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问题①
*《拜日记》印象深刻的人物:
·王瑞兰:
人物形象:有胆识、追求爱情白由、对爱情忠贞不渝、敢于反抗封建礼数
核心冲突:爱情自由|门第现念、贵族思想
王瑞兰亲是兵部尚书,母亲是太国夫人,身为名门之子的她,哪怕早已爱上蒋世隆,可由于礼法的拘束和名门教条,她不能自许婚姻。经过店家夫妇的劝说,王瑞兰才羞答答地默允了。后来在客店中遇到了父亲,王瑞兰恳求父亲让她留下来照顾蒋世隆,可是被父亲拉上车的她的内心倍受煎熬,可惜父命难违,她心中对蒋世隆的情意只能化作泪水,直到后来陀满兴福和蒋世隆双双考中,皇帝让王镇招婚,王瑞兰才把自己与蒋世隆成婚之事告诉母亲,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拒绝与那位“状元”结婚,还说出“永不再嫁”酬誓言,可见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逵负荆》印象深刻的人物
·李逵
人物形象:豪爽坦诚、嫉恶如仇、莽撞轻信
核心冲突:嫉恶如仇|莽撞轻信
李逵听说"宋江"和"鲁智深"抢走了王林的女儿:愤怒地.上山找宋江与鲁智深,甚至要砍掉“替天行道"的旗子,还和宋江以性命相赌,可见他对恶人恶事的仇恨。
到后来他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宋江与鲁智深,不过他知错能改。正是这误会与误会消除,才使这个故事精彩绝伦。
问题②
*《拜月记》"喜"就喜在结尾的皆大欢喜。这部剧强调了转折这种喜剧元素.文章情节不断反转,直到最后关系被四人所发现,这种波澜起伏的剧情吸引我继续往下阅读。
这个故事中陀满兴福又转向仕途且被重用、穷书生考中文壮元的元素,无一不指向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普通文人。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这个人的人物形象文章中多次描写李逵的神态、动作、语言,这种丰富的形象描写贯穿全文,引我发笑。这部作品会赢得许多平民百姓的喜爱。 -
1)
《拜月记》中的王镇(看到大家都写了两个主人公我来写一下这个岳父好了)(他其实是这部龙傲天男主打脸岳父赢取心上人大爽文当中的那个命苦岳父,很经典的一个角色)
片面来说,王镇以一个“反派”的形象阻止了蒋世隆与王瑞兰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在一起。王镇“看中门第”(从当时的角度来看王镇的想法其实完全合理,并且他初见蒋世隆的时候也不可能预料到这个人会中状元),而蒋世隆与王瑞兰两人阶级差距过大,他们之间的婚姻被王镇否决,蒋世隆也被他鄙视,相恋成婚的主角两人因为王镇一人阻隔而被迫“永生分离”是该剧后期的一大核心冲突。2)
《拜月记》的“喜”强调的是男女主最终突破重重阻隔在一起、其他人,例如他们的家人朋友最终也都得偿所愿的幸福圆满结局。反映出当时(可能有战乱,战乱之中的人们渴望与家人团聚),但大体是人对于美好幸福的愿望。
《李逵负荆》的“喜”是一种有惊无险的喜,它更强调李逵这个人笨拙、鲁莽、敢爱敢恨的形象带来的喜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李逵身上“忠义”、“嫉恶如仇”品质的一种重视,(感觉世道不是很好,强盗兴作)因此更需要这种义士。
关于观众喜爱这个话题,需要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作者所处时代(元朝),当时的人们应该会更喜欢《拜月记》,这个主题更加通俗易懂,而且也是很多当时普通的读书人的愿望(例如高中状元、与落难的富家千金成婚等)。其二则是当代,观众会更喜欢《李逵负荆》,因为《拜月记》里的故事发展属实是太程序化了(我在读到蒋世隆见到陀满兴福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最后两个人会各娶瑞兰、瑞莲为妻了),同时按照当代的价值观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吧嗯】而《李逵负荆》则是单纯的由人物为中心而引导出的喜剧,有一定的情节冲突,主要在于塑造李逵这个形象,他忠义过度的鲁莽令人觉得很有趣。同时,故事的最终也是李逵恍然大悟,问题得以解决的美好结局。 -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
我印象最深的是蒋世隆。核心冲突是:蒋世隆在战乱与官宦世家的小姐相爱相识,却因岳父嫌其地位悬殊而拆散。(即:个人爱情与封建婚姻的观念之间的抗衡)
蒋世隆的形象:情感专一(在中状元后任然想着王瑞兰)、不贪慕荣华(看上的是王瑞兰的人品,而不是王瑞兰的小姐身份)、仗义(收容身为囚犯的陀满兴福)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两部喜剧的“喜”不一样
《拜月记》 :悲喜剧交融,以“悲”衬“喜”,强调蒋世隆与王瑞兰爱情战胜阻碍的浪漫与圆满。 喜剧元素主要体现在:误会(名字发音相似)、团圆结局、对封建礼教的讽刺
《李逵负荆》: 纯喜剧,以误会、闹剧、夸张为主。李逵因误会宋江强抢民女而大闹梁山,最后发现是误会并负荆请罪。 喜剧元素主要体现在:角色莽撞的性格、乌龙事件、语言诙谐、结局的和解。
社会价值观及受众偏好
《拜月记》: 体现反封建、追求自由婚恋的价值观,迎合了市民阶层对个人情感权利的向往,更受追求个性解放的观众喜爱。
《李逵负荆》: 体现江湖义气、忠诚与宽容的价值观,符合民间对“英雄本色”的推崇,更受普通民众欢迎。
注: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拜月记》中的剧情,有详略不当,封建的忠君思想,以及剧情重复的套路,如蒋世隆与王瑞兰相认、瑞莲和老夫人相识的场面。包括陀满兴福全家300人被斩,后又科举考武状元,为皇帝效力,这种封建的忠君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感觉都没人可说了)拜月记中的蒋瑞莲。她给人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印象,以帮瑞兰角色的在和冲突中成功说服父亲等一段时间再嫁人。李逵负荆中宋江有大哥的威风,在冲突中同意李逵去把坏人抓回来赎罪。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拜月记的喜是分散的家人幸福团圆,而李逵负荆是好人战胜坏人的英雄故事。可能第二种更受观众喜爱。 -
第一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拜月记》、《李逵负荆》
预习问题: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李逵负荆中的宋江,李逵在没有问清恶人是否是宋江后,就与他大吵一顿,后来用性命来立下赌约,但是发现不是宋江后,李逵差一点自刎。(我个人认为宋江有点太过于较真了,差一点导致李逵的死亡。他和本剧李逵在一开始的大吵以及后来的认错发生冲突,差点导致李逵自刎。)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同。
拜月记中强调的是王瑞兰和蒋世隆两人最后幸福的圆满结婚。如果蒋世隆并没有在最后考中进士,恐怕他和王瑞兰也最后不可能走在一起,还有就是陀满兴福,他全家被抄斩却最后还是去辅佐。那个昏庸的皇帝所以作者当时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摆脱当时的封建忠君思想。
李逵负荆中体现的更多是李逵的粗鲁和愚忠而闹出的笑话。更加体现了当时的江湖义气,和对于君王的忠诚。我认为李逵负荆更容易被民众所喜欢。 -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王镇,曾否定蒋世隆与瑞兰的感情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李逵那篇是一种莽撞的善,是误会解除的喜剧,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是乱世中人的善。《拜月记》的喜剧从名字的相似展开,在乱世的背景下的两段故事。体现的是封建下自由的恋爱观。我觉得更受观众喜欢可能要取决于时代。乱世中人可能更喜欢李逵的,比较和平的年代可能更喜欢拜月记 -
预习问题1:蒋瑞莲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在逃难时与哥哥走散,遇到了王镇的夫人,便和她一起,最后王夫人遇到了自己的家人,蒋瑞莲成了王镇的义女,和王镇女儿瑞兰是非常亲密的姐妹。她因和瑞兰名字相像才有了与哥哥走散的第一个冲突。她因她乐观,细心,懂得安慰别人的形象不仅帮姐姐瑞兰打开心结,还知道了姐姐的丈夫是自己的哥哥,这是一个冲突的解决。后来因她的关系家人,不离不弃的形象,拒绝与状元结婚,最后还碰巧知道自己的哥哥是状元,这个拒绝结婚的冲突还让她遇见了自己的哥哥。
预习问题2:不一样。《拜月记》强调的是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喜剧元素,从不相识的两家人的一开始的合到分又到两家人的合,我认为体现出那种自由、平等、对生活应该不放弃的社会价值,最终大家都团聚在一起。这个可能会收到年轻男女或者生活在动荡时期的人的喜爱。而《李逵负荆》强调的是李逵本身性格上的莽撞轻信,知错就改,勇敢,才导致了后面的误会,我认为体现的是对恶贼的批判和对那种知错就改和那种勇敢的赞扬吧。而这种价值观我认为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种价值观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且这个故事的背景还和水浒传有关,老少皆宜。 -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拜月记》- 小旦(王瑞兰)
核心冲突:封建家长(父亲)的强权干涉与青年男女(王瑞兰与蒋世隆)自由婚恋、患难相依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小旦以“柔弱却坚韧的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参与冲突。她因父亲强行拆散自己与病重的恋人,陷入“想反抗却不敢号哭、想叮咛却只能嗟叹”的困境,她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无奈,也暗示了她对于自由婚姻的渴望《李逵负荆》- 李逵
核心冲突:李逵因误会宋江强抢民女,以“赌头”方式要求宋江认罪,后发现是歹徒冒名顶替,需通过捉贼将功折罪的矛盾。
人物形象与冲突参与:李逵以“鲁莽直率、重义轻命的梁山好汉”形象参与冲突。他轻信了谣言比去年和宋江当中赌头,被追责时虽然害怕但还是硬撑,接剑自刎是还念及兄弟情,最后得知真相是主动请缨捉贼。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拜月记》给我一种在悲伤中有喜剧的感觉。前面小旦很惨,被爸爸拆散、和恋人断了联系,后面肯定会团圆,这种“熬过去就好了”的期待让人觉得温暖。
《李逵负荆》:它的“喜”是“闹笑话”的喜。李逵误会人还非要赌头,说“砍头比挨打痛快”,拿到剑又磨磨唧唧想往事,后来一听说能抓坏人立马开心,他的鲁莽和憨直特别好笑,是热闹的喜剧。《拜月记》:强调“反对强权、崇尚自由婚恋与患难真情”。更受喜欢看感情故事、希望有情人能在一起的人喜欢。
《李逵负荆》:强调“忠义为先、知错能改、惩恶扬善”。更受喜欢看英雄故事的人喜欢,比如很多男生就爱李逵这种讲义气的好汉。- 选段摘抄
《拜月记》: - “他正天行汗病,换脉交阳,那其间被俺爷把我横拖倒拽出招商舍,硬撕强扶上走马车。”
- “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
《李逵负荆》: - “打一下是一下疼,那杀的只是一刀,倒不疼哩。”
- “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 选段摘抄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拜月记》
Q1:瑞兰之父王镇。作为封建家长的反面人物代表,他参与解散了瑞兰与世隆的婚姻,“考到功名再来提亲“的要求体现其势利古板性格,即使只是战争初解散也要求世隆如同和平年间读书人般考取功名,无视其战乱期间为救其女的所作所为。
《李逵负荆》
Q1:李逵。作为主要人物,因假宋江事件嘲讽宋江表里不一,大闹忠义堂,后负荆请罪,捉拿假宋江,他引发了所有矛盾。从矛盾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然而台词中却不断体现其装傻充愣,逃避责任,将这一形象毁去Q2:我认为二者都不是喜剧,只是有着皆大欢喜好结局的故事。其中并无太多喜剧元素,反而只有主要人物在困境与矛盾中的挣扎成长,以及对时局的讽刺。
《拜月记》有体现小人物在社会动乱下的挣扎求生,豪门之女失去助力后的自我成长,封建家长恶俗对美好婚姻的破坏,唯独没有令人开怀大笑之处。被强盗抢劫后因认出兄弟而放生,说明借势而起的绿林只一心为非作歹,谋眼前之小利,唯恐天下不够混乱。若并非兄弟,先杀一状元,后王镇为女报仇再杀一状元,二位栋梁之材不被扼杀的唯一纽带居然是曾经的兄弟情,可见逻辑链之脆弱。
《李逵负荆》类似,本意体现李逵嫉恶如仇、火爆而不顾后果的个性,台词演出却让其做作装傻,比重就轻,逃避责任,无法逃避后再高歌过往唤情怀。唱歌桥段本身没有问题,但不应该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若李逵可以因为曾经的兄弟情免一次死罪,那梁山人人皆可坏了规矩(梁山自己的规矩),再用一次过去情分当免死金牌用。将宋江在第一印象上塑造成表里不一的小人,后用正经问罪和宽恕李逵的反差体现其“大度”性格,以此塑造梁山在高明领袖领导下的友好和谐氛围,个人并不认为会奏效,反而觉得虚伪。Q3:《拜月记》从头儿看来,都不似俺那狠爹爹!体现人物初次丢失助力的迷茫,不安和下意识的怨恨,反衬出其之后自我成长幅度之大,改变之显著
《李逵负荆》(正末云)不打!谢了哥哥也。(做走科) 恶心,以李逵性格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此时说出如此装傻充愣逃避责任的话语。他在之前指责宋江表里不一的小人,无忠无义,现在错怪首领,自己无义,又想装傻躲过惩罚了?作为一个对宋江的最忠诚追随者,他绝不会如此说。台词大失败。 -
《拜月记》
核心冲突: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亲情决裂与爱情拆散
人物形象:王瑞兰以柔韧的反抗者、感情专一的情侣的形象参与冲突。文中用情感的至深对抗世俗规则的勇气值得敬佩。她的反抗不是激烈对抗,而是坚守。不一样
《李逵负荆》喜在李逵的性格。他冲动却直爽,嫉恶如仇。听说兄弟做了不道德之事宁愿立军令状。得知自己冲动鲁莽抓错了人也信守承诺准备割下自己的首级,显得有一些可爱。在文中也有宋江李逵两兄弟耍嘴皮的“喜”。强调了误会和李逵这个本身的性格的喜剧元素。
《拜月记》的喜在相爱的两人最终在一起,喜在亲人重逢,喜在战乱停歇、良将被平反,喜在男主考中状元。强调了在战乱年代仍追求美好的喜剧元素。
我觉得《拜月记》在旧时和平年代的观众会喜爱。而《李逵负荆》应该是几乎任何时候的观众都会喜欢。 -
读书小组反馈
讨论前,读《拜月记》的时候我真的挺厌恶蒋世隆这个角色的,我在书中划了好几处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蒋世隆的语言和行为,我也完全不明白瑞兰为什么会爱上他。好像这部剧里面除了蒋世隆以外的所有人都是为了塑造他、丰满他而存在的。这也的的确确符合我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刻板印象。
在读选段的时候我以为选段是对原剧的改版,没想到选段才是原剧里的,而我们所看见的全文则是后人所书。我是很喜欢选段之中的,“他把世间毒害收拾彻,我将天下忧愁结缆绝。”和“您哥哥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这两句的,写的很动人、很悲怆,就像一对苦命的鸳鸯声嘶力竭的隔着天险相鸣。
这件事总体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当代的编者完完全全的毁了这个故事。把这样细腻易碎的情感写成了大男主爽文,这实在是令今人深思。 -
在读书小组中,沈阳学姐提醒我们注意书与元杂剧本身的不同之处,并明确指出了书中一段令人不适的对话在元杂剧中是完全找不到对应内容的。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一个“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快到猝不及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删去了很多细节的独白或者对话,例如在《拜月记》中,瑞兰与蒋患难与共,互生情愫,在原文中有瑞兰的独白,讲述这一情感产生的过程,但是在书中直接经历了“逃难”这一情节,两人突然就爱得难舍难分了,令我感到一些无语。其实很多“名著”只看大致情节和“网文”没有本质的、鲜明的区别,但是在人物的细节塑造上,便有着分明的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