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讲座反馈
听完樊老师的讲解,我依旧认为元曲是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就文学体裁本身来看,樊老师最后总结也说了,元曲虽然格律相对自由,但表达的内容具有片面性,非常直白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好比我们现在写的日记或者随笔,是肯定无法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的唐诗宋词相比的。就后世影响来看,我们现在语文课本上所学的都是唐诗宋词居多,元曲在初中课本上也只有两首(最著名的《天净沙秋思》和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要是能够相提并论的话,就不会只学习两首了。而且我还认为,元曲不具有开创性意义——我总能在它身上看见宋词的影子,可能因为不是汉人统治中国,汉人的文学也就不能蓬勃发展,因此只能效仿前朝的文学了。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的听证会,我作为学生代表,几乎可以说是现身说法?因为我初中的时候学校用的也是绿捷供应的食材——但是我们学校是食材运输到学校自己加工,因此不存在有虫体污染一类的问题。听证会结束后我才想到这点——似乎这也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即使换一家供应商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绿捷供应饭菜长达二十年,要是一开始就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人曝光呢?绿捷一开始肯定也是好好做饭菜的。那么,如果换成光明供应,如何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它做的饭餐依旧干净卫生呢?其实如果是学校自己制作的话,牵涉到的利益方会少一些,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及关于这种听证会是否会在现实中举行这一问题——作为学生代表,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对方都是我的同龄人,我才敢(如此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质询,如果对方真的是教育部领导或者绿捷管理方的话,我还不一定有这个底气去找他们的茬。从学生这一步就很难实现,而且那些成年人面对学生也不一定会表现的如此有歉意,或者甚至对学生的质询不闻不问,学生很容易就会被他们带偏而无法顺利进行听证会。 -
讲座反馈
我的学校食堂比较好笑,每年都由家委会选择供应商,不足首月必遭唾弃,上学年还有食物质量问题,但像绿捷这样严重的情况倒不存在。然而,为何总有食堂,或大部分供应商存在偷工减料,虽不严重致命,但让学生浑身不适?我认为是缺乏竞争导致的,虽然是竞标形式,但合同签署期间就如同吃大锅饭,无论出力多少,得到的报酬都是既定的,自然会中途开始懈怠。我初中的做法就很特别,食堂分两层,同时雇佣两个供应商形成竞争关系,每学期统计,营业更好更受欢迎的能够挪到一楼(人流量更大,利润更大),因此食堂菜品无论是种类还是质量都十分优良。唯一一次午饭感觉不适,肚子痛(现在感觉其实是自己身体问题),在医务室说明情况后当晚便把那道菜撤了,隔了一周重新上架,除此之外再无问题,可惜现在被教育局勒令“改善”了。由此例反观绿捷,不难发现其已形成一家独大之势,即使抛开同为自己家的检测机构,覆盖学校范围也及广泛,所以我认为应人为创造竞争因素,都在校园里,学生要卷,食堂为何不能
听证会方面,同学的表演十分出彩以至于我真有点生气,但同时也在想,这里是因为时间原因导致听证不得不结束,现实中,学生的反馈有效与否,甚至是能否反馈都取决于学校本身,若学校不重视,如同听证会中用ai生成的建议回应般,那再多的反馈也只能石沉大海
讲座方面,我对元军的杀人如麻感到震惊。之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上次讲坛隐隐察觉不对,这次彻底惊呆。一战的死亡人数是约2500万,二战是近一亿,蒙古帝国的出征就导致了接近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的死亡数量,其中甚至绝大部分是平民,难怪我疑惑为什么没有元朝背景的电视剧,这样的背景拍出来就是激化矛盾啊。关于元曲,我觉得南宋遗民创造的诗词依旧是宋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提醒汉人勿忘根本,而如马致远等后来者才算是元曲,且其中大多诗词因为科举取消而变得私人化。虽然科举的强制要求会导致部分诗词失去创造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高标准要求催化了优质诗词的诞生,以至于元朝在失去科举后诗歌只能艰难寸进。但我同样在想,这样的私人化的表达转变是否也为后来近代的文章思想变革打基础,因为后者均在传递个人思想与信仰 -
讲坛反馈:
今天我们文学讨论的主题是蒙元时期的历史和文学。在此之前我对元朝基本没有什么概括性了解,也没有象征性的事情或文学。不对,元曲和元末明初的两个名著,有关历史,我倒是知道推翻元朝制度的朱元璋,这个人太传奇了,再造华夏,含金量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预习的时候我就去了解了元朝的许多文人的人生,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喜欢归隐,不远当官。今天上完课后我认为他们也挺无奈的,也挺能理解他们的。我个人也是比较热爱我们中国的文学,虽然不是很喜欢考试,但是看到科举制度的停摆我突然认为这个应试教育,不对其实是读书,就是读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教员文革后恢复大学恢复高考的时候说的,啊他认为大学还是有必要的。我发现元曲比唐诗宋词更加的“接地气”,感觉下一秒人作者能骂人。在读这些讽刺社会的元曲时,我真的感慨元曲作者好多个“鲁迅”啊,如此会讽刺,看来苦难确实是文学的温床。在听讲坛前我去了解了一下蒙元的社会制度,看到四等人制度的时候我比学晚清历史还要红温,汉人的地位就这么地下,甚至南人就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就我看到南宋的灭亡,蒙古人对于汉人,东亚这边的屠杀,杀不多屠了一个多亿的汉人,甚至整个西夏就直接强行从历史上消失了,这个我回去搜了一下,网上说西夏的大部分文物都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负一楼,且不让中国人进去。无论如何,我是无比震惊的,痛心的,因为那是中华区唯一一个几乎被斩草除根不留名的文明。甚至汉人差点真正的被灭族,色目人帮助理财,蒙古人就统治放牧,游牧民族,还打算彻底平推中原变成牧场。我不禁后怕,很难想象这个想法要是被实行了,我们汉人该怎么办。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个什么人,给南宋皇帝的尸骨都挖出来了,给人头砍掉,给做成个什么器具,献给当时的皇帝。如此荒谬的事,看到那尸骨不怕吗?历史真是给我开了眼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堂而皇之”地坐着,我们竟然不是像日本韩国那样回到家后跪地而坐,更令我感到“堂而皇之”地事,我本来都不知道坐着是游牧民族的习惯,至今,我们还沿用着元朝的省级制度,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个制度影响了我们全体中华人民的团结,也算无伤大雅吧。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这个统治制度,这个社会风气,竟然造就了华夏文明的一场辉煌的文化传播,而汉人的儒家思想也没有因此磨灭,直到最后朱元璋带领推翻元朝,汉人又伫立与中原了。我无比感慨一张水墨兰花,它没有根,就像这幅画的作者认为的那样,汉人没有了根。然而如今我们“汉人”,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民,又又又又站起来了。历史上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反复博弈斗争,站起来了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后又不知疲倦,乐此不疲的寻找着我们的根,我们的传统,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传统还年轻的活着。我真的无比感慨我们这个民族的韧性,被屠了那么多人,经历了这么久的屈辱,放眼古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然而这么一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传奇般的活下去,且不说夹处逢生,当外族以为汉族要完了的时候,就总有那么几个人,带领全体人民,一起斗争取胜,可谓汉人保底机制。话说回来,听完这节讲坛,再回过神来看看这些元曲,一股无奈而荒唐的心态涌上心间。时文讨论:
这个问题令我陷入了深深地回忆里,我回忆着以前做学校调查统计,然后被班主任告知必须选满意的那段时光,然后又想到了小学一年级到校第二天同班同学在学校的午餐素菜里吃出小蜗牛,从此我再也不敢吃素菜的时光,又想到了我幼儿园时因身体原因排斥的饭菜是现在想来是多么的美味。我又继续回忆着,回忆着记忆中那一道道诱人而鲜美的饭菜,回忆着在开封下馆子时透过玻璃看到厨师忙着做饭,蒸笼里刚出锅的小笼包的样子,回忆着路边小吃摊喊着“现炒现卖”的烤冷面,真的当着我的面做。我又看了看手里拿着的时文讨论的内容,反复琢磨:虾仁里吃出虫子,我们小学班主任说着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了;虾仁里吃出泥沙,不管了接着吃吧;吃完了午餐在学校里有想吐的经历怎么办,哦那只是偶尔的事,众口难调罢了。预制菜的出现,西贝官方不好的态度,冷藏两年的“新鲜西蓝花”,曝光后在道歉信里软弱的发誓。我现在越想越觉得荒谬,越想越觉得愤怒,甚至是悲哀。在一级会员讨论的时候,我就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其他一级会员在那里表演,申诉,特别是学生代表说的话,我的嘴替,没的说,一针见血。看到公司代表,食品安全部门以及校方代表一个个弯腰道歉,我仿佛幻视了排放核废水后日本人鞠躬道歉的态度,可这有什么用嘛,我们的食品也得不到改善,真是觉得讽刺至极。然而绿捷公司的态度,48个字的傲慢,学校老师被警告不允许发学校的午餐,明摆着说“背地里的水很深”,属于现代社会的悲哀——我要化身鲁迅了懂不懂?从质疑鲁迅,到理解鲁迅,现在还没有成为鲁迅,未来应该不太可能超越鲁迅。无论如何,我希望这些事都不要再发生了。 -
时文讨论反馈,我们这次时文讨论是以万老师上次多维分析的框架展开的,其中涉及的重点就是消费者的三个权利,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看到一级会员的听证会演的其实非常真实,家长和学生一直在不停的反映问题,而校方,绿捷公司,市场管理部门则是一再推卸责任,撇开与自己的关系,不停的道歉,提出各种方案,但是呢,不能真实的解决问题。是一种口号化的态度,而绿捷48字的道歉信更是一种傲慢。在最后想引用PPT上的知情是一切权利的基础
讲座反馈,本次讲座中比较震撼震惊的是元朝皇帝的快速更替以及蒙古人的屠杀。前者忽必烈与元圣帝之间所有皇帝的平均即位时间不到5年,元中都作为陪都仅用了3年。那些在建造过程中死去的人的意义又在哪里?他们是不是白白的死了呢?后者蒙古人对欧洲中亚东亚地区的屠杀整整一亿多人西夏党项族被灭族南宋百分之九十一的死亡率并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包括后来南宋的遗民在地下写作为皇帝的尸体寻得体面埋回陵墓,暗地里的不屈的悲鸣,对南宋精神的传承。 -
时文讨论反馈
在今天的时文讨论上,我们最先关注到的是西贝,绿杰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后果。接着,我们又从舆论的角度探讨了西贝为什么会如此遭消费者的愤怒,我们了解到,使用预制菜其实对人的身体无害,食用的味道和口感也和现做的菜没有太大的差池,但西贝却隐瞒了他们使用预制菜的事实,再不标明与质差的同时,还设定高价,这本质是一种不诚信经营,在他们道歉后,其老板的一段话又模糊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边界,这本质是一个知情权的有无问题。那什么是知情权呢,本质上知情权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选择权,更是一种监督权,而商家则被监督,由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顾客的评价来给分,介绍知道了知情权,我们有看绿捷,那么,哪些内容是需要知情的呢?我们列出了食材保存,制作,运输,监管负责人等,但如果有了这些知情信息,但这些信息真的会是可靠的吗?可以看出,绿姐世界的利益相关方是个鱼龙混杂的系统,难以轻易改变。
讲座反馈
在接下来的论坛中,我们从标题入手,所谓赵氏孤儿,什么是孤儿?我们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元朝之后,唐宋的中国礼节,风俗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就连语言也被普遍定为北方的话语,日常方面就是不胜列举,孤儿就是在蒙元时期的汉族文化,接下来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元朝的画家的名画,这些画面无不有一种寂寥萧瑟的感觉,反映出的难道不也是这萧瑟的汉族文化吗?在某元这个人分四等而汉人是最后两等的王朝,汉人不也是孤儿吗?接着我们又了解了盟主的可怕屠杀,在统一中原,向外扩张的历程上,中国损失了近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国外也有上千万人死于蒙古的铁骑,玩蒙元的首都,有呈现出利于统治汉人之势,大运河,海运的开通,又要收拢来自江南的汉人财富,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那文人们的生活将来怎么样呢?隐居在深山,委屈为吏,混迹市井,元朝科举大部分时间的废止,对这些文人来说,又是巨大的伤害,自己的抱负又无法实现,愤世嫉俗,在这绝望与失望之中,元曲又怎能会有唐诗宋词般优雅的文风,或许元曲只是一种逃避罢了。 -
这一次首先是有一个关于时闻的辩证会,主要是围绕近期在绿捷事件展开,在其中老师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选取这件事来作为这一次时闻讨论主题,我认为其意便是由于这件事与上海市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反映当前中国对于资本力量的掌控程度,其中万老师就他自己为例提到了一点,他们学校开了一个会,让他们不要去讨论或者宣传转发这件事,说水太深,这或许是选取这件事的原因之一,其次也可能证明了绿捷背后,不仅仅是这一个公司的问题,可能背后还有更多的人,那么在如今这个制度下,都说是由于制度的残缺,那么是否可能是因为制度被人钻了空子,亦或者是有人暗箱操作
这一次的文学讲座,围绕蒙元时期的文人与散曲展开,元朝文人山水画有什么变化?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幅图,相较于之前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这些画显然更为萧瑟以及留有大片的空白,这显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这里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组数据元朝的成立过程中死亡人数接近一亿人,无论是我们还是老师在第一次得知这个数字的时候都是十分的震惊的,这些死亡人数接近一战二战,但这两个所处的时代不同,当时的冷兵器时代就死了那么多人,这得是多么的残暴,也是对于种族文化的灭绝。 -
反馈:
蒙元的统治究竟给汉族带来了什么影响?是文化的交融,是对“中国”版图的重新定义…真的只有这些吗?
蒙古西征,党项人被屠杀,党项族就此覆灭,持续了189年的西夏文明彻底毁灭。看到这里,我内心是震惊又悲痛的。近两百年的灿烂文明,竟在短短数年内就被蒙古铁骑踏碎,一段鲜活的历史彻底沉溺于烟尘,只余下断壁残垣...百姓从1122年的9347万到1274年887万,这之间该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至此,我似乎更能理解文天祥,以及那些文人志士——为何即便以生命为赌注,也要躬身践行南宋理学,传承汉文化。崖山海战虽宣告了南宋的灭亡,但汹涌的波涛却也狠狠拍醒了幸存的汉人,一时间,汉民族民族意识骤然崛起。汉文化,这个“中国孤儿“,成了所有文人付诸生命也要保护的对象。
为保护赵氏孤儿,公主,韩厥将军,公孙杵臼…都自愿牺牲,“真实的历史真的有这么残忍吗?”保护中国孤儿的过程真的这么艰难残忍吗?历史课本上对于元朝的描述多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统一”,这个描述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很平和的过程,但听了讲座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蒙元对汉民族的统治极为残酷,他们认为汉人狡猾成性,将人分为四等,把汉人和南人列为最低等的。同时,他们开通大运河,对江南税赋压榨。因此,张养浩才会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朝对汉人的残酷统治,并未成为压垮汉人的巨石,使他们臣服于草原的统治。相反,当生存和尊严被一层层挤压,汉人却更为团结,对于“汉人”的身份认同感更为强烈,民族意识早已在他们心里牢牢扎根。
可他们如何保护“中国孤儿”?如何更理智的去传承文化?那时的儒士面临着科举的废除,仕途的阻隔,儒学得衰微,文言的败落。部分文人选择退隐,部分选择委屈为吏,剩下的则流落市井。他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是“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世道的风气日益浑浊,留下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悲鸣,面对这些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大概只有逃避,沉浸于短暂的欢愉吧..“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时文讨论:
前两天我们在上政治课时就讨论了有关绿捷的问题,那时我们的政治老师还调侃,我们是被资本做局了。举办了听证会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同。其实事实,证据,都很清晰明了了,但为什么结果并没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权力”的失衡,制度的缺乏。我们之前讨论过美国的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发声。虽然中国也一直在搭建多元平台,为百姓提供广泛的意见表达渠道。但显然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点。他在提供平台的同时却控制了发言的权力,比如强制学生在问卷上写下班级学号,不允许老师拍照讨论菜品,原地销毁发臭的虾仁...大概这就是制度的理想化与现实执行的矛盾吧。 -
时文讨论: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举办了一个有关绿捷事件的听证会。在听证会开始前,万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西贝事件的火会烧到绿捷事件上,我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西贝餐厅的主要消费者就是带着孩子过来聚餐的父母,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所以本身就非常愤怒的家长在看到绿洁公司的饭菜也如此难吃后,就变得更加愤怒了。在这次听证会上,我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我们学校确实是已经完成供餐了,但令我疑惑的一件事是,老师为什么要告诉我们是虾仁里面有泥沙,而不告诉我们真相,这样做有可能会使更多的同学的健康状况受到损害。
讲座反馈:
在这次讲座结束以后,我确实对日本学者的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观点有了部分的认同。崖山之后无中国,并不是说在经历崖山之战以后就再也没有之前的汉人所建立的政权了,而是说在南宋灭亡元由元朝统治后,中国的不管是文化还是文脉都被大幅度的削弱了,元曲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我认为他仍然不能和唐诗宋词所并列,因为元曲为了存活,从而更偏向于世俗化,也因元朝曾多年禁止文人科考和对汉族人的歧视,使得元曲的创作者们所创作的元 曲都很凄凉。元曲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代所诞生的,自然也就不能和充满活力的唐诗宋词所相对比了,因为唐朝和宋朝都是充满活力的,多变的朝代。 -
在我们刚开始听讲座的时候,樊阳老师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吗?我最初的答案是不,但随着樊阳老师的讲述,我渐渐改变了我对元曲的看法。
老师告诉我们,元曲基本都是汉人写的,他们的题材不同。但在那个时代,南宋管辖下的人们叫南人,也是社会等级中最低等的一个,而这些作家们也只能用侧面描写来体现出当时自己的悲凉。樊阳老师讲说最近有一个日本的史学家说,崖山之战之后,中华就已经灭亡了。(大概是这样,具体的我也不记得)我其实是很反对的,我认为他说的并不完全正确,元曲就向我们表明了,那时的人们还是很憧憬曾经的时代。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不否定。
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去向蒙古低头,当樊阳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认为元曲其实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并列的。它有骨气,只是碍于那个时代而已,那个时代不允许让他们直白的写出来。他们只能背地里写。
在我印象里,尤为深刻的就是关于蒙古人在与其他民族有战争的时候,经常采取的措施:屠城。这个词一下就能知道那一层的人都无可幸免,再结合当时的数据来看:中国一共144000000人,而到最后只剩7000万人。那些消失的人都是被屠杀的,所以你说当时有好多人去投海自尽,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吧。 -
讲座反馈
这节课我们主要概述了蒙元统治的伊始至结束,作为一个新兴朝代的开始,我居然从来没有想过蒙元对于华夏文明有所影响,似乎由于“民族融合”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些我们忽视的小细节从来都在,比如:今天“省”的叫法(源于行省),版图的奠定(西藏正式加入中国版图),官话定为北方话(统治中心在北)………不过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包括茶道在内的很多文人技艺的失传,文化的流失以至于从它的故土中国“流亡日本”,一起带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跪坐和带来了蒙古人的“堂而皇之”的坐姿。元朝其实很复杂,远远不是几个词汇能概括或者几个行为能定性的,其“开放”的一面不仅在于马可波罗“四百四十条街”和“人山人海的集会”里,也在于从印度尼西亚传来的青金石的一抹青花釉。今天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课本居然“错过”了元朝那么多“精彩瞬间”,八斯巴——一个可以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为蒙古族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忽必烈称之为“国师”,掌管“宣政院”(统治西藏,青海一带),由此蒙古族与藏族的关系尤为紧密,也许是为了不破坏所谓“民族团结”,这些(宣政院,征伐中的杀戮)大都是避重就轻。
但很多东西他是掩盖不住的,比如“杀戮”,以前我觉得蒙古人是好战,骁勇善战好不威风。但是——南宋王朝九千多万人口急降为八九百余万,党项人不知所踪,北宋王朝已经有上亿人,而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却“刚刚突破一亿”,最最最毛骨悚然的还是崖山海战,据樊老师的说法有将近二十万人在一场战争中投海自尽,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哀,日本学者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听着就很“帝国主义污蔑我大中华根源”但不考虑这些,单单学术角度来看确实不无道理。大运河也是在这种时候产生的,“利民工程”自然不可能是那些残暴的元朝统治者的出发点,他们将无数江南富庶之地地的财富批量运往北方“老巢”,甚至开始了一种“历史的倒退”,色目人为什么被重用以至于地位位列“汉人”之前成为统治阶级?也是对于色目人善于计数,为蒙古那些羞于数学而又好财的最高统治者们“打理”财富,而元中都——一座建在草原上的“没有意义的首都”(游牧民族不需要首都)强行建在草原上,曾经里面奢侈豪华,拥有了全中国第二高的木构建筑,其中高高的栋梁皆是从云南大理一带运来,建造起来劳民伤财却只当了三年陪都,在元帝国覆灭后不久便毁于一旦。可见游牧民族也不一定贫穷;不一定只识弯弓射大雕,看!他们不都很阔绰很要钱吗?
回到人文,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别发我深思:“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当然,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元曲”的定义。在大概念里,元曲还包含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杂剧。而在小概念里,他只有最基础的散曲,这些散曲是在受到严格的检查以至于成了“底下写曲”,所以难免一些愤世嫉俗的情绪,比如其中一处写重阳节的忧愁“浑几个重阳”不同于宋代婉约派词人,他所描写的忧愁远远不是那些人之常情,而是对于生活失去任何意义的一种逃避,仅从这点元曲便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其传播影响范围不仅比后者小,就连其中传达出的生活、处事态度也无从论起。 -
时文讨论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讨论了绿捷事件和西贝事件两个事件的异同,对于西贝事件由于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篇质疑西贝预制菜的帖子,而后由于贾老板“拼命护崽”而导致事实水落石出,舆论升级,道歉整改。舆论到底是怎么升级的呢?是不是因为西贝认错态度不积极或者预制菜不好吃?我立刻想到了“侵权”问题——侵犯了“知情权”,什么是知情权?在我看来知情权是顾客对于一家企业(比如这里的餐馆)里头有关顾客方面的情况有知晓的权利,进而影响顾客对于餐馆的选择权以及监督食品、服务、环境的监督权,而有的餐馆为了顾客对于餐馆有一个好印象,提高群众公信力,往往会需要像“绿色笑脸”一样的认证,也达到了促进企业服务,平衡利益与义务的关系。
而对于绿捷事件则是家长对于孩子健康的关注直接引爆了舆论,也是关于和西贝事件一样的公信力进一步下降(检查单位与绿捷同流合污),侵犯公众知情权,而其道歉的“整整48个字”也进一步反应出这些商家几乎是不认可,不想赋予公众知情权的实质,这样纵使有一个听证会也只是“表面工夫”,在这一点还有很多路要走! -
10.25时文反馈
这一次时文讨论的主题我真的深有体会,因为"虾仁蒸蛋"这道菜在我们学校平均每周会在中晚饭中出现五到六次,并且是校内为数不多口碑不错的菜品(所以听到这个通报我其实是有一点庆幸的,因为我从来没吃过)正如万老师所说,这件事在我们学校是以"换季"为由被要求不让声张,所以这场"听证会"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可能举办.但是我其实挺佩服学长学姐的"表演"的,我在台下听时甚至是充满了愤怒:怎么会有这么官方的话术,简直和绿捷官方发出的道歉声明一样"虚伪"啊!每个部门都想先"甩锅"而没有提到实质性的西,怎么保证这个问题在下一家供餐商不会重蹈覆辙呢?
10.25讲座反馈
在讲座以前,我几乎戏"元曲"没有太多了解(仅仅只有课本中那种几首比较熟悉 )所以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樊老师问我们觉得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吗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行.但在讲座结束后,我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几者文风虽然不同,但传达的家国情怀却是一样的,元曲还多了民族意识.在樊老师列举的许多数字中,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与恐惧,当然也体会到日本学者所说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在元朝之后,传统的华夏文代真的保留了多少呢?已经有大部分被泯灭了吧。 -
我参加了模拟听证会的家长一方。可能是提前准备不足的缘故,讲话并没像真正的家长一样有气势,那么有目标,看着观众还有一种紧张的感觉。这两个事件的焦点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们也讨论到,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个听证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召开。
本来以为这是一节平常的文学讲座,没想到樊老师用大部分时间铺垫元朝和蒙古的历史事实,文人、艺术的部分只占不到一半的内容,而且也并没有针对一首作品进行分析,而是用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来反映历史中文人的群像。
又提到了蒙元的残酷事迹。又屠城、又废科举、又分人等,而且还干出像掘南宋皇帝坟这种事情,文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总是带着一种愤怒、一种寂寥、怀着绝望和悲伤完成他们的艺术创作。 -
时文讨论:
这次办了个听证会,万老师问我们“可不可能真实有这个会”的时候,我隐隐感觉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可能的因素太多,都像耳机线一样缠在一起,所以一时间说不出理由。后来梳理了一下,也许有以下几点:1.无法说服涉事公司参加。因为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造成公关失误;2.可能牵扯出很多暗藏的利益;3.某些部门的公信力下降。
然后回到正题,这次台上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很像是那些涉及到的群体会说的,比如涉事企业一直在说空话,还有几个群体互相推脱责任…元散曲:
这次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元,之前只知道元的版图最大,骑兵强悍,一路打到了欧洲,却没想到他们是用这么血腥残酷的手段获得的胜利。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屠城,举例其他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宋是否也有相同的下场,结果马上就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数字——损伤率91%。并且十万民众不愿沦为亡国奴,跳海殉国。历史课本上没讲过这些东西,所以特别惊讶。 -
时文反馈:这次时文讨论讲到绿捷事件引发的对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让我想起一小段不怎么好的一段回忆:我在我们学校吃到两次头发,我对桌吃到过钢丝网的线。后来学校要求填写食堂调查问卷,秉持着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我还是全选了A。后来我们干部开会,老师面色不怎么好,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几张问卷让我们全选A。说什么我们干部就应该做好带头作用,那么多张写不好的是想干什么。还说只有我们学校名声好了,以后我们出去别人看到校名才会笑着说:“原来是xx学校的学生啊,不错”之类的话。我就觉得很匪夷所思,想让学校名声变好不应该是作出具体的事吗?而不是虚假信息。因此我觉得有时候学校也有一定的问题,亲手从源头断了学生发声的嘴,传出虚假消息。(虽然说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菜不算好吃但也不是很难吃)所以向讲座中说证实消息的真实度还是很必要的。在听证会中,大家的表演很真实,让我甚至幻视这是真的了。不过最后万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是口号。而真想改善就应该作出具体的事情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回想西贝事件中贾老板的强词夺理,甚至喊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荒唐话语;以及绿捷发出的仅仅48字的“史上最傲慢”道歉信,我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悲凉:我看见了社会虚假复杂而唯利的一面,而我只是看见了。
讲座反馈:刚开始老师就问我们一个问题:蒙元时代对后来中国的巨大影响是什么?我和同学们的第一想到的是行省制、民族融合、元曲等。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答案是:官方语言变成北方话,以及人们从跪坐转为坐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我当时刚听到第一反应是:又来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樊老师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我后来就明白了:PPT上就写到:“南宋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人,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就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不同于学晚清历史时的愤怒,看到这一段段文字我更多的是悲痛难受——汉人差一点在蒙元骑兵的战斧下灭族,那是比现在韩国总人口还要多的数字啊!在蒙元对汉人特别是南人的苛政下,艺术家们写下、画出一句句、一幅幅对生活绝望的语句和画卷就不显得奇怪了。讲座里几乎每一页PPT都无不显现出当时人该是多么的绝望啊。就像那幅没有画根的兰花:汉人没有根了啊......(在这之前我参观过上海西夏的展览。当时没什么反应,仅仅当作普通的展览看,也只是有一个疑问:现在怎么没有西夏族呢?西夏人都去哪了?我现在可以仰天回答了:被蒙元灭族了...我好像听到了西夏人的哀鸣。)(以及这次也解答了我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并且在元朝很受欢迎:刘备象征着匡扶汉室,这其中寄托了汉人复汉的美好愿望) -
时文讨论反馈: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办了一个模拟“听证会”,围绕绿捷事件展开。其中同学扮演的绿捷公司方和校方十分形象,在面对学生与家长的质问,马上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并且开始“画大饼”,那副急于推脱责任又试图用美好愿景来安抚众人的模样,简直和现实中的某些场景如出一辙。听证会结束后,万老师还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听证会可不可能在现实中举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要举办一场这样公开透明且能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的听证会,面临着诸多阻碍。比如各方利益的博弈,学校可能担心影响自身形象和发展,绿捷公司这类企业则害怕承担责任、影响经济效益,他们不会愿意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去直面那些尖锐的问题。而且现实中往往缺乏一个能够公正主持、保障各方权益不受侵害的第三方来推动这样一场听证会的进行。讲座反馈:
讲座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将“西夏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樊老师提到,西夏亡于蒙古后,北方汉族文人与西夏遗民共同陷入“家国沦丧、仕途阻断”的困境——蒙古初期废除科举,文人失去传统晋升路径,只能以散曲为“精神食粮”。表面是欢乐的样子,实则是逃避,而且藏着对“宋、夏相继覆灭”的隐痛;西夏遗民更是背井离乡,在异族统治下艰难求生。让我感受到历史变迁中的无奈。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模拟听证会环节。扮演各方的同学们把各个部门之间“踢皮球”的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让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无论家长和同学怎么进行质问和要求,可能会被认为负有责任的角色都有一套为自己开脱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道歉,“我对你们的遭遇深表歉意”这是表明态度(不管是真是假吧),表示一下自己存在问题,也认识到了问题,即将或已经进行改正,第二步:推卸责任,这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基层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这是承认监管失误,但不承认高层对此存在主观故意或直接错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二种是“我们也希望xxx,但是由于某某方这边我们无权干涉,所以导致了此类问题”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把责任推给别的方面,表示我该做的都做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那万一有直接证据证明或被推给责任怎么办?不要紧,他们还有第三步:“我改了”。提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细究起来似乎难以实施或长久实施(其实是否实施还是个问题)。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虽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吧,但是保住自己还是可能性非常大的,可是怎么样才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呢?而下一次会不会出现同样的说辞呢?真是难啊。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一连串关于被蒙古骑兵屠杀的人口的数据。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看着印刷体那冰冷严谨的数字,居然是可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疯狂的血腥的。9000多万啊!才只是南宋区域被屠杀的人数,元朝的疆域如此辽阔,再加上他们酷爱屠城,那得是多少人啊?我尝试想象过当时的情景:尸山血海,人喊马嘶,马蹄声到处,求饶声,哭喊声,刀剑刺入血肉之声,紧接着统统归于死一般的寂静。这简直都不能用可怕来形容了。我上网搜了一下,一平方米大约可以长3万到10万株草,就按10万株草一平方米来算,9000多万株草足以覆盖900多平方米,踩也要踩很久吧,更何况是9000多万条人命!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在那时甚至都不如草芥。我要是在那个时候生活的话,恐怕还没被杀死就先疯了吧。 -
讲坛反馈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是蒙元时期的历史。在讲座中,我印象最为深刻,内心最为震惊的是蒙古人的屠杀。樊阳老师在PPT上向我们展示了数据,蒙古人对中东亚地区屠杀了整整一亿多人,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蒙元后有科举废除,还有人分四等(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而那些文人的处境呢?科举废除了,仕途有所阻隔,儒学变得衰微,随后败落。文人的命运也只有一隐居,被迫为官或是市井。
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为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首先是西贝事件,西北作为一个名气很大的一家企业公司,这一事件对其肯定是有影响的。一是消费者,消费者知道西贝原来是用预制菜,会感到愤怒,对企业失去信任。同事,西北的形象和经济也有所损失。消费者真正生气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西贝不诚实的行为,明明是用的预制菜,却说是现做的。这也引起了一个知情权的问题。消费者无知情权,其中知情权也包含了选择权和监督权。再来说说绿捷,绿捷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校安全食品问题,首先是绿捷这家公司不对,没有安全食品的保障,其次是学校的问题,学校为什么还要选择绿捷公司来供应饭呢。但也不排除,学校可能出于被迫,可能是有很多的学校都是选择绿捷公司,如果自己不选择可能会受到一些压迫。总的来说,这两件事情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安全,我们要更加重视。 -
时文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老师首先分析了西贝和绿捷事件共同的地方。同学们说到都是制度和监管出了问题,但老师提到了都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引发的选择权的问题,导致消费者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真正可选择的对象。最后同学们模拟了一次听证会,能看到各个部门(监管,教委,学校,企业)实际上都是在推卸责任。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讲的是蒙元对汉人以及汉文化的影响是改了很多习惯,比如用椅子,把版图分割成省,以及将信伊斯兰教的人都赶到一起。像现在的青花瓷也是蒙元的时候发明的。樊老师讲到那时候有学问的人都无法实现当大官的梦想,上学没有用了,自然也没什么人上学了。那时候的文人有三种:遗民,被迫当官的人,还有留在城市中写散曲和杂剧的人。从这写散曲中能看到这些人的绝望。回到开始讲的“元曲能不能和唐诗宋词并列”,如果元曲只代表散曲,是不行的。只有加上杂剧,元曲才有可能和唐诗宋词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