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文化行走
  3. 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文化行走
40 帖子 40 发布者 113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放翁诗卷后》反而我认为印象最深的不是尾联,而是颔联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首先,林景熙作为南宋移民进行地下写作,维护南宋皇帝宋理宗的体面,这首诗有很强的一种造反倾向。例如:宋江写的反诗
    如孤剑空有声,此处体现了林景熙首先在家中准备兵器。“有声”则是在家中习武练剑,而空和坐看就是一种无奈无力。与前面的豪情壮志、努力练武成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更加凸显出林景熙在南宋灭亡后的悲愤,却又无法改变。
    而南宋遗民主要有两种做法,要么归隐,要么入朝为官后仕途不顺。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初至都下记事中,“今日钧天一梦同”表现了赵孟頫对仕途的渴望。而“罪出”中,远志和小草将志向与现实的差距进行比较。同时也体现了赵孟在中年时期归隐的态度,而其妻子管道升的渔父词中“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是劝其丈夫赵孟俯归隐山林,希望两人得到共同向往的自由生活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在赵孟的胆巴碑卷中。我的感觉是,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楷书作品,它不局限于传统的起收藏露。复古的风格不同于媚骨的说法。整体的字当中看出了中庸之道,没有过于突出的笔锋,又刚性力道。我认为其传承了传统的道教思想。在秋郊饮水图中,颜色鲜明,马的线条圆润,感受到赵孟頫晚年温和、内敛、与世无争的气质。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我选择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这首诗里“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诗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词,结合“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这里对于元朝攻灭南宋王朝是非常痛恨的,陆游盼“王师北定中原”,而正是南宋灭亡后,元朝才实现了“九州同”,却是异族统治下的统一,期盼的理想以最为荒诞方式“成真”,他是一个“宋朝遗民中的义士”,不仅是拯救了南宋帝后的遗骸并安葬,也和许多有才的宋人(如后文的陈君衡,钱选)般终身不仕、写诗作画以终其身;亦或有少数人选择出仕(如赵孟頫),他们希望传承宋朝的精神而又希望做官来实现自己安定天下的理想,我觉得这是实现读书目标与忠于一主的矛盾。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我觉得赵孟頫的矛盾深刻体现在其诗词中。如《罪出》一诗开篇即表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借用《世说新语》典故,在自嘲自己原本有隐逸之志,却因出山为官而沦为众人侧目“小草”,连同表达更加直接的“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感觉是一种被迫出仕的而如今又为做官所害(权利重组丢失官位却为昔人龃龉不和)的忧愁心态。其妻子管道升《渔父词四首》以“名与利,付之天,笑把鱼竿上画船。”的快意和“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的语重心长劝他归隐山林,共享田园之乐。尽管赵孟頫在元朝官位越来越高,但他始终写有“鸥鹭”的意像(归隐)并为此感叹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很抱歉我并不擅长欣赏字画。不过我选择了他28岁时《杜甫秋兴八首》和43岁时《太湖石赞》这一组对比较强烈的作品。《杜甫秋兴八首》中,我还尚能感受到其笔锋凌,很“硬”,字字分明。我猜测只大概是其作为青年人所具备的意气风发,结合大事年表,那时他潜心诗文书画,还没有“入仕”与“归隐”之间的纠结矛盾,顶多是对于故国灭亡的愤恨,较单一;而到了43岁的《太湖石赞》,他的线条很圆滑,勾勾连连,风格成熟。所谓“媚骨”之说,或许只是后人对政治立场的简单投射,却屏蔽了他在艺术上真正的创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8

        预习问题1:林景熙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表现出了他的悲愤和一点点无助 ?周密的“雁已还、人未南归“表达出了他的哀伤(但很柔)钱选的“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尊且向画图开”表现了他的超越以及逃避?

        预习问题2:赵孟頫初次去大都的时候写了“半生落魂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能看出来他的激动和期待。但后来又写了“今如笼中鸟”,能看出来他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

        预习问题3:《秀石疏林图》中的石头都不像石头了,感觉他把书法融入进画中了,显得很幽静但又有几点孤独。《水村图》有一种很空旷幽深的感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首先,“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一句诗化用陆放翁原句,但是把自己作为陆游所想要寄托的“孩子”,遥遥呼应,说出了更让人痛苦的九州虽同,但是王朝更替,异族统治。不知道怎么对前人说。这是一种对他来说更为深沉,无力的痛苦。“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我猜测周密是在北方?也许是做官也许是什么,但是很显然他回不到南方了,陈俊衡或许也是。我选的这句是南方已经春天了,虽然南宋不在,但是一切自然事物仍然在运行,作者思念南方,却到不了。但这背后就是朝代更迭,尽管南方仍然很美,西湖仍在,但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自己和那里只能遥遥相望,再至无期。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这一句,讲出赵孟頫得官的喜悦,或者说这不是一种仅仅是喜悦的感情,是更为复杂的,赵孟頫这时候也不是不知道这不是宋朝了,但是作为文人,不出士一辈子只能像他所说的落魄江湖,也更让他痛苦,所以他选择了出士,与其说这是一种纯粹的无奈之举,我认为还包含那时候赵孟頫对自己的迷茫。“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这一句则是在他为官一段时间,遭受挫折的时候,可以看出他做官并不顺利,也会被遗民诟病是罪人。但是他自己实际上是更加痛苦的,就像最后一句所指出的一样。那么最后的问题其实就是他明知道自己是笼中鸟,为什么坚持继续这样,或者来平衡士隐?我觉得这和士人为官的执念是密不可分的,天下还是这个天下,做官不止为了皇帝,也为了天下人。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比如说在秀石疏林图,笔法遒劲,他自己也说了,石如飞白,树如籀,篆籀写法很好的把古意表现出来,更表现出枯树的遒劲、虬态。再比如我自己也写过几遍的胆巴碑,我可以看到取法唐朝,虽然这幅楷书作品变化不多,比较规整,但也有很明显的取法行书的痕迹,大概也融合了宋朝书家(我不是很能看出来,所以这么推测)

          一、南宋遗民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元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预习问题1: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搞乃翁!”和“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第一句话反映出诗人对于故宋亡国的惆怅悲苦,和一种对于南宋深切的相思之愁。第二句则是一种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之情与面对元朝朝廷坚决不仕的决心。这些诗人作为南宋遗民,眼睁睁的看着曾今的故国落寞,取而代之的元朝,而自己作为南宋曾经的子民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写下种种诗句来排解心中无人倾诉的苦闷与愁思。
            问题2:从赵孟𫖯的生平来看,他是作为宋太宗赵匡胤的十一世孙,是作为南宋贵族的遗民。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刚好是南宋灭亡,元朝统一的时间点,而他后来又被忽必烈赏识入仕。这是他身上所矛盾的一点。而在后来他所写的“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中可以看出,对于入仕,他是雀跃的,这是他的梦想。而后来又可以从他所写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可以看出,他其实是有归隐不仕的想法的,并且对于自己之前的做官的行为是愧疚的。
            问题3:从《自写小像》中赵孟頫将自己画于丛丛竹林的山间,不难看出他对于隐居是向往的,是希望归隐山林的。而从后面的《秀石疏林图》中所带给人的孤寂萧索之感,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愁苦悲寂之情。饱含了对于南宋亡国的追忆去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1.林景熙“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相比尾联,这句更为直接有力,当时已经元朝,诗人却还在书写这样的”复国诗“,那除了对不见九州同的痛彻心扉,对蒙古爆裂统治的悲凉绝望,就当然更会有义士的勇气、骨气......
              2.赵孟頫”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句中写到今日能到帝都,为元朝人做官,恰如做梦一样;管道升却也写”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所以他想做官吗?自然是想的。他无法辜负自己的才华和梦想,甚至得意于元世祖的赏识,也一定想到过文化的传承,但那始终是元朝。是覆灭宋朝,屠杀宋人的元朝......于是宋的遗民和元朝新政人都对他有评论,但赵孟頫仍如此。
              3.其实第一次看见赵孟頫的书法的时候我下意识说了一句”古代人写字就应该是这样的嘛!“,再看完《杜甫秋兴八首》等作品之后,我似乎觉得看到了欧阳询,钟繇,王羲之几个人的影子,赵孟頫把他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很中庸的美,很规范漂亮。只有在《太湖石赞》中才发现了其潦草得意的一面,似乎只是意兴之作(和43岁心境却是不太相符?)画作中只有《秋郊饮马图》,《自写小像》有人的存在,但偏偏在画面一角的人被饰以鲜亮的色彩,所以看上去更能体现出孤独,和一种对自我主体性的强调???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1.“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月氏”代指金国,这里指元朝,表达了诗人虽能饮酒作诗,但遗憾未能杀敌报国,心中充满了对元朝的仇恨和未能收复失地的悲愤心绪。
                2.“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借景抒情,通过西湖柳绿、大雁南飞的景象,对比友人未归,抒发了对友人的担忧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暗含了对南宋灭亡的感慨。
                3.“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表面上是说不管历史朝代的兴衰变迁,只愿对着画图饮酒作乐,实则是一种无奈的逃避,通过这种超脱的态度,掩盖内心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们的选择其实与他们的身份与个人理想是有关的。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
                这句诗写出了赵孟頫此前在南宋灭亡后落魄江湖的境遇,以及如今应召到大都为官,仿佛做梦一样,既有对新机遇的期待,也有对自己身份转变的复杂感受。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反映了管道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侧面也能看出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的矛盾,他一方面受到元朝的重用,另一方面又受到妻子对归隐生活向往的影响,内心十分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太湖石赞》中能看出赵孟頫的字体较为柔和,可能这是被称为“媚骨”的原因。但这样线条没有那么硬朗,反而增加了他的连贯性。
                《自写小像》能看出他把主要人物画的很小,突出的是整个意境而非人物。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周密、钱选三位诗人皆在描写“国破”与“仕隐”:
                  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
                  诗中“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充满了家国失守的悲愤。林景熙不仕元朝,选择以隐士之身守节,诗句中既有对故国的哀悼,也有对后代的忧虑,体现他作为遗民却仍保持气节,“以死守义”的悲壮心境。
                  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这首词虽写北上之寒,但实写仕途之冷。诗人年老仍被召入仕,但他“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显露出对江南旧梦的依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此中“梅花”既象征故国高洁,也暗含他对理想人格的怀念。
                  钱选《题金碧山水卷》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钱选年长赵孟頫而不仕元,反以绘画寄情山水,展现出不恋功名、寄托理想的隐逸精神。其诗中的“兴废事”可能他对历史循环的冷观态度,与林景熙不同,他已经从激愤转变成超脱了。
                  这三位遗民文人代表了宋元之际三种心绪:愤而不屈、怀旧而无奈、超然而避世,可见元初文人“仕隐两难”的时代底色。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罪出》中,赵孟頫自言“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以鸥鸟自比隐士,以“笼中鸟”喻身陷仕途的拘束,表达了他对失去自由与道义负疚的痛苦。诗中“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写出他因仕途波折,家庭离散而倍感孤独无助的心情。我认为此诗揭示了他身居高位却内心不安,常以“罪己”描述自己的矛盾情感,可见他入仕并不是只为了给新政府效力。
                  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则表现他对仕元的惶惑与不真实感,宛如“梦中人”。这“梦”正是他身处权力中心,却心理疏离的象征。
                  管道升的《渔父词四首》中,“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表现出妻子对仕途功名的淡泊,劝夫早日归隐。而赵孟頫自己的《渔父词》则回应:“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他借“渔父”自喻,表达对归隐的渴望。夫妻二人以诗词互诉心声,显现出共同的“出世理想”,但困于现实的无奈悲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的艺术创新实为内心矛盾的精神出口。《鹊华秋色图》作于他辞官返乡之时。画中秋山清远、色调静穆,既展现“齐地之秀”,又暗寓画家“功成身退”的心愿。“辞官返乡”四字表明他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净化,意欲归隐。《秀石疏林图》题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说明他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书中之“飞白”与画中之“枯笔”互为一体,象征他以艺术实现“仕而不俗、隐而不退”的精神平衡。可见赵孟頫虽身陷政治尘网,却在书画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艺术成为他调和“忠与仕”“隐与名”的媒介,他以笔墨取代行动完成“文化上的忠诚”。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胡恺妍胡 离线
                    胡恺妍胡 离线
                    胡恺妍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句诗化用陆游《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句,本期待着南宋收复失地,却等来了蒙古人的侵略和统一,这不是他想看见的”九州同“,更害怕后代忘记了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林景熙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延续宋朝之文脉。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同是“吴兴八俊”中的核心人物,钱选不同于赵孟頫,他醉心书画,不受当时宦官强取豪夺的风气影响,留下了很多作品,这属于一种较为圆滑的处世态度,最后他也安然度过了一生。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体现了赵孟頫对于赴元朝做官深深的愁思,他知道是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必将被元朝作为人才招去做官,而他怎么能为灭了自己国家的民族效力呢?使我想起上次讲座提到的元朝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经济基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目前我没有拿到手机看不到图像,这部分会在反馈中提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单 离线
                      单 离线
                      单馨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是愧对前人,失望惭愧又痛苦的心绪。“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是思乡,怀念故国。
                      二、“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他出仕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是需要面对自己内心“叛国”的挣扎和遗民鄙夷的眼光。
                      三、《鹊华秋色图》树干的厚度表现了出来,刚劲有力。《秀石疏林图》通过笔墨浓淡表现了远近关系。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预习问题一
                        《书陆放翁诗卷后》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林景熙选择的是隐居,他所见的“九州同”是元朝统一天下,充满了无奈与悲愤。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以贺铸(方回)自比,感叹年老隐居江南,无人惦念。东风又绿西湖,北雁已归,而应召北上的友人却迟迟未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出仕元朝的失望与担忧,也暗含对自身坚守的孤独。
                        预习问题2
                        赵孟頫作为宋朝宗室后裔,却在元朝出仕高官,他的诗词中也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赵孟頫将自己应召入京比作“一梦”,暗含对前朝身份的愧疚与对未来的不安。“半生落魄”写出了宋亡后他隐居江湖的困顿,而“钧天一梦”则暗示了仕元后的虚幻。
                        预习问题3
                        《水村图》带给我一种空旷,幽静的感觉。《秀石疏林图》主题很突出,感觉同时把书画结合,在色彩方面,浓淡也控制得很好。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1、林景熙是一个义士,他对时事愤懑不平,“家祭如何告乃翁”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怆与愤恨。他对于南宋的忠诚始终不忘。“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不同人的选择和他们的理想有关。有的人忠于南宋,有的人希望在新的时代博取仕途,我觉得这样个人的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2、我认为赵孟頫的核心是想“隐”的,不论从对元朝皇室的态度,还是对黑暗的官场而言,但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让他出仕,换取收入以供生活。
                          3、《鹊华秋色图》并不是完全水墨的一幅画,依然有青色和红色的点缀,但是整体风格以及从神奇秀丽转向了空旷、平静。到了《水村图》,这样的空旷与宁静更加明显了。但是这样的空旷与宁静却让人感到一点空洞(不是画的空洞,而是当人处在这个场景的时候,内心有空虚之感)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南宋灭亡后,有些读书人不愿在元朝做官,比如林景熙、钱选,他们写诗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悲愤。比如“坐看中原落人手”就写得很伤心。他们虽然选择不同,但都很爱国,也很有骨气。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代,却在元朝做了大官。他心里其实很矛盾,既想归隐山林,又不得不留在官场。他写“今如笼中鸟”,说明他觉得自己像被关起来一样不自由。他老婆也劝他早点回家钓鱼,别再争名利了。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书法很好,但有人说他的字“媚”,因为他帮元朝做事。可他把书法的笔法用到画画里,如《胆巴碑》结构严谨又不失流畅。绘画上,他提出“书画同源”,如《秀石疏林图》中石头用书法飞白笔法,竹子如写字般一气呵成这样一来,他的画就特别有文人气质,影响了后来很多画家。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是隐居山林,家祭如何告乃翁反应国家灭亡之痛苦,愧对祖先。他与众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我觉得也是展现对国家的忠心
                              钱选不愿意对其他官员阿谀奉承,选择投身书画,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就体现了他的选择。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前半生不得志,如今能去大都,他认为自己终于能施展抱负。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在权利争夺中赵孟頫也被牵扯其中,不过也是任人摆布,他是无奈的。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追求名利终归会束缚自己,不如放下一切。我觉得他的心情是高涨到低落的,他原以为自己可以施展抱负但发现自己被束缚住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我觉得他的字是慢慢在收敛的,感觉前期更偏刚硬,后期有一些柔美的感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陆放翁诗卷后(选)》的尾联两句诗“来孙却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却”字深深体现出了作者林景熙的无奈与不甘屈服。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的“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作者远离故乡,流落他乡的无助与孤独。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笼中鸟”指的是赵孟頫成为元朝的官员之后,这时候的他既不被汉人看得起,也不被元人重用。《渔父词四首》中有一句“人生极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我认为这句话正象征着当时赵孟頫的生活状态。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刚看到《自写小像》的时候我觉得它并不是很好看,我甚至觉得它很奇怪。可是看完宋濂写的赞文以后,我就理解了这一幅小像的美感“珠玉之容,锦绣之胸。”这正是赵孟頫啊!
                                还有《洛神赋》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篇书法作品的字大小、粗细、长短的变化十分协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洒脱。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