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50 帖子 45 发布者 450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0
    此回复已被删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1

      讲坛反馈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文化大革命”时代,主题很严肃。讲座一开始,老师放出了一张时间轴。正当我们在自行观看这张时间轴时,樊阳老师突然说:“这里我要插一句话,1963年到1966年中间是有一段三年的大饥荒的,因为PPT中不能出现这三个字,所以没有写上去。”这句话一出来让大家都很惊讶。然后老师便开始讲上官云珠,上官云珠的历程我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上官云珠本就出生在一个条件不好的家庭中,后来嫁入一个富人家庭(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她嫁入了富人家庭,但其实生活也没有好过。上官云珠被一个导演看上,让她做“花瓶”,她进入了演艺圈。但一开始导演是在利用她,甚至买通记者,这么做都是为了刺激另一位不想好好演戏的演员。但是报纸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上官云珠的不好的名声,如个子矮等。这给她带来的影响很大。同时,因此她也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一些分歧,在他丈夫的思想看来做“花瓶”非常的不好。说实话,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思想也很正常。上官云珠进入演艺圈,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是非常的复杂啊!真名和艺名绕来绕去,更让我震惊的是,感觉每个人物之间都有关系。后来上官云珠与姚克结婚,生下了女儿姚姚,又因为彼此对国家等事情的看法不合,姚克便抛弃了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又和程述尧结婚,因为程述尧被人说贪污,却不去理论就承认了“罪行”。上官云珠怕影响自己和子孙后代就选择离婚。但其实姚姚是很喜欢程述尧的,即使父母之间离婚也会去找程述尧。总而言之,上官云珠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
      再来说说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林风眠和陆洪恩。林风眠,地位那是极其的高啊,他28岁就担任中国画院院长,后来却亲手将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泡进浴缸,很难不让人感到愤怒,文革时期艺术被极端政治化。陆洪恩,在最后时刻发表演讲,作为艺术家,他是深知文化被政治扭曲后的灾难后果,他的演讲就是对此的悲壮反抗。在文革时代,他能站出来反抗,让我非常的震惊,也佩服他的伟大和勇敢,同时让我知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人坚持真理的。
      这次的讲坛我们了解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但我们可能还不能强烈地体会到人们在文革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挫折!

      时文讨论
      本次的时文讨论,我们讲的是近期引发轰动的协和“4+4”事件。看到这个新闻我首先是深感愤怒的,也让我体会到了“4+4”这个制度在中国的不透明性和不公平性。董小姐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得到医学博士学位,而且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与生命相关的。再说,这和那些辛辛苦苦努力好几年才能拿到学位的人不可相比。这一漏洞是结束了,但不代表没有漏洞。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胡 离线
        胡 离线
        胡艾洁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2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董喜莹事件和4+4的制度问题展开讨论。即使4+4的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我觉得关于本次时文讨论还会牵涉到教育的公平性,选拔人才的不透明性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于那些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学了更久的专业医学生是否公平。甚至是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无论是那种模式的选拔都应该更公开、更严谨的程序规定。

        行前讲座反馈
        本次情节讲座是围绕上官云珠这个名人展开的讨论,引发出了她所处的时代(包括文革等历史事件)真正的历史以及社会的风貌。上官云珠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文人和艺术家中的一个悲惨的代表。在讲座中,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文化”,“文艺”?他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呢?因为毛泽东把“文艺”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他无限夸大了“文艺”的政治作用。因为这种扭曲的逻辑,我们更需要铭记当年的历史,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传递者。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再次重演。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 离线
          陈 离线
          陈品毅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3

          在本次讲座的时文研讨环节,我们聚焦董小姐事件与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两大热点,展开深入探讨。研讨发现,这些事件不仅可能加剧公众对医疗资源分配的焦虑情绪,更可能冲击社会信任体系。以"为何患者倾向选择大型医疗机构就诊"为切入点,我们系统剖析了医疗资源焦虑的深层成因,涵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董小姐事件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打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引发公众对个人发展路径的重新审视;同时,事件暴露出的制度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医疗领域信息透明度的缺失,促使我们对现有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展开深刻反思。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更为洞察社会现象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 离线
            陈 离线
            陈品毅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4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中我们围绕上官云珠和她所在的时代展开了讲座。我们先了解了上官云珠的身世:她出生于江苏江阴长泾镇的一个落魄贵族家庭。后来来到上海,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建国后,上官云珠对毛主席以及他的思想感到十分相信。可她却临死前还在被批斗。我们也产生了疑问:那时的她还真正相信吗?所谓的相信党,是真正的相信还是跟她的职业一样,是演出来的呢?在其后我们也分析了许多跟她同时代的人如林昭,周信芳,胡风,田汉等人。他们无一例外,最终都被批斗。有些甚至死去。我震惊的是:“胡风反革命运动”在这其中竟然有220万人被查,而其中有11.8万人被定罪,涉及到了一千一百多个团体。同时令我感叹的也有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陆洪恩这样伟大的指挥家。却只因讲了“真话”而最终被处决。其中还有一个令我震惊的便是田汉。田汉明明是国歌的作词者,却被定罪。在1968年就在牢房中因病而死。而1975年才被家人知道。如果是我让我设身处地的这样想,我肯定也不会接受。毕竟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一定会非常崩溃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1
            • 李 离线
              李 离线
              李心皓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5

              这次讲座我们讲了文革的内容,这是一次文化的浩劫,人民的灾难,让很多无辜的人置身于水火之中。很多的艺术家都在这次艺术的毁灭中不信死亡了。其中就有这节课讲的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先和张善琨结婚,随后和姚克一起结婚生下了姚姚。在和姚可离婚之后,又和程鹞述生下了灯灯。最后因为患乳腺癌后转移到脑部。却被无情的赶出医院,最后跳楼自杀。她表演过很多的著名的电影:就像乌鸦与麻雀,早春二月,南岛风云,舞台姐妹等。而就是因为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她被认定为了,艺术界的毒草。
              我们还讲了林风眠:他是中华艺术宫的院长。而却在解放后被红卫兵抄家,他也只好把他的很多的艺术作品全部弄碎了。
              还有很多知名的人:就像林昭,爱憎分明,最后在上单十六岁被枪决,陆洪恩勇敢地说出真相,胡风,巴金曾怀念他。
              总之,文革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侯 离线
                侯 离线
                侯清晏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6

                文革时期人们的思维可以说是有点不正常的。我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田汉的结局。田汉作为国歌的填稿人最后结局也是过于悲惨了。很多文学工作者都被批判,尽管可能都是一些莫须有的、逻辑混乱罪名。为了在精神上统一做出了多少令人发指的事情啊,当时的新中国文化方面政策和清朝末年有什么区别呢……最可悲的是,这种事情历史书上是只值得两面的,博物馆也是不让修的。不让人民记住文革,难道结局不会重蹈覆辙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文史书院刘瑞祺文 离线
                  文史书院刘瑞祺文 离线
                  文史书院刘瑞祺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7

                  “你们要清清白白的做人,认认真真的唱戏”。当这种的话语都可以被用于安插罪名,这个时代注定将要令后人感到毛骨悚然。在时代下,如此多的人,受到蛊惑,使人的人性被所谓“党性”所取代,一切最原始的情感都被几句“阶级斗争”和“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口号所吞噬,这种事情,在任何的一个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唯一或许可以相比拟的的,似乎也只有那个无比邪恶的第三帝国了。
                  一战后缺乏反思,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而二战后德国如此长久而广泛的反省,却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根除纳粹的影响,而我们的反思,却是断续甚至缺失的。文革中的教育,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着它的延续,文革中那些被摧毁的人,无论是英雄,恶人,还是更为平凡的,只是去紧随那清晰的时代痕迹的受骗者,都被摧毁了,有精神上的,有生理上的,也有那些生命上的,更有着那些记忆之中的。如今,不仅他们的遭遇不为人知,他们的功绩、成就、事业,同样埋没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中国交响乐最高人才陆洪恩的音乐成就与他为自由的悲歌,清华才女林昭的及时醒悟,沥血成书,中国现代艺术泰斗林风眠的教育理念与对艺术的抉择,这一切,多少人能够再看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所言不是为一个明朝,而为了那代代传承,影响万千,构筑成人的璀璨文化。当我们今天,去拿着断壁残垣申遗的时候,总会为反复之后的成功而高兴,也会为多次申请却仍然无法入他国人法眼而恼怒,却不曾想,其实那么多的文化遗产本都可以毫无争议的被世界所赞颂,而那些罪魁祸首至今却还在被歌颂。
                  对于这个恐怖的时代,我们应当保以何种的情感?友人是赞颂,有人是痛骂,而更多的人则是,无感……而对于我们,在理性的反思之外,或许,应当以“悲”来对待它,去哀怜那些悲凉的人,去伤怀那些悲壮的人,既是去为那迫于强权的“非”本之“心”而悲,也为那逝去的,后来也许又找回来的“非”人之“心”而悲,既为他们而悲,也,为我们而悲。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8

                    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我们挖掘了历史的真相。最后刘昭的“利用”直接点名了我的一个问题:这些人们真的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吗?那我觉得她肯定是不会的。
                    但是历史书上的记录就很奇怪了,他把文革模糊化,说这是一次重大事件,然后也没提到,我们历史老师当时就说这课不会考,emm其实当时我有同学还在说这个历史书上的文革怎么怎么样,但是我只能说这个编者文采太好了。
                    所以埋没历史有什么意义呢?让后人再走错一次吗?

                    时文反馈:
                    本次一级会员时文讨论,我们从最近的一些新闻中来探索它的本质,最终我总结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想要埋没历史?(其实和讲座是很有关联的)
                    1发布的事情要“利己”。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来突出这个机制的好
                    2是我们的“敌人”那一定方方面面是坏的,我们要给后辈留下这个深刻的印象
                    所以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洗脑。我想不管是4+4还是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真正纳入课程的教学……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39

                      0517上官云珠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聚焦于文革时期的上海文艺界动荡。讲到许多人的屈辱和死去。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一切似乎都是可以被颠倒,可以被捏造的。道德秩序由此崩塌,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道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之间的沟通纽带,人情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底色。同样,这些也是文明的标志。当举报父母,“大义灭亲”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一种狂热击碎了亲情。相应,这也击碎了道德。
                      而过去之后,这样一种感受仍然会在民间文化留存下来,变成很多行为的根。
                      再比如说,就像巴金主张的文革纪念馆,不仅仅是因为担心未来即将发生这样的事情,更是在这样的国度记住历史实际上成为了人们的责任,去防止未来这样事情的发生,重塑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都成了修复伤疤般的行为。
                      除去社会视角的历史问题之外,对于每个人来说,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林昭。她最清晰的点名了这种宗教一样的狂人给人的感觉:尽管我相信上官云珠并不可能全部的相信这些,但是就像是被“脱下裤子”舍弃掉自己尊严的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被屈服。不过身为演员的她,如此精明,也有不小的程度是在为自己自保。而林昭则是完全被带偏的一代,在判断力还没有长成的时候就施以影响,最后变成了狂热。而更令人敬重的是她最后仍然说出了这些,做到了反抗,正是有这些人,也包括陆洪恩悲壮赴死,才让我们看到民族的希望。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周 离线
                        周 离线
                        周子淇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0

                        讲座反馈:这次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文革的。讲座开始同学就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人们真的都全心全意的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吗?”我们从上官云珠当做出发点,发散到文革那个时期,千千万万的政治家、文人甚至每一个普通人,这场“文艺”的运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上课播放的电影片段中“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直到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被批判的前一秒,我仍然天真的认为这句话在当时是受到嘉奖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遭到批判。上官云珠也因此受到连累,而批判的理由是那么的荒诞,无理,黑白颠倒。仅仅这一个例子我们就足以想象在那个时代给人们精神上说带来的恐怖与压迫,也更让我们意识到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直面历史。直到今日,大部分人都依旧被蒙在鼓中只要一提到文革相关内容就是政治敏感词语,甚至不敢在网络上发表任何与之相关的言论。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从文革到如今的那么多年过去,我们真正做到直面历史了吗?我们的进步又体现在哪里呢…文革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也终将重演。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1

                          听着熟悉的东西,让人想起21年,也就是疫情时期,断断续续的几次在樊老师家中初次听到与文革相关。每一个内容,每一个残酷的真相都让人痛心,无法忘怀每次走出楼栋时沉重的心情。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些,我也从未想到过有这么一段历史。现在四年过去了,现实中又发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让人胆颤。历史随时可能重演,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了解历史,警醒自己。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2

                            时文讨论反馈:
                            这次时文讨论我们从为什么会在董小姐身上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协和“4+4”展开讨论。这次这件事之所以会引发巨大讨论是因为这个和医院医生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病人,都需要去找医生治疗。如果给你治疗的医生是像董小姐一样的所谓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并且不是医学专业,甚至只有一年的工作时间,那怎么可能会相信她,更何况是在首都北京的医院中,听到这里我感受到了这是十分可怕的。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主要围绕文革的事情展开。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所有单位都分级,我们也看了上官云珠演的戏确实不错,她应该是可以评为一级的,但是由于程述尧只有最后一等,我想这也是她这么要求进步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谁都想得第一。还有在当时上官云珠住院时因为她演的舞台姐妹被批斗她就被医院赶走了,我感到当时的医生连医德都没有,而且上官云珠得的是癌症,我感受到了文革的可怕。我越来越感受到文革的可怕而且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文革就像张乐平未画完的漫画中的“牛棚”一样,了解它是十分重要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刘 离线
                              刘抒逸刘 离线
                              刘抒逸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3

                              时文讨论
                              董小姐事件背后舆论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本次时文讨论环节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协和医院4+4事件背后的问题。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我们慢慢地理解了为什么协和医院4+4模式出现如此的漏洞后会引发群众这么多争议,当然其实我认为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董小姐”的父母作为权贵阶层人士,她的家庭背景首先就给了她许多的便利,还有许多人给予的帮助,和中国4+4模式规则的漏洞,这诸多都让大家产生了对自己将来生命安全的担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而然后呢?老师通过对比国外的4+4模式与中国的4+4模式规则,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4+4规则最大的漏洞——富有“弹性”所在,意味着只要有了强大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忽视规则,因为协和的考试时“不透明”的。而不透明只是表象,老师引导我们向深处挖掘,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协和在引进4+4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赶超,而并无暇顾及、探讨它如何适应中国的环境,没有进行有效试验,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讲座反馈
                              本次的话题是严肃的,老师带领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个被刻意掩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的文革时期。听着老师讲述文革时期发生的事,其实讲到一些地方时,我有些想笑。当然了,并不是因为对历史不尊重,而是在我听到各地相应毛主席对于海瑞的不畏权贵那一声称赞时纷纷开始编写戏剧,看到熟悉的《海瑞罢官》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在文革开始前期时,对《海瑞罢官》这部电影的演员和编导的批判是那样严厉而可怕,这在此之前毛泽东居然是称赞了海瑞的!这部戏一开始备受好评,而后来却因为江青刻意引导,给毛主席看大量称赞海瑞罢官的文章,于是为了这小小一部戏,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批判,再看了对《武训传》批判的理由片段,令我震惊于“动机是好的,但是只是为了搞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和田汉(好像是)被指责“喜欢听弱势者的意见…把自己每次当作‘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给穷困潦倒的人钱……”这些语言文字在任何一个今天的人看来,我想,都是牵强的,林昭“像神一样崇拜毛主席”,对革命如此热情,只因为反对了一些干部的某些做法,就遭到这些人的“严厉批评”,一步步推向了死刑,让我见识到了文革时期语言舆论的可怕之处,只要你得罪了那些那些有权的人,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定逃不过他们的笔尖的,再细小的问题,即使没有问题,也可以被无限放大,直至一个忠实的“资本主义”。那么,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毛主席曾经称赞了海瑞,算不算一个资本主义分子呢?…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话,也许会吧。后来巴金的这一篇“文革博物馆”唤起了上个学期我们学校社团中樊老师为我们讲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巴金先生的那篇《真话集》,与本次材料结合起来,巴金先生救是在呼吁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吸取教训,“说真话”,课后樊老师再次向我们强调,在这里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文革”的历史重演,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去做到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心滢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4

                                不是第一次听类似的讲座了,但文革带给我的震惊与悲哀是不断叠加的。在讲座中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无论是林昭在狱中写下的血书,还是陆洪恩挺身而出的反抗和呐喊,我再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文革过程中是如何制造崇拜与癫狂,又是如何颠倒黑白,残忍无情地毁掉一个生命,抹去一种情绪,甚至删除一段后人对其的记忆。这些人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失望,恐惧,麻木。因此得以更加深刻地记住这段历史,因为我真的害怕它再次重演。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5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讨论由董小姐事件本身引发到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樊老师、万老师带领我们共同关注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军事方面的时文,再联系到本次讲座的时代大背景——文革。这一过程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被现代应试教育影响的程度,本质上我对时文是不算很关心的,因为自己潜意识里觉得:这与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虽然来到了讲坛,接受到了更“人化”的深层次讨论与交流,但依然抱有这种心态,现在反思起来,着实有些羞愧。
                                  ​
                                  ​讲座反馈:
                                  ​ 本次讲座我们以«上海的红颜遗事»中提到的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展开,并推及到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文艺界的翻云覆雨。
                                  ​ “文化大革命”似乎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了,我们的父母甚至都可能已经脱离文革的阴影。可是,“文化大革命”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吗?
                                  ​ 我们再一次对上官云珠这个令大家处处不理解的复杂人物进行介绍,观摩了她坎坷的一生。可是,上官云珠所遭受的批斗、抄家等等不仅仅是当时的一个两个人所接受的,而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都在遭受的!
                                  ​ 就像林风眠,他狠下心来自己销毁爱作,仅仅是为了保命;就像林昭,那个曾经对毛主席无限崇尚的、无比追求进步的少女,也被暗无天日的牢狱消磨完了所有热血的青春,甚至写下血书,反思那曾经爱憎分明的自己;就像巴金,永远活在当时为保自己的命而用笔写下批判朋友的文字的阴影中,久久不能平息……
                                  ​ 再看现在这个看似和平的时代。中台战争随时都会打响,而战争的到来,受害的会是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一个区的模考卷,只因将“毛泽东”错印成“毛东泽”而收回所有初三考生的卷子,多么荒谬的事情,这与文革又有何两样呢?
                                  ​ 文化大革命或许从始至终并未根除,而真正要除的,是人们那被固化的思想和灵魂!否则在某一天,文革或许会悄然复现,而到那时候,就是又一代人奏响的时代悲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史艺菲史 离线
                                    史艺菲史 离线
                                    史艺菲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6

                                    在讲坛听过不少历史课,这是第一次读到在文革时期就敢如此直白地说“文革是暴虐,是浩劫,是灾难”,如此饱含情绪地呐喊出对人心扭曲、文化沦落的不满的文字。这让我深感震撼。这次讲座也给了我一个看文革的新视角,我们不只是看到历史丑恶可怕的一面,更要看到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忘记苦难的人,必将成为下一次苦难的受害者。”,而坚持真理的人越多,便越有可能让人免于下一次苦难。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7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讲的是一个人们提到总会不自觉降低音量的词语——文革。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到文革的第一反应是不宜多谈?除了所谓的可能政治敏感的因素以外,,还能感觉到的一点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文革的认知有了很普遍的差异:以最为典型的三代为例,老年一代因为经历过文革的大部分时间段,清晰地经历过大饥荒,人民公社运动,肃反运动这些。这些创伤带给他们了很惨痛的回忆,故而选择闭口不谈,青年一代由于从老一辈口中能了解到这些历史,同时政府也在有意识的抹平这些伤疤,甚至是避免提及,这就导致“文革”被替换成了各式各样的词语:“特殊历史时期”“决策上的失误”。而未成年一代通过教材去让这一代意识到文革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才认为历史书上那句“但这些成果绝不是因为文革产生的,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会取得比这高得多的成就”是花了多大的勇气和努力才加上去的)。
                                      正片讲座当中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陆洪恩的那篇《最后的演讲》,在预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其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讲演》联系起来。同样都是语言十分亢奋,但相比于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稿,我还是会认为陆洪恩先生的这篇更有张力,《最后的讲演》因为主要目的在于号召,所以目的性很强。《最后的演讲》尽管名字中带有“演讲”,但又和演讲稿不太一样,演讲的目的在这片文章中并没有体现,而更像是一篇积蓄了好久的感情,突然能够喷发而出,所以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反问的形式,感情一层比一层高。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禁感叹:这篇演讲稿能留存下来也真是奇迹了。

                                      时文讨论:
                                      这次参加了一级会员的小组讨论,主要围绕着樊老师发在群里的一些新闻事件。印象比较深的大概就是俄罗斯的阅兵仪式,名义上是阅兵仪式,可为什么需要全城断网呢?但如果是为了防止摄像的话,这也防不住啊。这是令我比较费解的一个点。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8

                                        这一次讲座讲文革,讲座上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以上官云珠为代表的,真的相信毛泽东的人说的话吗?还是说是他们被迫的呢?我认为在一开始他们有可能真的是相信毛泽东等人所说的那些话,但在经历了文革钱总的运动后,他们肯定是开始不相信了,但是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不相信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可能会死的更惨,而且由于他们是演员在演技方面比常人要好。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陈 离线
                                          陈秋吟
                                          编写 最后由 编辑
                                          #49

                                          讲座反馈

                                          这里没有时间,没有思想,也没有人

                                          “文革”,我最早听到这个词是来自于我的父亲。他告诉我,他的外婆一家,因为是商人,所以在文革期间被打成资产阶级,被抄家。他的外婆很快就去世了。那时候的我没有理解父亲的意思。
                                          而第二次看见这个词是在历史书上,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必要的错误”,或者说,一个”正确的错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思考背后原因。
                                          第三次,是我被人用这个词骂了。记得当时和楼下的一个醉酒了的中年男人吵架,他很大声的说:“你这种人在文革期间是要被杀头的!”我被震住了,即便我并不知道文革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还是被“杀头”这个词吓了一跳。
                                          从那时起,我产生了疑问。“书上没写文革期间死人了啊?杀头跟文革有什么关系。”后来我读了《1984》,再结合上曾经读过的关于“文革”的书,发现两者实在是很相近。惊讶,又默然。
                                          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字。
                                          讲座上,我们讲到了上官云珠、姚克、江青、唐纳、王莹、程述尧、胡风、巴金、林风眠、田汉、陆洪恩、贺绿汀、林昭……那么多人,在当今看来或许只是一串字符,甚至有的人都丧失了读完它们的耐心,但是,当这些人的一生真真切切的在我的眼前展开,一个接一个的被批斗、被迫害,不明不白的死去时,我感到悲痛,我感到绝望。
                                          我们看见对曾党万分虔诚、狂热的追求进步、正直、爱憎分明的林昭最终如何在龙华被枪决。我认为这最触动人的也许不是她在监狱中写下的血书,而是我们在林昭的生命走向终结时,想起了她年轻时在书信中画下的猫猫。
                                          林昭之所以被迫害,是因为她看不惯当时土改队长以公权谋私,向上级报告,却反被暗算。“林昭也想不明白,她从小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她当然要指明不公,铲除黑暗,可怎么就被批斗了呢?”林昭身上发生的一切,在当今也依旧发生着。我们从小也被教育着“学习前要先学做人”、“正直善良比好成绩更重要”、“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实呢?似乎到处充斥着“优绩主义”、“精英主义”、“利己主义”。在中国,人们将成绩,将中考、高考视为“一步登天”的方式,对此的崇拜程度甚至高过了鬼神。即便是学校里也处处散播这样的思想,从校领导开始一点一点腐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所有的事情都要与“钱”挂钩,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作为初三,一个快要中考的学生,我愈发感受到这种来自于社会的,对个人思想层面的无形的暴力。也愈发感受到人的无力。我感到迷茫,我不知道未来在何方;我感到恐惧,我畏惧身边人癫狂的模样,甚至我自己也有时会此而变得疯狂。我想起了我父亲曾跟我说过的话:“其实,中国现在再爆发一场文革并不是难事。”
                                          林昭说过,她自己的青春是被利用了的,我们的又何尝不是呢?
                                          林昭死于1968年,文革还没有开始,但海面已然不再平静,洪水就要来临……
                                          (我不打算继续详尽地写,文革期间也是同样的悲剧不断上演,历史的车轮,滚了一圈又一圈。)

                                          其实在上次读书小组结束之后,我在论坛上发了一个问题,“上官云珠为什么要在死前对姚姚说:'你不要忘记,我是个演员。'?”
                                          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在讲座里得到了回答,当时的人们真的全心全意的遵从“党”吗?未必。《1984》里写的也很真实,人们有“双重思想”,主角的反叛,自由意志所引导的爱情,一些看似无谓的“斗争”,一些坚持、一些隐瞒、一些虚妄。
                                          人,有“自己的思想”;人,没有“自己的”思想。(玩了一个很无聊的文字游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相互揭发、自相残杀,也是人性的一面,人在危难之中保全自己,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在这保全自身的时候,有没有把本性之中的“恶”也带出来就不好说了。

                                          最后,我想以陆洪恩的死收尾。
                                          “我想活,但不愿这样行尸走肉般的活下去。不自由,毋宁死。文革是暴虐,是浩劫,是灾难。我不愿在暴虐、浩劫、灾难下苟且贪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死的悲壮、死的伟大,他的死重于泰山,如丰碑一般,屹立不倒。
                                          像陆洪恩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我也不敢断言我就不会在那个年代做一个苟且偷生的叛徒——背叛理想、背叛灵魂。但我依旧希望这样的人能多一些,再多一些,这样,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比喻,我们正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这列车永远绕行在环形轨道之中,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没有人能从这里逃离。
                                          那么,那些企图改变列车航线,企图扭转列车的人,难道是傻子吗?
                                          正相反,我认为他们很聪明,在这短暂的一生里,他们至少踏足过那片未知的区域;在这绝望的轮回中,他们至少看见过列车以外的风景……这就足够了。

                                          这次讲座是讲的是文革,但是这篇反馈我却想以那并不存在的希望来作结。文革的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却;死去的人们,是血液的一部分,不停歇的,在我的身体中鼓动。
                                          然而这一切也尚存希望,是“我们”,我们还有思想。即便一切都要走向衰败、凋零、死亡,我们也要去尝试,尝试让列车走上新的轨道,就像我们所看见的,无数前人所尝试过的一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