汇报:这次对文物的分析让我感到好精巧,是一环扣一环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跨学科的困难性。像是先看到这里青铜器大多数都不是鼎,而且上面都有牛,能想到牛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再观察到一个金色的人骑着马,在青铜牛的环绕之上,由金色与空间关系想到尊贵,由马想到游牧民族。最终结合云南的文化背景,得出这应该是来到这里的游牧民族战胜了本地的农耕文明所作。我想,需要完成这样的分析肯定需要积累很多的文化知识,并且需要强联想能力,还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也需要运用知识实践,这样看博物馆应该会多很多趣味,了解的知识也会慢慢增多。
读书讨论:老师问了个问题,问我们为什么戴西要用煤炉来烤吐司。我们的印象里,煤炉往往是生活窘迫的时候用的,总之荣华富贵的人是不会多看一眼。而吐司则是精致的优雅的生活。是的,就是这么大的反差。最终老师说吐司是她生活的常态,是小姐的常态,是她不愿意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是她始终保持优雅,平静,自尊的一种体现。到后面开批斗大会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捏造是非,污蔑一个清白的人;戴西在时局下也不得不溜须拍马,可是她没有伤害到别人,也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