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西文书院)
-
辛弃疾早年擒拿张安国的事迹可以称为传奇。辛弃疾在得知耿京被杀害之后,为了复仇只率领50支骑兵就深入敌营,不等敌人反应就速战速决。又在组织撤退时小心谨慎,成功以少胜多,凯旋归来。
辛弃疾早年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抗金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胆略、智谋和爱国情怀。以下是辛弃疾早年几件重要的传奇事件:
辛弃疾在耿京义军中担任掌书记,他推荐了一位名叫义端的和尚加入义军。然而,义端心怀不轨,偷走了义军的印信,企图投奔金朝。
辛弃疾得知后,单骑追击义端,最终将其斩杀,夺回印信。他为了寻求机会,给赵彦端庆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用雄壮而旷达的语句夸奖赵彦端,希望以此讨好他,能够接近中央。
我认为这是一次合理的尝试,虽然效果不尽人意,但谁都不是上帝,都无法预知结果。而这种为了自己进取而采取措施也是合理的,不是阿谀的。 -
辛弃疾知道耿京被杀之后带着人去抓张安国,在撤退时用了很多计策,让他们成功回到宋。
他得知义端偷走义军的印信后追上他然后把他杀了,忠于国家。- 他写了《美芹十论》,但没有被用,还给赵彦端写了一首诗,讨好他。
-
这一次的读书小组讨论了书的前三分之一,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比较具有少年个性的,也就是意气风发的,而他的后半段时光就是比较苦不堪言,同时对于这本书的所有小标题可能都对应着他的每个一个人生阶段,辛弃疾放在现代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在他那个时代,一个混乱的时代,却可能无法将自己的才学完全发挥出来
-
辛弃疾在我印象里是洒脱的代言人,看了同学们的评论也印证了这一点想法,辛弃疾人生是有过一段高光时刻的,但是后半生却没有顺着这份风光下去,却是比较悲惨的。
-
更加理解了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的孤独落寞。二十三岁前是辛弃疾的人生爽文时刻,组建起义军;以五万人深入五万敌军。大喝一声便有士兵相随;凭借军事才能以少胜多。但在那之后呢,当辛弃疾真正踏入官场,他才领悟到权利有多重要,只是小官的他无力改变任何事,空有一腔抱负。辛弃疾站在大殿的那一刻会想什么呢,百官分裂左右,皇帝居上,此时他方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与孤独。他明知收复中原的主张不会被朝廷所用,但还是全盘托出。大殿里的百官在想什么呢,也许视辛弃疾为笑话。孤独,落寞,沉寂充斥着辛弃疾的心灵。
-
预习:
1.一件事是他当时招呼了2000人马就这样风风火火投靠天平军了,这种号召力和行动力很让人感觉传奇,感觉他真是年轻气盛,也会感觉有点冲动。还有一件是擒拿张安国,之前一直觉得他就是纯勇,看到这里就觉得不愧是14岁去科举的人,很聪明很有头脑。
2.给赵彦端写祝寿词,看到他给各种人写一些带有讨好意味的文字其实会感到惊讶,与他先前的形象反差很大。 -
更加体会到辛弃疾的巨大落差了,从一开始呼风唤雨带着2000人满怀壮志地投奔天平军渴望有所作为,好像可以为了心中信念做一切事,到后面被闲置朝廷不得不写一些阿谀奉承的话来为自己谋寻未来的路,曾经那个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的辛弃疾已经慢慢消失。
-
很久很久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叫做“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放在辛弃疾身上,是很合适的。
书中有一章的题记我非常喜欢“攒好一腔热血,洒满回家的行程。”辛弃疾的一生就是这样,反反覆覆的攒下满腔热血,反反覆覆的落寞还乡…… -
通过读书小组的讨论,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辛弃疾年少时期那一种经历十分传奇。但是当他满腔热血难。归回宋朝准备建功立业之时,最后就被安排了几个无权无势的小官,这种内心的落差之大,现在我是深有体会了。但是辛弃疾不打算碌碌无为,反而给自己争取机会,可能是阿谀的,但是每个人都渴望机会。
-
这一次的读书小组,我们讲了辛弃疾的生平,他前半身就像人生爽剧一样,带50人闯入敌阵,去敌军首领的首级。但在后半身,作为“归顺人”,他是被猜忌的,所以他开始写晋谒,用写一些阿谀奉承的话来为自己谋官路
-
这一次读书小组讲了辛弃疾的一生,他的前半生像一个英雄,但后半生一直不被重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像前半生一样辉煌。
-
预习:
1、十八岁考中进士,成为金国,最年轻的进士之一,体现了他有才华。他鼓动周围2000余人举起抗金起义的大旗,体现了他能服众。
2、北伐失败后,他向孝宗写了美芹十论。我认为他这次的尝试很正确,可以接近皇上以表达他的志向。 -
1.辛弃疾作为一个北人,在职场上并没有得到重用,经常受到他人的猜忌,以他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提到江南游子,可能就是想要融入江南的士大夫文化圈,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就归隐,既然不被信任,为什么还要干下去?
2.在辛弃疾首次罢官前,他写下了《水调歌头盟鸥》,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归隐之意,可能是为了缓解朝廷上对于他的猜忌,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归隐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在第1次罢官期间写下的《踏沙行》,表达了他对于已经中年却无法建功立业的焦虑。二次罢官时他已经63岁,已经不再是为了国家而归隐,是转变为了为了自己,这种转变可能是是政治恶化的原因。 -
1,辛弃疾因为在朝中做官时,做事大刀阔斧,刚毅果断,损害了很多其他官员的利益,于是在王蔺作上监察御史后,认为辛弃疾在做官时,有些事情是带有私情,于是向皇帝进建把辛弃疾罢官,如果是我的话,被罢官后就直接去归隐,不再去管朝中那些事。
2,在罢官前,他所写下的归隐可能是为了表达他无法回到故土的思乡之情,在罢官后,他所写下的归隐之意是纯属是希望能归隐,而不是在朝中继续做官。 -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辛弃疾行事太过大刀阔斧和决断了,使得朝中许多人与他不和,于是弹劾他,她当然没有办法,若是我我可能会因为孝宗信任我去为自己辩解。
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他好像对田园生活乐在其中,并没有因为被罢免而感到什么惆怅之情,还到处参加活动。可能是作为激进派身边的老友要么死(陈亮)要么没有什么名分,自己阵营的人都已经所剩无几,没有什么力量了 -
辛弃疾在湖南创建飞虎军。为了给飞虎军提供军费开支,他还从老百姓手中收来了酒坊作为一项长久而持续的经费来源。但是当时朝中大多数人认为辛弃疾可能谋取了私利将酒业收归官友,也被指侵害百姓利益加重民众负担。所以朝廷当中下达了御前金字牌要求立即停止飞虎军建设。
在罢官前他写到归隐之意,可能是因为在朝中工作并不顺利。有时简简单单发个牢骚,想要让自己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想要归隐。而后他写到归隐被弹劾罢官。他是内心真的想要离开这样的是非之地,他想从俗物中抽身出来回到自我。
-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
我觉得被罢官对他来说可能是职场困难,是一种职业发展瓶颈。辛弃疾的选择是归隐,我如果是辛弃疾也会这么做。忙碌过后给自己gap一下
2.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觉得对辛弃疾来说,归隐是在排遣放松。罢官前辛弃疾已经在带湖建造家居,说明他已经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被罢官,并且已经想好要归隐。我想辛弃疾在不断地奔波中对朝廷以及政务有些疲惫,所以他此时急需要回归自然。改变了,《踏莎行·赋稼轩》表现了辛弃疾避世的志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第二次归隐感觉加深了辛弃疾的无奈,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了,他意识到有些事情不可求,所以更加淡然了。 -
1)辛弃疾在地方做官的时候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他没有采取迂回商议的方式,而是很果决地把贪官污吏直接处死,以绝后患,而这样的“耿直”却给他带来了祸患。朝廷上的一些大臣也因此为他罗织了罪名。这件事情是很矛盾的,并且,如果想让地方上的问题得到立竿见影的解决,那么自己的前途和地方的安定就成了二者不可兼得的选择难题。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选择跟辛弃疾一样的做法吧。
2)我觉得辛弃疾这个人没有真正的安定在“归隐”上过,他内心始终有一团火,他依旧想回到京城,依旧想为国效力,然而他面对归隐可能是一种越来越坦然的态度。 -
2.请结合完成的人物年表,选取一个辛弃疾遇到的“职场困难”,说说他是怎么应对该事件的?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不可与上一层帖子同学重复)职场困难大致定义:职场困难是指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或挑战,可能来自任务本身、人际关系、环境或个人因素。这些困难会影响工作效率、情绪或职业发展。常见的职场困难包括:任务压力、沟通问题、职业发展瓶颈、技术或资源不足、心理压力……大家也可以联系日常“小组合作中意见冲突”的案例来回答问题。
他用官府大量的钱救急百姓,后来也因为这件事被告。如果是我可能就不会这么大手大脚3.辛弃疾在被罢官前写下《水调歌头·盟鸥》,第一次罢官后又写下《踏莎行》等,第二次罢官同样留下了不少作品,对比这些带有归隐意味或者归隐中创作的诗词,你认为辛弃疾对“归隐”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罢官前和两次罢官中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原因可能是什么?请联系具体诗词句展开说明。
我觉得辛弃疾可能是在被罢官后无奈归隐,既然朝廷不用他,那不如就过隐居生活 -
这次读书小组里谈到辛弃疾有一些急功近利,这个观点很好的解释了之前在读书的时候的在辛弃疾身上以及她个人处境的种种矛盾境遇的疑惑,他的很多政策以及处理方式,虽然无可厚非的能够斩草除根、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但是也会给他自己带来麻烦。(有一点欲速不达的感觉,也可见他对于“立功”的迫切,而当时的社会也无法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搜了一下“且需…方丈”那一句,“天女散花”维摩诘以居士身份宣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义理”(复制的)看上去有点像佛家的某种理论,也许辛弃疾用了这个典故和他当时归隐的心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