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书讯微博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22 主题 918 帖子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2
    0 赞同
    2 帖子
    51 浏览
    《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水浒一百零八好汉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好汉,但是在当时的朝廷看来也不过就是个要造反的民间团体,洪太尉是朝廷里的官员,对朝廷来说这108个人物就像妖魔一样难以对付;从文学角度来讲,我也觉得可能是作者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不免让人思考:作者后面要重点描写的108个好汉之前竟然是“妖魔”,他们的命运究竟遭受了怎样的改变呢?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大闹瓦罐寺。我认为以上事件鲁智深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于正义,但未免有些冲动。其实水浒里的好汉大多数都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镇关西的行为其实和鲁智深本没有关系(武松打死西门庆好歹和他哥哥有关,鲁智深只是在金翠莲家里留宿了一晚啊……),但他看不得恶霸欺负百姓于是失手将他打死。所以我认为可能在他看来,没有邪恶势力是拳打脚踢解决不了的。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组建团队时,晁盖一行人其实都已经很熟悉了,其他人也对晁盖忠心耿耿,所以在拉拢人心这一块他们做得很好,这样就不会有人中途叛变而泄密;选择地点,黄泥岗非常炎热,也处在荒郊野岭找不到人,因此也不用担心他们会马上被抓住;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看透了杨志的内心,他一心只想快点把生辰纲送到蔡京那里去,而没有顾得上老督管和苦力人员的想法,导致人心不合,因此晁盖他们假装卖酒的时候杨志一行人当然就会抵不住诱惑、也不顾杨志的阻拦就去喝了。
  • 金枝玉叶读后感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3
    0 赞同
    3 帖子
    68 浏览
    翻开《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戴西这位永安百货四小姐的一生,让我心生无数感慨。从生于富商家庭的荣华富贵,到只能勉强吃八分钱一万的阳春面,令我惊讶的是,她却始终保持面对苦难时的平静,去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书中提到戴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给她塑造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她还十分独立拒绝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为没有fun,而是选择与志趣相投的吴毓骧结婚。后来创设了锦霓时装沙龙,同时巧妙地利用自己被强盗枪击的历险为时装沙龙做宣传,她还选择了一张工作的照片作为遗照,用来体现她‘确实有在工作‘ 最难忘的是文革时期,红卫兵抄走了她家所有值钱的物品,每月只能靠六元生活费度日,印象深刻的是戴西再被下放到农场劳改后,她坦然面对,努力适应,学习用中文写交代材料,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讨好干部却不伤害他人,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也不失优雅,没了烤箱就用自己因为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在铁丝上烤面包,用铝锅蒸蛋糕,后来在与记者谈起时,只是淡淡地表示“劳动能使我保持身材” 在时代的浪潮中,承受不住痛苦而自杀的人很多,但她却在屈辱中活了下来,没有成为“一个因为心碎而刻毒的老人”为什么戴西却没有走入“自杀大楼”呢我认为这是受她快乐的童年所影响,正是这段时光激励着她,不管生活给了她什么都悉数接受,对遭受的苦难不做各种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会屈服,终于等到了文革结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 戴西说过:“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那就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美好的童年影响了戴西的一生,哪怕幸福只露出一点点,她也有本事抓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曾问她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是否真的会有怨言,她说:“如果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我就收下它们。这是戴西的乐观精神最好的体现。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仍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戴西教会了我们沉稳,坦然的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她就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1
    0 赞同
    1 帖子
    35 浏览
    尚无回复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1
    0 赞同
    1 帖子
    17 浏览
    尚无回复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23
    0 赞同
    23 帖子
    394 浏览
    贺心语
    阅读这本书,第一章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美国总统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固定住了“美国总统就是美国的领导者”的想法,这基于身边环境给予我的感受。 作者林达从美国大选来分析。一开始的有一段话就吸引了我的兴趣:“每一个大学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学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学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背景。” 也就是说,美国人民选举出的“总统”,并不是在选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在选择他们所信的制度?读完这段话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看到作者原本对于美国总统的解析,也是“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的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作者由两个单词的异同。想到了“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 后来,作者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否定自己的结论,又对它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构建,得出:“总统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1分支的主管,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边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就“克林顿政府”而言,克林顿只是一个国会用来外交的工具人,他并不能真正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抱负,也不能践行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这一层是普通民众领会不到的。民众能看到的只是台前表演的美国总统,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总统的出尔反尔,会感到愤愤不平。而背后主导事情大部分的国会则隐居幕后。他们不会被百姓所看见,而是继续在暗地里利用总统主张各种事情的走向。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美国的政治。在我从前的印象里,美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仅仅主张自由公平的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明里暗里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是作为民众看到了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角。 看到后续分析的水门事件中,这个荒谬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闹剧。 起先阅读的时候,我果真觉得,这场闹剧就是尼克松为了逃避“竞选”的阴影,而不断的利用周边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去干掉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尼克松在这件事情里面并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他并不是这场闹剧的编排者之一。可我依然觉得尼克松看似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但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一定要当选总统。我可以为了这个目标不择手段到极致。” 在此之前,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与其说他圆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整个水门事件发生之前,尼克松已然任了四年的总统,但他依然在不断追求这个位置。但总统职责就是一个被架空权利的傀儡人物,为何还值得尼克松如此不懈的去追求呢?这是我不理解的一个地方。或许这句话就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关联吧…… 再来看特朗普的种种做法,或许就能够对他有所理解。党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想: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党派恶斗、当言论自由异化为真相与谎言的混战,制度依然在运转,但政治品质却在退化。这是美国的一个现实问题。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62
    0 赞同
    62 帖子
    723 浏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比起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与惋惜,《上海的金枝玉叶》带给我的感受更像刺骨的寒冬里一杯温暖的热茶。虽然同样处于那样一个动荡残忍的时代,感受着上海惊人的巨变,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但戴西如波丽安娜一般拥有的韧劲,生命力和她的乐观主义,是掺杂在字字句句中的,是只要轻轻翻开书页便会萦绕在你周身的。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想法随着阅读时长的增加而愈发直白简单: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呢? 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存在呢。在如今都少见,更不提是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或许真的如作者所写:“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因为她轻车快马的,鲜明的少女时代,因为她从小得到的爱,在中西女塾接受的教育,因为她的生活就像一片湛蓝的大海,随她想去游泳还是泛舟,所以这一切都成就了她的性格和心态,还有她的味道,晚风里桂花的芬芳。她学到了公正,爱,和永远为自己骄傲,她不觉得钱财是什么很重要的事,她一直追逐的其实只有“fun”。所以她放弃与艾尔伯德结婚,而是选择前往燕京大学求学。她独立地决定自己人生的形状。 但经历了后来无情的政治,戴西内在的,淡黄色果仁的芳香反而得以真正显露。那是一种令我为之震撼的得失观。她这样朴素且坦白的人,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侮辱和折磨后,依然能够骄傲地说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吓住我”的人,必然拥有内心坚实的力量,与豁达的心态。她是那样的宠辱不惊,坦然地接纳、承受、顺应一切。相信万物终将造就她,成就她,而为她带来认知的提升,品性的塑造,和灵魂的丰盈。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她的开放,也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它凋零。”所以金枝玉叶不败。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

    56
    0 赞同
    56 帖子
    2k 浏览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与开开相爱后又被迫分离(p167);生子期间只有几个人来看他,最后还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了(p170-174);因为家境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p194)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学校一直不给她好去处去工作,结果看了档案才知道档案很干净,而学校一直那这些没有的事不让她好好工作。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作者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黑暗的社会对普通人心灵和肉体的摧残,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不忘记、牢记历史,从而不再让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时代重蹈覆辙。 在最后一次读书小组讨论中,老师问我们:作者为什么写姚姚这样一个人?她的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或者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吗?通过组员的讨论,我明白姚姚不仅仅是像上官云珠,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她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一个代表,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但她身上也有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背景处于“好”家境处于“坏”家境之间,不上不下,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她坚韧,努力的活了下来。这一点让我很是触动。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

    58
    0 赞同
    58 帖子
    2k 浏览
    文史书院刘瑞祺
    在平常的应试教育中,我们读到的辛弃疾,基本都是概念性的,什么“壮志难酬”啊,豪放派啊,“苏辛”啊,也会有一些老师,比如我初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稍微说一说辛弃疾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迹,比如辛弃疾早年在义军的单人独闯龙潭取叛徒首级,又带人全身而退归宋,最多简短介绍一下教材里那少之又少的辛词的背景,比如“辛弃疾人生不得志,一直在地方辗转调动,无法完成自己收复失地的理想”,而为何辛弃疾那么渴望收复失地,与早年的经历又有何关系,标题中的陈同甫又是谁,辛弃疾与他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就是连诗词相关的一些信息都未曾提到过,更不必说辛弃疾那波澜壮阔的整个人生了。那么结果也就会像这次时文讨论所辩的结果一样:在应试教育下,文科无用。 因此我先前了解的辛弃疾,大概是个这样的形象:在北方参加抗金的义军,然后干出一番事业,在叛徒出卖后将他生擒并归宋,归宋后被委任了地方的官职,然后因为不知道(老师没说)的原因,就这样一直做这个地方官,不断被调派,但就是没发上前线,就在江南等后方做着地方官的工作(老师也没说归宋后到辛弃疾去世之间的过程,而只说了以上内容,也就只能以此想象),到后面韩侂胄的时候被利用,在北伐失败,合约订立前去世(看史书的时候带到)。现在一想,实在无法用这个形象真的去重塑出一个完整的“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在所谓中原,但中原却已没有了繁盛的文化气息,而后来到了南方,在这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却找到了他渴望的文化景象。南宋可谓是辛弃疾精神上的故乡,而他又多希望自己精神的故乡,可以回到“应许之地”,回到那个正统所在的地方,也是回到他出生的故乡。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辛弃疾的两个故乡始终无法合一,他也就始终只是一个江南的游子。他在南方的生活,虽舒适,却仍心中挂念着那个北方的故乡;他北方的故乡,虽牵挂,但却没有他所想要的精神文化。辛弃疾的一生都存在着这一重名为“故乡”的悲剧。陈亮等志向相同的好友,作为传统儒学文化正统观念的影响,这等等,又不断加深着辛弃疾的痛苦,让他退无可退;南宋对于武将与地方官员的忌讳,朝中大臣习惯于偏安的生活,政治上奸臣涌现,则又让辛弃疾进亦不得。在这种处境中,辛弃疾开始了归宋后的三仕三隐。从一开始仍心怀希望,踌躇满志,到建立飞虎军,为人所忌,众人所攻,归隐带湖。如果说第一次的起伏,尚且让辛弃疾留有热情与希冀,那么辛弃疾的第二次出仕与归隐,则让他开始走入矛盾与绝望。第一次的出仕,虽未让辛弃疾绝望,但足以让这位机敏的天才察觉到南宋的政治与当下的形势,对自己并非乐观。他直率而有些刚烈的性格,在这个官场上连作为皇帝的孝宗亲自来保都无法保住,更别说孝宗已退,新帝登基了。反过来隐逸的生活又是如此的舒适。他所推崇备至的陶渊明,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归隐田园吗?可只有当官,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份理想比起隐逸更令他神往,也离他更加遥远。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怀着矛盾的心境,忐忑的踏上了第二段仕途,果不其然,不过几年再次归隐,只不过这次是被罢免,连给他体面下台的机会都没有,又将他削职为民。这下辛弃疾也彻底绝望了,这时他的友人也尽数老去、逝世,不得感慨一声“交游零落”,但辛弃疾落寞而不沉寂,绝望而不过度消愁,他仍在不断寻找着安慰,珍惜身边可以珍惜的人。在他的思绪中,陶渊明、谢安等等文化名士,与他联系在了一起;虽回不到故乡,但他还有那些值得珍惜的故友,故人。在他为数不多的亲人岭南的桂林被放逐时,辛弃疾写下了令人感伤的《贺新郎 别嘉茂十三弟》。 第三次出仕,则有些受宠若惊之感,不仅未被庆元党禁波及,反倒因为韩侂冑的需要被重新起复。辛弃疾不想放过这一次的机会,金国国力空虚,若是他来训练一支新军,还有之前训练的飞虎军,怎么没有一战的希望?可惜历史不可重演,他再次被人妒忌,远离了他一生陶醉的这一场梦。辛弃疾最后一次离开了官场,再不归来,也再无时间余留他继续了。 辛弃疾前三十六年在北方的拼搏,虽有其一分趣味,但看过他后半生的挣扎、奋起、打击,以及那心中的那份执着,才是这个人真正令我所动容,也是辛弃疾真正的意义所在。面对那永远难以实现的理想的时候,面对那如宿命般的阻碍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苏轼、陶渊明是去追寻一个更高远的境界,跳开了这一切。杜甫则是把理想缩小,把一个抽象的宏大的理想,缩小到那一个个具象的个体上。辛弃疾既有着那种更为深远的构想,他的隐居并非因为享受,而是对于那个官场的厌倦,他又能把自己那宏大的复国理想,投射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他管理的那些百姓身上。只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似乎并非那么特殊的理想,虽有反复,但又是如此的坚定而执着,以至于当我们只是看着那诗歌中的蛛丝马迹的时候,从不会意识到这理想之外的生活。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就如龙一般。他有着龙一般的见识与能力,也期待着能够一飞而冲天,他有着龙一般的气势与威严,以至于不仅他的敌人害怕他,他周围的那些朝臣也害怕他。辛弃疾更有着龙一般的精神,既可潜入海中,又可浮于云上、横卧山巅。他从不低下头,向那些敌人真正屈服,而只有在气数将尽,无力回天之时,嘶吼出心中的那一声“杀贼”。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37
    0 赞同
    37 帖子
    660 浏览
    施心然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的读书小组,为什么要读红颜遗事这本书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着同学们的反馈,我发现这一类的书其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拼凑的第一人称视角给我们去看待历史。一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是能看到“历史”二字的,而现在我们钻到“历史”里面去,历史在我们背后……
  • 0 赞同
    53 帖子
    1k 浏览
    过铭辰
    这次是辛弃疾的最后一次读书,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原来一直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抱负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放下了,不再追求,白鸥的意向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决定入官场却发现这是蹚浑水的愁,第二次是他从带湖隐居但最终还是选择出仕后的愁,第三次是他最后一次出仕回来以后如见到老朋友一般看到沙鸥的有些欣喜或者说是已经豁达,理解了愁。
  • 0 赞同
    50 帖子
    2k 浏览
    杨婧棋
    这次的读书小组主要讨论了辛弃疾晚年的悲剧,和他词中常出现的意向与他人生轨迹的关联。通过对于他词中意向的讨论,我对于辛弃疾的人生落差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老师带我们听了鹈鴂、鹧鸪,杜鹃的叫声,在听到的时候,我感受到从鸟的叫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凄厉与悲凉,与辛弃疾年轻是的那种意气风发完全不同,可见那时的辛弃疾经历着多么大的悲伤。在书中最后写到“只缘多病又非才”中其实并不是非才,而是“非命”这就是辛弃疾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 0 赞同
    38 帖子
    3k 浏览
    施心然
    本次讲座让我感慨很深的一个点是,辛弃疾的命运从他是一个“归正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可惜的就是有一腔报国之志,因为那注定无法实现,他注定遭受排挤和冷眼,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不安分的心灵永远焦躁地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到头来,答案却在题目中。 而我们的命运,却还没有定数……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文史书院)

    67
    0 赞同
    67 帖子
    3k 浏览
    文史 王宜然
    讨论反馈(补: 首先不好意思提交超时了,非常抱歉一直拖着没交!主要原因是文章的结尾处二三十页还没有完全看完,想着看完再交,却迟迟拖延着…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老师检查…实在抱歉! 在昨晚我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上海的红颜遗事》整本书的阅读,回望讨论开始时同学们分享的读书感言和想法,有姚姚“上上下下”的成长颠簸,有悲哀的情感色彩,有戏剧性的强烈情节,有“个人感情与历史的厚重感”…不过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让我读到了姚姚的人生、上官云珠的悲惨,也正如读者们所言,它让我详细的了解到了文革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它是我第一次接触文革的锚点,也成为了我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时代,而那伴随其中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列举和进步纲领,而是在那个时代所有人们都要接触到的日常。历史或许被我们遗忘了,但他们就是活在时间走过的足迹中,他们不是被记录高高追捧的虚拟,而是被时代重刷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比较大的是p231音乐学院对姚姚的悼词“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作为我一个读者视角而言姚姚的人生必然是悲惨的,她本是一位欢声笑语追随党的积极分子,但母亲的自杀、燕凯的自杀、叔叔的自杀、老师的自杀、同学的自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她所追求的东西死在她的眼前,如果她当时没有依靠开开,选择自己一人度过的话,我想她肯定会思考自己追随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要为了什么而活?自己为什么不和亲人情人一起离开?…所以说我作为一个读者我能相对原谅同情姚姚和开开的恋情,我能大致理解姚姚偷渡生子当时的心情,是希望掩盖了生活的痛苦和社会的环境,那不像一种健康的快乐,而更像一种麻痹。同时这种自我的麻痹也换来了姚姚生活上的压力和社会上的淘汰,这种麻痹也换来了那不屈的意志对生活的不退让和社会对她的冷淡。如果没有这本书,我肯定不会也不想了解到姚姚这一位人,但读过后我便感觉到人的一生真是太壮阔了,即便是普普通通度过一生的人,又或是没有名誉没有声望的人,他们人生的定义都不是三言两语,甚至而言,人的一生都不是能随意评价衡量的。但对一个人一生死后极为重要的悼词,姚姚的母校却已“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来为姚姚的人生收尾,姚姚当年多么积极强烈的热血被湮没,取而代之是一句判定分明的标语,那这又何意义?虽然我没有权利去代入当时的任何一个人去做判断,但姚姚一生上下的对比让我感到无奈的可悲,这样一位人就被一句“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而梗概,真是五味杂陈的心情啊! 回到讨论的最后,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我觉得是不让时间去再次吞噬那些当时时代的幸存者们,以文字以不掩盖事实的态度去让五十年前的时代浮现在我们眼中,就像复刻一样让他们都能重新活一次,这就是这本书的最有意义的意义。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38
    0 赞同
    38 帖子
    1k 浏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最后一次讨论《上海的红颜遗事》,解决了我的疑问。姚姚坚决不愿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和我推测的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她认为去外地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惩罚性措施,她一旦去工作了,就等于她承认了这份罪名,那就对不起她的亲人了。 然后是我的一些感想:其实越看到后面是越心痛的,姚姚经历了那么动荡摇晃的一生,她找到工作了,她马上就能迎来安稳的生活了,甚至,再等一年,文革就结束了,再等几年,她就不用偷渡出国,可以光明正大出国找姚克了,她的生命里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偏偏是这个时候,她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结束了。我甚至有点不可置信,在读前半本书时,作者在照片下面批注“这几乎是是姚姚最后几张照片了”,我推测她可能是因为文革的迫害自杀,我都没想过她这么死了,死得这么仓促,这么戏剧性。这本书看完后劲十分大,我又翻回前几页,看到姚姚小时候的笑,一页一页翻过去是她悲剧的一生,她是这个时代的个例,朱老师说:“不是所有人的母亲都是上官云珠,不是所有人的父亲都是姚克”;她也绝不是这个时代的个例,从她的身上好像能看到千千万万个人的影子,好像看到他们凄凉的命运,被抄家,被躲在爱国背后的流氓殴打,被隔离,被没日没夜的批斗,被送去青海的农场劳改,被关牛棚……一点一滴这些事汇聚起来,好像能听到抽泣声,听到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的声音,那是血色的泪,那是时代的泪…… 我们读书,我们了解文革时期的历史,绝不是为了考试,我们是为了不要让文革复演,不要让那几百几千万被迫害的人白丢了性命,他们的性命给我们血的教训,他们不能白牺牲。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 (文史书院)

    88
    0 赞同
    88 帖子
    3k 浏览
    很遗憾没有来参加这次讲座,当金钱和艺术挂钩,一切都会朝一个不可控制的方向去发展。我个人认为艺术还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 《艺术的故事》2024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汉文书院)

    49
    0 赞同
    49 帖子
    2k 浏览
    这次的讨论我们讨论了像镜子一样真实的17世纪绘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伦勃朗的自画像,我知道了伦勃朗的自画像画的比较真实的原因是为了推销自己,让更多人知道画家伦勃朗。这幅画像眼神在凝视着看画的人,好似与其对话,画的十分真实
  • 《苏东坡传》读书小组第二轮(西文书院)

    72
    1 赞同
    72 帖子
    3k 浏览
    很遗憾没有参加最后一次读书小组,从同学们的反馈中看到苏轼一次一次被贬,心情反而更好,关注于为百姓做事。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文哲书院)

    43
    0 赞同
    43 帖子
    2k 浏览
    本次读书小组是最后一次讨论,我们主要讨论了苏轼被贬岭南后心态和行为的变与不变。变在于他的内心更加平静,开始尝试享受生活,不变在于即使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依然心系百姓,是一个“有为大众服务意志的公民”。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60
    -1 赞同
    60 帖子
    2k 浏览
    11月9日反馈 很遗憾由于樊老师的访谈任务,未能参加这次讨论。但根据此前的预习,苏轼在被贬谪的路上精神状态不停的在改变,但主旋律主要都是乐观向上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学习。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

    30
    -1 赞同
    30 帖子
    1k 浏览
    我认为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可能也是彻底的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培养人才,并且在他又被再次贬谪到其他地方之后,他还让新人照顾好人民,可见。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和天下的太平。他又被贬谪后,心态还是很好,继续做着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