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
反馈
借孙女士投诉鲁迅吸烟墙画的事件,我们探讨了投诉的边界问题。书院的同学们都很积极我没能插上嘴,所以在反馈里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就历史维度,似乎以前没有“投诉”这个概念,以前可能只有“提建议”,而这个“提建议”只是针对个人对个人层面的,与国家、社会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而在“投诉”事件关注度变高了之后,投诉就上升为了个人对国家机关,我最早知道的可能是“我对总理说句话”,但这好像也只是提建议,不过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而“提建议”和“投诉”本身的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在某一方面某人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需要更好,这是给他善意的建议;而后者是某部门在某一方面有缺失、或者做得很差,要把它的缺点告诉上级部门,并及时改正。我认为这也演化出了一个投诉的边界:是个人对集体的缺点的揭发,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是真正的“投诉”。 -
时文讨论反馈:
今天我们针对鲁迅抽烟墙插画进行了讨论。首先先是对预习问题1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我的问题,我在做预习作业的时候只是从一个负面角度去评价孙女士的投诉,只看到了表面的一个点就很直接的认为她的投诉是不合理的,讨论之后可以了解到她的投诉动机是公共场所抽烟这一行为是不对的并且会危害青少年的健康,说明她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我仍然认为还有一点不合理就是她对青少年的素质有一种轻视的感觉。接着我们靠这件事学习到了多维分析框架,从四个角度来评价看到的事情,我认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真的被大家忽视的就是社会维度中的一些对象,比如说创作这幅画的艺术家,如果群众一直在投诉或者要求一些作品是怎么样的,就限制了艺术家的表达自由,这确实和我们的生活很相似,我们做事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最后我们分组对举报的边界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其实我认为举报这种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但是我们需要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性,比如说从主观或者客观来理性的看待,面对价值我们做出评判时需要尽可能少量的含个人倾向等等…多维分析对将来分析事情也有了很好的帮助! -
0906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拜月记》《李逵负荆》读书小组 讲座反馈
今天探讨了鲁迅吸烟纪念墙画所引发的争议。我觉得其中艺术创造者这个角度非常有意思。大家都没有想到,可这也是一个利益相关方啊。艺术创造者可称为投诉源,如果投诉进一步扩大,那投诉源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关于投诉和举报。投诉是带有协商性质,而举报这直接上升,不带任何善意。如果世界上都是举报,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
还讲了投诉的相关知识,滑坡论证、价值观、假两难、道德洁癖、时代错位、结构化思维、多维分析框架等等。我以前只会觉得这个投诉不合理,根本不知道不合理背后所蕴藏的逻辑思维知识。
时代错位我特别喜欢。将现在的价值观移植到另一个时代,这是不合理的。
上课时有同学提到了鲁迅纪念墙吸烟的画面很惬意,我感同身受。绍兴我去过,我特别喜欢水乡故里的那种慢生活。在乌篷船下,悠闲地划着桨。我盯着那副吸烟的图看了好久好久…烟雾飘飘,鲁迅先生踌躇着、沉思着,仿佛新民主主义的星火也在旺盛地燃烧着。真不敢相信,这样的精神符号都有人试图篡改。
读书小组我们讨论了《拜月记》和《李逵负荆》。 -
- 由鲁迅墙画事件讨论了投诉举报的边界问题。我之前没有想到鲁迅为何抽烟这一点,以及历史形象,人物在现在现代价值观下会变得不合理,如当时抽烟被视作读书人深度思考的象征,但现在会被视作负面形象。在活动中,作为负责利益方面的西文组一员,我帮忙讲述了我们组的讨论结果。事后我发现还是有几个方面没有提到,其一是利益相关者中还有艺术创作者,也就是受争议作品的作者,他们的利益取决于投诉举报的解决结果。另外,举报作为更加严重的措施,需要符合一系列条件才能使用,同样后果也更严重(这点是用来辅助解释举报投诉太频繁的后果的)
- 读书小组中,我对于《李逵负荆》这一故事理解有误,主要是受到了《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影响,以及没有看过原剧,只看剧本导致的对于人物形象的误解。讨论后,我了解到人物形象不应被其他作品所影响,以及现代二次编写的剧本并没有原著情节般合理精彩,以后阅读时应当注意
-
今天时文讨论讲了关于鲁迅墙的争议,这件事的动机有引导青少年抽烟以及为自己的尼古丁袋推销。换老师给我们讲了,这其中有三个不合理的逻辑,首先是滑坡论证,因为这件事最初一直是在假设,第二个是价值单一,榜样,难道只能呈现完美吗?那还是人吗?人不是都会犯错的吗?第三个是假两难既不健康宣传。接着万老师跟我们介绍了结构化思维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并分书院讨论了投诉或者举报的边界。我们书院是事实维度,一开始我一直在听其他人的分享,有说孙女士是通过正确的渠道正确的方法去投诉,反面的就是有同学查到,如果去投诉一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是不合规的。同学们讨论中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到底有没有被影响到,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或者她也没有给出一定的根据,这只是一个她的假想,或者说很多人的假想吧。用万老师的话讲就是主观和课本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依据。四个书院都讨论到一点就是平台渠道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网上发布让舆论发酵呢?关于社会维度的一个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现在很多冲突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跳级,大家很多都跳过了协商这个部分导致事情变大,但也很多人是故意这样的,因为他们的想法中只有事情闹大了才可以被解决,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想,因为你闹大之后对的也可能变成错的了,并且广大网友都会深挖一些东西,导致事情的味道就变了。
-
今天,万老师带我们进行了又一次的讲座分析,这次讲座不同于樊老师平时的人文内容,更像是第1次的访谈研究讲坛,主要是在深度上做文章,看我们的人文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在这方面上,我还是个小白 。
一开始,万老师就点名要我回答,问我们鲁迅戒烟对他的看法,我开始是带着情绪去的,却没有考虑到要以一个事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后面万老师又教会了我们从4个分面进行分析。
在讲坛的分析中,我获得了很多灵感,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的价值观是为何由此形成的,以及如何权衡个人价值观与社会整体意象的平衡,个人的投诉也许只有一点点 ,但如果成千上万的人呢?如何在这些毫无意义的无理取闹中判断出真正有用的投诉?亦或者进行筛选。如果不对一些无意义的个人取向进行回复,那些无理取闹的人又会更加无理取闹,并且进行事态的进一步开闹。如果我们对所有建议都进行筛查,那很有可能就会大大增加政府的工作量,在工作中也有可能把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漏掉,这也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点。
我有一些假设,那些无理取闹的人如果要付出一定的利益来进行投诉,如果是真正有紧要事情的人,肯定会愿意付出。但如果是无理取闹的人,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花钱买个不痛快,这是我现在觉得唯一可能的方法,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关于对《水浒传》的研究,也让我更加确信了时代的背景能对个人造成影响。但其中有一点,我还是没有特别明白。就是在截取生辰纲时,我觉得晁盖是在利用许多人,但通过老师的分析,我发现晁盖和许多人之间是有许多的意义矛盾与纠葛,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替天行道的被利用,这也是水浒传中很可悲的一点。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天的讲座是很有意义的,它增加了我的人文阅历与深度,让我对社会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
这是我长假后的第二次讲坛活动。万老师讲的多维思维和逻辑分析,忽而使我顿悟,忽而使我深思。我收获良多,不禁感叹:讲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思维的深度。
其中这次讲座最大的收获是:看待一件事情,不评判整体的对与错,而是拆开分析,这是合理的,那是不合理的。因为事情大多是复杂的,评判整体的对错是非理性的。
其次,是学到了很多思维方法。分析社会时间中的一个个体语言,可以从动机和逻辑两角度出发。分析社会问题,要用结构化思维和多维分析框架。事实、社会、历史、价值四维度的思考,可以让对一件事情的见识更深。还提到了用这些思维方式的注意事项:先还原事实,避免一开始带情绪;换位思考,理解各方关注点,关注社会影响和公共导向;分析历史、现代和冲突的核心;价值权衡,说明理由,形成自己的判断。
随着对鲁迅墙画争议事件的探讨加深,我们意识到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远不止孙女士和鲁迅故里官方那么简单,还可能涉及艺术创作者、投诉举报者等。于是我们运用刚刚学习的方法,分析了投诉和举报的边界。
我们文哲书院分到价值维度的分析,其比较困难,因为价值偏向主观,而其余的事实、历史、社会较为客观。在讨论中,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启发,我们也从多角度思考:投诉者视角、投诉处理方视角、第三方视角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听其他书院的汇报的时候,也曾多次惊叹于他们思考的深度。简单记一下其中的要点:处于零和博弈,而不选择协商解决的中间状态;形成了“扩大事态”以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学了这些方法,以后再听到新闻、分析社会事件,就不会像傻瓜一样啦。 -
讲座反馈
这次讲座我们分析了孙女士对于鲁迅吸烟版画的评论,很搞笑的一点是,她在自己的平台,推广尼古丁,却又批判鲁迅吸烟版画放在那里,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她在这一点做的不太好,但我认为还不至于要被网暴的程度。但从这件事情我们就能看得出来:现在的投诉真的是边界越来越大了。曾经以前在投诉与举报之间,还有一个叫协商的步骤,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好好的谈一谈,因此在一前就没有这种“投诉潮流”。
所以,即使是投诉举报也要有底线。不要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许他也会有别的目的,比如: 有一位人士,他到法院,去举报上海博物馆,当时是这样说的: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是造假。花这么大的价钱,就是看造假的!这理由是相当的“好”啊!我感觉他就是在博取流量。也不知道这样的目的是啥?就算是博取流量,又有什么好处呢?
像现在被投诉者的权利,基本上是很小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外卖小哥经常被人指使,必须要帮自己拿快递或者是奶茶,不然就要扣钱,或是迟到一分钟就得扣钱。这样的情况蛮普遍的,但是我们得阻止让它不再发生,一遇到事情先通过双方好好的解决沟通。而不是直接去举报、投诉。 -
反馈:这次讲座之后,我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在看见一个问题时,还没有弄清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就凭借个人的主观印象对他进行“完全式”的点评。就比如孙女士投诉鲁迅纪念馆的景墙这件事,其实我还没有读完全部材料,也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就直接对此下了定论:她的投诉很不合理,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博取流量。但其实那时我是没有证据和逻辑链去支持我的观点的,这只是我的一种“固化思维”和类似于一种本能反应。但听了万老师的讲解后,我才抛去所有的经历、偏见等因素,以一个完全理性的机器人视角来分析这件事。分析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很多自己完全忽略的点。比如孙女士做的这件事的目的究竟有没有好的一面?她有没有在网络上投诉的权力?她做的这件事就是有没有对错?我想到上午和教练聊天时他说的一句话“不要和别人讨论一件事的对错好坏,当他们给这件事贴上这个标签时,她就可能会完全否定另一方的观点。那些原则性错误在他眼里可能都只是可爱的小插曲。”我觉得这段话说的挺有道理的,以我个人为例,因为我在思考之前就已经认定孙女士是错误的一方,所以她的所作所为在我眼里都会朝着“坏”的一侧倾倒。但实际上,就像万老师说的,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来考虑问题,并且有能力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相应的证据和逻辑链,这才算的是一次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和评论。
-
时文讨论反馈:
本次时文讨论,万老师以鲁迅抽烟墙事件为切入点,提到了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的方法。首先我们分析孙女士的逻辑层面,和动机层面中不合理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同学包括我在分析问题时,都会带有个人情感倾向,不能客观地看待,直接下以绝对的定论。
在各书院对于四个维度(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的汇报中,我们书院提到:如何看待投诉的合理性?我们从投诉利益相关方、投诉内容、投诉渠道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投诉渠道与内容的不合理会对社会公共资源产生浪费,大量的无关事件的堆积,是否会让真正有需求的事件不被看见?舆论的导向真的代表正确的那一方吗?我们设想了一个只有举报,没有协商的社会风气。
在最后万老师也提起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不是非黑即白,本次讲座也给予了我理性的思考方式,多元视角和认知。 -
时文反馈:
本次时文四个书院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四个方面通过多维度思维和逻辑的分析鲁迅肖像墙事件,这告诉我要以事实为准,在分析问题时尽量带入客观思维而不是主观带有个人情感的判断。
本次事件中投诉动机是孙女士认为鲁迅抽烟墙会误导青少年去吸烟,首先我们就要来判断这件事投诉的合理性,很多书院都提到这一点,在我们讨论后得出:1,孙女士在投诉之前是否有和园区相关工作人员讨论过这件事。2,这件事的严重性是否值得在12345热线上投诉【包括孙女士以及反对孙女士的热心市民】。3,我们是否因该用现在的人们的看法去看以前人们的做法?
本此讨论告诉我理性公民的思考方式,不是简单的判断是与错,而是要学会分析,多角度的理解,并在权利与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
反馈:
这次的讲座,万老师通过孙女士投诉鲁迅吸烟版画的事,讲了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从事实维度、历史维度、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展开探讨。事实维度的方面,我们总结出投诉需要抱有合理的目的以及充足的依据。历史维度方面,需要分析到投诉者的诉求。社会维度方面,投诉者应先和被投诉方协商不成功再去举报,而不是直接投诉举报。很多人抱着各种目的投诉,比如有人举报上海博物馆埃及展造假,一看就是想要博取流量。价值维度的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到集体利益,不能只因个体偏好去投诉。听万老师讲完,我明白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不能靠本能反应下结论。要学会理性、多维度思考,有证据和逻辑支撑,要有多元视角和认知。 -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听万老师为我们讲关于如何看待时文这件事,这次万老师教我们通过事实,社会,历史,价值的四个维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看似事实是其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但如果纵观网络上许多事件,便会发现许多谣言的产生正是因为人们对于“事实”的不在意。一旦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事件,未加求证就大肆传播,这便是谣言的产生。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提到了一个叫“公共资源”的词语,我妈说,公共资源就是公众对于一件事的注意力,但我认为所谓公共资源其实指的是整个社会所含的公众,政府,网络,新闻,舆论这些所蕴含的个体所蕴含的权力,事件,关注,时间,职权,言论这些,它不为个体所掌控,所以会有人说“很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但公共资源本身的分配就在于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程度,或者说公共资源可以帮助一件事进行发酵。这件事本身有利有弊,利在于其是作为一种随网络时代发展而更加庞大的体系,能够通过合理分配去解决一些社会上切实存在的问题,但一旦公共资源被不合理分配,那就会导致不合理的资源“占用”,毕竟资源本身的意义便在于进行运用。
-
时文反馈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探讨了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老师带我们首先从孙女士的动机和逻辑进行分析,她的论证其实是一种滑坡论证的逻辑链,并不严谨,也是一种非黑即白,价值单一的观点,难道榜样就只能完美吗?而她的动机又是出于为误导青少年的考虑,还是推动尼古丁袋呢?这种混淆个人喜好和道德问题,时代错位的观点难以思考,这时老师教我们用多维分析的框架进行思考,比如说孙女士,这位投诉者投诉了作为管理者的景区,以及相当于景区管理者的文旅部门,而孙女士的投诉又和群众也就是网友发生了影响,这时我们就需要换位思考,并联系时代背景,比如说在历史早期吸烟,其实是与创作思考关联的,而在当代,吸烟则变成了负面标签。所以我们要区分时代的影响,最后我们讨论了关于投诉的边界和举报的边界问题,让我理解到我们不能简单判断对错,要掌握多维分析的框架,才能获得更多认知。
读书反馈
最后,我们进行了读书讨论,我发现水浒上的梁山英雄都是以一种替天行道出现的,但也不乏有些人是为富贵而上梁山,例如鲁智深,从他的中种举动,比如说解救金翠莲一家时的周密考量,在桃花村的举动都能证明他是个聪明人,那他为什么要上梁山呢?其实是一种替天行道的侠义情怀,可反观阮氏三兄弟,从最开始的棋子布背心,到截取生辰纲后的红绣锦背心,就又能感受到,其实梁山中又有很多鱼龙混杂的人,也许,这又是施耐庵将水浒好汉比作妖魔的另一种原因吧,综管整本水浒传,我感觉水浒真的英雄好汉,其实都让人感到唏嘘,他们因为侠义和仗义,与害民的官府,作斗争,可最后却被招安,成为了其他起义军眼中的魔,最后,英雄好汉们却落得了个几乎全部死光的结果,又让人感叹到人性的难以捉摸。 -
其实,就算是到做预习作业的当口,我也没有认认真真地审视关于鲁迅抽烟墙画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原因是,我觉得它实在太无聊、太无厘头了,可它又偏偏掀起了很大的风浪,把孙女士,把主管部门,把文旅局都“掀翻”开来,且这浪将一个回头,涌向每一个有关或无关的民众……
本次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西文书院“社会维度”的讨论中提到的“协商、投诉、举报”三者的区别与其不同的影响。
就此事而言,孙女士是否有先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协商是不确定的,但事件发酵过程中网友并没有和孙女士进行“协商”——直接交流,是确定的。我在各个平台上都搜索过相关内容,但无不是清一色的批判,稍有几句为孙女士说话或者发出景区烟雾缭绕照片的都被回击……这样非黑即白、非理性的思考是完全失真,且极具有煽动性的……
而跳过协商的结果就是,孙女士开始利用网站投诉,热心人士拨打12345,结果是非常清楚的:热心人士“胜”,孙女士被骂的狗血喷头。但被浪费的公共资源,被加剧的社会矛盾,怎么办?难道只有把事情闹大,才能解决问题?万总提到“公共资源”的定义时,我想到了它两个很大的特点: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大家竞争使用的,而他偏偏不拒绝任何人。于是跳过协商后,那些大量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事情涌入平台和政府部门,使其不堪重负、效率下降,还让问题失去回旋余地,更无法解决……
假设,将来连投诉都被略过,而一直在举报呢?那个人面对大型企业时,维权的成功率又有多高呢?或者,直接采取私力,引发动乱吧?我想,我们需要一个能坐下来谈谈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