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一轮(文哲书院)
-
预习问题: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在朝廷的视角中梁山一百零八将就是“妖魔”也体现了他们的反抗精神以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和大闹桃花村的行为是正义的,这两件事鲁智深都保护,帮助了弱者,惩治了恶霸,但三拳将郑屠打死我觉得没有必要。
火烧瓦罐寺这件事是过于冲动了,鲁智深还没有弄清楚事实就贸然出手,并且烧毁瓦罐寺,让里面的僧人失去容身之所。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其他人主动向白胜买酒,当着杨志团队的面喝光一桶(证明酒里无毒),这一操作让杨志团队看到 “酒安全无害” 。以及利用了团队矛盾,都管、虞候看到 “商人喝了没事”,又实在口渴,开始劝说甚至逼迫杨志买酒,杨志本就与下属不和,此时难以坚持拒绝,最终同意买酒。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人西门庆时武松对于大街上的百姓路人亦或者其他知情者都予以放过,仅仅“处理”了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三人(王婆,武大郎妻子,西门庆)而血溅鸳鸯楼时就连厨房中被张督监“压迫”而抱怨的丫嬛也不放过,对于后槽的求饶甚至主动透露张督监的位置也无法像何九叔一样被武松义释,我觉得第一处中武松还是很有理智的,还知道要摆一出“鸿门宴”诈出邻居,嫂子和王婆的口供,而在鸳鸯楼就全然不顾章法且不顾后果见人就杀,可见他对于张督监,蒋门神的陷害极度不平以至于后来无法控制自己从而在复仇时杀心大起。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有仗义疏财的“及时雨”特色,此前便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有养济万人之肚量”,“平生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甚至引得江湖好汉闻其名便心生敬重,更使梁山泊劫牢,等候。同时宋江也依靠这些关系在牢中周旋,比如节级对他的称呼从“矮黑杀才”到“兄长”可见其人脉关系遍布郓城至江州,这个人虽然生的“面黑身矮”但也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虽然好似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上梁山,实则喝酒后写诗便是“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年若得抱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似乎成了一个比李逵,武松之流更加好杀之徒。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有一种矛盾的性格,他是一个无比无比直率,仗义的人,一看到梁山泊上的他人(尤其宋江哥哥)受到委屈就大喊“打到京师…鸟皇帝”之类的话,很像一个大的小孩子。但又把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或几乎唯一)方式,尤其在群体狂热中(劫法场),这种“天真”就变成了残忍(“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往监斩官马前砍来”)
作者塑造李逵这样的人物,既是反抗的英雄,也是暴力的化身,那梁山的“替天行道”,是伸张了正义,还是宣泄了暴力和好汉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带有一种比较矛盾的或者批判的看待一些好汉的作为。 -
第二次预习: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复仇”,他是有目的性的;后者有点像短剧里面男主复仇(这里是贬义词),就是毫无目的,有关无关我都杀。
我觉得毕竟是小说,这样首先是推动情节发展,要为后文武松人物形象的转变做铺垫,第二就是体现这本书的主题。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1)“从梁上跳将下来,就厅前扯了宋江,叫道:‘我自要去救哥哥,却被这厮们当住!’”——讲义气,有点情绪化
(2)面对黄文炳的陷害,宋江起初“只推酒醉,实不曾见他写什么”,试图蒙混过关;当证据确凿时,又“便招道:‘自不合一时酒后,误写反诗,别无主意。’”——有计谋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其实他可能不是矛盾,只是反应了人的多面性。作者这样塑造,我觉得是让我知道原来梁山的正义是打打杀杀的,很多时候不是满足人民的愿望,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当然这个问题我其实不是很能懂,可能我还是没有代入到情节里面。希望能从大家的讨论中让我继续有所发现吧,这里留下问题。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中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时杀了一个后槽,两个丫鬟,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两个自家亲随人,夫人,玉兰,两个小的,两三个妇女,才心满意足。前者武松是理智报仇,后者武松已经怒气冲天,见人就杀,成为了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吃了一些苦头,怨气自然加深。他的草莽出身,也导致他杀人如麻。
2、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宋江仗义疏财;我说一句是一句,并不会说谎,宋江说到做到;人情,人情,在人情愿,宋江不识好歹;宋江假装疯癫,装的很像。
3、李逵的性格天真与残忍,可能都是因为缺乏社会生活导致的。也许他从小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别人都会远离他,自然就又天真又暴力了。作为一本小说,自然需要一些性格具有强烈冲突的角色。天真是善,残忍是恶,也许施耐庵通过对一个善恶兼具的角色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答,我认为“斗杀西门庆”时武松是仗义,正义,尽义的,以我们如今的价值观来说,他没有杀其他的人,而只是帮武大郎报仇。而“血溅鸳鸯楼时,武松有一点过激,将整座楼都杀人灭口,误杀了许多无辜的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过激杀人后依旧重金赔偿,体现了他老实本分的特点。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我认为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烂漫,导致的他的嗜杀残忍,作者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也是为了能够丰富情节,体现梁山好汉的多样性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我认为,在武松杀西门庆的时候,武松是有权衡利弊和考量的,就比如说武松是让潘金莲写了罪证,有了报复的理由,才有目的地将西门庆杀死。但在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是醉酒杀人,并没有考量自己之后该何去何从,只是一味报复,平心中愁怨,依我看武松是一个有理智,但却容易失去理智的人,就这种行为,我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合理的,总体而言,在义气用事前考虑并不全面。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从书中的“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换酒保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可以看出,宋江是仗义疏财的,不论是谁都要维护好关系。在他眼里,钱是一种手段,能拉拢别人。
又从戴宗在宋江题反诗被发现后提出装疯卖傻的建议,是宋江回答道“感谢贤弟指教,万望维持则个”又能看出宋江是一个不在乎名誉,为了达成目的,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人,此时,如果换成关胜或者卢俊义想必都会拒绝,唯独宋江,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能放下颜面去装疯卖傻。实在不能说是真君子。
最后,从宋江和戴宗即将被处斩时的举动“宋江只把脚来跌,戴宗低着头只叹气”来看,宋江的举动在这里,是想要晚点死,为自己争取点活路,又反映了他的贪生怕死的特点,说明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我认为作者塑造李逵只是通过把他描述成塑造成一个杀人魔王的样子而去体现他的天真,首先,这样能与他的身体素质与身为强盗的背景环境相映衬,那我认为塑造出这样一个天真的形象,反映的是李逵的忠与义,与宋江在自己死前毒死李逵的行为形成一种反差,侧面讽刺了宋江那样虚伪的人。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只针对了西门庆、潘金莲(直接害死武大郎的凶手),没有牵连到其他无辜的人,我认为武松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在当时官府腐败的背景下,武松为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血溅鸳鸯楼”中,他只是为了报复,武松除了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外,还杀了丫鬟、马夫等无辜者,导致了他从 “都头” 沦为死囚。在这件事中,我同情武松的遭遇,但不认同他的手段,被信任的人背叛、被权力陷害,我会愤怒。但他把怒火发泄到无辜者身上,让 “复仇” 变成了 “屠杀”,突出了他性格中不理智的缺陷。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38回中,节级喝问他为什么不送常例钱给他,宋江回应节级的无理要求,既不激怒对方,又坚守了自己的立场,直到最后说出与吴用的关系,让他不敢再轻举妄动,体现出了他的机智和冷静。第 39 回中,宋江醉酒后写下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等诗句,突出了宋江的内心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认为李逵这种性格是因为个人经历,李逵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后来母亲又被老虎吃掉,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这会让他感到仇恨和愤怒,有时候就会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发泄。作者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的原因是这样能够展现真实人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来就不是简单的好或者坏,李逵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他有善良、天真的一面,也有残忍、暴力的一面,能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
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在“斗杀西门庆”里面是单纯是为了复仇,只是杀了西门庆一个人,而“血溅鸳鸯楼”则是类似于武松在泄愤,在这里他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主谋外,还杀了马夫、丫鬟等15名无辜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他是一个虚伪,善于笼络人心的人。就比如说在第39回中写到的,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抓后,戴宗传假信救他失败,两人将被斩首时,宋江故意大喝“哪个是江州知府?我等好汉,死则死耳,怎肯连累别人!”他看似树起了敢作敢当的形象,但是却是为了后面收拢人心。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是一种对于宋江的盲目听从,就像在他听闻宋江要被斩首时,他就立马去救宋江,而且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救宋江,甚至差点就误伤了他人。而我认为另一个嗜杀的性格,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正义”“替天行道”这样的词有着扭曲的认知,他无差别的攻击嗜杀所有人,在他眼里“正义”便意味着随便肆杀。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大概是为了表示一种讽刺吧,为读者展现了梁山好汉看似“替天行道”实则肆意杀戮的这样很虚伪的一面。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1.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是为兄报仇,目的比较明确,正当,“血溅鸳鸯楼”中是帮人做事,而且在报仇中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同时在报仇中搀杂了强烈的个人愤怒,使杀戮失去节制,可能是因为武松之前被陷害刺配,心中不平导致的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笑道:“院长尊兄,何必见外。量这些银两,何足挂齿,由他去赌输了罢。(宽容大度)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行事武断,不计后果,同时很有政治抱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嗜杀就是因为行事鲁莽,不计后果,所以显得“天真”,他虽然残忍嗜杀,但是这些行为都是光明正大,不加掩饰的,因此很容易被利用。作者想讽刺那些暗中带有功利性算计的人,同时展现梁山好汉性格的多样性,也能丰富内容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