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婧棋 作为讲坛老会员和志愿者,很有幸到现场观看了今年的中秋诗会,对《缔造现代》这个节目印象也非常深刻,给你点赞。
潘佳莹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姜子麒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任禛好 加油。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张文景 真好。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文史-王宜然 相聚胜月圆,真好。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陈秋吟 很长很走心。“行至铜镜盛月处,坐看人间朝暮时”,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特地去网上搜索了是谁的句子。很高兴以老会员和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中秋诗会。看到大家的才思与努力,很是感慨。未来的路很长,相信大家能带着这份美好的记忆,笑看人间朝暮,得也圆满,失也圆满。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施心然 文思泉涌。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毛添梁 很走心,用小标题串联的形式很好。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夏婧瑶 很喜欢结尾的升华部分。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吴青禾 《水调歌头》的切入点很好,如果能将其融入到之后的行文中,会更出彩一些。
-
中秋诗会很真实的表达。注意行文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最早接触叶嘉莹先生,是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来又去读了书。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美玉生烟》等作品,总能在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中找到对生命的共鸣。听到叶先生离世的消息,百感交易,于是写下《浣溪沙·悼叶先生》,以作悼念。
浣溪沙·悼叶先生
荷尽悲冬归幕时,
芸生泣泪寄情思,
天涯诗尽梦犹迟。一纸丹心终未悔,
千般素笔亦成痴。
只教落叶更春滋。同时也附上几年前,观赏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留下的只言片字。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很喜欢。
观影之前看了些评论,有人说分不清究竟是“掬水月在手”还是“掬月水在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水”表尘物,“月”表仙物。怀尘物而似怀仙物,当然是褒义。而“掬月水在手”,“月”表完满,“水”表消逝,先完满而后消逝,自然就是贬义了。
而这样看来,似是“掬水月在手”无疑了。
最初的感动,源自于叶嘉莹先生与她老师顾随先生的唱和。很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叶先生这样回忆道,跟随丈夫去台湾的时候,她只带了2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关于顾随先生的笔记。叶先生说,衣服没了可以再买,但是老师的笔记遗失了,便是真的可惜了。
影片中,叶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一开始顾随先生会改她的诗,之后便会在她的诗作下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偶得妙句,叶先生便把句子改写成了词。没想到时隔经年,顾先生也重做了那首词。随着影片的字幕翻转,男声女声音调的交替和重合。我想,被理解和被记得也许是每个诗人所期冀的吧。
再度感慨,是读了叶先生的《祖国行》之后。初读叶先生的诗词,让人觉得从容,她的文字不张扬不浮躁,起承转合之间自有一种温情和沉淀。不过,当影片中讲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后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祖国行》,继而又在台湾被“封杀”的时候,我犹疑了。
之后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祖国行》,洋洋洒洒几百字。而意外地也改变了我对叶先生文字的看法,当她写花、写树、写秋天的时候,她的诗词是沉静的。但当她写《祖国行》的时候,当她写到祖国的变化,当她写到归家的心情,她是如此胸有万千而激情澎湃的。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潸然泪目,是看到叶先生年过半百而失去女儿的时候。当影片放到这里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2首叶先生写的《哭女诗》,沉郁而悲切。而当叶先生的朋友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个细节非常清晰,我看到她(叶先生)的时候,她眼圈一红,却继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叶先生的朋友说,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将自己退到很低的位置,怀着一颗慈悲心去接受他的幸运与不幸的。而叶先生就是这样,能够在快乐和悲伤中找到平衡。是诗歌成全了她,也是诗歌帮她渡过苦难。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每个诗人的意义吧。
就这样,影片戛然而止,我却突然豁然开朗了。“掬水月在手”,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掬月水在手”,也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缺憾。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周子淇 很喜欢文章的标题。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官乐欣 有些段落显得过长,可以适当进行分解。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过铭辰 结尾很动人。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贺心语 很长很走心,也很幸运读到了作者自己的思考。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任禛好 短小精悍,有两个线索段处理的很好:“诗词拯救了她”,“她复活了诗词”,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是有思考的,建议是可以适当的对行文再进行扩充。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侯清晏 非常喜欢文首作者对于叶先生“波澜壮阔又温婉如水”的评价,建议是可以在后文对这个评价适当展开。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张文景 文章很长也很充实,其中,我很喜欢作者对于“弱德之美”的思考。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陈秋吟 文字非常细腻,行文中的一些细节也处理的比较好,建议是在写作时有意识的进行前后的呼应伏笔,以形成成熟的脉络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