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
-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我认为在京师为官的人很可能向京师纸醉金迷的风气靠拢。而且在京师你只能给皇帝提提意见,不能真正切实的帮助到百姓。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他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兴修水利,修缮西湖。从中我看出他是一个对百姓非常负责的父母官。 -
预习问题: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对于被贬岭南,起初“他已经不以为奇了,他以真诚勇敢相向,愿把一切付诸天命。”他坐着官船在九江以南停泊时,又被贬低官阶,为了不被抛下船露宿野外,他去到龙王庙祷告。很快他又恢复到“依然故我”的状态,逐渐适应并保持乐观,他的生活绝不寂寞,品酒做诗,甚至自己造酒。苏东坡被贬海南,起初觉得生活无望,还做好了“死即葬于海外”的打算,但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允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乡野采药,整理杂记文稿,在海南创作了许多佳作。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被贬的地方越来越偏远,生活条件也越累越艰苦,甚至吃不饱肚子。但是他却越挫越勇,是个乐观到极点的人。 -
反馈:这次读书小组,老师引导我们分析苏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心态差异。我一开始只是知道他的乐观一以贯之,并且始终在为民生发展做贡献。分析后得到,一开始被贬时,他心中仍是有不平之志的,仍想通过地方政绩回到中央。但后来,他已经不在意了,只是担任一个热心的国民角色,做一些基建工作。这个分析让我印象很深,在我之后的阅读中我也会更加关注他在心态上的细微变化,并且尽量用时间线去梳理清楚一个人的经历(流程图),因为发现对于他在何时何地做何事还不甚清楚。
-
反馈
今天的读书小组主要是以梳理苏轼被贬折的经历为主,我们看到了一个“依旧顾我”的苏轼,看到他不怎么寂寞的生活和各种各样饮食习俗,他虽然被贬没有实权,但是他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国民,他做的种种事情都是关乎民生的,他肯定是受到人民的爱戴的爱戴的! -
预习问题: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苏东坡在黄州其实是对自己的政治道路还是报有希望的,他在黄州的田园生活可能是等待朝廷重新重用他,也可能是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而他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却是从底层帮助百姓,甚至托朋友之手来注重民生,可见他对自己的仕途已经看破,只想淡然的过完一生。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他无论是否有官职,都尽心尽力地服务百姓,大到在杭州建立水利工程,小到在惠州做出务农工具。可见他对民生是非常重视的。 -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讨论了苏轼被流放岭南时的心境。我认为,也许是他一直被贬释然了,也许是年龄太大少了拼搏之心,总之,他已经放弃了自己做过的道路,想通过帮助底层百姓,继续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他之前是为了利民而当官,这次无法当官,却还是坚持利民。 -
很遗憾因为参加樊老师的访谈任务,未能参与此次读书小组的讨论。浏览了其他同学的读书小组反馈后,结合我的预习,有一些其他的思考。苏轼被贬岭南、海南后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前在黄州对仕途还有所期待,被贬岭南、海南后虽然一如既往地乐观,但已经无心向政了。
-
本次读书小组探讨了苏轼被流放时的过程的心境变化。当他在被贬到黄州做地方官的时候,也许心中是想自己的仕途命运坎坷,还是希望在返回京都干一番事业。然而再次被贬到岭南后,他便尽量低调行事,托自己的好朋友造福当地百姓,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旷达,但对朝廷政事的黑暗从不甘到了妥协,心中以有了一种释然
-
我认为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可能也是彻底的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培养人才,并且在他又被再次贬谪到其他地方之后,他还让新人照顾好人民,可见。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和天下的太平。他又被贬谪后,心态还是很好,继续做着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