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
0906鲁迅抽烟事件逻辑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聚焦于鲁迅抽烟的时文转而进入对于事物的多维分析
先就事论事,举报者所提出的两个点,一个是聚集吸烟的二手烟影响,另一个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是似乎官方回应也避重就轻,青少年那一观点漏洞百出,官方也很好的做出回应,但是面对二手烟问题,这个更为直接却没有得到回应,面对这个问题,才足以上升到价值层面:旅行体验重要还是文化留存重要。
有关投诉,这一权利是作为公民的我们所天然拥有的,边界本质上就是权利的边界,同样这条边界是可以人为制定的,假如每个人的投诉受理范围仅仅是围绕个人和一定的延伸范围,那么就可以让麻烦减少很多。但是所有社会性的问题同样在个人身上往往呈现出私人性,本质上二手烟议题和邻居家晚回家的问题都对投诉者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但是更核心的是,投诉本质上是使用公权,什么是公权,公共的关注和思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当一个问题需要被人们所思考和关注才应该是用投诉 -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对有关鲁迅故居景墙展示鲁迅抽烟的场景是否合理进行讨论。如果仔细阅读投诉者孙女士的投诉,能发现她并不是为了投诉鲁迅,而是为了投诉了景墙的设计并不合理,所以这样想这面景墙的创作者也受到了影响。这次讨论,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维思考的框架,也引导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带有个人倾向。值得思考的一点,孙女士并不是像我在预习作业中所说的她的投诉完全不合理,如果排除她是为了卖尼古丁袋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她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的出发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网友也并非一定完全对。在我们书院讨论社会维度方面时,我们想到对于这种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进行协商之后才是举报投诉呢?也许这样这件件事也不会闹得这么大。如果再从不同人的方面思考,我认为在这件事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大家在预习中都有所忽视的创作者,这面墙毕竟是他设计的,可能不久他也会被大家所讨论。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这面墙的创作者是李以泰,他是想要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形象。这么说确实有些道理,毕竟展现出鲁迅在现代人所看来的一个缺点说不定能使鲁迅更加亲切,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当然还有一个可以思考的点是是不是因为时代进步所以大家渐渐意识到抽烟是不好的行为,确实这幅画在1947年就设计出来了。所以说这件事值得思考的点还是很多的。
-
9月6日时文反馈:
有关鲁迅壁画抽烟这一事,在上周和朋友聚会时就有所耳闻。我依稀记得,在那时,朋友们对于这事的评价是“小题大做”、“为什么不去告那些公共场合吸烟的”还有“毛主席也评价过,香烟是个好东西”……现在再回看,讲座时万老师带领我们来分析事件的角度,就不单单是对于事件本身的评价了。
还记得一段时间前也有听过万老师带的“结构化思维”,那时分析事件的角度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相较于这一次的“多维分析框架”,我觉得二者之间虽十分相似,但总有些不同之处。如果从框架上来说,结构化思维从事实到“怎么办”,中间多为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原因后果,而多维分析是将事件拆分为多种角度来看,就如名称“多维”一样。所以我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是什么”和“事实纬度”大抵画等号,而后的每一个纬度都可以用结构化思维的后三者加以逐一分析,结构化将思考的顺序、方式划分出来,而多维则将可以思考的视角给扩大化,所以有需要时两者并用或许可以得出更多的讨论吧。
回到这次时文的本身,在预习时我多为关注的是那位女士的动机不明。我一度以为她发表这次投诉仅仅是为另一牌香烟传销,所以就把事件归位了为了传销而就并没有考虑合理性。不过经过讨论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在分组分析时,我们组被分到了历史纬度。在讨论时我提到,或许当今投诉广泛的原因也是投诉方和被投诉方的闭环所导致的。被投诉方收到投诉可能会为了不让事大直接解决问题根源,从而让投诉方认为投诉容易成功,因此投诉变多,若被投诉方采纳投诉,投诉又变松一截…不过这一缘由很微妙,一些更具有说服性的分析是,“当今社会开放+推崇提出建议”和投诉者自身的权利上升…从从前拉横幅的投诉转变为当今网络网站随时随地可以投诉,投诉的渠道简易了,人们就会被以前更加依赖投诉了。
在讨论时,万老师也经常提到一个叫“个体偏好,集体选择”。究竟是集体为主还是个体为优?我觉得或许要看受众群体吧,面向大众就集体选择,面向个人就个人偏好。那个人和集体的边界又在哪里呢……或许这等同于讲座最后万老师提出的疑问“究竟什么事情才应该被投诉?”——“公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