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
写反馈之前我看了去年写的反馈。去年可能实在是太激动了,写的像我的朋友圈一样。第二次参加中秋诗会,似乎让我感觉一点都不一样。去年作为院长助理兼小节目负责人兼主持人,我除了在中秋诗会筹备群里面欣赏了各位同学做的PPT之外就几乎没关注过中秋诗会其他节目了。这次中秋诗会我脱下了重重的责任,好好参与了一番。
文哲书院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大家庭,一开始筹备诗会的那个晚上我们聊天聊到十一点半,在我们不断斗图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要在大节目的最后放上亲手制作的表情包大墙。后来几位负责同学在群里修改小节目的稿子,院长还麻烦让我看看写的过不过关。我一看,很好啊,嗯,有动作有细节,特别好!最后我承担下了说上海话的大任,其实我说上海话真的不是特别标准(就是上海话和普通话夹杂在一起的)当时我还让我妈反反复复给我检查,但是上台还是没憋住说了几句普通话。唉,又是一次不完美的表演吧。
后来中秋诗会结束我剪了视频发了朋友圈,我的几个同学偷偷给我发了消息:“樊老师都离开了,你怎么还没退出?”其实我真的是能理解他们,上了初三这一个月学习成绩像退步了一样,没有以前这么出彩了,身体也像豆腐渣一样,他们或许觉得我已经不是曾经那个人了,应该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
其实我真的很舍不得,暑假的时候也想过是不是应该放弃,就像我曾经为了来讲坛放弃其他爱好一样。暑假的时候看着身边的朋友怒补两个月,英语成绩从落我20分到直接追上我的步伐,我是真的慌了。中秋诗会后一个星期就是月考,我在中秋诗会上还带了点击。但是我发现中秋诗会根本没有这个心思来背点击,我好像融入了那晚的明月享受着这段时光。结束之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已经把讲坛当做我的第二个学校了,那些在学校不让我做的事情,我都能在讲坛完成。
初三了,我是真的很头痛。这学期我们要读《水浒传》,很多情节真的早忘了,约等于没读过一样,有时候我都直接把书带到学校里偷偷看,学习状态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我还是会为了珍惜读书小组而熬夜也要完成作业,即使质量不高。再扯到中秋诗会,我看到我的学弟这么努力创造出这份剧本,我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初一行走完孤身一人创造出了文言文剧本,虽然写的很一般,但是还是自导自演成功在樊老师公开课上演。后来带领同学们编排了穿越剧,仍然作为导演,同学们带着剧本上了控江中学的大舞台。即使最后获奖名单上没有看到我的名字,但是我觉得讲坛的学习真的是无法用奖状衡量的。
嗯这篇反馈其实拖了很久,而且都已经写到结尾了我也没想好怎么写开头,好像又把反馈当做自己朋友圈写了。最后一起唱了《水调歌头》,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一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但足够让一个只会唱的孩子变成一个能与古人对话的孩子。中秋的月亮圆又圆,似乎等待着被我们追随,并将这份清晖继续传递,到下一个夜晚,每一个夜晚。
最后,中秋快乐!讲坛中秋快乐! -
剧本里外
大概过了晚九点的光景,我站在一级会员人群当中,大概是舞台偏左些的位置,顺着手里舞动的荧光棒看去,台下手机手电散作一屋子星星,再透过我眼里薄薄浮在眼前的一层泪,映作夜晚满天星。。
我学校在城郊一带,几次晚自习抱着电脑改各种稿子的时候是看得见星星的,不密不疏。能算作针扎出来的小洞。开学前那次讲坛活动,我们正在排的徐霞客游记被樊老师指出没有矛盾,平淡如水,桌前我、樊老师和当时负责这场剧的王同学围立。“你们这部剧怎么展现出徐霞客的纠结和矛盾呢,戏剧冲突呢”。我脑子里闪过一处处敲定内容、大纲时候的场景,不知道从哪里回家的网约车上、床头手机屏幕里,我没有时间再责怪自己没有好好考虑剧目的表现力,樊老师语落,里面的同学已经关了灯,我们对视一眼……“今晚打个电话么”“嗯,等我回家看看时间”
我急躁的敲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时间,车上到饭桌前,终于在手机里决定好了计划。明天,也就是开学前一天,我们赶出来了第一稿大纲。当晚,窗外疏星下,我给樊老师编辑一段文字,确认这次的大纲是否有问题,仍半夜去惊扰樊老师,但是我实在担心这一稿的大纲仍然表现力不足,或者说我提出的更改太冒险——给徐霞客一整幕独白,把整个剧目改作心理剧……樊老师和同学老师都给了我建议,再次打开文档已经是学校晚自习时候,理完了一遍剧目,加了三个与徐霞客间接对话的学生。我们给了剧里三个学生三种性格,想要立马追随徐霞客的、听后想要寻找意义但是又被学业拉住的还有始终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我当时觉得,这是我们,可能是生活在这几十年里的我们都需要面对的?今天我坐在电脑前仍然认同自己的想法,追随自己,寻找意义不是喊了两句口号就可以知道的,也不是参与了行走、读了书,就会立马重新认识自己。中秋诗会那晚也一样,我看到毛老师的手电灯光下,三位饰演学生的同学走向不同的方向,把我安排的剧本以问题的形式又抛会给我自己……
开学第一周事情很多,很感谢董老师和王同学让我们第一次活动拿到了剧本的完整稿。时文的时候我听的很专注,但是这个节目一直压在心头,到排练的时候,问过主持稿,排过行走节目,再旋回来也就敲定了徐霞客的人选。第二周,学校的晚上基本都放在主持稿上,于是活动前叫了大家提早些来,过了很多遍徐霞客的台词,他读出来总是差了我心里想象的一节,我强迫症似的考虑怎么样让他成为那个年老体弱,仍在继续思考自己何去何从的徐霞客。讲坛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列在那个大厅里的扎眼的四张黑椅子上坐着两位等待排练的同学,通白的台前我跟他一次次对稿。
那时候我一直说他的声音中气太足,一点也不像那个徐霞客,我试图让他改变发音方式,或者是切换感情状态,以至于麻木。诗会当天,我看着一整幕他的独白,洋洋千字的独白从他口中吐出,徐霞客跃然出现,当然我明白他的声音跟印象里的徐霞客不像,但是从他的与徐霞客共鸣产生的感情里,音色不同的字句仍然给台下各位带来了徐霞客的矛盾和痛苦。他演绎出了一个徐霞客,不只是攀附出了一个摹本。我于是很激动的同时也被拉进那个环境,又把自己拖入我自己设置的追问当中。
诗会前,我轮流转过大节目、行走节目和主持。放下对完的稿子之后,就准备拿麦克风上场了。随紧张感消退,沉浸在节目当中的时候,主持词里那句共唱水调歌头也过完了。我们上台,唱歌。
我拿着一根荧光棒,看着眼前讲坛同学,波澜起伏。直到都结束后,回家的车上,我看着随楼房高低变换而出现的月亮,仔细摸索是不是有几颗星星,仍不停浮现出刚才唱水调歌头时候的样子。在讲坛三年多我跟着大家走过无数次,看过十几本书,读过上百首诗,我仍然明确的知道我不知道我追寻到了什么,但是我也同样明确的明白我自己要追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像一颗颗星星一样,光晕互相错落相交的同学老师……我们在这里携手,共同面对先于意义的存在,脱开功利和趋势,共同直面我们存在这一有些残酷的问题,也可以共同寻找我们生存的意义……像徐霞客那样。 -
铜镜映月时,人间诗意长
九月二十号傍晚,我穿着汉服站在樊阳人文公益讲坛的小院里,风一吹,桂花香就飘过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秋诗会,心里又慌又期待,手一直攥着汉服的袖子,总怕哪里没穿整齐。
我们西文书院要表演两个节目,先唱歌《也无风雨也无晴》,再演短剧《缔造现代》。之前排练的时候特别开心,大家围在教室里,对着剧本你一句我一句地聊。我要演到是人像,一会儿是埃及壁画上庄重的法老,一会是掷铁饼者,一会儿是坐在草地上的圣母。刚开始摆掷铁饼的姿势,我总站不稳,同学就帮我调整,让我把腿再分开点,腰稍微弯下去;排练到圣母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各种布披在我身上,那时候大家的笑声特别大,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热闹。
到了正式表演,先该唱歌了。我拿着话筒站上台,前奏一响,心里突然有点紧。这首歌是陈秋吟姐姐写的,里面藏着我们暑假去郭婉莹先生走过的地方的感受。唱到“让我再尝一口秋天的酒,黄昏都打碎在桂花香里”,我想起书里写她晚年闻桂花香的样子,好像真的闻到了那股甜香,心里暖暖的,也不那么紧张了。
唱完歌,马上要演短剧。我站在等候上场的地方,手心又冒了汗。听见主持人报幕,我赶紧走到台中央,摆出掷铁饼的样子——右腿前伸,胳膊弯着,就像排练时那样。看着台下好多人,一开始有点慌,但想着练了那么多次,慢慢就平静下来了。后来换圣母造型,我坐在凳子上,双手轻轻交叠,听着旁边“艺术家”说话,忽然觉得这个角色也挺有意思的。
最难忘的是大家一起唱《水调歌头》的时候。不知道谁先举起了手电筒,一点黄光在黑暗里亮着。接着,越来越多的手电筒亮起来,所有会员都站起来,挥着手电筒一起唱。我站在里面,看着那些晃来晃去的光点,听着所有人的歌声,突然觉得这个中秋和过去十四年的都不一样。以前中秋都是和家人在家吃月饼,这次和这么多喜欢读书的人一起,特别热闹,也特别温暖。
诗会结束后,我看见助教老师还在忙,有的收拾道具,有的吧椅子整理好。我抬头看了看那天的月龄月亮小小的,却很亮。这个中秋,有歌,有短剧,还有一群可爱的人,真的太难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