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书讯微博

读书小组预习和反馈提交

24 主题 967 帖子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60
    -1 赞同
    60 帖子
    2k 浏览
    11月9日反馈 很遗憾由于樊老师的访谈任务,未能参加这次讨论。但根据此前的预习,苏轼在被贬谪的路上精神状态不停的在改变,但主旋律主要都是乐观向上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学习。
  •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第一轮(汉文书院)

    30
    -1 赞同
    30 帖子
    1k 浏览
    我认为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可能也是彻底的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培养人才,并且在他又被再次贬谪到其他地方之后,他还让新人照顾好人民,可见。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和天下的太平。他又被贬谪后,心态还是很好,继续做着新的事业。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哲书院)

    39
    0 赞同
    39 帖子
    1k 浏览
    西方风景画发展得很晚,在宗教的影响下,绘画是从宗教题材到肖像画,再到风景画的。我认为这其实是关于人在艺术中的影响愈发强烈,艺术有了“人”的意识,肖像画已经把人作为主题,那么风景画就是进一步渲染了人的情感对画面风格的影响,我一直认为风景画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并且这种开心或悲伤的情感能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 《艺术的故事》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西文书院)

    48
    0 赞同
    48 帖子
    2k 浏览
    在读书小组中,除了对知识点的梳理,沈阳学姐联系古今中外的讲解方式让我深有感触。 杨·凡·格因创作的《河畔风车》乍一看好像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但是他做出了一个创新——风车值得入画。从宗教画,到肖像画,现在有画家去为这些稀松平常的风景作画。当我们凝望这张画的时候,我们仿佛来到了荷兰的草地,看到辽远的天地,感受到扫过原野的风,听到风车吱呀转动的声音。我们的灵魂似乎也驰骋在这片原野上,自由,无拘无束。沈阳学姐提到,这样的画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锚点,通过画这一媒介,将人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构造人希望中的精神世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向”也有类似的作用,杜甫看到摇落的枯叶便“深知宋玉悲”,我们看到香草美人,便想到屈原,想到他们象征的美好品德。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也是希望让从未出过门的人看到远方的世界,体会到不一样的情境。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人们在闹市之中,寻找归隐山林的精神家园的一条途径。绘画的方式似乎比“意向”少了一点深刻的意蕴,但是画家的情感向观众扑面而来。不像我要读很多的古诗,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读到芳草美人时我才能联系到屈原,而我不需要真正去过荷兰的草原,我也能体会这份旷远与宁静。我认为这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而讲到伦勃朗的自画像时,我们凝视着他的眼睛,坚毅而带点愁苦,我们好像感受到伦勃朗真正将他的灵魂寄予了画作,他以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又一重突破。从为教堂服务的“画匠”,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画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再到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艺术家们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艺术的发展来的如此之快。 到最后维米尔的“不被市场欢迎的画”,他是如此乐衷,甚至痴迷于这样的画作,不惜使用大量极其昂贵的青金石。我想这样的执着也是他精神的体现,他通过绘画简朴的人物,展现这样简单而平时的意境,这是他所期望的精神世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