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
《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第一,可能是从读者的角度留下一些悬念,第二,梁山好汉中有些确实杀人放火,妖魔的称呼并不为过。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我觉得它们都出于正义,但略微有些不同。林冲和鲁智深是朋友,鲁智深在官差将要杀死林冲时挺身而出,可以说不是冲动,而是纯正的正义使然。镇关西欺负金翠莲父女,鲁智深嫉恶如仇,断然出手相帮,这件事是出于正义,但直接打死对方又过于粗暴,而且他和那对父女本不认识,所以我觉得在这件事上鲁智深是冲动的;在桃花村,同样是因为一个陌生女子,当地太公的女儿被桃花扇的强盗强娶,鲁智深再一次出手,可以说是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这件事中桃花村的太公给鲁智深提供了帮助,鲁智深帮助他也是应该,并且也没有死人,所以我觉得不算冲动。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天时方面,那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晁盖等人也正是借此制定了用解暑的酒下药的计划。地利方面,黄泥岗地处荒郊野外,几乎没有行人来往,被发现的可能极小。人和方面,晁盖七人都是拜过把的,况且队伍里有吴用这样的智囊出谋划策,而且与晁盖从小认识,可以信任;刘唐和公孙胜主动投奔,也可信任;白胜虽然不见得可靠,但好在获取情报的能力出众;阮氏三兄弟身手敏捷,可以作为武力保障。可以说,在队伍组建方面,晁盖也是非常明智的。 -
《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的。一个是从朝廷来看,那确实是“妖魔”。而另一种角度则是从老百姓来看,老百姓认为他们是英雄。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描写的样貌也不同。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第一次是大闹五台山,第二次是大闹野猪林,第三次是拳打小霸王。我认为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出于正义,第一次是出于冲动。原因是第一次因他打了镇关西,被员外救下,送到五台山,却犯了戒律喝酒,并两次打了和尚。而第二次是因为他的兄弟,林冲被冤枉,在野猪林即将陨命他出手相救。第三次是因为山中的贼人强娶一个村里的女孩,鲁智深为此打抱不平,出手打了那个贼人。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首先,他组织的人,是可靠的,要么就是与他的旧相识,要么就是主动投奔。他选择的地点也非常的明智,在黄泥岗是比较偏的,很少有行人来往,也有很少人会想到这里下毒,被别人发现他们阴谋的概率很小。 -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他们在政府眼中打劫烧杀掠夺这些事已经算是“妖魔”了。不管他们在民众眼中又或是被逼迫的官府看他们的行为都想“妖魔”。同时我感觉可能是类似于反讽的手法。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从动机上,他出发点是好的。且他的帮助是彻底且负责任的。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依靠个人的武力和暴烈的情绪,且从来没有详细计划。比如打死镇关西和教训周通。他没想过如果自己输了那些人该怎么办。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首先,他们的老大很明确就是晁盖,也没有偷偷个人之间内讧。从团队上面,团队构成很完整,有出谋划策的,有执行计划的,有可以正面对抗的,有收集信息的。并且地点选择了黄泥冈,十分偏僻。天气也恰好十分炎热。在买就的时候也没有引起怀疑。最后事成后善后也很好,没人被抓。 -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我觉得首先是作者在故事的一开始就为这些所有的英雄打上了标签。“妖魔”这个标签并不是一个好标签,也就暗示了这些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朝廷中正规的大臣与军队的认可,甚至是常常受人猜忌,怀疑你有二心的。同样的,这也是告诉读者,在这本书中他们是“妖魔”,而不是众望所归、带有主角光环的英雄,是在暗示最后他们悲剧的结局。并且这一群人也就是出生在当时混乱的年代,需要一群刚正不阿,劫富济贫的人出现来弥补官府的无能,而如果在官府确实有能力的和平年代,他们这样一群人便是扰乱治安之举,破坏社会稳定之嫌疑,于是他们就从书中的英雄人物,变成了妖魔。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第一个事件之中,鲁智深仗义疏财,帮助金老和金翠莲返乡,又拦住店内人追赶是正义的,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在没有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做出的事情,而三拳打死镇关西是过激的,因为原本郑屠由于鲁智深地位的原因并没有说什么,他大可拿官职压人,欺负一顿也就是了,他却直接出手将人打死。第二个事件中,鲁智深的行为是正义的,因为很显然与上次不同,这一次他打人并未下死手,只是打一顿将人赶跑便罢了。第三个事件之中,我认为也是正义的。因为他除了杀死这两个人,没有任何其他的不让那几个老和尚继续受崔道成和丘小乙欺负的的办法。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晁盖吴用刘唐三个人先找了与吴用熟悉且“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的阮氏三兄弟,在公孙胜找来之后,公孙胜又引见了他认识的白胜,可见他们组建团队,都选取的自己有意或者与有意劫生辰纲的人有交情的人。而各类情报,则都是从自愿来投的人口中讲出的。而对于地点的选择,周边一片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而只有那一片树荫,如此地形,押送生辰纲的人一定会走的又热又累,到了树荫就一定会停下休息,看到有人卖酒也更容易去买来喝。同时在设计计划的时候,安排众人先看到酒桶里的酒没有问题,然后再用巧妙的方法加入蒙汗药,也很容易放松对方警惕。 -
.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我认为这是角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在民众眼里,这些英雄好汉劫富济贫帮助他们这些穷人自然是英雄,但在官员眼里,他们扰乱秩序,无恶不作,还不受国家所管理,自然就称他们为妖魔了。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这三次事件有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以及火烧瓦罐寺,我认为他之所以做这些事情都是正义使然,但最后因为太过冲动,所以导致的后果都很严重。第一次虽然镇关西欺负了金翠莲妇女,但也罪不至奥死,鲁智深教训一下就可以了,却还要将他打死;第二次他直接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有想到报官;第三次他虽然铲除了霸占寺庙的恶徒,并烧毁了寺庙,但却破坏了寺庙的财产,并有可能殃及无辜。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晃盖等人分工明确,且没有产生内讧,他们选择的地方黄泥岗也人烟稀少,不容易被抓到,且当时天气炎热,他们假装卖酒也是笃定了杨志一行人会买酒,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可能是视角的不同,在当时看来,水浒108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甚至有的违抗朝廷。在当时的朝廷看来,他们可以算是“反叛”。而“妖魔”指的是会肆意破坏社会秩序,对人类产生威胁的一种非自然人物。作者用妖魔来称呼他们,一方面是暗示他们之后与朝廷和恶人之间的对抗,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让读者有继续阅读的兴趣。
同时我觉得这里面有作者对于朝廷的反讽。但我不确定这个感觉正不正确。因为108将本质上是因为北宋朝廷的迂腐无能,所以自发的想要维护正义,替天行道。而作者用“妖魔”来称呼他们,把他们列为反派,这之中可能会对朝廷有一种讽刺。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
我觉得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因为这些人和他没有什么直接矛盾,事件的根本起因都可以归结为鲁智深的正义感和他嫉恶如仇的心理。他拳打镇关西时是关于冲动的,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为书里提到他本想给他点教训,羞辱一下镇关西,却没想到自己过于生气导致情绪失控,失去理智,最后失手打死了镇关西。而且大街上,特别是肉摊旁,肯定是有很多平民百姓围观的。他以这么“出挑的”方式杀死镇关西,可见他根本没有想过事情带来的后果以及自己的余地。书中还提到鲁智深被通缉后他又重新回到大街上,虽然他当时并不知道发布逮捕令这件事,但是也可以体现出他的“冲动”。自己都杀了人,还不知道躲一躲,甚至还回到大街上,暴露在人群中。最后还是被被救的那位父亲带上的草帽,遮住了脸。另外两件事都没有那么冲动,至少没有杀死人。他虽然把人打的鼻青脸肿,但我认为这些行为符合他的性格,并不是过于冲动的。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首先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选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在一个人迹罕至的黄泥岗,还假扮成卖酒的小贩。因为天气炎热,他们还要从早到晚运送生辰纲,肯定会口渴,需要休息。山上又人迹罕至,只有一个卖酒水的小摊。而且摊主还亲自尝了酒,确保了酒没有问题,那为什么不喝呢?晁盖等人能提前预判杨志的怀疑点,降低他们的警惕性。又提前熟悉路线地形,确保一切都“正好”。在人员配备上,他们有“大脑”吴用,为他们指定精密的计划,同时也有武将,在关键时刻能武力制服。 -
《水浒传》读书小组安排及预习问题
第一次阅读:第1回—第25回,重点阅读1、5、7、15、16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梁山好汉是造反的人,给他们带来灾祸,所以称他们是妖魔,可能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是否有妖魔的一面的思考,凸显了他们的真实性和人性;可能也暗示了他们后续的反叛,因为他们是妖魔,有这样的天性。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次主要的 “打抱不平” 事件,分别是 “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第一次拳打镇关西是正义的,因为他打的是欺压百姓的恶人,但打死人的结果可能是过于冲动的;第二次也是正义的,制止了强抢民女的行为,并精确的惩罚了作恶者,结果也不冲动;第三次我认为是很冲动的,他只是因为看到老和尚没有饭吃上吊自杀就放火烧了寺庙,且是在已经解决了恶人的情况下,缺乏正当的理由。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晁盖等人并未盲目召集人手,而是根据任务需求,筛选出技能、身份、性格相符的 团队,每人都承担关键角色,确保计划无缝衔接,如吴用负责制定计划,刘唐负责收集情报等。情报获取上即用官方的渠道在京城收集路线,也利用民间渠道获取性格特点。他们也选择了易于隐蔽的黄泥冈作为突袭的地点,也利用了酷暑的天气特点使自己的伪装更自然、合理。抢完后,也没有马上逃走,而是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消失,最低限度的引起怀疑。 -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他们所做的都是一种反叛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无论是从实际还是从名义上。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分别是拳打镇关西,野猪林和桃花村。本质上他的行为是寄托于一种道德感,也可以说是时代市民道德的外显,这样一种忠义、反对黑恶并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很难说是单纯正义和冲动的,这些行为出发都是正义的,但是形式也都很冲动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先去找了阮家三兄弟,通过他们不平衡心里引诱他们入伙,然后加上公孙胜就有了一个团队。然后地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官府做事的人们本来也不得什么好处,酷日行军谁也受不了了,同时也利用了他们的心里,生理欲望压过了疑心,同时也用技展现酒可以喝…层层叠叠才成了这一计策 -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我认为作者以“妖魔来解释梁山好汉的聚义原因,对应了他们挑战封建秩序的“叛逆者”身份,这是对于当朝的掌权者而言的。而“英雄”则是百姓认为的,也符合他们起义的本质目的。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所谓正义的理解比较宽泛,从广义上来说这三种行为其实都是出于正义。拳打镇关西这个行为是针对恃强凌弱的恶霸,主动帮助弱小,但是考虑后果冲动上头便直接动手,失手打死郑屠导致自己被迫逃亡。大闹桃花村是正义的行为,他阻止小霸王周通强娶刘太公之女,同时也没有用单纯的暴力解决问题。大闹野猪林,是为了保护朋友、反抗权贵的阴谋而挺身而出,全程暗中跟随、在关键时刻出手,也是正义的行为。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兼具能力与信任,10个人分工细致而且明确,同时很好的利用了现场的有利因素,比如天气,对方团队不合之类的条件,行动自然,随机应变,配合默契。对于对方怀疑的心理也提早做好打算,先用自己人证明,打消怀疑,再趁乱将蒙汗药放入剩下的酒中。最后通过“天时地利人和”顺利一举得到生辰纲。 -
狄老师说道第一回中“遇洪而开”的这样一个细节,这是我去年阅读的时候没有关注到的。就像狄老师说的,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内心有很强烈的抗拒感,所以囫囵吞枣把100回读完了,很多有趣的细节都没有关注到;说来惭愧后面还是看了电视剧才提起兴趣的:( 我看了一下百度ai对“遇洪而开”的解读,它说这是“官逼民反”的映射……?我觉得这样好像和主题有些过度关联了,虽然说要首尾呼应、照应主题什么的,但是这个细节如果就和主题有关那我只能说施耐庵写第一回的时候就把后面的情节全部想好了……我自己也写小说,虽然我会提前构思大概情节,但是写第一章或者引子的时候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和主题都关联上……百度ai明显是初中阅读理解做多了啊(指指点点)所以就像同学说的,这个细节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过本来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现实中是不会这么巧的(笑)我认为这种小说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借鉴一下,对提起读者兴趣有很大作用,也会引发思考:如果洪太尉没有走到那个殿里,如果洪太尉没有选择打开封印,如果不是遇“洪”而开,如果整本书的情节还能继续而不是不存在的话,《水浒传》又会成为怎样一部小说呢?它还会在四大名著之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