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行走的主题是民族滇洱彩云之南,滇洱地理上指滇池和洱海,而彩云之南则是云南这个名字的由来。樊老师告诉我们,汉武帝曾向长安南边远望彩云,于是给这个地方起名为云南这次讲座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云南。听课的过程中解答了我的问题,最开始我提过为什么云南这个地方的民族如此之多。原来是藏彝走廊延伸到南部,一部分少数民族被中原人民挤到了云南这地方,然后另一些少数民族向北迁移,这样三股民族都会聚到云南,也就形成了现在有26个民族的云南。对于西双版纳的竹竿舞,瓦族人跳得甩头舞以及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的刺青,这些文化都在渐渐的流逝,感觉挺遗憾的.
么晨茗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有很多梯田风景很美
2、民族众多
3、地形多样
4、生态环境很好
5、有很多节日,曾经听说过泼水节等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风景优美又有浓厚的人情风味的云南经济包括各方面(除了旅游业)并没有开发的非常好,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呢
2、什么因素促使云南成为了一个有那么多民族的城市
3、云南多民族的特征,会不会使统一治理与发展更困难一些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古滇国
时期:战国至西汉
人物:滇王 - 庄蹻入滇
时期:战国末期
人物:庄蹻,张若 - 五尺道
时期:秦朝
人物:秦始皇、李斯 - 设立云南县
时期:西汉
人物:汉武帝 - 七擒孟获
时期:三国蜀汉
人物:诸葛亮、孟获 - 南诏国与天宝战争
时期:唐朝
人物:皮逻阁,阁罗凤,杨国忠 - 大理国
时期:宋代
人物:段思平、段正淳 -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时期:元朝
人物:忽必烈、兀良合台 - 明远征云南
时期:明朝
人物:朱元璋、傅友德、蓝玉、沐英 -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时期:清
人物:永历帝朱由榔 - 中法战争与滇越铁路
时期:清
人物:岑毓英、法国殖民者。 - 护国战争
时期:民国
人物: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 西南联大
时期:抗日战争
人物: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闻一多、朱自清等学者。 - 中缅边界协议
时期:新中国(1960年签订)
人物:周恩来、缅甸总理吴努。 - 对越自卫反击战
时期:1979年
人物:邓小平、杨得志
- 古滇国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这次老师的课主要围绕访谈展开。访谈是一种实证方法,也许也是社会学家获取客观真实事情的重要途径。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开拓者也很重视这一点。访谈属于定性的研究其本质有两个点一个是让被忽视的人获得表达的机会,还有就是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孟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访谈经历,回答可以发现视障者往往难以接受自己这个身份,并且喜欢自我安慰掩饰自己。访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故事的人觉得对不管是他们的开导还是宣传大家去关心他们都有很大的帮助。接着我们自己试着设计了一些访谈的问题。自己设置的是先问是不是本地人?是否经常来?为什么来?觉得这里怎么样?后来老师先进行对于身份的提问,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让访谈的人更容易回答,然后更自然一些,总之访谈者是主动的讲述者,最终需要追问为什么,怎么样?也要注意从背景深入,慢慢熟悉被访谈者。后来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些故事。在看完纪录片后,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这些城墙留给人们的都是不好的回忆,我觉得即便自己在那个时代,我也会选择想要把它们拆掉,而这对夫妇历经千辛万苦想把他们留下来,可见他们有先见之明,他们超前思想之伟大。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这次时文讨论主要是关于姜萍,对于她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当然离不开她的身份,是中专生,在大家看来她的成绩和她的身份并不成正比,当然,这件事到底是自己的行为还是老师为了得到名誉,还是说媒体的故意炒作,也都不好说,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她是以一个名校生的身份参赛的话,即便是有老师帮助,又有什么人会去关注呢?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些成绩对于那么好的学生来说是肯定真实的。当然在决赛的时候会露出现马脚,但是其实不会有太多人之关注吧。这次讲座主要是苏轼,首先讲了他的书法作品,他书法作品从压抑内心的情绪,到最后写着写着逐渐豪放起来,想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抒发出来,整体看着是很文气的,可以读出来当时内心的思考。
-
11月行走作文这次我们进行的是松江方塔园的行走,首先在门口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对面的松江二中的大门,真的很震撼,也很羡慕那些学生,感觉古建筑就是有一种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的威严,有一种深邃感觉。进入大门眼前并不是,直通到方塔,甚至看不见方塔的影子,一些植物树木,石头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就像樊老师讲的一样曲径通幽处,随着方塔的影子渐渐显露出来,我们所走的路的海拔也往下降了,就像是我们从现实穿越到了历史的深处,感觉这个过度的设计非常棒,我们终于能看到方塔的全貌了,这个方塔不像其他的塔一样,那么宏伟,反而给人一种精巧的感觉,不过站在他的脚下还是觉得很高的,我们用了各种方法去测量他的高度,大家的方法千奇百怪,不过大部分都比较准确。后来走到远处就可以明显地看得出他是斜的,我所认为的原因是因为上海靠海,风从东南边吹过来,这样一些正好可以抵抗掉一些。后来我们走到了迎仙桥上,此地空余迎仙桥,想彼此时迎仙桥是孤独的,没有人观望,没有人欣赏,甚至从他身上经过的人也少了,虽然是上海极文保,但是懂得他的人却不多,幸运的是我们有了樊老师,他带领我们成为了这批为数不多的欣赏者,后来读到了松江竹枝词,对于怎如方塔最玲珑我也是非常有共鸣,近海二字也是体现了其偏远,最后到达的是何陋轩,对于这个建筑节点涂黑我是有疑惑的,感觉这样好像影响了其美观,胡爸爸用专业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了原因,是因为需要做一个视线强调竹竹之间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还问我我们讲述了园林的一些变化,从明清时期比较写真,到唐宋变得开阔自然舒朗起来。
现在想想对于冯纪忠先生的与古为新是很值得敬佩和敬仰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尊重古建筑的特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之作。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这节课讲了很多诗歌,大多是苏轼从一个豁达乐观或者是说从精神上比较开阔的人到一位真正从内心释然,与自然共为一体,真正的回归自然理解自然,这些无疑不有官场上对他的磨练,他的一生是真的起起伏伏,感觉他经历了无穷无尽的贬官,如果真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如此境界,其实他最初的豁达乐观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后面竟然还能够回归自然去享受自然的快乐,而并非感叹自己的境遇如此糟糕,那就更是伟大了。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很遗憾这次没能来参加讲座,通过看同学们的反馈,我了解到这次有时文讨论,其中对于高效管控这件事情,我之前在网上也是有所了解,我当时看的时候当然是非常愤怒的感觉,这个宿管没有变通,把规则看得太死了,阻挡的理由也是很离谱,难道生命不是高于一切的吗?感觉这对一个小学同学来说也是知道的。讲座大致讲的是关于苏东坡,苏东坡的人生是大起大落,他总是能用一些方法把自己从逆境中拉上来,我感觉这一点非常厉害,而不光他自己乐观,对于百姓的痛苦也是非常理解。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问题1:阅读《云间志》所节选的四个片段,请你分别谈一下南宋时华亭(松江)的桥梁、亭馆、寺观、祠庙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桥梁具有高大实用的特点,亭馆是用来观赏美景的,寺观中有许多经书,祠庙在靠县中心的位置,并且数量比较多。问题2:阅读“方塔园涉及到的景观诗文”,了解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方塔园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你觉得,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建筑聚集在一处的保护方式好吗?
我觉得好,因为这样可以让观赏的人第一时间看出这些楼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何区别,也可以方便我们更好的比较,以及与各个时代进行联系。问题3:从冯纪忠先生所选择的造园意向和他自己表述的造园理念中,你觉得他的造园理念有怎样的特点?
冯先生是在传承和尊重之前的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很遗憾这次没能参加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知道了主要讲的是宋韵,以及宋代园林和宋代文人墨客做的一些高尚的活动
-
10月26日 北宋婉约词(上) & 时文讨论这次很遗憾,没有能参加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了解到这次讲座聊到了宋词,对晏殊的小园相近独徘徊也有很深的感触。讲座还讨论到了关于林小英所推崇的多元化的教学,其实我一直是挺向往这种教育方式的,之前觉得国外的教育方式更趋向于这种多元化多发展的,但随着身边读国际学校的朋友越来越多,开始抱怨怎么怎么卷,就感觉其实现在包括中国和国外的教育,好像都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只是自己认为的),包括现在特别是应试教育,感觉有些死板,知识是能学到一些的,但是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感觉有些单一。
-
10月项目任务和作文最近我注意到了一些关于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的新闻,很多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选择继续读研,一次看见大学校园里的荧屏上研究生就读人数甚至比本科生还要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和我们上课所聊的关于延迟退休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下,最令我关注的是关于土木学这个专业的落寞,之前我参加了一个有关这个专业的研学营,在同济大学这样有着高质量教学的大学,我体会到了土木工程研究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当时授课老师还欢迎我们以后也来学这个专业,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抵触,也觉得关于楼房,桥梁这些设计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后来我听妈妈说,现在房地产的经济下滑严重,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供大于求,如今已经有很多人有充足的房产, 然而刚刚建造的就没有人去购买了,第二点,随着经济的下滑,房价没有减,导致有些有需求的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购买,第三点现在人口增长放缓,那么以前是五个人买五栋房,现在一个人买一栋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总之没需求的人不买,有需求的人买不起,这导致出现了一些烂尾楼,上海这种城市还并不明显,但每次我去比赛到了一些较落后的国家路上烂尾楼就是遍地都可以看见的了。对此我也是很悲伤,明白了,授课老师苦笑背后的原因。在新闻中,我还了解到就连同济的土木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在国际上大概可以算是比较是顶尖的)即便是降低了分数线,却也并没有招满学生,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故事,对于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大关系到国家的经济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希望国家能有好的政策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