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读书小组反馈
在讨论中我们聊到唱段会比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直观。
1,唐玄宗和汉元帝两位皇帝面对爱人的离去,谁更无奈?
我们提到:1,唐玄宗:他在情绪与精神共鸣和杨贵妃很强【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的时间也比汉元帝
与王昭君更长】。
2,汉元帝:他是在匈奴即将攻打我朝时,被逼无奈,才与爱妃王昭君分离。
但我认为一个人对爱人的情感是无法从文书字画上表现得透彻的,更别说还要拿双方来比较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无奈,以现有的史料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
2,在两片悲剧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时女性在面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的政治压迫中的无力与无奈,悲哀。所以这两篇悲剧我们身为它们既是爱情悲剧,也是政治悲剧,杨玉环被士兵对父亲杨国忠和皇上愤怒迁怒到她身上,被逼自杀。而杨玉环则是面对匈奴的威胁和逼迫和如果不去将可能被夫千古骂名的风险,无奈出嫁。
两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当时王朝的腐败,女性的无力,外来的逼迫的无奈与悲哀 -
读书反馈:
这次的读书小组讨论给我的收获很多,可以说是震撼到我了。我们一直以刻板的视角看待古代爱情悲剧故事,女主一定是无法掌握住命运。但回过头来看这两篇文章:《汉宫秋》的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长生殿》的杨玉环自愿以死平息哗变。沈老师还说起了吕雉和武则天、太平公主,提醒我们 她们不是被迫成为换取国家太平的工具,而是可以抉择的人。
在文中,可以发现女主角们的语句都不太像是妃子说的:(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世事危急,忘赐自尽,已定军心……妾虽死犹生……残生愿甘罢!”,更像是一位臣子会说的话。她们坚定的愿以身换国家太平,倒衬得皇帝的无能,显得皇帝才是被大臣掌控的棋子。
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有把自己映射到作品中:杨玉环和王昭君就是失意的自己的心之所想。他愿意为国献身。
这里沈老师还提到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一般都是臣为君死,而文中君为臣死,不觉得是很浪漫的吗?
沈老师很多对悲喜剧的解读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还可以这样思考啊。 -
这次读书小组的文章是《汉宫秋》和《长生殿》。
沈阳学姐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剧作家总是喜欢自比为与皇帝关系很近的女人,同时把自己的“忠君”思想强加于这些女性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些失意的文人依然期待着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寄希望于与皇帝最亲密的妃子。
另外,沈阳学姐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长生殿》中,唐玄宗与杨贵妃最终在天上相会,这是一个圆满结局。那为什么这部剧仍被归结为悲剧?这其实也是我在阅读《长生殿》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杨玉环之死”这一悲剧已成既定事实,同时“天上相会”的结局过于飘渺玄幻,无法因此称之为喜而忽略前文的悲。把这个问题扔给豆包后它还给出了一种解释,大致意思是“爱情与政治注定无法平衡的悲剧底色”。这个点我在很多同学的预习作业中也有看到,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话题。 -
昨天我们读书小组讨论了《汉宫秋》和《长生殿》,沈阳学姐的观点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发现,马致远和洪升在写王昭君、杨贵妃的时候,好像把自己的境遇放进了故事里。就像马致远仕途不顺,他笔下的王昭君就成了有才华却不被重视,最后以死明志的形象;洪升写《长生殿》三易其稿,杨贵妃的故事里也藏着他对被赏识的渴望。这让我明白,原来古人写故事不只是讲历史,还在借人物表达自己的心情。
而且学姐说评价故事要回到文本本身,这让我注意到王昭君和杨贵妃不是完全被动的。在《汉宫秋》里王昭君选择跳河,《长生殿》里杨贵妃的命运也有自己的选择,她们不是只被时代推着走,帝王反而显得无力。这和我以前以为古代女子只能任人摆布的想法不一样。
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不能用“封建落后”来简单定义古人的故事。就像这些写女性的作品,背后有文人的寄托,有女性自己的选择,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
作者在改写故事时无可厚非地投射自己的情感,洪昇和马致远都未得到皇帝赏识,但是他们笔下的杨玉环与王昭君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这点真的很有意思,再往深处延伸一下我们发现两位女主角不再是人们常认为的弱势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相反,她们是很有主体性的。王昭君和杨玉环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是甘愿赴死的。此时的她们,更像臣子的象征,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从这个角度思考,《长生殿》的结尾就更添一丝君臣的情怀。无论是汉元帝还是唐玄宗,都深深地思念着他们的爱人,帝王永远铭记着臣子,这对臣来说想必是最高的褒奖与最浪漫的幻想。
(突然联想曹植的《洛神赋》可以理解成是写给曹丕的,可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 -
我觉得这次读书小组,沈阳学姐的解读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正是这样“惊世骇俗”的解读震碎我惯有的印象,重新思考这些“老旧的”故事。
一上来沈阳学姐先是让我们将两个故事与历史做比较。历史上的王昭君远嫁西域,在单于过世后嫁给了他的儿子,并且王昭君原是平民女子,进入宫中多半也是作为宫女的,她后来被封为宗室女,下嫁单于。而故事中王昭君坚贞不屈,在河边自尽,作者安排了王昭君与汉皇的爱情故事,并且颠倒了汉朝与匈奴的地位。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带有很强的作者自己的投射。故事中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就像现实中元朝与汉人的关系。作者着重塑造了王昭君为国献身的坚贞不屈,以戏剧化冲突的形式展现了她的才华、贤德与忠贞,相比无能且有病的臣子与懦弱的皇帝,她才像一位“真正的大臣”,她的高风亮节更反衬出大臣与皇帝的无能。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在以王昭君与杨玉环自比的。
一个在现实中落魄的、失意的、不被重用的文人,在文学作品中,以浪漫的想象去想象皇帝爱自己爱得情真意切,死去活来,自己和皇帝心意相通、比翼双飞。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写闺怨诗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了。从“文人的自比与投射”这个视角来看,王昭君与杨贵妃自愿赴死的过程也带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杨玉环与李隆基在天上的相遇,不仅仅是一对夫妇的相聚,更代表着对一个有贤德的臣子最佳的奖赏。君在臣死后依然记着他的恩情,永远忘不了他,愿意到他曾经追寻的地方去。从来都是臣为君死,哪里有君为臣死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最极致浪漫的幻想吗?
沈阳学姐又提醒我们,《汉宫秋》与《长生殿》作为二创的作品,肯定带有很多作者个人的意志,但是当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之中,汉代与唐代,出现了那么多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吕雉与武则天的遗风到她们的时代或许还未消散,王昭君与杨贵妃,真的是一个完全柔弱的,任人摆布的棋子吗?她们没有自己的意志与抉择吗?
当沈阳学姐问我们,《汉宫秋》与《长生殿》的悲剧到底悲在何处时,我回答“命运的无常与皇权的倾轧。”沈阳学姐直接点出了我认为的“悲”带有强烈的现代影视作品塑造的印象。对于杨玉环与李隆基的评价,人们从“批判李隆基”的政治性,转变为“批判杨玉环”,对男女关系中女性的应该怎样做的引导方向。现代的影视作品消解了杨贵妃形象的政治性,将故事的重点等多的放在男女关系与爱情之上。这样的解构当然有时代意义,将解读重点放在了王权对个体的倾轧,唤起我们对一个“人”的注视与同情,但是同时也让她们局限在了棋子的位子上。二创故事固然带有作者自我投射的幻想,但不论是在河边自尽的王昭君,还是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的王昭君,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抉择。而真正的无法自主选择的人,反而是那个坐在皇位上,却被时事与臣子们推着走的皇帝。我尝试复述了沈阳学姐解读的内容,虽然仍感觉其中有一些地方我并未理清思路,显得有些混乱。
其实很难说此次读书小组,我对书的内容有很多自己的感想,我最大的收获是反思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错误。
首先当我带着固有的印象读书时,我便失去了思考的可能。所谓的“联系文本”不过是“给自己的想法找补”。当我认为“王昭君与杨玉环就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的时候,她们表明自己自愿赴死的话语也被我理解为“被迫修饰君王的脸面”。我对故事中与历史有所出入的部分感到奇怪,却并没有深入思考作者这样改编的用意,并未将其与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想到“文人的自我投射”这一点。
沈阳学姐的,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的解读,打破了我认为这些“俗套的爱情故事”“很无聊”的看法,让我认识到看似老旧的故事能有多么生动有趣的解读。
非常感谢沈阳学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