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了一些了解。 作者以解释government和解释administration来开始介绍美国的政府,我们普遍认为这两个词代表的就是政府,是同一个意思,但在美国这两个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而在过去我一直认为美国总统就是相当于皇帝之类的,所以经常怀疑他们为什么经常做一些“口是心非”的举动,直到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美国的整体机制就如同一台收银机一样精密,书中也多次提到了人是靠不住的,而机器比人要更加靠得住,所以在美国的政府中总统并非是皇帝,更像是一个公司的老板,而真正的权利是在“董事会”国会手中,总统的一切要求或法律都需要通过国会的同意才能颁布。
而美国在为了防止出现昏君而导致人民再次被压迫,初代的国父们就设计了一个类似于收银机一样的系统,他们为了防止总统的权力过大于是设置了国会和最高法院。这就和中国式的思想很不同我们一直在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而带领我们走向希望,但美国就相较于我们更加踏实一些,他们不再那么希望与那些仅有的1~2个明君来拯救这个国家,相反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制度,正如书中所说的人是靠不住的。而且在美国所有的报社或电视台是属于民营企业而非国家的企业,这样就减少了国家来操纵报社的机会。
所以总统总的来说所拥有的权利并不多,他其实和一个普通的民众所拥有的权利相差不大而且拥有更大的压力,像在尼克松水门事件后他试图以解除独立检察官,是为国好等名义来试图掩盖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所以说美国的政治体系就如同一台精密的收银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特朗普被弹劾了两次,和特朗普在今年对华的关税贸易战上个人表示要将对中国的关税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后来并没有实施应该就是国会没有通过这一项决议。 -
美国的政治制度多数是保障《独立宣言》中给予美国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因为制定宪法时害怕各种官员最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所以设置了各种机关互相牵制,形成一张复杂的网,往通俗了说,就像好久不整理的耳机线,缠在一起,想解也解不开。读书的时候看到水门事件,五角大楼事件,就隐隐有点微妙的感觉。尼克松为了调查艾尔斯伯格,甚至雇了一个小组专门去越过法律帮他干这事,而且,这个小组一点也不专业,被委以重任的成员提出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居然疯狂且不现实。如果是在别的国家,不用那么弯弯绕绕,他只需要调用自己“总统”的身份,就可以委托别的中央机构帮他干事,可这里恰恰是美国,这个谁都没有可能独揽大权的美国,他曾经找过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可最终谁也没配合尼克松,他们也受严格的监督。再回想构建宪法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你就不得不佩服于这宪法的牢固与后人不断的修缮。就算你是那个渴望够到收银机里零钱的店员,收银机的规章制度也会让你无从下手,就算是要偷,也需要大费周章,事情一经败露,你就会被开除出店。如果有人问“那这个收银员要是想改变收银机的运行规则呢?”这时就是顾客的事情了。我知道这么比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为了贴合这个场景,我把国会和法院这两个与总统并列的分支比喻为了顾客,因为他们也在看着总统的一举一动。
综上来看现在特朗普的一些行为,他说准备做的事情多半可能也没想做成,仅仅局限于口头承诺。首先是会被国会否决,其次就算真的批准他做了,也会受到来自民间的反对。就比如说要驱逐留学生一事,最终结局是各大教授联名反对,最终也不了了之。所以,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有什么打算?我冒险地尝试推测,不一定准确,因为我现在了解得不深,算是很幼稚了,但我还是想说一下我的想法:他可能是想利用这些来哗众取宠,这个“众”显然是比较“右”的部分共和党党员,好像是在说“你看我有多关注美国国民的利益,我要让你们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美国公民就不能享有和你们一样的待遇”,以此,保守派就会更支持他。 -
阅读这本书,第一章的名字就很有意思——“美国总统是什么”。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固定住了“美国总统就是美国的领导者”的想法,这基于身边环境给予我的感受。
作者林达从美国大选来分析。一开始的有一段话就吸引了我的兴趣:“每一个大学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有的大学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学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映,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背景。”
也就是说,美国人民选举出的“总统”,并不是在选怎样的一个人,而是在选择他们所信的制度?读完这段话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看到作者原本对于美国总统的解析,也是“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的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作者由两个单词的异同。想到了“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
后来,作者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否定自己的结论,又对它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构建,得出:“总统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1分支的主管,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和外人中间,两边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就“克林顿政府”而言,克林顿只是一个国会用来外交的工具人,他并不能真正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抱负,也不能践行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这一层是普通民众领会不到的。民众能看到的只是台前表演的美国总统,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总统的出尔反尔,会感到愤愤不平。而背后主导事情大部分的国会则隐居幕后。他们不会被百姓所看见,而是继续在暗地里利用总统主张各种事情的走向。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美国的政治。在我从前的印象里,美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仅仅主张自由公平的制度。但读完这本书,我就发现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明里暗里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是作为民众看到了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角。
看到后续分析的水门事件中,这个荒谬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闹剧。
起先阅读的时候,我果真觉得,这场闹剧就是尼克松为了逃避“竞选”的阴影,而不断的利用周边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去干掉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尼克松在这件事情里面并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他并不是这场闹剧的编排者之一。可我依然觉得尼克松看似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但实则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一定要当选总统。我可以为了这个目标不择手段到极致。”
在此之前,读到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与其说他圆了总统梦之后是更充满自信了,还不如说他对自己的“竞选”能力更是没有信心了。”
在整个水门事件发生之前,尼克松已然任了四年的总统,但他依然在不断追求这个位置。但总统职责就是一个被架空权利的傀儡人物,为何还值得尼克松如此不懈的去追求呢?这是我不理解的一个地方。或许这句话就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关联吧……
再来看特朗普的种种做法,或许就能够对他有所理解。党派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想: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党派恶斗、当言论自由异化为真相与谎言的混战,制度依然在运转,但政治品质却在退化。这是美国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