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文化行走
  3. 5月行走作文

5月行走作文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文化行走
43 帖子 40 发布者 1.1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感
    (抱歉因为前段时间家长都因有要紧事不在本地 我本人也就不知道要写什么。实在抱歉)
    合上书本,姚姚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我仿佛透过书中一张张黑白的照片,触摸到那段历史的遗痕,深深刻入心间。
    文中经常提到姚姚不太爱笑,成天一副忧郁的模样。人们总说小孩哪里会有什么心事,可姚姚的心事都藏在眼睛里。姚姚的一生似乎是支离破碎的,父母多次离婚、与爱人生死相别、孩子被迫送人......了解她故事的人可能知道她本不该如此,一切只是时代的手笔。
    姚姚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时代的魔爪也伸进了她的生活。父亲被扣上贪污分子的帽子,母亲被批斗,最终跳楼自杀。姚姚,你给母亲贴大字报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燕凯的暴烈死亡方式,与开开偷渡未果后的相别。姚姚,你一个人待在冰冷的医院内最后还把亲生骨肉送给他人时,你怎么想的......
    姚姚的一生是又苦又惨的,看见身边的至亲之人陆续离开,照片中的你真的是在笑吗?姚姚一直坚强的活着、努力想去美国除了为了灯灯,也是为了让时代的真相得以保存,为了有人见证吧。我想着是最好的方式了。
    姚姚的眼里总是透着忧伤,努力坚强乐观的活着,最后却死于非命。那辆车碾过的不仅仅是她本人,也是她的一抹希望。那个时代总是给她一点希望,又慢慢让她亲眼看着希望破灭,反反复复。
    还记得姚姚去世后的告别会上,张小小听清了音乐学院对姚姚的悼词:“他是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张小小流下了眼泪。那是姚姚为世界留下的最后一件东西。
    因为姚姚还无法安息。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殷 离线
      殷 离线
      殷康宁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上海的红颜遗事》读后感
      不长的一本书,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着那段被人刻意忘记的历史。
      作为一级会员,相关书籍我读过几本。《一滴泪》《上海生死劫》中的内容历历在目,不过这本很不同了。书中有历史资料,有人物访谈,从一个可以说非常纯粹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姚姚这个似乎不普通的人。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她是著名女演员上官云珠的女儿,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严格的家教中,有着不平凡的出身。但是姚姚又何尝不是这被这个糟糕的时代裹挟着,和无数似乎比她平凡得多的人一起随波逐流,即使这个时代对她格外不公,她也不懂得如何反抗。整本书没有什么刻意的煽情戏码,但是有时候真实的史实比虚构的小说更让人心痛。
      姚姚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不幸了。她心中的信念在一点点崩塌,母亲去世时,她的一部分一同死去了;爱人自杀时,她又失去了一部分灵魂;也许孩子被送走时,她最后的那点信念也一并予人了。很难想象她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自己周围的一切一点一点崩塌腐烂,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必然是极为痛苦的。姚姚是否曾经质疑过命运不公,是否努力找寻自己生活下去的希望。也许是寻找生父的决定为她燃起了希望,我知道她的生活快要有起色了,可就在这时,却意外突降,故事戛然而止……
      这倘若是一本小说,也许免不了两极分化的评价——一半人赞颂这戏剧式的悲剧,一半人痛斥作者惨无人道,为主角安排如此结局。可是,这不是一本小说,事实就是这样,往往让人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我常常回想,倘若我身处这样的时代,会成为怎样的人。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也是和姚姚一样在时代的洪流里浮沉。姚姚是一个对国家无用的人,她死后收到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允的。为夺去她一切的,铸就她一生悲剧的仇敌卖命是不切实际的,她只是一个可悲的普通人。
      作者选姚姚想必是用心良苦。她和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不同,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让她缺乏对时代的感知,初入社会的姚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而这白纸染上的便是时代的颜色。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

        没想到这篇拖了将近两个月的读后感如今落笔时思绪依旧流畅。除去书本身对我的吸引之外,大概我读它的经历也的确太过惊险。
        正赶上初三冲刺,我躲在书房里偷看《红颜遗事》,那种仿佛偷窃一样的刺激和陈丹燕的文字一起深深印象在我脑海中,构成了我对那个时代底色的第一次感受。
        没有去参加行走,但抽空翻阅了相关的一些记载。在今天留下的绝大多数史料里,充斥着神化的领袖、失去理性的群众、盲目的信仰和任意加罪的敌人。他们砸烂国家机器,打乱社会秩序,消灭文化遗产,背离一切传统伦理道德,煽动仇恨,崇尚暴力。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空隙……我想起了《1984》,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又何尝不存在一个老大哥在时刻注视着每一个人?
        但我始终觉得这还不够。我知道我能用很多形容词去描述文革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我不清楚该如何用词组、句子、段落、文章来构成关于它的一部分。前者太易,而后者太难。
        于是中考结束后我又重读本书,它便逐渐有了零星的相貌和细节。
        上官云珠和姚姚处在无法表达的环境中,我觉得这是他们始终不同于他人的重要原因。这种无法表达,是与大时代无关的,是独特的家庭所导致的。对比张乐平、张小小父女,贺绿汀父女的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看上去显得不那么“刚烈”和“倔强”的原因。
        可又恰恰相反,姚姚革命起来是疯狂而不知疲倦的,她迫切的想要洗脱自己“黑五类”子女的污名的,她一步步成为主导者,反过来压着上官云珠的。就像一个已经被长久克制的弹簧一样,一松手便是飞上天……这件事是那么矛盾,让人五味杂陈。对当时的她,对今天的我,“家仇国恨”,都说不清比重。只是潜意识一样的流泻开来。隐隐之中对于时代的不安和恐惧和愤怒,则全在燕凯那爆发出来。
        他们恨自己的同时,“狂热”着自己,并无视了自己。
        快书末处,姚姚被称为“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读到这一句话,我彻底无言。无数次回想起她日记中写道:“我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做了检查,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那只是书的首尾的几行字,但那是她一生的始与末了。
        读这本书两次,我没有哭。因为我简直没法哭,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哭才能表达我的心情。而姚姚在我印象中,三次以雷霆万钧之力恸哭,但我偏偏最心痛的是,她曾晚上一个人蒙在被子里哭。
        她和灯灯在一片废墟上苟活,需要一些重压,比如责任,比如道义,比如爱和历史赋予的担当。它们让孤独的生命有了意义。也让创伤无法愈合。
        这样的意义,用血写出来的意义,无法忽视,不能忘却,不能逃避,所有人必要和它在一起。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历史还给历史学家。历史绝不应该在政治家手里面去操弄,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文革绝不是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的一部分,它绝不是必然的挫折和“左”的错误,它绝不是对毛“阶级斗争”的误读。
        在这之后,我多希望,那个纽约的老妇人再次谈论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能少落下一滴泪水……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