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时文反馈:
有关鲁迅壁画抽烟这一事,在上周和朋友聚会时就有所耳闻。我依稀记得,在那时,朋友们对于这事的评价是“小题大做”、“为什么不去告那些公共场合吸烟的”还有“毛主席也评价过,香烟是个好东西”……现在再回看,讲座时万老师带领我们来分析事件的角度,就不单单是对于事件本身的评价了。
还记得一段时间前也有听过万老师带的“结构化思维”,那时分析事件的角度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相较于这一次的“多维分析框架”,我觉得二者之间虽十分相似,但总有些不同之处。如果从框架上来说,结构化思维从事实到“怎么办”,中间多为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原因后果,而多维分析是将事件拆分为多种角度来看,就如名称“多维”一样。所以我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是什么”和“事实纬度”大抵画等号,而后的每一个纬度都可以用结构化思维的后三者加以逐一分析,结构化将思考的顺序、方式划分出来,而多维则将可以思考的视角给扩大化,所以有需要时两者并用或许可以得出更多的讨论吧。
回到这次时文的本身,在预习时我多为关注的是那位女士的动机不明。我一度以为她发表这次投诉仅仅是为另一牌香烟传销,所以就把事件归位了为了传销而就并没有考虑合理性。不过经过讨论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在分组分析时,我们组被分到了历史纬度。在讨论时我提到,或许当今投诉广泛的原因也是投诉方和被投诉方的闭环所导致的。被投诉方收到投诉可能会为了不让事大直接解决问题根源,从而让投诉方认为投诉容易成功,因此投诉变多,若被投诉方采纳投诉,投诉又变松一截…不过这一缘由很微妙,一些更具有说服性的分析是,“当今社会开放+推崇提出建议”和投诉者自身的权利上升…从从前拉横幅的投诉转变为当今网络网站随时随地可以投诉,投诉的渠道简易了,人们就会被以前更加依赖投诉了。
在讨论时,万老师也经常提到一个叫“个体偏好,集体选择”。究竟是集体为主还是个体为优?我觉得或许要看受众群体吧,面向大众就集体选择,面向个人就个人偏好。那个人和集体的边界又在哪里呢……或许这等同于讲座最后万老师提出的疑问“究竟什么事情才应该被投诉?”——“公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