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拜月记》
核心冲突: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亲情决裂与爱情拆散
人物形象:王瑞兰以柔韧的反抗者、感情专一的情侣的形象参与冲突。文中用情感的至深对抗世俗规则的勇气值得敬佩。她的反抗不是激烈对抗,而是坚守。不一样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的性格。他冲动却直爽,嫉恶如仇。听说兄弟做了不道德之事宁愿立军令状。得知自己冲动鲁莽抓错了人也信守承诺准备割下自己的首级,显得有一些可爱。在文中也有宋江李逵两兄弟耍嘴皮的“喜”。强调了误会和李逵这个本身的性格的喜剧元素。
《拜月记》的喜在相爱的两人最终在一起,喜在亲人重逢,喜在战乱停歇、良将被平反,喜在男主考中状元。强调了在战乱年代仍追求美好的喜剧元素。
我觉得《拜月记》在旧时和平年代的观众会喜爱。而《李逵负荆》应该是几乎任何时候的观众都会喜欢。 -
读书小组反馈
讨论前,读《拜月记》的时候我真的挺厌恶蒋世隆这个角色的,我在书中划了好几处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蒋世隆的语言和行为,我也完全不明白瑞兰为什么会爱上他。好像这部剧里面除了蒋世隆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为了塑造他、丰满他而存在的。这也的的确确符合我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刻板印象。
在读选段的时候我以为选段是对原剧的改版,没想到选段才是原剧里的,而我们所看见的全文则是后人所书。我是很喜欢选段之中的,“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和“您哥哥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这两句的,写的很动人、很悲怆,就像一对苦命的鸳鸯声嘶力竭的隔着天险相鸣。
这件事总体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当代的编者完完全全的毁了这个故事。把这样细腻易碎的情感写成了大男主爽文,这实在是令今人深思。 -
在读书小组中,沈阳学姐提醒我们注意书与元杂剧本身的不同之处,并明确指出了书中一段令人不适的对话在元杂剧中是完全找不到对应内容的。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一个“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快到猝不及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删去了很多细节的独白或者对话,例如在《拜月记》中,瑞兰与蒋患难与共,互生情愫,在原文中有瑞兰的独白,讲述这一情感产生的过程,但是在书中直接经历了“逃难”这一情节,两人突然就爱得难舍难分了,令我感到一些无语。其实很多“名著”只看大致情节和“网文”没有本质的、鲜明的区别,但是在人物的细节塑造上,便有着分明的差别了。
-
可以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像《中国十大喜剧故事》的书,它并不想我一开始的想法一样全是“喜”其实故事中间会带一些“悲”就像一些误会、矛盾。这次阅读的两则故事明显能看出《李逵负荆》写的更加戏剧性,惹人发笑。而《拜月记》在第70~71页中我在自己阅读时也对王瑞兰和蒋世隆的争吵有些疑惑,我一开始没有多想觉得可能是作者想要在他们的爱情中加一点小插曲,但是在讨论时我们就说到这个故事的原文并没有提到相关情节,确实有些奇怪。读书小组讨论时我们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拜月记真的会在动乱年代受人喜爱吗,他们真的会有时间去看吗?这样一说来,好像是不会的,那么我就认为是在动乱结束时所看的,毕竟看的人大多数经历了动乱,看这样的剧肯定会很有感触,特别是青年男女看完会对爱情生活有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