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
这次的时文讨论我们对于董小姐事件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事件,我了解到了4+4这个制度,同时我也看到了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同时也让我思考不公平性和在这样的不公平下所带给人们的对于医疗资源的焦虑。
这次的讲座我们围绕着上官云珠的人生对于她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其中我对于林昭的影响最为深刻。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在讲座中我震惊于她一开始对于毛泽东的极致的虔诚,和后来意识到真相后在监狱中写下血书的勇气。同时我也深深地为她这么一个北大才女而感到惋惜。同时在讲到林风眠和周信芳时我也震惊于在文革中这么多的艺术家本来应该被人们熟知的在我的脑海中却一点影响都没有。
-
讲座反馈
在本次讲座中我有很深的的感触。在一页又一页的ppt播放中我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混乱时代的荒唐。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有“原罪”的,你的一言一行等都会被受到曲解,甚至只是一部戏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唱戏”——都会被批判说其不问政治、只思考个人、没有革命等等。
国歌填词者田汉被定为叛徒,死时登记不用真名,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死;“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被批斗后投湖自尽,十多年后骨灰才被安放;演员上官云珠多年被批斗,致其跳楼自杀......讽刺的是,林昭早年对毛主席极为虔诚,却因指出干部的问题被批斗,多次入狱,甚至用血在白色被单上写作二十万字之多。而后来对她的被捕、死亡仅用“错”字涵盖了发生的一切。
这些又让我想起了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五十年代的文字狱并非个人所为,而是制度化暴力的产物”。
最后想谈谈巴金先生一直想要建立的“文革博物馆”。听樊老师讲香港曾有一座“文革博物馆”但最后也因大陆的控管而被解除,至此世上再无“文革博物馆”。我一直其实挺不理解的,明明那段历史已经发生了,却有一双大手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挡着人们不让“直面”。从老师讲述的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提起这段历史是要多么谨慎,仿佛一触摸就是一种罪般,(我的比喻可能不太恰当...)而那历史本身又是那样敏感。关于文革的作品成为了禁区,在教科书中对文革的描写也模模糊糊。巴金先生想建立"文革博物馆"是为防止历史重演的技术性方案,更是为了重建公共记忆,让其永刻与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是干什么呢?日本对我们的恶行我们铭记在心,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抗日的博物馆,日本内部却只字不提,于是我们对其憎恶更胜(这里的对比也可能不太恰当...);“我们”当年内部互相的摧残,后来却连一个“文革博物馆”都没有,是不是还挺讽刺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绝不可能通过封存一段历史,从而可以忘却掉这段历史,还可以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我还记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铭记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而为什么不让我们铭记文革那段历史呢?难道是想让我们重蹈覆辙?既然谁都不想再“重温”,那为什么要回避呢?
我想,巴金先生不同于很多人选择用“暴烈”的方式在那个荒唐的时代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坚韧的活下来,是为了告诉世界那个不愿被世人提起的那个时代仍有人见证,也是对时代无声而有力的抗争吧。时文反馈
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能快速传播并一起公众的注意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于“公平性”的敏感以及对医疗资源的焦虑。通过本次时文讲座,明白了协和设立4+4是效仿美国等欧美国家,培养跨多个医学领域的“六边形战士”,但因无统一考试导致本国模式透明度低,考试标准不明确导致分数执行弹性大,基础医学知识可能不足,并且学校对学生经验规培的时间也比其他国家少太多等。 -
时文讨论:
ppt最后有一句话叫“这真的是结束吗”,我想董小姐这件事结束了,世界上还会有多少个“董小姐”?社会是不公平的,普通人寒窗苦读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董小姐”们是如何取得成就的,我们也无从知晓,也无法杜绝这些人,只能无力地看着他们拿到各种职称奖金,我们能做什么?讲座反馈:
听完讲座后我并无太多惊讶之意,甚至几度怀疑我为什么不感到震惊,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是那些无理由的暴力和批斗,搞各种文字狱。听完这次讲座我加深了这种印象,也了解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史书中,不否认那个时代的“黑深残”,但是也不加以解释到底为什么“黑深残”,深层信息被束之高阁,极隐晦。我认为我们得知道被隐藏的信息,不然无法清醒地面对可能的局势。 -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文化大革命”时代,主题很严肃。讲座一开始,老师放出了一张时间轴。正当我们在自行观看这张时间轴时,樊阳老师突然说:“这里我要插一句话,1963年到1966年中间是有一段三年的大饥荒的,因为PPT中不能出现这三个字,所以没有写上去。”这句话一出来让大家都很惊讶。然后老师便开始讲上官云珠,上官云珠的历程我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上官云珠本就出生在一个条件不好的家庭中,后来嫁入一个富人家庭(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她嫁入了富人家庭,但其实生活也没有好过。上官云珠被一个导演看上,让她做“花瓶”,她进入了演艺圈。但一开始导演是在利用她,甚至买通记者,这么做都是为了刺激另一位不想好好演戏的演员。但是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上官云珠的不好的名声,如个子矮等。这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同时,因此她也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一些分歧,在他丈夫的思想看来做“花瓶”非常的不好。说实话,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思想也很正常。上官云珠进入演艺圈,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是非常的复杂啊!真名和艺名绕来绕去,更让我震惊的是,感觉每个人物之间都有关系。后来上官云珠与姚克结婚,生下了女儿姚姚,又因为彼此对国家等事情的看法不合,姚克便抛弃了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又和程述尧结婚,因为程述尧被人说贪污,却不去理论就承认了“罪行”。上官云珠怕影响自己和子孙后代就选择离婚。但其实姚姚是很喜欢程述尧的,即使父母之间离婚也会去找程述尧。总而言之,上官云珠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
再来说说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林风眠和陆洪恩。林风眠,地位那是极其的高啊,他28岁就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后来却亲手将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泡进浴缸,很难不让人感到愤怒,文革时期艺术被极端政治化。陆洪恩,在最后时刻发表演讲,作为艺术家,他是深知文化被政治扭曲后的灾难后果,他的演讲就是对此的悲壮反抗。在文革时代,他能站出来反抗,让我非常的震惊,也佩服他的伟大和勇敢,同时让我知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人坚持真理的。
这次的讲坛我们了解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但我们可能还不能强烈地体会到人们在文革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我们讲的是近期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首先是深感愤怒的,也让我体会到了“4+4”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和不公平性。董小姐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得到医学博士学位,而且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与生命相关的。再说,这和那些辛辛苦苦努力好几年才能拿到学位的人不可相比。这一漏洞是结束了,但不代表没有漏洞。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董喜莹事件和4+4的制度问题展开讨论。即使4+4的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我觉得关于本次时文讨论还会牵涉到教育的公平性,选拔人才的不透明性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于那些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学了更久的专业医学生是否公平。甚至是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无论是那种模式的选拔都应该更公开、更严谨的程序规定。行前讲座反馈
本次情节讲座是围绕上官云珠这个名人展开的讨论,引发出了她所处的时代(包括文革等历史事件)真正的历史以及社会的风貌。上官云珠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文人和艺术家中的一个悲惨的代表。在讲座中,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文化”,“文艺”?他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呢?因为毛泽东把“文艺”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他无限夸大了“文艺”的政治作用。因为这种扭曲的逻辑,我们更需要铭记当年的历史,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传递者。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再次重演。 -
在本次讲座的时文研讨环节,我们聚焦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两大热点,展开深入探讨。研讨发现,这些事件不仅可能加剧公众对医疗资源分配的焦虑情绪,更可能冲击社会信任体系。以"为何患者倾向选择大型医疗机构就诊"为切入点,我们系统剖析了医疗资源焦虑的深层成因,涵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董小姐事件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打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引发公众对个人发展路径的重新审视;同时,事件暴露出的制度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医疗领域信息透明度的缺失,促使我们对现有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展开深刻反思。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更为洞察社会现象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中我们围绕上官云珠和她所在的时代展开了讲座。我们先了解了上官云珠的身世:她出生于江苏江阴长泾镇的一个落魄贵族家庭。后来来到上海,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建国后,上官云珠对毛主席以及他的思想感到十分相信。可她却临死前还在被批斗。我们也产生了疑问:那时的她还真正相信吗?所谓的相信党,是真正的相信还是跟她的职业一样,是演出来的呢?在其后我们也分析了许多跟她同时代的人如林昭,周信芳,胡风,田汉等人。他们无一例外,最终都被批斗。有些甚至死去。我震惊的是:“胡风反革命运动”在这其中竟然有220万人被查,而其中有11.8万人被定罪,涉及到了一千一百多个团体。同时令我感叹的也有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陆洪恩这样伟大的指挥家。却只因讲了“真话”而最终被处决。其中还有一个令我震惊的便是田汉。田汉明明是国歌的作词者,却被定罪。在1968年就在牢房中因病而死。而1975年才被家人知道。如果是我让我设身处地的这样想,我肯定也不会接受。毕竟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一定会非常崩溃吧… -
这次讲座我们讲了文革的内容,这是一次文化的浩劫,人民的灾难,让很多无辜的人置身于水火之中。很多的艺术家都在这次艺术的毁灭中不信死亡了。其中就有这节课讲的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先和张善琨结婚,随后和姚克一起结婚生下了姚姚。在和姚可离婚之后,又和程鹞述生下了灯灯。最后因为患乳腺癌后转移到脑部。却被无情的赶出医院,最后跳楼自杀。她表演过很多的著名的电影:就像乌鸦与麻雀,早春二月,南岛风云,舞台姐妹等。而就是因为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她被认定为了,艺术界的毒草。
我们还讲了林风眠:他是中华艺术宫的院长。而却在解放后被红卫兵抄家,他也只好把他的很多的艺术作品全部弄碎了。
还有很多知名的人:就像林昭,爱憎分明,最后在上单十六岁被枪决,陆洪恩勇敢地说出真相,胡风,巴金曾怀念他。
总之,文革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
“你们要清清白白的做人,认认真真的唱戏”。当这种的话语都可以被用于安插罪名,这个时代注定将要令后人感到毛骨悚然。在时代下,如此多的人,受到蛊惑,使人的人性被所谓“党性”所取代,一切最原始的情感都被几句“阶级斗争”和“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口号所吞噬,这种事情,在任何的一个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唯一或许可以相比拟的的,似乎也只有那个无比邪恶的第三帝国了。
一战后缺乏反思,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而二战后德国如此长久而广泛的反省,却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根除纳粹的影响,而我们的反思,却是断续甚至缺失的。文革中的教育,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着它的延续,文革中那些被摧毁的人,无论是英雄,恶人,还是更为平凡的,只是去紧随那清晰的时代痕迹的受骗者,都被摧毁了,有精神上的,有生理上的,也有那些生命上的,更有着那些记忆之中的。如今,不仅他们的遭遇不为人知,他们的功绩、成就、事业,同样埋没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中国交响乐最高人才陆洪恩的音乐成就与他为自由的悲歌,清华才女林昭的及时醒悟,沥血成书,中国现代艺术泰斗林风眠的教育理念与对艺术的抉择,这一切,多少人能够再看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所言不是为一个明朝,而为了那代代传承,影响万千,构筑成人的璀璨文化。当我们今天,去拿着断壁残垣申遗的时候,总会为反复之后的成功而高兴,也会为多次申请却仍然无法入他国人法眼而恼怒,却不曾想,其实那么多的文化遗产本都可以毫无争议的被世界所赞颂,而那些罪魁祸首至今却还在被歌颂。
对于这个恐怖的时代,我们应当保以何种的情感?友人是赞颂,有人是痛骂,而更多的人则是,无感……而对于我们,在理性的反思之外,或许,应当以“悲”来对待它,去哀怜那些悲凉的人,去伤怀那些悲壮的人,既是去为那迫于强权的“非”本之“心”而悲,也为那逝去的,后来也许又找回来的“非”人之“心”而悲,既为他们而悲,也,为我们而悲。 -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挖掘了历史的真相。最后刘昭的“利用”直接点名了我的一个问题:这些人们真的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吗?那我觉得她肯定是不会的。
但是历史书上的记录就很奇怪了,他把文革模糊化,说这是一次重大事件,然后也没提到,我们历史老师当时就说这课不会考,emm其实当时我有同学还在说这个历史书上的文革怎么怎么样,但是我只能说这个编者文采太好了。
所以埋没历史有什么意义呢?让后人再走错一次吗?时文反馈:
本次一级会员时文讨论,我们从最近的一些新闻中来探索它的本质,最终我总结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想要埋没历史?(其实和讲座是很有关联的)
1发布的事情要“利己”。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来突出这个机制的好
2是我们的“敌人”那一定方方面面是坏的,我们要给后辈留下这个深刻的印象
所以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洗脑。我想不管是4+4还是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真正纳入课程的教学…… -
0517上官云珠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聚焦于文革时期的上海文艺界动荡。讲到许多人的屈辱和死去。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一切似乎都是可以被颠倒,可以被捏造的。道德秩序由此崩塌,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道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之间的沟通纽带,人情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底色。同样,这些也是文明的标志。当举报父母,“大义灭亲”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一种狂热击碎了亲情。相应,这也击碎了道德。
而过去之后,这样一种感受仍然会在民间文化留存下来,变成很多行为的根。
再比如说,就像巴金主张的文革纪念馆,不仅仅是因为担心未来即将发生这样的事情,更是在这样的国度记住历史实际上成为了人们的责任,去防止未来这样事情的发生,重塑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都成了修复伤疤般的行为。
除去社会视角的历史问题之外,对于每个人来说,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林昭。她最清晰的点名了这种宗教一样的狂人给人的感觉:尽管我相信上官云珠并不可能全部的相信这些,但是就像是被“脱下裤子”舍弃掉自己尊严的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被屈服。不过身为演员的她,如此精明,也有不小的程度是在为自己自保。而林昭则是完全被带偏的一代,在判断力还没有长成的时候就施以影响,最后变成了狂热。而更令人敬重的是她最后仍然说出了这些,做到了反抗,正是有这些人,也包括陆洪恩悲壮赴死,才让我们看到民族的希望。 -
讲座反馈:这次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文革的。讲座开始同学就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人们真的都全心全意的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吗?”我们从上官云珠当做出发点,发散到文革那个时期,千千万万的政治家、文人甚至每一个普通人,这场“文艺”的运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上课播放的电影片段中“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直到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被批判的前一秒,我仍然天真的认为这句话在当时是受到嘉奖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遭到批判。上官云珠也因此受到连累,而批判的理由是那么的荒诞,无理,黑白颠倒。仅仅这一个例子我们就足以想象在那个时代给人们精神上说带来的恐怖与压迫,也更让我们意识到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直面历史。直到今日,大部分人都依旧被蒙在鼓中只要一提到文革相关内容就是政治敏感词语,甚至不敢在网络上发表任何与之相关的言论。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从文革到如今的那么多年过去,我们真正做到直面历史了吗?我们的进步又体现在哪里呢…文革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也终将重演。
-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从为什么会在董小姐身上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协和“4+4”展开讨论。这次这件事之所以会引发巨大讨论是因为这个和医院医生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病人,都需要去找医生治疗。如果给你治疗的医生是像董小姐一样的所谓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并且不是医学专业,甚至只有一年的工作时间,那怎么可能会相信她,更何况是在首都北京的医院中,听到这里我感受到了这是十分可怕的。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主要围绕文革的事情展开。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所有单位都分级,我们也看了上官云珠演的戏确实不错,她应该是可以评为一级的,但是由于程述尧只有最后一等,我想这也是她这么要求进步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谁都想得第一。还有在当时上官云珠住院时因为她演的舞台姐妹被批斗她就被医院赶走了,我感到当时的医生连医德都没有,而且上官云珠得的是癌症,我感受到了文革的可怕。我越来越感受到文革的可怕而且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文革就像张乐平未画完的漫画中的“牛棚”一样,了解它是十分重要的。 -
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背后舆论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本次时文讨论环节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协和医院4+4事件背后的问题。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我们慢慢地理解了为什么协和医院4+4模式出现如此的漏洞后会引发群众这么多争议,当然其实我认为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董小姐”的父母作为权贵阶层人士,她的家庭背景首先就给了她许多的便利,还有许多人给予的帮助,和中国4+4模式规则的漏洞,这诸多都让大家产生了对自己将来生命安全的担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而然后呢?老师通过对比国外的4+4模式与中国的4+4模式规则,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4+4规则最大的漏洞——富有“弹性”所在,意味着只要有了强大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忽视规则,因为协和的考试时“不透明”的。而不透明只是表象,老师引导我们向深处挖掘,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协和在引进4+4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赶超,而并无暇顾及、探讨它如何适应中国的环境,没有进行有效试验,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讲座反馈
本次的话题是严肃的,老师带领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个被刻意掩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的文革时期。听着老师讲述文革时期发生的事,其实讲到一些地方时,我有些想笑。当然了,并不是因为对历史不尊重,而是在我听到各地相应毛主席对于海瑞的不畏权贵那一声称赞时纷纷开始编写戏剧,看到熟悉的《海瑞罢官》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在文革开始前期时,对《海瑞罢官》这部电影的演员和编导的批判是那样严厉而可怕,这在此之前毛泽东居然是称赞了海瑞的!这部戏一开始备受好评,而后来却因为江青刻意引导,给毛主席看大量称赞海瑞罢官的文章,于是为了这小小一部戏,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批判,再看了对《武训传》批判的理由片段,令我震惊于“动机是好的,但是只是为了搞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和田汉(好像是)被指责“喜欢听弱势者的意见…把自己每次当作‘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给穷困潦倒的人钱……”这些语言文字在任何一个今天的人看来,我想,都是牵强的,林昭“像神一样崇拜毛主席”,对革命如此热情,只因为反对了一些干部的某些做法,就遭到这些人的“严厉批评”,一步步推向了死刑,让我见识到了文革时期语言舆论的可怕之处,只要你得罪了那些那些有权的人,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定逃不过他们的笔尖的,再细小的问题,即使没有问题,也可以被无限放大,直至一个忠实的“资本主义”。那么,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毛主席曾经称赞了海瑞,算不算一个资本主义分子呢?…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话,也许会吧。后来巴金的这一篇“文革博物馆”唤起了上个学期我们学校社团中樊老师为我们讲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巴金先生的那篇《真话集》,与本次材料结合起来,巴金先生救是在呼吁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吸取教训,“说真话”,课后樊老师再次向我们强调,在这里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文革”的历史重演,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去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