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
一、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二、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一、我认为不合理,不能简单地把拿烟就归为误导青少年,理由如下:
1、鲁迅抽烟,是历史的事实,馆方是用这个最能代表鲁迅日常的行为来复刻鲁迅形象,具有直接性;
2、如馆方后来的反馈,鲁迅之所以抽烟,也是忧国忧民,以烟消愁;
3、生产、售卖、购买香烟是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允许的行为,香烟不是鸦片,不至于到孙女士所言之危害;
4、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真空状态,年轻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达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否吸烟是年轻人的自我选择。
二、争议点在于鲁迅手里是否应该手持香烟,且孙女士做出行为的动机。
1、若从孙女士单纯”控烟“的出发点来说,这面背景墙在这里竖立了22年,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现在有人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却遭到嘲笑,这也并不是正常的现象;
2、从深挖孙女士的控烟动机来看,并不单纯,她是利用造成舆论热点来达到她售卖她自己的尼古丁袋产品的目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造成占用公共资源及浪费。
3、从此事看,目前的“舆论焦虑”正在一些服务行业无形无限蔓延,应该持有历史定力,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不能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
4、看待一个事物要从其本质出发,不能只看其外表,我们学习鲁迅精神,要学习他打破封建的勇气角度,抽烟只是个表象;学习李白的诗,是要学习他浪漫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诗歌创作技法,喝酒也只是表象。 -
1.我认为孙女士这份投诉信还是有一部分合理的。先看孙女士的举报信,我将它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孙女士建议换画的原因,第二个板块为,孙女士建议如何换画。从第一个板块,孙女士给出的理由是,“露天场所不等于吸烟场所,鲁迅吸烟版画像是他自己家里吸烟,为何要去掉背景放在室外引导室外人群聚集处吸烟危害他人健康呢,还会误导青少年”。先不论这段话里是否有逻辑问题,从事实论据,我最近在小红书上确实发现许多人会在鲁迅纪念馆吸烟版画前点上一支烟,或者自己抽上一支烟,有的甚至会配文“我用抽烟支持先生”,我还刷到了一位住在附近的网友说,自己确实每天看到来这里的游客以烟打卡。既然有这么个事实,我认为孙女士这个角度和思路其实还是挺合理的。至此,这份投诉信还是合理的。但是孙女士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建议将吸烟图改为右手握拳伏案版画”。我认为这个解决方案就不合理了,首先你看到一个伟人的抽烟图会下意识认为他会误导青少年抽烟,那你看到一个伟人握拳的图也会下意识认为他会误导青少年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我认为这种思路过于极端,而且这不仅让我想到另一位伟人,李白。我看到课件上也讲了。我们思考一下与李白相关联的“事物”,我们大多会想到李白的一个超能力,那就是李白喝酒,千杯不醉,网上也有许多带着名酒到李白墓边。为何李白墓周放着一堆酒无人管制,都认为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其实我也这么认为),而鲁迅就因为一副抽烟版画就被举报。我认为原因有二:第一,在公共场合“配一支”带来的影响确实比在公共场合“敬一杯”带来的影响更大。抽烟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大部分人不想闻到的有害身心的味道,而酒味相比之下,介意的人会少一些;第二,李白墓周边没有将李白与酒进行明确的联系,而鲁迅手上确实夹着一根烟。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对症下药。第一,既然是“鲁迅抽烟画让到这里打卡的游客配上一支烟”,那问题边出在画身上了。其实并不是,鲁迅抽烟并不能否定他为民族做出的贡献,用笔尖与邪恶势力对峙的勇气,以及大家都追求支持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中国的方向”,而来这里抽烟的人也不会因为鲁迅夹着一根烟酒店上一根,他们到哪里都会抽烟。所以我认为,孙女士要真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别建议换画,建议在画边立一个牌子,明确说明“鲁迅先生因肺病不幸去世,吸烟有害健康,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并且严厉禁止在此处抽烟。第二,此壁画是否有将鲁迅与烟捆绑。我认为鲁迅夹烟是一幅非常具象,经典的时代刻画图。在当时那个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先生以烟消愁,眼神却犀利,面庞却刚正。一根烟点燃了文学的稿纸,星星之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国。这个问题不妨改成,鲁迅夹烟是否有损害鲁迅形象——我认为没有。所以,此投诉信有不合理之处。
2.这件事的争议点,我在上一问中已经点明了。三个争议点,第一,大量前来打卡的游客用抽烟支持鲁迅,是否是鲁迅夹烟版画的影响,是否应该改画?第二,鲁迅明明在文学方面有如此大的贡献,也是他以文笔唤醒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该版画却将害死他的“烟”与他捆绑,是否不妥当?第三,该投诉者孙女士是卖尼古丁袋的,她这么做有何用意?第一,鲁迅抽烟并不能否定他为民族做出的贡献,用笔尖与邪恶势力对峙的勇气,以及大家都追求支持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中国的方向”,而来这里抽烟的人也不会因为鲁迅夹着一根烟酒店上一根,他们到哪里都会抽烟。第二,鲁迅夹烟并没有损害鲁迅为民主斗士,中华民族的脊梁,“众人皆醉我独醒”,学医救不了中国,便弃医从文,以文学骂醒中国人的思想。而鲁迅死于肺病,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此愁已淡化不开,只得一支又一支的抽着烟,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警钟,一场值得反思的悲剧。第三,“尼古丁袋”的出现,说明孙女士的投诉另有意图,也更体现了投诉信的不合理之处。此投诉信的背后,大概率与一场私人生意有关,或许是推广“尼古丁袋”,又或许是阴谋论······这些都说不准。
-
1.不合理。她只是尖锐地关注一副墙画上有鲁迅吸烟的图案便断章取义,她或许没有阅读过鲁迅的文章,并了解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如果了解了我觉得对于鲁迅吸烟这件事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对于自己了解的事情——吸烟发表评论,把鲁迅作为一个靶子。
2.(1)点烟确实是鲁迅的形象符号,以文章教育青少年、国人也是鲁迅在做的,以及很多人希望做到的。两者本质没有什么矛盾,都是鲁迅的形象之一,却有两派人各执一词产生争吵
(2)孙女士目的不纯,引发猜测
(3)对于像这类小事的态度不同,大部分人对这些并不会影响生活的小事哪怕并不理解也会接受。一部分较为极端的人认为有一点点诱导青少年的元素就必须被铲除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