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
1.林景熙“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相比尾联,这句更为直接有力,当时已经元朝,诗人却还在书写这样的”复国诗“,那除了对不见九州同的痛彻心扉,对蒙古爆裂统治的悲凉绝望,就当然更会有义士的勇气、骨气......
2.赵孟頫”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句中写到今日能到帝都,为元朝人做官,恰如做梦一样;管道升却也写”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所以他想做官吗?自然是想的。他无法辜负自己的才华和梦想,甚至得意于元世祖的赏识,也一定想到过文化的传承,但那始终是元朝。是覆灭宋朝,屠杀宋人的元朝......于是宋的遗民和元朝新政人都对他有评论,但赵孟頫仍如此。
3.其实第一次看见赵孟頫的书法的时候我下意识说了一句”古代人写字就应该是这样的嘛!“,再看完《杜甫秋兴八首》等作品之后,我似乎觉得看到了欧阳询,钟繇,王羲之几个人的影子,赵孟頫把他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很中庸的美,很规范漂亮。只有在《太湖石赞》中才发现了其潦草得意的一面,似乎只是意兴之作(和43岁心境却是不太相符?)画作中只有《秋郊饮马图》,《自写小像》有人的存在,但偏偏在画面一角的人被饰以鲜亮的色彩,所以看上去更能体现出孤独,和一种对自我主体性的强调???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1.“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月氏”代指金国,这里指元朝,表达了诗人虽能饮酒作诗,但遗憾未能杀敌报国,心中充满了对元朝的仇恨和未能收复失地的悲愤心绪。
2.“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借景抒情,通过西湖柳绿、大雁南飞的景象,对比友人未归,抒发了对友人的担忧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暗含了对南宋灭亡的感慨。
3.“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表面上是说不管历史朝代的兴衰变迁,只愿对着画图饮酒作乐,实则是一种无奈的逃避,通过这种超脱的态度,掩盖内心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们的选择其实与他们的身份与个人理想是有关的。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
这句诗写出了赵孟頫此前在南宋灭亡后落魄江湖的境遇,以及如今应召到大都为官,仿佛做梦一样,既有对新机遇的期待,也有对自己身份转变的复杂感受。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反映了管道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侧面也能看出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的矛盾,他一方面受到元朝的重用,另一方面又受到妻子对归隐生活向往的影响,内心十分纠结。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太湖石赞》中能看出赵孟頫的字体较为柔和,可能这是被称为“媚骨”的原因。但这样线条没有那么硬朗,反而增加了他的连贯性。
《自写小像》能看出他把主要人物画的很小,突出的是整个意境而非人物。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周密、钱选三位诗人皆在描写“国破”与“仕隐”:
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
诗中“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充满了家国失守的悲愤。林景熙不仕元朝,选择以隐士之身守节,诗句中既有对故国的哀悼,也有对后代的忧虑,体现他作为遗民却仍保持气节,“以死守义”的悲壮心境。
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这首词虽写北上之寒,但实写仕途之冷。诗人年老仍被召入仕,但他“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显露出对江南旧梦的依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此中“梅花”既象征故国高洁,也暗含他对理想人格的怀念。
钱选《题金碧山水卷》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钱选年长赵孟頫而不仕元,反以绘画寄情山水,展现出不恋功名、寄托理想的隐逸精神。其诗中的“兴废事”可能他对历史循环的冷观态度,与林景熙不同,他已经从激愤转变成超脱了。
这三位遗民文人代表了宋元之际三种心绪:愤而不屈、怀旧而无奈、超然而避世,可见元初文人“仕隐两难”的时代底色。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罪出》中,赵孟頫自言“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以鸥鸟自比隐士,以“笼中鸟”喻身陷仕途的拘束,表达了他对失去自由与道义负疚的痛苦。诗中“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写出他因仕途波折,家庭离散而倍感孤独无助的心情。我认为此诗揭示了他身居高位却内心不安,常以“罪己”描述自己的矛盾情感,可见他入仕并不是只为了给新政府效力。
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则表现他对仕元的惶惑与不真实感,宛如“梦中人”。这“梦”正是他身处权力中心,却心理疏离的象征。
管道升的《渔父词四首》中,“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表现出妻子对仕途功名的淡泊,劝夫早日归隐。而赵孟頫自己的《渔父词》则回应:“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他借“渔父”自喻,表达对归隐的渴望。夫妻二人以诗词互诉心声,显现出共同的“出世理想”,但困于现实的无奈悲哀。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的艺术创新实为内心矛盾的精神出口。《鹊华秋色图》作于他辞官返乡之时。画中秋山清远、色调静穆,既展现“齐地之秀”,又暗寓画家“功成身退”的心愿。“辞官返乡”四字表明他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净化,意欲归隐。《秀石疏林图》题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说明他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书中之“飞白”与画中之“枯笔”互为一体,象征他以艺术实现“仕而不俗、隐而不退”的精神平衡。可见赵孟頫虽身陷政治尘网,却在书画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艺术成为他调和“忠与仕”“隐与名”的媒介,他以笔墨取代行动完成“文化上的忠诚”。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句诗化用陆游《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句,本期待着南宋收复失地,却等来了蒙古人的侵略和统一,这不是他想看见的”九州同“,更害怕后代忘记了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林景熙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延续宋朝之文脉。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同是“吴兴八俊”中的核心人物,钱选不同于赵孟頫,他醉心书画,不受当时宦官强取豪夺的风气影响,留下了很多作品,这属于一种较为圆滑的处世态度,最后他也安然度过了一生。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体现了赵孟頫对于赴元朝做官深深的愁思,他知道是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必将被元朝作为人才招去做官,而他怎么能为灭了自己国家的民族效力呢?使我想起上次讲座提到的元朝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经济基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目前我没有拿到手机看不到图像,这部分会在反馈中提到) -
预习问题一
《书陆放翁诗卷后》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林景熙选择的是隐居,他所见的“九州同”是元朝统一天下,充满了无奈与悲愤。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以贺铸(方回)自比,感叹年老隐居江南,无人惦念。东风又绿西湖,北雁已归,而应召北上的友人却迟迟未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出仕元朝的失望与担忧,也暗含对自身坚守的孤独。
预习问题2
赵孟頫作为宋朝宗室后裔,却在元朝出仕高官,他的诗词中也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赵孟頫将自己应召入京比作“一梦”,暗含对前朝身份的愧疚与对未来的不安。“半生落魄”写出了宋亡后他隐居江湖的困顿,而“钧天一梦”则暗示了仕元后的虚幻。
预习问题3
《水村图》带给我一种空旷,幽静的感觉。《秀石疏林图》主题很突出,感觉同时把书画结合,在色彩方面,浓淡也控制得很好。 -
1、林景熙是一个义士,他对时事愤懑不平,“家祭如何告乃翁”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怆与愤恨。他对于南宋的忠诚始终不忘。“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不同人的选择和他们的理想有关。有的人忠于南宋,有的人希望在新的时代博取仕途,我觉得这样个人的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2、我认为赵孟頫的核心是想“隐”的,不论从对元朝皇室的态度,还是对黑暗的官场而言,但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让他出仕,换取收入以供生活。
3、《鹊华秋色图》并不是完全水墨的一幅画,依然有青色和红色的点缀,但是整体风格以及从神奇秀丽转向了空旷、平静。到了《水村图》,这样的空旷与宁静更加明显了。但是这样的空旷与宁静却让人感到一点空洞(不是画的空洞,而是当人处在这个场景的时候,内心有空虚之感)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南宋灭亡后,有些读书人不愿在元朝做官,比如林景熙、钱选,他们写诗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悲愤。比如“坐看中原落人手”就写得很伤心。他们虽然选择不同,但都很爱国,也很有骨气。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代,却在元朝做了大官。他心里其实很矛盾,既想归隐山林,又不得不留在官场。他写“今如笼中鸟”,说明他觉得自己像被关起来一样不自由。他老婆也劝他早点回家钓鱼,别再争名利了。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书法很好,但有人说他的字“媚”,因为他帮元朝做事。可他把书法的笔法用到画画里,如《胆巴碑》结构严谨又不失流畅。绘画上,他提出“书画同源”,如《秀石疏林图》中石头用书法飞白笔法,竹子如写字般一气呵成这样一来,他的画就特别有文人气质,影响了后来很多画家。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是隐居山林,家祭如何告乃翁反应国家灭亡之痛苦,愧对祖先。他与众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我觉得也是展现对国家的忠心
钱选不愿意对其他官员阿谀奉承,选择投身书画,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就体现了他的选择。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前半生不得志,如今能去大都,他认为自己终于能施展抱负。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在权利争夺中赵孟頫也被牵扯其中,不过也是任人摆布,他是无奈的。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追求名利终归会束缚自己,不如放下一切。我觉得他的心情是高涨到低落的,他原以为自己可以施展抱负但发现自己被束缚住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我觉得他的字是慢慢在收敛的,感觉前期更偏刚硬,后期有一些柔美的感觉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陆放翁诗卷后(选)》的尾联两句诗“来孙却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却”字深深体现出了作者林景熙的无奈与不甘屈服。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的“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作者远离故乡,流落他乡的无助与孤独。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笼中鸟”指的是赵孟頫成为元朝的官员之后,这时候的他既不被汉人看得起,也不被元人重用。《渔父词四首》中有一句“人生极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我认为这句话正象征着当时赵孟頫的生活状态。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刚看到《自写小像》的时候我觉得它并不是很好看,我甚至觉得它很奇怪。可是看完宋濂写的赞文以后,我就理解了这一幅小像的美感“珠玉之容,锦绣之胸。”这正是赵孟頫啊!
还有《洛神赋》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篇书法作品的字大小、粗细、长短的变化十分协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