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奇文共赏
  3. 11月行走作文

11月行走作文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奇文共赏
45 帖子 34 发布者 1.9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张 张轩齐

    这次的行走去了松江方塔,,在课前,老师在附近的松江科技园,给我们讲方塔园的来历。当年建造方塔有许多的困难。1,当时的松江十分的破败,可以说是几乎荒废了,因为当时日军侵华,从金山登陆,进攻松江,吴克仁将军带领守军防守了3天,最后全体将士牺牲。所以当时的松江环境很差。2,在建造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反对,因为当时刚刚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人们都还普遍认为古都是封建,不好,所以在建造的时候匿名信就像雪花一样多。
    在参观的时候,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美学一般是讲究对称,但冯纪忠先生所建造的方塔园,去完全没有讲究对称,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1,像中轴对称的建筑,一般适用于大型建筑群。2,不完全对称,并且有弯弯曲曲可以更加体现出曲径通幽的感觉。3,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在深入到历史当中。这样从时空和地理位置都在走进历史,可以感到更有韵味。
    老师在课前预习提到的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起的保护方式是否合理?我认为这种保护方式不太合理,把各种时代的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起,会增加保护的难度,而且会消耗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这种保护方式也是迫不得已,在当时大量古建筑都面临着拆迁的问题,所以冯纪忠先生才把一些古建筑聚集起来保护。在保护这些文物的时候,我认为可以增加宣传,让社会上的人们关注这个园林,进而保护园林。可以制造无烟园林,禁止人在其中抽烟,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园林。
    在经过一座桥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座桥叫做望仙桥,曾经在这里的应该还有一座与他相对应的迎仙桥,而且曾经在这松江片区中,是有很多很多座桥的,樊老师感慨万千,告诉我们这座桥有一种“此地空余望仙桥”的感觉,原来的迎仙桥已经不在了,而剩下的望仙桥仅仅是市级保护单位,但那重建的方塔却是国家级保护单位。
    期待下一次的行动。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张轩齐 条理比较清晰,可以适当美化下文字,使文章更有温度。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胡 胡艾洁

      何为君子?
      针对“园林”一词,樊老师已经带领我们杨初的学生实践探究很长一段时间了,那为什么樊老师还要选取松江方塔园进行实地行走呢?方塔园和其他园林比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一连串的问题不停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虽已入冬,但阳光依旧十分和煦,在街角的建筑上打出一片片温暖的光影,仿佛将时光凝固在每个瞬间,我们漫步来到集合地点:位于松江方塔园旁的松江科技馆。樊老师向我们讲述着对面“云间第一楼”的历史:“这曾经是松江府,冯纪忠先生在建造方塔园时,也考虑到了和此楼的“借景”,他在废墟中舍生建造了松江方塔园,顶着巨大的压力,运用了与当时潮流相反的建造方式‘与古为新’,而如今建造了这座科技馆,并没有考虑云间第一楼和方塔园的联系,而只是运用到了‘古为今用’的方式……”是啊,“与古为新”和“古为今用”虽然都含有古代和现代的元素,但后者只是单纯的将古代的文化遗产,来凸显现代的科技,并没有真正的将两者做到真正好的结合,但这也正是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实在是可悲啊!
      沿着一条小路向前走去,登上几层台阶,映入眼帘的是方塔园的入口,上方一个偌大的屋顶笼罩着,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前后两层屋顶并不相连,反而在中间增加了空隙,这样会不会导致坍塌呢?“这也是当时民众的心理,因此他们非常反对这次方塔园的建造,冯纪忠先生也很聪明,他用了亲自实践的方法在屋顶中多加了一个柱子,不仅是证实了屋顶不会坍塌这个事实,也向群众表明了他会坚持造园的心意和决心!”这时,一缕暖阳透过云层温柔地洒下,犹如天空的柔情,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份希望和诗意。
      进入园区后,脚下的路越来越低,随着一层层台阶的下降,方塔近在咫尺,这座方塔端庄修长,在巍峨中却又不失玲珑之美,我不由得又联想到了《云间志》中的记录,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到这座塔,但这更说明了佛教刚刚出现,类似的建筑很多。“非以为观美也,其瑕为观美哉!”,方塔的这种美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内在,是君子的游息之所,君子就是要做到平静下来,从而实现自己的心志。
      “文革”期间,冯纪忠先生作为“头号反动权威”,被批斗,但他没有选择自杀,因为他说:“我是有信念的人。”他就代表了“舒广其视瞻,清宁其心志”的君子,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心志,也用生命传承了中华传统,留住了华夏之根,更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君子”一词。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胡艾洁 很喜欢文章的标题,可以多尝试在行文中切题、点题。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 杨子墨

        拐弯处
        拐弯处,是路转弯的地方,也是人转变的地方。
        冬日的周末,我前往松江方塔园,跟随樊老师进行松江方塔园行走。这次行走的主题是“与古为新”,围绕着冯纪忠先生和中国古园林的保护。
        行走开始前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方塔园的地理环境,以及在古代与县城内各个功能性场所的关系。在大门口,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在冯先生最初建造这座园的大门时,采取了两片大屋顶分斜错落的形制,更有新意。但是一些人由此攻击他,说他在园林门口修建了“道士帽”,应该拆除重修,还有人说这个建筑极其脆弱,承受不住风雨。没有多少人理解冯先生与古为新的理念,也没有人愿意理解。人们都只想着利用他们,得到自身利益。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中间是一块巨石和一口古井。原本平直的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在巨石前,我们站定,围着古井做讨论。而我却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建立奇怪的道士帽?这时正好听到老师说,前方的路逐渐下降,接着就是开阔的平地。我向前望去,只见石板路通入几颗大树,树后就是高塔。我脑中闪过一丝灵感:大门之外就是云间第一楼,古时是县衙。为了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这座园林的设计是否下了大功夫?
        我保留了这个问题继续行走。行走结束之后,我到对面的云间第一楼眺望方塔。我惊奇的发现,塔楼出现在了道士帽上:虽然只冒出了一个塔尖,但如果登楼,可能可以在屋檐上看到与之无缝衔接的方塔!回家之后,我在网上进行查证,终于找到了一张航拍照片,照片上,云间楼、道士帽、巨石和方塔在一条直线上,高度也呈阶梯状逐步上升。这就证明,冯先生在设计上留了一手,加强了方塔园与周边的联系。这是多么神奇的!在拐弯处的思考使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这件事使我更加理解了冯先生的与古为新的理念,也发现了一个园林造景的新思路、新世界。这不禁让我惊叹,园林多么神奇啊,就像立体拼图一般,又有着几何图形的规整之美。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自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认识到了这种方法的正确使用,是多么有意义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自主探究全新的领域,延续人文学习到生活中的每一地。

        (本文原为我交给樊老师的校内命题作文,原题《拐弯处》,经过了修改后发在这里)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杨子墨 值得赞赏的学习方法。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官 官乐欣

          这次我选择去了醉白池。醉白池历经300余年,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由于现在已经扩建为公园,其中也不少有现代人的改造,但醉白池比较少有古今融合的元素,更多的是古今分开,这一点就比较可惜。但是可以看到最完整的古迹,那也是不错的。
          我随着园林内铺设好的小路,先是走到了一条小河的旁边。石板路旁长满了青苔,也躺着许多各色的落叶,阳光承载着橙黄色的希望,冬天的醉白池不是萧条,是温暖。靠近河流的那一侧,岩石的堆叠旁坐落着倚树而栖的假山。还没走到近旁,就听到了一种不来自河流的叮咚泉声。想走到旁边去查看,但那股从假山后流出来的水流也有点突兀了,想绕到另一边去看水流的来源,却意外地看到那个水管巧妙地藏在了假山山体之中,完全看不到。可能这也是对于参观者的一种尊重吧。
          再从假山侧边望向河流对岸,凭栏处,横过来一树,像是一座小桥,“桥上”还点缀着点点枝叶,绿色黄色交错,树干挡下的那一片影子又刚好造就了河流明暗交错的美景。平和又宁静的园林当中渐渐有了人气,孩子的欢笑,行人的谈论,这些给了园林更多的生命力。就像那横斜过来的树,像是设计师的小巧思,给园林增加了一份俏皮。
          当我走到河对岸,看见了标识牌,这棵树叫龙柏。此时太阳已经挪过了极度,云也走过了几里,光影变换,明明确确地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也让我联想到了园林中那“不断流淌的精神”。
          园林中更有意思的还需走到深处去发掘。很多屋子外都会有一个小小的“院子”,面积很小,通常只种着一棵树。穿过形状新奇的门,走进去没两步,再转身瞧看,发现还站在门口。在里面小小踱步,又复望,真有一种“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感觉。
          走到有些累了,偶然遇见了一个舫式的屋子。那是一个小船,在湖面上静静停着,凭栏小憩,伸手便可摘到水中的荷。
          园林总是身心安置之所,时间总是消磨的很快。确实,自然万物是一个放松身心,又利于自我思考的地方,最近生活实在太乱,园林或许是个好去处。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官乐欣 文字细腻感人,期待在行走中挖掘到更多的意义。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么 么晨茗

            这次我们进行的是松江方塔园的行走,首先在门口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对面的松江二中的大门,真的很震撼,也很羡慕那些学生,感觉古建筑就是有一种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的威严,有一种深邃感觉。进入大门眼前并不是,直通到方塔,甚至看不见方塔的影子,一些植物树木,石头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就像樊老师讲的一样曲径通幽处,随着方塔的影子渐渐显露出来,我们所走的路的海拔也往下降了,就像是我们从现实穿越到了历史的深处,感觉这个过度的设计非常棒,我们终于能看到方塔的全貌了,这个方塔不像其他的塔一样,那么宏伟,反而给人一种精巧的感觉,不过站在他的脚下还是觉得很高的,我们用了各种方法去测量他的高度,大家的方法千奇百怪,不过大部分都比较准确。后来走到远处就可以明显地看得出他是斜的,我所认为的原因是因为上海靠海,风从东南边吹过来,这样一些正好可以抵抗掉一些。后来我们走到了迎仙桥上,此地空余迎仙桥,想彼此时迎仙桥是孤独的,没有人观望,没有人欣赏,甚至从他身上经过的人也少了,虽然是上海极文保,但是懂得他的人却不多,幸运的是我们有了樊老师,他带领我们成为了这批为数不多的欣赏者,后来读到了松江竹枝词,对于怎如方塔最玲珑我也是非常有共鸣,近海二字也是体现了其偏远,最后到达的是何陋轩,对于这个建筑节点涂黑我是有疑惑的,感觉这样好像影响了其美观,胡爸爸用专业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了原因,是因为需要做一个视线强调竹竹之间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还问我我们讲述了园林的一些变化,从明清时期比较写真,到唐宋变得开阔自然舒朗起来。
            现在想想对于冯纪忠先生的与古为新是很值得敬佩和敬仰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尊重古建筑的特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之作。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么晨茗 建议给行文适当分解段落。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周 周子淇

              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往与当下的交融。方塔园,站在这“曲径幽深处”,从现代的喧嚣中,踏上那条小道,窥见一段被岁月雕琢的往昔。
              ‎沿着蜿蜒的小径,阶梯一层层降低。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数林,叫人看不清方塔的身影。这条路有什么意义呢?望着脚下的石板路,我心中的疑惑郁结。视角一点点降低,青树掩映之下,方塔逐渐显露其庄严的身姿。樊老师突然立足:“同学们,这层层阶梯象征的什么?”好似听见了我的心声,樊老师微笑着开口。或许大家也同我一样疑惑,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樊老师眼神一凛,望向方塔,又回首我们踏足过的石板路。“这是一条通向历史的路,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我顺着他的眼神望去,所言不假。在这寻常可见的细节中,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匿于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之中,等待着我们去细心发掘。‎
              来到“何陋轩”,老师要求每个书院发表一下感想。对于一个同学的发言我也狠狠共情。站在何陋轩的门口,正午,阳光正好。弯弯绕绕的长廊有一道曲线的白墙挡住了视线,墙上有着形状不一的镂空,身边是一株红枫,深秋为他染上了新装,深深浅浅的橙色点缀,即使是枯垂的枝叶也构成了独特的美感。时有一缕阳光洒落叶间,在地面绘出星光点点。一如庭院设计的本意,有不少老年人在此处打牌,畅聊天南地北,家长里短,一派温馨的气氛。我也不由得想,假使冯纪忠老先生还在,他也会欣慰地笑着看着这片他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土地吧…
              ‎古老的土地上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可能。让我们以更加敬畏和审慎的态度,去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城市里的哪个角落,或许只是一汪清泉,或许只是一片落叶,只要你触摸到了历史的那条缝隙,你也能感受人文的精神。‎
              就让我用樊老师那句话来结尾吧:“踏上这层层向下的土地,走进历史,探寻那历史的深处。”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周子淇 短小深邃,给人以思考。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王乾宇

                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期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是宋代建筑,形态结构上因袭了唐代砖塔的风格。其现存的城隍庙影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1978年,上海市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造一个历史文物公园,即方塔园。由同济大学冯纪忠先生负责总体规划。
                冯先生提出“与古为(二声)新”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市在尊重和保护古代遗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方塔园以宋方塔为中心,融合了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文物建筑,通过肩带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格。这里的与古为新体现在设计的多个方面:

                1. 尊重历史与自然:方塔园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在规划设计时,对场地内现存的植物和地形加以保护,场地内原有的地形、河流走势、竹林、古树等在设计之初便得到重点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展现原貌。
                2. 空间组织与轴线:方塔园的空间布局和轴线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传达了冯纪忠先生的“意”:宋代的“精神”在流动,引领着所有的空间在动,在转换,即“意动空间”。
                3. 传统技术材料的传承与超越:方塔园在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木构、石结构、砖结构等技术,又大胆尝试了钢结构、钢木结构、竹结构等多种材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4. 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创新:方塔园在继承中国古代造园手法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例如,公园围墙的设计经过多种变形处理,保持其经典风格的同时,增强了公园内外的视觉交流。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王乾宇 文字略“官方”。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方萱沂

                  尊敬的松江区政府您好!
                  我们是樊阳人文公益讲坛西文书院小组的同学。
                  非常感谢你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对方塔园日常维护工作的支持。不过在参观方塔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方塔园的展示介绍有所不足,无法让大家有效地了解相关历史建筑的底蕴,以及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现状有所改善。
                  首先,游船部分的船只风格过于现代,与四周的风景格格不入,略显突兀,在不影响游客的体验的情况下,,可以把现在的船只改成更加复古一些的风格,即保留了娱乐的功能,也让整体风格更加和谐,符合冯纪忠先生“与古为新”的造园理念。
                  其次,在古建筑旁加入更多的展示牌,向大家介绍方塔、照壁、天后宫等不同建筑,让方塔园在作为大家休闲之地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可以在方塔园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辨别方塔园中的建筑分属于哪些朝代?根据这些建筑的造型思考,它们从哪里彰显了宋的精神,以及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一张纸上后交到一个固定的点位,将一些较好的回答挑选出来后展示,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参与,推动文化传承。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建议能为改善现状与文化传播提供帮助。
                  致此
                  敬礼!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方萱沂 独辟蹊径!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殷 殷康宁

                    内江公园漫步随记
                    白色围墙中间,有个圆形的镂空造型,用砖块砌成的圆形拱券上,“内江公园”四个字很是显眼。走进公园,穿过几个相似的拱券,一段不长的走廊出现在眼前。沿着走廊一直走,尽头处是一座亭子。走进亭子,我很快就看到了樊老师、万总还有其他讲坛同学。
                    亭子的顶是木质的,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石柱很敦实,透着岁月沉淀的味道;水泥做的座椅,则显得比较普通,这就是这座亭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往前看,是我们来时走过的游廊。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亭子与游廊,存在着哪些共性特征呢?”樊老师抛出问题,眼神中带着一丝引导与期许。
                    我目光扫过游廊边的红木座椅,灵感闪现,率先回应道:“这两处皆可供游人稍作停歇,舒缓身心。”
                    “很正确。那其他同学,是否还能挖掘出别的共通点呢?”樊老师点头肯定,继而鼓励众人继续探索。
                    这时,一位同学试探着说道:“从观景视野的角度看,它们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非常敏锐。”樊老师赞许道,“那再深入一步,大家可察觉到亭子、游廊与普通住宅建筑在结构上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什么?”
                    “是墙!”众人异口同声,仿佛在思维的碰撞中达成了共识。
                    “没错,正是墙壁的有无。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范围,能让我们毫无阻碍地将园林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既然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景致的欣赏之中吧。”樊老师微笑着发出号召。
                    起身走进游廊,我用手摸了摸之前就注意到的红木座椅,背后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嫩绿的浮萍在水面悠然漂浮,那灵动的姿态仿佛在绘制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我轻轻抚摸着红木靠背那优雅的弧线,心底不禁对这园林的精妙设计暗生钦佩。
                    “现在,我们开启一个有趣的小任务,各自在这内江公园中探寻那别具韵味的‘小八景’吧。”樊老师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好呀!”大家齐声响应,纷纷取出手机,如同寻宝者一般,在这小巧玲珑却又充满魅力的园林里,仔细寻觅那些隐藏在角落的迷人风景。
                    没多久,我的手机相册里就存满了这里的景色。随便翻看,有湖水里房屋的倒影,恰似梦幻中的镜像世界;湖边有个小亭子,屋顶青苔斑驳,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忘寒居前,瓦片精心拼就的图案独具匠心,散发着古朴的艺术气息;游廊后面的小竹林里,冒出了一支鲜嫩的笋芽,那蓬勃的生命力让人眼前一亮;小溪边那块布满青苔的怪石,形状怪异离奇,宛如大自然随性创作的雕塑作品;还有一棵金黄的银杏树,在一片翠绿的环绕中闪耀着独树一帜的光彩……
                    这座小小的公园,虽然规模不大,却似一座隐匿着无尽魅力与惊喜的宝藏园林,满园的美景与盎然的春意如涓涓细流,悄然流淌进每一位到访者的心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殷康宁 文字优美,形散神聚。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姜子麒

                      记千岛湖龙山岛
                      上岛,几乎就是在山间行走了,环山而设的步道很像是台湾的规划。
                      上岛后很长的几十级台阶,便可见到一侧延伸入湖的长廊,尽头则是可以观赏处,只是长廊中段四顾既无装饰也无移步换景的玩味处。
                      踏过石墀几个,便进了环岛的道上,在一边幸而可以看到湖景,远处才可看见淡青绿色的岛屿浮静水,也算是“孤屿媚中川”了。目光驻在湖上良久,脚下的路不觉间便向内倾移了些,至于草木茂盛、枝干交错,空间更悠长而深邃了些,常再走数十步路,又豁然开朗看得水波粼粼,俯视像瓦片的接处,眺望则不见先前的岛屿,只有不知道是哪处游客的行船。
                      路急转上下不多,在走几百步便进了一方庭院,大概是在山中的缘故,是从一个斜口进去,来的正好,满地黄叶,有人慢慢挪动扫帚,怕是也不想破坏这儿吧。沿着已经荒废的第一间屋走,廊外一边是门紧闭的屋子,另一侧是尽卧伏在地上的黄叶,有意无意引人伤秋……
                      现代性,或者像是为公众开放的一点是另一侧屋子门前大都是关于新安画派的介绍……再过一扇门,上题徽港寻踪,碑以样有力的字更装饰了景色。向前便是一座向湖中伸出的小亭。两边都是被遮住的花木,向前看依旧是光掠湖面。可喜的是正有一块碑在其上,上面印象里是海瑞的功绩……
                      再向前,便豁然开朗成了平地,再往前便是古钟和海瑞祠了,几乎只是纯粹的人迹……海瑞祠前是拓下来序次排列的海瑞笔记,再往前是色泽交错雕砌的海瑞祠,正门之大颜色之混杂是在北京也少见的……进门则是四周海瑞功绩的壁画和雕塑了。
                      无论是从海瑞祠门前走出还是走入,路上都必经喧嚣的各色店铺,所幸设在宽阔些的地方,不然狭小的空间就成了混乱而丑陋的了。
                      园林,园囿,以四方的水来困住一方景色,人和自然在穿梭和交织中本身变成了园林之美。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5

                      @姜子麒 结尾特别好,似无意之笔,却引出了无尽的思考。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