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奇文共赏
  3.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奇文共赏
43 帖子 34 发布者 1.9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官 官乐欣

    读完书后,第一个有些触动的地方就在于书的题目《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原诗更多的是写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在书中,叶先生提到她小时候学到这一句诗的时候无法理解,但是当她亲自将手伸进水中的时候,她捞得了自己的月亮。是她自己伸手取得了诗歌,也是诗歌成为了月亮,落在了叶先生的手中。正如书封面上写的:她复活了诗词,诗词拯救了她。诗词与叶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双向的。
    而“镜中的叶嘉莹”又和水中捞月的倒影的景象相呼应。水面就是镜子,镜子也是水面。叶先生的一生像水一样,又柔和又具有力量。那一份女性的魄力和美感在她和她的诗词的身上完美体现。

    另外让我非常动容的就是叶先生的家庭。我并不想谈叶先生家庭之中发生的悲剧,从而去体现她的成长和力量。我更加关注的反而是叶先生家庭当中那些细微却能够直接给予正向力量的事情。例如叶先生从小在家庭当中的教育和环境。教育和环境是要分开来谈的,它们相辅相成也互相影响。例如叶先生小时候所居住的她家的四合院。叶先生提到在她家的院子里,在荷花缸里养荷花花盆里栽石榴、夹竹桃。她的伯母和母亲都喜欢花草,她们在院子里开了花池,引得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在北京这座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当中,又生活在这样的四合院当中,还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之中。难怪邓先生会对叶先生家宁静的庭院和其中蕴含的一种中国诗词的美好意境有如此深刻的记忆。而这样一种儒雅而端庄的意境,也和叶嘉莹先生的家庭十分契合。叶先生说,无论是她伯父父亲还是伯母、母亲,甚至于连佣人之间大家讲话都是心平气和的。家里永远都很安静,可以听得到蝉鸣和蟋蟀叫,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了。在这样宁静而端庄的美感环境之中,叶先生已由此开始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学。也正是她家庭之中这样一种意境和氛围,给了叶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学一种力量,也给予了她发现美,对美有深刻感悟的一种天赋。叶先生在书中提到她有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看到父母子女之间大呼小叫的场面,会觉得难以接受。虽然在社会变化之下,我们难以评定家庭之中出现这样的发展变化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叶先生的家庭造就了她这样一种大儒的形象。
    还记得我初中语文老师说她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很难再出现以前那种传统文人大家了。从前我还不以为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还会出现的。直到我寒假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像叶嘉莹先生这一类老一辈文人身上所具有的的儒家风范,是这个社会难以再现的。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官乐欣 有些段落显得过长,可以适当进行分解。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周 周子淇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读后感:
      诗心、生命的双重映照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以电影同名纪录片为蓝本,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与中华古典诗教精神的传承熔铸成一曲生命的长歌。
      “掬水月在手”多么美,多么有意境的名字。可以想象:清冷的夜晚,捧起一掬清泉,却见一抹月影,月影憧憧,烟火几重,你与这明月却始终若即若离。这样的美,是自然的美,是想象的美,是诗意的美。
      在阅读中,两个细节也深深打动了我:一是她面对人生至暗时刻时以诗词为舟楫的“弱德之美”;二是她晚年裸捐毕生积蓄、将生命与诗词彻底融为一体的赤子之心。他们勾勒出了叶嘉莹女士的形象,让我们看到这骨肉,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是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她面对命运时最动人的注解。
      书中多次说到:所谓“弱德”,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谦卑的姿态在逆境中坚守信仰,以柔韧之力化解苦难。青年丧母、中年流亡、晚年丧女……命运的飓风一次次将她卷入深渊,但她始终如风中之竹,以诗词为根系扎入文化的土壤。书中记录了她写于大女儿车祸离世后的诗句:“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字字血泪却无怨怼,反而以“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豁达,将悲痛升华为传承诗教的动力。
      这样的精神,在纪录片拍摄时更是展现无遗:九十高龄的她深夜伏案备课,摔伤后仍坚持完成访谈,将病痛与衰老化作“弱德之美”的注脚。这让我想起顾随先生对她的教诲:“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正是这种对苦难的坦然接纳,让她的诗词教学超越了技巧传授,成为生命能量的传递。正如她在南开课堂上的场景:三百人的阶梯教室挤满学生,连窗台都趴着“挂票”听众,只因她能将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与个人漂泊经历交织,让千年诗魂在当代青年心中复活。
      最令我震撼的,是叶嘉莹晚年将3568万元积蓄悉数捐赠设立“迦陵基金”的壮举。
      这绝不是简单的慈善行为,是她将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血脉彻底融合的象征!书中披露的细节令我深深动容:她居住在南开教工宿舍,家中仅有一台小电视,每日以热馅饼果腹,却将变卖房产所得全部投入诗词研究。这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与她对诗词的炽烈热爱形成强烈反差。却又恰似她笔下的“掬水月在手”——物质生活的清简,与精神世界的丰盈形成微妙平衡。
      叶嘉莹曾说:“捧起一把水,天上的明月便宛然在手,美在于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这句诗恰是她人生的隐喻:命运给予她的多是苦涩,她却以诗心将苦难淬炼成超越时空的美,带来了诗坛中一轮轮“明月”的美好…
      而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她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生命力量。当百岁老人颤巍巍地吟诵“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我们听见的不只是个体的生命回响,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原乡的永恒守望。
      诗词的女儿 风雅的先生
      明月长照,诗心永驻!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周子淇 很喜欢文章的标题。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潘 离线
        潘 离线
        潘佳莹
        写于 最后由 潘佳莹 编辑
        #43

        最早接触叶嘉莹先生,是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来又去读了书。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美玉生烟》等作品,总能在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中找到对生命的共鸣。听到叶先生离世的消息,百感交易,于是写下《浣溪沙·悼叶先生》,以作悼念。

        浣溪沙·悼叶先生

        荷尽悲冬归幕时,
        芸生泣泪寄情思,
        天涯诗尽梦犹迟。

        一纸丹心终未悔,
        千般素笔亦成痴。
        只教落叶更春滋。

        同时也附上几年前,观赏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后,留下的只言片字。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很喜欢。

        观影之前看了些评论,有人说分不清究竟是“掬水月在手”还是“掬月水在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水”表尘物,“月”表仙物。怀尘物而似怀仙物,当然是褒义。而“掬月水在手”,“月”表完满,“水”表消逝,先完满而后消逝,自然就是贬义了。

        而这样看来,似是“掬水月在手”无疑了。

        最初的感动,源自于叶嘉莹先生与她老师顾随先生的唱和。很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叶先生这样回忆道,跟随丈夫去台湾的时候,她只带了2个行李箱,里面大多是关于顾随先生的笔记。叶先生说,衣服没了可以再买,但是老师的笔记遗失了,便是真的可惜了。

        影片中,叶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一开始顾随先生会改她的诗,之后便会在她的诗作下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偶得妙句,叶先生便把句子改写成了词。没想到时隔经年,顾先生也重做了那首词。随着影片的字幕翻转,男声女声音调的交替和重合。我想,被理解和被记得也许是每个诗人所期冀的吧。

        再度感慨,是读了叶先生的《祖国行》之后。初读叶先生的诗词,让人觉得从容,她的文字不张扬不浮躁,起承转合之间自有一种温情和沉淀。不过,当影片中讲到叶先生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后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祖国行》,继而又在台湾被“封杀”的时候,我犹疑了。

        之后我特地上网搜索了《祖国行》,洋洋洒洒几百字。而意外地也改变了我对叶先生文字的看法,当她写花、写树、写秋天的时候,她的诗词是沉静的。但当她写《祖国行》的时候,当她写到祖国的变化,当她写到归家的心情,她是如此胸有万千而激情澎湃的。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潸然泪目,是看到叶先生年过半百而失去女儿的时候。当影片放到这里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2首叶先生写的《哭女诗》,沉郁而悲切。而当叶先生的朋友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个细节非常清晰,我看到她(叶先生)的时候,她眼圈一红,却继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叶先生的朋友说,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将自己退到很低的位置,怀着一颗慈悲心去接受他的幸运与不幸的。而叶先生就是这样,能够在快乐和悲伤中找到平衡。是诗歌成全了她,也是诗歌帮她渡过苦难。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每个诗人的意义吧。

        就这样,影片戛然而止,我却突然豁然开朗了。“掬水月在手”,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掬月水在手”,也感谢这个世界所有的缺憾。

        暮影追霞风作挽,日辉隐黛绛成诗。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