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该如何形容黛西?她的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陈丹燕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书中只是写道:在那个黄昏里,老年黛西很享受地说“你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了吗?这样甜蜜的香气”。读到这里,我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炎炎夏日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凉爽的秋日,气候是如此的怡人,心中就像吃到了一块戚风蛋糕。
黛西在中西女塾受到教育,那里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我想黛西用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三个词语的意义。中西女塾的教育带领黛西看到更大的世界,培养了她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更公正的眼光。让我佩服的是黛西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留学或是结婚,她选择去燕京大学求学。我望着19岁黛西的脸庞,平静但又充满力量,我想我从她如钻石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坚定,是野心,是倔强。19岁的黛西,走入了下一个人生阶段。
黛西创办了锦霓时装沙龙,她想要做出适合中国妇女的现代美服。这是黛西的理想,书中说这段日子里她的脸上有一生中最妩媚的、最宁静的、最生机勃勃的笑容。我想,黛西在繁华的上海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桥梁,所以他选择留下。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波丽安娜,黛西就像波丽安娜一样,能够直面人生,愉快地迎接不确定的未来。我想这也是中西女塾所说的“生活”。我最佩服黛西的一点是除了度过了那段时期经历的各种苦难,还有是她没有怨恨伤害她的人。这足以见得她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和深厚的内心。我想这也是中西女塾带给她的公正的眼光,让她有淡然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或多或少走进了黛西的人生,我看到她的幸福,我看到她的优雅,我看到她的苦难,我更加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陈丹燕用了25年的时间写出了《上海三部曲》这些书来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当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明晃晃的5个字:非虚构作品就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中记录的事可能不简单,甚至是有些像“传奇”。它讲述了永安百货老板郭家四小姐黛西(郭婉莹)在20世纪上海历经时代变迁与人生起伏,却始终保持优雅与坚韧的传奇故事。我也曾搜索过资料,想看看这样坚韧不拔的女人是否真正存在?答案是是的。黛西明明出生在良好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教养,拥有高雅的仪态,过着精致的生活,独立而有品位,可是为什么命运总爱捉弄人,她前后经历了反右运动与四清运动、文革风暴、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和家庭变故等多重风暴与伤害,我已经不能想想到一个女性,母亲,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丈夫死去,却还要坚持照顾孩子,最后晚年却落得个遭遇子女离散、经济困难,她该有多绝望,心里多难受啊!若是个普通母亲恐怕已经心里防线被击溃,可她是黛西,是金枝玉叶,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人,却仍然保持独立与坚韧。所谓的金枝玉叶,是像黛西般,尽管出生就含着金汤匙,雍容华贵,但她并非是纸醉金迷的娇蛮大小姐,她有着真正的内在美;她也不是一碰就的“瓷娃娃”,她坚韧,独立!或许她第一次经历无情的“风暴”时,作为小姐,她是无措的,惊慌的;第二次,经历文革风暴是,有了些许镇静与经验;第三次的话…我想她已经习惯了;可比起这些,最令人伤心与绝望的,莫过于来自家人的逝去与离开。她有了前几次的打击,或许是习惯了吧!家人的离开…可谁有知道这位表面风平浪静的小姐,心里真正的情感呢?或许她也在意过,心中呢,或许是酸涩,或许是伤心,或许是愤怒,又或是…真的料到了,没有一点多余的情绪?可谁又记得,她曾是多么喜爱办锦霓时装沙龙的工作,她是多么爱她的爸爸,爱她的丈夫,又是多么爱她的孩子们?到头来,命运斩断了她的一切,只能目送着自己曾挚爱过的,喜欢过的,都离她而去。
她想这样吗?当然不想,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恨吗?或许吧。这个导致她失去一切的,黑暗的中国,她本该永远地,好好呆在外国,或许是怀念旧时光,又或是一腔的爱国情怀,驱使她,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我每每看到一些不服输的影子和人,我都能想到黛西,不只是上海,全世界都有着各式各样,不同大小的金枝玉叶们,黛西,你看啊,这世上,也有和你一样的人们。想放弃吗?黛西受了这么多伤害,却仍不放弃,不向命运低头,她都这样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争取,而是选择最不值得的放弃?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郭婉莹(黛西)的一生,是旧时代“贵族”妇女精神在时代变迁中最坚韧的体现。书中那句“我没办法恨,我只能想怎么过下去”,道尽了她面对命运落差时的清醒与通透,也让我对“旧式女子的优雅”有了全新的理解。
家境优渥时,她是会说流利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的永安公司四小姐;变故来临时,她从洋房搬进阁楼,从锦衣玉食到去工厂扛水泥、在菜市场捡烂菜叶,却始终没丢了体面。她会用铝锅蒸出像样的蛋糕,会在劳作后认真梳理头发,即便被要求去打扫厕所,也“把马桶擦得比别人的脸盆还干净”。这种不向苦难低头的体面,并不是所谓的故作清高,而是她刻在骨子里的自尊——她守住的不是贵族的身份,而是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她对过往的态度。当旁人替她惋惜逝去的荣华,她却平静地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想它没有用”。她不沉溺于抱怨,也不困在回忆里,而是把精力放在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上:学俄式糕点、做翻译、照顾家人。这种面对困境“不纠缠”的智慧,恰恰是很多人缺失的一面——我们总容易被遗憾或苦难困住,却忘了生活永远在“向前走”。
郭婉莹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她在文革中的表现也与上官云珠有些异同。郭婉莹为在文革中虽然照着别人的指令做事:去炼钢,敲石头……她却没有屈服于他们,她保持了自己的习惯与清白。上官云珠却为清白而选择自杀。有一次,有人问黛西,说在你经历了这些痛苦后,想没想过自杀,可黛西摇摇头说:“不会的,在你没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当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的多!”她的的一言一行让我倾佩。
合上书本,郭婉莹的形象却始终清晰:她并不是温室里娇弱的“金枝玉叶”,而是能在风雨中扎根、依然绽放的花。她也让我明白,生活的苦难或许无法选择,但面对苦难的姿态可以自己决定——只有保持体面,守住热爱,把每一段日子都过出滋味,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
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本书是陈丹燕老师在上海。上海三部曲中的作品,这本书是描述一个人从儿时、童年到老年时期的过程的作品,那个人的名字是戴西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个温顺、讨人喜欢的老夫人没有任何了解。她是郭彪的女儿,从小过着富裕明亮的生活,让他成为了一个性格温顺、善良、坚韧、果敢的姑娘
在读这本书时,我很佩服他。在他45岁时,他成为了。职业妇女在那个人人喊女人就应该干家务,女人出来工作干什么?的时候,黛西第三次走出家门。她凭借着自己高超的英语解说能力且每月从公司领着200元人民币的高额工资让我震惊,因为在那个时代,这已经算是很高的工资费用了。属实,让人敬佩。
“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作为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为的是不肯伤害自己的清白。不可能因为自己再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一点点不幸”
在文革时期,黛西因为是资本家,于是被送于崇明岛上的东风农场进行劳动改造。但在劳动改造期间,他为了宿舍。而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但他依旧隐忍着,不说任何的怨言
在他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去劳动改造。他面临的生活是在一群随意欺辱他辱骂他的女暗部身边。可他面对着这样比地狱还要痛苦。的生活,他没有变成疯子。没有自杀的念头。她认为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他还对新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在冬天大家去挖河泥的时候,他也主动的报了名,只因为他的一句,因为我非常好奇。我认为,如果对生活中的事物。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热爱。那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这应该就是他坚持到现在活下来的原因
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你经历了,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可怕了。这是我在全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很真实让我感同身受。就如同我们的身边小事,在我们玩游乐园某个项目的时候。在这之前,我们都会认为他可能很可怕。从而本性的导致不想玩的念头,但你在玩完之后就会发现这真的一点也不可怕,甚至还在想玩一次
在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上海的风景。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认为她就是上海的金枝玉叶 -
沪上往事的两种答案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戴西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钉在她人生的每一个转角。这本书讲述了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从穿裘皮、住洋房的优渥生活,跌落到扫厕所、啃窝头的困顿境地,却始终没丢了骨子里的那份从容与体面。同样是陈丹燕老师的书,《上海的红颜遗事》中的姚姚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人生好像大相径庭。
从童年生活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成长于衣食无忧的家庭,身边既有旧时代的规矩,也有新时代的气息。不同的是,戴西的童年像被精心夯过的地基,6岁进中西女塾,老师教她“即使在慌乱中,也要记得把裙摆理好”,母亲则要求“用银叉吃蛋糕时,不能发出刮盘子的声响”。这些细节像一根根钢筋,在她心里筑起了“无论何时都要体面生活”的信念。而姚姚的童年,如书中所写“像堆在沙地上的积木”,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上官云珠忙着拍戏,她“常常在保姆房的小床上,抱着枕头等妈妈到天亮”。这种不稳定的成长,让她心里始终缺一块“安稳”的基石,总想着抓住点什么来填补空缺。
从文革时期的磨难与应对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都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经历了批斗、抄家,亲人或离世或离散,原本的生活被砸得粉碎。不同的是,戴西面对破碎的方式,藏着她从童年就埋下的信念。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时,她“用捡来的煤渣把破瓷碗擦得雪白,哪怕喝稀粥也要端得端正”;被要求去刷公共厕所,她“把唯一一双没破的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蹲在地上时腰杆也挺得笔直”。她曾说:“这些苦日子,让我知道人能扛住多少事。” 这话里藏着她的逻辑:生活再糟,也要守住自己的体面。(这个和现在很火的“精致沪人”还挺接近的)而姚姚的应对,恰恰暴露了她童年缺失的那块“安稳”基石。书中写她被剃了阴阳头后,“把自己锁在阁楼里,用被子蒙住头,三天三夜没出来”,母亲送来的饭放在门口,“最后馊了也没动一口”。她不是不想扛,而是心里那根“支撑”的柱子早就被童年的不安蛀空了,遇到重击就只能蜷缩起来,以为不看、不想,就能躲过伤害,结果却被苦难缠得更紧。
从人生结局来看,她们的相同点是一生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绑定,命运里都刻着时代的划痕。不同的是,戴西的结局像一本写满字的书,90岁临终前,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说:“该看的风景都看了,该吃的苦也吃了,没什么遗憾了。” 她把遗体捐给医院的决定,就像给这本书盖了个清晰的章——这一生,她按自己的信念活透了。而姚姚的结局,如书中描述“像张被风吹走的半页信纸”,1975年一场意外夺走了她的生命,口袋里那首没写完的诗,“字迹被泪水泡得发皱”。她到最后都没找到心里那块“安稳”的基石,连告别都带着仓促和遗憾。
对比两人的人生,我更喜欢戴西的人生态度,也能看清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难免遇到风雨,能撑住人的从来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心里那根“自己立起来的柱子”。戴西的柱子是“体面与坚韧”,哪怕被生活按在泥里,也能凭着这根柱子重新站起;姚姚缺的恰恰是这样一根柱子,所以风雨一来就摇摇晃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好坏剧本,关键是在顺境时给心里多打几根桩,逆境时才能扛住风浪——这或许就是她们的故事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
真正的贵族精神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
干 坤当我从妈妈手中拿到这本暑期必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时,粉色的封面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给妈妈看的书,而不是我这个才满12岁的小男生,陈丹燕写的是一位女性戴西,与我好像是八竿子都碰不到一起。然而,当我随手翻到照片,眼前突然想到同样的一个才女——林徽因。她们身上有一种模糊的相似,具体是什么我难以表达,就这样书页在我手中展开。
她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海小姐”,住花园洋房,弹肖邦钢琴曲,连下午茶的银器都要仔细擦拭;可时代浪潮袭来,丈夫入狱,家产被抄,她从云端跌落泥地,发配去扫厕所、吃八分钱的阳春面,挑粪、种菜各种体力活。而在困境中她依然有着稳定的内核:在工厂做工时,她会用铝制饭盒煮出像样的粥,就着咸菜也保持着吃饭的体面;被下放劳动时,她依旧记得在衣领处别上小小的素色花朵,在灰扑扑的人群里保留一丝精致;即便晚年独居小阁楼,她也会把窗台收拾干净,摆上几盆绿植。她遭受着风雨的洗礼,并朝着阳光生长。
林徽因与郭婉莹的相似处在哪里呢?我想到展览时看到林徽因穿旗袍爬大殿测绘的照片,本可以穿金戴银住在大洋房里的林徽因,偏偏选择风餐露宿,穿着旗袍爬梁上柱。她勇敢地和蝙蝠臭虫作斗争,找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狠狠打了日本人的脸。
是贵族精神。
当我天天盯着路边的豪车点名、惊叹时,妈妈总会说“你看到的只是富人的表相。富人与贵人不同。”贵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戴西和林徽因的样子。
面对财富、磨难能伸能屈,更重要的是守护内心的恒定和尊严。不偏不倚、不折不屈。这种尊严无关物质,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放弃对美的感知,对自我的坚守。戴西说“你看,我就这样过来了。我好好地过来了。”这一句感叹轻若鸿毛又似重若泰山。
合上书页,看到封面上“金枝玉叶”四个字,陈丹燕摒弃花来命名,而取了枝叶,呈现了女性柔中带刚的的精神力量。突然想到“谦谦君子”四字,不知有没有人会去收集上海的谦谦君子整理成书,延续另一种贵族的版本呢?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夜幕悄至,夜幕悄然落下,街头的一栋栋西式大楼依旧挺着灰石雕花的精致轮廓,楼前街道人潮涌动、烟火喧嚣。而矗立其中的上海国际饭店,似一位时光见证者,静静散发着沉淀百年的韵味,至今仍然是这座城市里远近皆知的地标。九十二年前,二十四岁的戴西曾在国际饭店旁的照相馆留下了颇有故事的一张照片。
想到这里,心头不禁泛起一阵。读完戴西的一生,于我而言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不仅窥见了几十年前上海的繁华旧景,更读懂了那个时代里鲜活的人。作为郭家四小姐,戴西在我心中始终是敢爱敢恨、乐观倔强的模样,但这与《上海的红颜遗事》中姚姚的“乐观”不同,仿佛戴西她的一生都是多彩纷呈,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真正将她击倒一样。
戴西年轻时候,坦率直接地提出退婚,面对艾尔博得气急冲动的枪口,又冷静而一针见血地讲出道理来,让我惊叹于这个时代女子的独立与胆量。“No fun.” 当这两个单词从戴西口中说出时,我也惊讶于她将人生活成乐趣的勇气,正是她这样的气性,使她嫁给了一个偷去她的相片的男孩。读到这里,我却忍不住揪紧了心——或许是姚姚的故事在心底留下了阴影,总觉得这份美好与欢乐里,正悄然藏着危险的气息。这个热烈又美好的故事,会不会随着时代变故的来临,重蹈大多数人的悲剧覆辙?这是我最不愿看见的结局。然而戴西并没有让旁观者失望。从丈夫的玩性逐渐显现,到去别人屋里与寡妇偷情,这似乎只是一段微小的插曲。作者在书中曾提问:她从不向旁人提及这件事,是出于体贴,是陷入了绝望,还是早已明白“既然选了这样一个永远新鲜的丈夫,便要拿出攥住风筝线的勇气”?我更愿意相信第三种答案,因为在我眼里,戴西的生命里,似乎从来没有“绝望”二字。
该来的还是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文革的大浪也要随之卷来了。我似乎像是一个已知了后续会发生的事的人,用上帝视角紧张地观察着戴西的应对命运的考验。作者在书中诉说,她感受到了戴西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的痛苦,几乎不能完整的地表达。可不知怎么,我的印象中她却是比从前更加顽强坚韧了,即使经历每日被送去改造,低声下气地接受干部各种半真半假的指认和批评,打扫最脏的茅厕,拎最重的水桶,家产一一被抄斩充公,每日在恶劣的天气下劳动………而她能够依旧笑着说:“劳动有利于我保持体形,不在那时急剧发胖。” 她会在镜头前用笑容掩去岁月刻下的沧桑,会在狭窄逼仄的小屋里悄悄支起两米高的圣诞树,更会在贫民窟的煤球炉上,用被煤烟熏得乌黑的铝锅,烤出带着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就这般带着倔强,她熬过了那场急风骤雨般的时代巨浪。巨浪过后,戴西依然把日子过得精致而鲜活。只是这一次同儿时不一样了,更多是来源于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强大,依旧如她如花般的少女时代一样喜欢鲜花,秉持着少女时期习得的习惯理解,从未因生活的困境而失了体面。我终于读懂作者为何称她为“上海的金枝玉叶”了。她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多才多艺、乐观倔强,独立而宽容。她有着金枝般的高贵与韧性,能在风雨中挺直脊梁;亦有着玉叶般的矜持与浪漫,于贫瘠里开出诗意的花。哪怕周遭黑云翻涌、巨浪滔天,她依旧牢牢地立于上海的土地上,散发着上海黄金时代独特的韵味,致死从未凋败。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书笔记
我们至今能在戴西这位上世纪的人物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贵族精神」
贯穿戴西一生,直至她于1998年去世,期间支持着她永远积极面对生活的,正是所谓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代表着独立**、宽容、优雅:即使所有人反对也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一个国家、一个人背叛你、让你失去所有也要保持宽容,即使穷得每天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也要保持优雅。
她拒绝了家庭为她安排的婚姻,因为「no fun」,而是与 YH 结婚。她一直到去世,生活都是自理的,她说:「我不要我的孩子来照顾我。……我的孩子和我之间,没有一定要什么什么的。……要是他们想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从来不要我孩子的钱。」对于自己的事,她不容其他人干涉,这就是独立。
戴西说:「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YH 在和她结婚以后几乎没有承担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她没有怨言、没有离婚。这个国家在错误政治形势下几乎剥夺了她的一切,让她这个郭家的四小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侮辱,她没有怨言、没有离开,甚至回到了她被批判的业余大学继续工作。这就是宽容。
1961年,她还能忍住丧夫之痛,主持平安夜晚餐。在她被扫地出门后,她还能够用煤球炉和铝锅蒸彼得堡风味蛋糕。在她穷到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时,她却说:「它曾那么香,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热乎乎的一大碗。我总是全都吃光了,再坐一会儿。店堂里在冬天很暖和。然后再回到我的小屋子里去。」在贫困中能够坚持仪式感,这就是优雅。
这,就是「贵族精神」。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在少女时代在中西女塾所受到的贵族式教育与生活。她在青年时就已经有了「高雅」的爱好,于是在别人追名逐利、或为了病态变质的理想而癫狂的时候,她已不再对物质感到贪婪,于是转而追求精神的富足。
从戴西人生曲折看社会百年沧桑
在解放前,戴西的人生是一个「have fun」的故事。她是一个典型的淑女,有一个富足的家庭、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些自己的爱好。她当时的生活质量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达到了,这是好事。
但是解放后,底层人民刚刚获得新生,她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
「反右」「四清」似乎是震惊世界的「十年浩劫」的序曲。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像 YH 这样的资本家和像戴西这样的「资本家」。此时群众的热情已经过了火,开始不论证据、没有逻辑地胡乱批判。甚至出现了 YH 没有留下档案导致无法平凡而戴西在退休的时候才被证明不是「资本家」。这就是个体在被时代和集体的潮流裹挟下的无力。
我们总说是「对当时形势的错误判断」,但是那个时代里群众的狂热就注定了总会有这一天。
七十年代「文革」结束了,那些被迫害的人也被悉数平反,我们的社会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我们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换个地方骂人了。事情又回到了相似的局面,那些自诩「正义的卫道士」的伪君子又开始不论证据、没有逻辑地胡乱批判了。那些受害者们,有因此去世的,也有罹患严重的精神疾病的;而加害者,就像那个后来移民外国还根据「文革」经历出书的红卫兵一样,什么事也没有。所以我们叫做「网暴」的东西,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新「文革」。
我们方能知「贵族精神」的可贵。
-
《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比起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与惋惜,《上海的金枝玉叶》带给我的感受更像刺骨的寒冬里一杯温暖的热茶。虽然同样处于那样一个动荡残忍的时代,感受着上海惊人的巨变,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但戴西如波丽安娜一般拥有的韧劲,生命力和她的乐观主义,是掺杂在字字句句中的,是只要轻轻翻开书页便会萦绕在你周身的。在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想法随着阅读时长的增加而愈发直白简单: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呢?
怎么会有像戴西这样的人存在呢。在如今都少见,更不提是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或许真的如作者所写:“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因为她轻车快马的,鲜明的少女时代,因为她从小得到的爱,在中西女塾接受的教育,因为她的生活就像一片湛蓝的大海,随她想去游泳还是泛舟,所以这一切都成就了她的性格和心态,还有她的味道,晚风里桂花的芬芳。她学到了公正,爱,和永远为自己骄傲,她不觉得钱财是什么很重要的事,她一直追逐的其实只有“fun”。所以她放弃与艾尔伯德结婚,而是选择前往燕京大学求学。她独立地决定自己人生的形状。
但经历了后来无情的政治,戴西内在的,淡黄色果仁的芳香反而得以真正显露。那是一种令我为之震撼的得失观。她这样朴素且坦白的人,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侮辱和折磨后,依然能够骄傲地说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吓住我”的人,必然拥有内心坚实的力量,与豁达的心态。她是那样的宠辱不惊,坦然地接纳、承受、顺应一切。相信万物终将造就她,成就她,而为她带来认知的提升,品性的塑造,和灵魂的丰盈。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她的开放,也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它凋零。”所以金枝玉叶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