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我探究的问题:梁思成与林徽因为什么在近代史中这么重要?
在阅读近代史的时候,我总能听到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两个名字,所以我就开始对他们俩后产生好奇,为什么他们在近代史中这么重要?怀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关于他们的展,放眼望去,墙上贴满了图片,展馆里有些展柜,所以我就从照片开始看。
1901年4月20日,作为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出生了。墙上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梁思成一家的全家福,梁启超坐在中间的沙发上,牵着梁思成手的是他的姐姐,在右边被梁夫人抱在怀里的,是他的弟弟,梁思礼。
三年后,梁启超的好友与同事林长民在6月10日有了一个女儿,叫林徽因。
因为年龄相仿,又经过父亲间的介绍,他们俩很小的时候就见过面。不过梁启超与林长民都是思想开放的人,并没有让他们定亲。
1923年梁思成骑着摩托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右腿骨折,脊柱受伤,墙上的第五张照片就是他拄着拐杖,右脚打了石膏的图片。不过住院期间,林徽因一直在照顾他,出院后二人便相识,决定一起出国留学,我想应该是这件事情造成了他们后来的合作。
他们考取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来二人都想选修建筑系,但当时女生不能选修建筑,林徽因只得选修艺术系,不过这并不影响,林徽因仍然根据梁思成给的建筑学资料学习建筑。
梁启超得知他们俩在学习建筑,于是向他们寄予了一本明代的建筑学书:《营造法式》。应该就是这本书,使他们产生了测绘的念头。
归国后他们与《营造法式》这本书的印刷者朱启玲合作,成立“营造学社”,在第二面墙上有营造学社成员的集体照。此前两个日本学者伊东中太与关尹野曾扬言:中国连一个一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都没有,要学习唐代的木构建筑,还得到日本!于是这批营造学社的热血青年就特别不服气,誓要在中国找到一座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
营造学社的成员,根据法国汉学家对敦煌莫高窟的考察中的第六窟相片,发现有一幅五代时期的壁画中画了一个木构的寺,经幢上写着“佛光寺”,在展馆里有一张复印的图片,十分精美。
经过苦苦寻找,他们在山西五台山的偏远地区发现了一座破旧的木构寺,经幢上写着佛光寺,落款是唐大中11年。他们欣喜若狂,可是找不到证据,证明这不是毁后重建的,可以佐证的是:这座寺的斗拱特别大。木构建筑怕水怕火,斗拱结构就是让下雨时的雨珠不接触承重的木头,所以斗拱越大,建筑的规格越大,照《营造法式》的数据来比较,梁林二人发现朝代越早,斗拱越大,且供奉的这些佛各个面容饱满,并有些发福,符合唐以胖为美的审美,现在,就是缺少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考察进行的第三天,晚上,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吃饭,林徽因的远视眼在灯光中似乎看到一根梁木的颜色比一般的梁木深一些,于是成员们搭梯子上去用湿毛巾擦拭,发现上面有字:佛店殿主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个名字好像似曾相识,林徽因想起来这名字出现在佛寺角落的一个比佛像小很多的女子像上,应该是这座寺的主人,而落款正是唐大中11年。
终于在中国找到一座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了,这也是梁林二人的主要功绩,同时为当时的中国争了口气,我看了也很激动,却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的考察。
不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们一家为了避战,只好迁到四川,在那里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她于1955年因肺结核去世。
后来梁思成又构建了一些建筑,及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建筑系,而后他于1977年过世。
附:采访工作人员
我:您认为为什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近代史上这么重要?
工作人员:其实自从他们主要参与共建的建筑就能看出来,比如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梁思成设计的一些墓,比如任弼时之墓,任弼时是当时的五个政治常委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这个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吧?还有他设立了很多墓碑,比如林徽因的墓。
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