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
预习1:
三类:
1.被敌人杀死
2.自杀而死
3.因自然环境意外而死;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片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这让我很震撼,在绝境中,他们却没有一点对死亡的恐惧,而且看到“宋元之交的历史简表”中,许多壮士的死状惨烈,但都是因国家而死。说实话,他们宁死不屈的意志,我可能真的没有。
预习二:
序中说明了狱中环境的恶劣,凸显了文天祥的精神、意志之坚定,正是这样的意志,促使他写下了《正气歌》,让这意志感染了更多与他相同的人。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柔中带刚的力量感,让我仿佛看到了作者虽状态虚弱,却由内向外地由衷发出了爱国之情和忠诚。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1 被敌人杀死 (1)被捕、杀而死 (2)辱骂敌人而死
2 其他原因死(1)自杀而死 (2)不被接纳,迷失被自然因素影响而死
我认为详尽列举是因为文天祥借此突显出自己经历太多生死关头,经历了许多“痛”的经历,而引出后文对古代名士的致敬表明自己对南宋的衷心,虽有苦,但无悔。
再看到《过零丁洋》,第一眼就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文天祥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可能死去的危险,在囚牢中,他已经不再惧怕死亡,而是坚信着自己的故国,坚信自己但“丹心”能够鼓舞后人,成为印刻在中华民族人们骨子里的精神支柱。 而对于这首诗,我的疑惑是在颈联他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却在尾联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这两种感情难道没有矛盾吗?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正气歌中的“序”描写了文天祥狱中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遭遇的不幸,以及应用孟子之言,交代自己作正气歌之因,以这些前言铺垫,更显“正气”——古代贤人所养之浩然之气的功效,并且借此进一步诉说自己对南宋,对民族的耿耿衷心。“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将视线拉回自己的囚室,却在初读之时就令我有一种历经百年沉淀,浩瀚激荡之感,檐下风声阵阵,古书纷飞,“展书”一阅,承载古人智慧精华的文字纷纷跃出,突显了精神代代传承的力量,并令我联想到《文天祥千秋祭》中描写文天祥挥笔写下正气歌时想象的场景,他致敬前人,泣古时千万为国而死,坚贞不屈的忠士,也向后世表白他对南宋的一片忠心,而“展书读”同样是一个趋于静态的动作,使激荡的情感稍稍平缓,让我更加感到他这种决心的坚定。 -
1、22次"死"的分类
对元军和投降派痛骂: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争曲直
抗元中的危险:挟匕首备不测、被巡船搜捕、城下进退两难
逃亡生存的危险::草行露宿、迷失道几陷死、小舟涉鲸波
朝廷内部的不信任与迫害:真州被逐几彷徨死、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2、详尽列举"死"的原因
以第一视角展现情况危急、用濒死经历证明自己的真心、反复提到"死"却没有死,坚持抗元,突出其信念,强调他的爱国情怀与对朝廷的忠诚。
文末"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让后人读了,为我的志向而悲叹,也点明了。在这句话之后转而说起了自己活下去的意义,我觉得列举“死”的原因也是为了写“活”,进而引出对“义”的思考
3、对两首诗的新理解
《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二句正对应文中的“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决绝,实际上也是在22次濒死后产生的。而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看了《指南录》后感觉这二句有一种在经历濒死后,在重量下的无畏生死的从容。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中“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当时并不止他一个人忧国、为国奋斗,为什么会说是一个人?还有为什么会“不敢”呢?
1、《正气歌》长序的作用
序中"余囚北庭,坐一土室"等句交代了元朝监狱的恶劣环境:"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为后文作"正气"形成强烈反差。
通过列举"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种气(环境依旧恶劣),反衬其"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也是与“正气”形成对比)
2、尾句分析:"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环境恶劣的监狱里仍能"展书读",表现出他从内而外的经历风霜后从容的那种气质,是与前文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笔触不同,结尾有种淡淡的、平静的感觉,再结合,有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力量,也是直面生死的从容
诗中十二位历史人物很多点符合文天祥的个人经历。而特别选取苏武和诸葛亮应该是暗示自己对宋的向他们俩一样的忠诚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他谈到的死可分为因为敌人(北军,寇)的迫害,通缉而死【抵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为巡船所物色,竟使遇哨,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门,质明避哨于竹林中,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先后至,到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
被朝廷各处排挤,不加接待而死【真州逐之门外,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贾家庄几为寻徼所迫,常恐无辜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想要放弃抗争,自尽一死了之【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颈】
意外而死【几从鱼腹死,迷失道,几陷死,以小舟涉鲸波】
这些东西是他逃亡抗争中的一小部分凸显了他抗元历程的艰险,具体罗列22次死亡威胁,可能可以让他人感知其抗元之路的艰难,劝阻他人不要反宋使其心血化为乌有,这些经历也可以证明他对于南宋小朝廷忠贞不二,(打消一些流言?)坚定南宋军民的坑元士气。
《指南录》——过零丁洋里面的大多数是对于他面对朝廷危机存亡之秋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相当于直接得到了结论而省去了过程,对于他的这些苦难只有短短四句话【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指南录》里这些宣言成了22次差点死亡后做出的生命抉择。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题目中的“孤臣”与“朝廷排挤,不加接纳”的经历可以说如出一辙,文天祥他不仅要对抗元军,还要面对己方的遗弃与排斥,“国事不济”的结局,首先元军强大所致,那是不是也有对南宋内部不愿抗争(视频中贾似道将相不和战略幼稚,摄政太皇太后不愿背城而战,宋恭宗投降)的无奈。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这篇序为他的所有古今读者介绍了一下他当时的写作地点(北庭土室)环境(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窄短,污下而幽暗...)解释正气的意思,用监狱里的七气(米气、人气、恶气、秽气、火气、日气、士气、水气)类比了他的敌人和内部的投降者,对于他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内心的摧毁,而以正气自比,比喻了他内心的巨大正气给予他的不可战胜力量。他用古代的贤明的人物模范来借“气”,使他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坚决在巨大的劣势下斗争。我感受到他内心对于天下之己任的使命感,对于正统的坚决奉行。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一直面援军所能遇到的危险
二在各地差点被巡捕抓住
三在路途中所遇到的各种意外危险
通过列举个人在途中遇到的各种危险,来表现文天祥在元的后方抗战的极度危险,以及向南宋政府表示忠诚证明自己忠诚于南宋。
通过阅读«指南录»后序选段我对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当时闻天想对于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了,为后世留下清白的名声。但是在当时南宋被灭亡已经是必然的了而文天祥为什么一定要去想着收复失地呢,尽管不去想投降于元朝,但活着就只是为了光复宋朝吗,甚至以死殉国。
在阅读«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我觉得文天祥有点孤立无援的感觉,比如“六龙杳霭知何处”,有些孤立无援的感觉,以及惟有孤臣雨泪垂,令人感到并没有很多人理解文天祥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用这么长的序来描写自己被囚禁的地方的环境极其恶劣,并以此来衬托他的气节和不屈的意志。结尾两句诗使整首诗从高昂激情变得平静,文天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想象自己正在窗边读书,并用古道照颜色来自比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像当面痛骂元军统帅这种随时有可能会被杀的“直面冲突的死”一类是像被元军追捕、迷路、陷在乱尸中、遭遇巡逻兵等“逃亡途中的死”还有一类就是像在海上遇上风浪这种“环境艰险的死”
我认为文天祥这样详细列举的原因是为了强调自己“苟活”并非贪生,而是为了继续抗元
新的理解:《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单纯的豪言壮语,而是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后的必然选择。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正气歌》前的长序交代了文天祥在狱中恶劣环境,引出“浩然之气”的主题。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让我感受到他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和情感力量。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辱骂元军统帅,直接上去进攻赴死,还有一种是在逃亡的过程中,由于敌方力量强大,有时甚至可以称为是绝境中的被动的死。
我觉得写那么多次死,首先他直面敌人直接辱骂元军统帅2而死是可以表达自己对南宋的忠诚,即便已经被逼入绝境,但是没有放弃抵御,甚至去主动进攻攻下几个地方,而写被别人追杀的死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一种无奈一种无力感,虽然自己一直在忠心耿耿的战斗,但是奈何快要“孤军奋战”了,敌方力量太过强大,或者说我方力量太少,很多人都投降,也是在对统治者说,我已经尽力了一种感觉,也可以侧面更加突出文天祥誓死不屈。在过零丁洋中颈联可以感受到文天祥的一种无力,但是话锋一转尾联又是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正与指南录中,最后一句又什么遗憾呢相互应,写出自己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前面的是写了一些自己的背景,自己的处境表明,这是自己在生死关头所抒发的内心真实情感,也让人身临其境。最后这一句体现了文天祥对于先贤精神的追求,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
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①被敌人威胁,例如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自然风险,例如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迷失道几陷死
③南宋政府方面的,例如真州逐之城门外、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④战争本身的风险,例如出入乱尸中、北与寇往来无日可死
我认为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是为了表明他不屈的决心与对国家的忠诚。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在诗中,文天祥用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来引出 12 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比如写张良 “在秦张良椎”,赞扬了他的勇感与坚持;写苏武 “在汉苏武节”,赞颂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写严颜 “为严将军头”,赞颂了他的刚烈。
序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囚于土牢 “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 的苦难;诗中用“我今囚狱受磨折,固知死所非吾家” 将个人遭遇与古人壮举对照,表明了自己不会投降的决心。 -
反馈
本次讲座结束,我仍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最能代表文天祥精神的一句诗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开始我的原因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道在光明照千古”都提到了想要流芳百世一类的想法,这更多的是为未来而考虑;而“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在当下南宋的危及情形之下坚定的誓言,更符合文天祥当时的处境和气节。后来听了樊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这其实是一种孤注一掷——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提到了22中死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就会死,而且这些死亡都是憋屈的、并没有为国捐躯的那种凛然之气,在这种死的可能性大于生的情况下,不论是文天祥自己还是南宋,都是希望渺茫的。这句诗不仅最符合当下的情形,也是三句诗句中我认为文天祥最有人性的一句——其余二句确实体现出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更多的是以完美英雄的形象激励着后人;而“指南”这一句让我们知道了他也会感觉希望微渺,他也有快要崩溃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他依旧能说出“不肯休”这种强有力的誓言,更足以体现出他的坚强。 -
这次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文天祥,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对文天祥的了解也只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讲座中,老师也讲到了复旦大学的教授说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囚禁的时候自杀呢?” 我想反驳的是,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你用现在的视角来去观望古代,显然是错误的。毕竟现代人提倡不同民族为一家,可在文天祥那个时候,却是认为除汉人以外的都是蛮夷。当时接受的知识不同,理解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用一句话去判定一个人一生做出的决定。
在他的《<指南序>后记》中曾写过他有二十二次“死”,而这些“死”却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敌人的明枪,另一类却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 那时的他或许会想得这么一个问题:我为国家忠心耿耿,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我是否要选择继续下去?但文天祥用他的抉择,给出了我们他的答案,是他要继续。虽然我不理解,但我表示尊重,毕竟要是我的话,肯定会放弃的。
其实对于文天祥来说,他没有必要去坚定不屈的,因为他只要一点头,只要投降,他自己的妻子儿女就能永享富贵终身,可他没有,他不愿。或许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别人带给他的理念,而改变他人生重大的抉择。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一个好的父母很重要,拥有一个好的老师,像江万里一样也一样重要。 -
讲座反馈:
上一次接触文天祥是在初一历史课上。本来专题是“元朝的统治”,写到元朝结束了宋朝多年来政权分立的局面,却又在下文的“人物扫描”部分写到文天祥“宁死不屈,舍身就义”。我凭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对文天祥的印象觉得教材的编写十分矛盾,并且产生了疑惑。
与以往以人物为主线的讲述不同,这次讲座从“宋元之变”的宏大背景切入,瞬间让我对文天祥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老师提到“文天祥小时候,父亲就让他研读北宋的典籍”,我推断出来,可能在文天祥家里,家国观念已经远重于王朝更迭,对宋朝的认同早已融入血脉,他们坚守的不是某个帝王的统治,而是心中认定的“正统”与故土。再联想到南宋时期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我更能理解,文天祥的抗争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为国捐躯”。他的思想里,既有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底色,更有理学“存天理、守气节”的深刻烙印,这些共同铸就了他后来面对强权时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后来讨论到《指南录》后序,文天祥被押送,南宋投降。老师带着我们逐句梳理文中提到的22次“死”,并将其归为三类:一是被元军援兵追拿,二是遭己方误解猜忌,三是目睹国破家亡。我想这22次死里逃生,早已超越了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千疮百孔。可即便如此,他仍在诗中写下“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天地之间,他孑然一身,仿佛押上了所有赌注;满目疮痍的河山,只能寄托于一叶扁舟。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绝境中仍不肯放弃的身影,他的“孤注一掷”,更是为了心中未灭的希望,为了他深爱着的南宋故土与百姓。
做个总结,我们一开始讨论起讲座标题“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否贴切,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想,“南方”于文天祥而言,肯定不是简单的地理方位。那是南宋尚存的疆土,是他曾倾力守护的故土,是他心心念念的百姓,更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与家国情怀的归宿。就像他在诗中写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的心,就像一块永远指向南方的磁针,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那份对家国的忠诚、对气节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
或许我们说有很多人配得上“为国捐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依我看来,文天祥可能远高于他们。我想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天祥的伟大,在于他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正气”——那是一个人对故土最深沉的热爱,对信念最执着的坚守,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民族精神。 -
这次讲座讲了文天祥这个人以及蒙古是怎样一步步把南宋给打下来的。首先上来一个问题,就在我意料之外,在整个世界的角度,或者说外国人看来元朝统一,难道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举措吗?其实不然,但是我做一个中国人,我会觉得这件事情难道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吗。然后讲到南宋虽然在大家眼中是一个很脆弱的朝代,但毕竟也与蒙古对峙了45年,樊老师问我们这原因何在听完这整一堂讲座,我感觉应该是因为南宋有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吧。了解到文天祥父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受朱熹的理学思想的熏陶,这些家庭带给他的东西对他以后做出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包括他的老师欧阳守道,文天祥也一直对他十分的尊敬。这些无不都为他以后的那些宁死不屈忠贞报国奠定了基础。担任丞相时,他将国军与自己的父母并称见其忠心。最终虽然自己的国家还是灭亡了,但是他也实现了儒所谓的道,坚守了自己的那份初心。
-
文天祥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就是民族气节的化身。而今天我们顺着宋元之交的时间线,以文天祥个人为主体,分析他在各种情景下的选择,让我加深了对他的认识。
首先讲到的是大家对于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印象。樊老师列举了一个惊人的数据:蒙古帝国只用了八年就把亚洲的十几个国家统一了,而南宋还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在这样的时代,文天祥出生了。他天赋异禀,18岁乡试第一,又在20岁入白鹭洲书院,这是一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地方。白鹭洲书院的思想以南宋理学为基础,“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的理念,培养了文天祥对于儒家道的追求。
后面的讲座也给我普及了一些知识。南宋的灭亡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度宗的昏庸、贾似道的公田法、对金、元的战略错误都是重要原因。文天祥总是想改变这些,却没有帮上大忙。
文天祥并非只有民族气节,丹心一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他探讨了生死,还有他一生的、对生命的践行。 -
为什么我要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小学就知道这句话了,和其他三四名句一起放在一个单元末尾,标注(作者)和(背诵),后者来自语文老师。我完全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姓文的人在打仗打输了后写的话,而这样的诗句就会有“荡气回肠”“震人心弦”的评价。这句诗非常好记,下一次默写测试我就写出来了,但小学毕业后便几乎再未见过。历史书那一角在我无聊乱翻时便已扫过,唯一的收获是知道这个人是南宋将领,而不是明朝末的。
并未再用过记忆库中的这句话,但是“死”这个概念缓缓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思考空间。死是什么?或者说,死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我至今没有得出,我翻过H.P.洛夫克拉夫特的全套克苏鲁神话,刘慈欣的《朝闻道》,未知的绝望会瞬间抹杀普通人,但普通人也会为了性命,生存,宇宙中终极问题的答案而把生命作为筹码,把情绪调至人体极限,用最疯狂的一面对抗疯狂。有的人付出了性命,得偿所愿;有的人活了下来,甚至“杀死”了所谓古神,即伟大而陌生的自然,也得偿所愿。然而,我从中并未感到死意味着为了最珍贵的物品付出一切,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十分自私,也过于冒险。我去找战锤40k,文明6,环世界,战壕十字军,所有的文明存亡类作品似乎都在透露死是为了文明延续,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火焰,与其他千万道同样弱小的光芒推动帝国继续前进。即使他行将就木,即使他终将灭亡,人依旧会毫不畏惧——好吧,是畏惧的,但依然继续向前,高呼为了某某的称号耗干生命。都说叫人去泰拉一个个都很积极,真去了又不乐意,我同理,也不愿意。在“高贵的”死亡面前我又变得自私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死不给自己争光。我朋友向我表达过类似的畏惧,ta担心自己的死亡来得太慢,让ta还要经受晚年身体衰弱之痛,又偶尔崩溃于恐惧死亡降临太快,生怕于回家路上被车创了,抑或是坐地铁时突然失控等小概率事件。我室友同样询问类似的问题,他担心在人生结束时还没有尽兴,甚至还没有开始“享乐”。对于朋友,我没有想好说辞,因为我同样害怕在第二天起来时,传来的是在乎之人被祸乱缠身的消息,甚至时常加剧至十数分钟未回消息便担心是不是出事了,例如是不是有一辆平地起飞的车突然从大马路撞进百米外二三层楼高的房间,把ta抵在墙上。对于室友,我和另一个室友是这样回答他的:那你就可以享受有限的时间,比如现在,让自己能够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例如be honest with your gf.无论如何,我找不到对于“死”这一概念的解释,于是乎无法面对,几近崩溃地逃避这个话题,却又四处打探他人态度,意图东施效颦一次来把头埋进沙堆。
然而,文天祥的经历令我震撼。22次提到死,约18次无限接近死亡。小说可能会讲究顺序,把十八次死亡经历分个1800章缓缓写出,但现实不会。有人嘲笑他愚忠,看不清现实,而事实并非如此。自古只有臣为君死,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时有人出生便笼罩于战争阴影?何时有皇帝亲自为人题诗?何时有理家大儒亲自为人辩经?不清现实不懂变通?那“他抢前数步,挡住赵显,然后南向而跪,口呼‘臣文天祥参见圣驾’,随即放声痛哭”作何解释?他为何不自杀?22个死中怎得没有自杀未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如此迷茫,混乱,忠君殉国与起身奋战的结局是一样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无法知道这22次死后是否还有危机,他不知道经历了直接面对元军的死亡风险,逃亡过程中的意外风险,被南宋朝廷误解或迫害的风险,战争环境的普遍风险后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极端荒谬的死法,却最终得出对于死亡的终极结论:我接受死亡,我将殉道,不忧虑死亡。他从担忧家国,担忧死亡中抽身,转而思索如何传达更为重要的信息,即希望尚存的信念,与圣贤并肩的骄傲,心存浩然的重要等等。他对于死亡的阐释我并不完全接受,但他做到了我渴望达成的,即不再将死亡看作威胁,转而思考价值更宏大的终极问题。他从22次死中领悟,从一心报国却无力为之的无奈转至决定殉道,清晰留下信息的从容,若这还不令人敬佩,何过之有?
我仍旧在寻找自己对于死这一概念的答案,但文天祥的真实事迹振聋发聩。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重量,久久不能平静。我达不到他的高度,完不成他的想法,理清不了他的忠诚,但终于理解了他为何千古。
读书小组:我的角度略有不同,注重于皇帝的身不由己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但也认为王昭君是有“身不由己”的原因下嫁。小组分析的作者炫技,不满的个人因素的确从未考虑到,十分新奇甚至震惊,之前只认为顶多是对于统治阶级懦弱的不满。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两篇作品的女性都十分完整,跳脱传统社会女子的定义,主动为君王赴死以平定天下,舍小身而取大义,完美至于死后仍被君王惦记,何尝不是一种最高成就。关于我们到底在悲伤什么这一问题,我现在认为悲伤的因素还包括对于如此通情达理完美人物,可以说英雄,的献身的不舍。 -
不指南方不肯休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今天的讲坛,我们一起谈论这个“冷门”的英雄。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冷门”,想必令我痛惜了,我了解文天祥这人,其实出自一篇文言文,也是讲述他被捕后,面对他国大臣的诱导甚至逼迫,他任然忠心报国的精神,以及文言文中提及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才知晓文天祥。
本来对文天祥有着“刻板印象”,那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成预习作业后我感觉“不指南方不肯休”更加符合文天祥的人格。今天的讲坛讲到南宋是如何灭亡的,蒙古军是如何灭掉南宋的。说实话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原来蒙古军曾经这么厉害,对南宋的了解也甚至可以说是止于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诗篇和人生经历。看透了南宋和文天祥,我稍微有点幻视抗日时期的中国。我企图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共鸣文天祥。其实南宋是一个脆弱的时期,它与蒙古对峙了足足45年,然而其他国家在8年之内全部被灭了。我可以说南宋又脆弱又坚强的“活着”,而它的脊梁便是文天祥,是像文天祥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充满了“战争”,但我看到的不仅只是战争对于他的国家,对于他个人的摧残,也看到了在危急时刻他忠心报国的精神。他也不能说是完全诠释了“以身殉国”吧,我感觉他更偏向于将自己的一生时间花在为祖国贡献上,也有点类似于中国现代历史里的一个个伟人了。令我没有想到甚至有点难绷的是他竟然也自杀过,只不过没有成功。这一行为让我感觉特别具有历史感染力,也将他的整个人物形象立体化了,这种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心态和行为让我感觉充满了震撼。在他“活着”的时候是“不指南方不肯休”,将死之时便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活着的时候,这颗心如同一个指南针,永远指向祖国的方向,即使死了,也不改变。这个被赐死的文天祥,他的丹心真的在照耀着汉青。
这是独属于文天祥的正气,也是属于所有战士,忠臣的伟大的榜样。这种精神就似曾相识一百年前的中国,一批又一批的人站出来,个个都像文天祥一样,拥有如此的忠心,爱国的精神。原来文天祥没有死,而是化作更多的“文天祥”。
我非常敬佩他,如果可以,我希望成为向他一样的人。 -
讲座反馈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文天祥会想起江万里和他一起读书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一二七九年二月六日崖山海战,文天祥被元军扣押于海上小舟,目睹陆秀夫带着赵昺投海,南宋十万军民随即自尽;到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在柴市口受刑。整整四年的时间,文天祥是历时一百五十二年的南宋最后的遗民……在讲座之前,我对文天祥的认识仅有二,其一,是《过零丁洋》,其二,是宁死不降,死前朝南面再拜。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文天祥曾出使元营,二十二次几近死去;不知道他在狱中被囚三年,恶气不侵,心中尚有浩然正气;不知道他亲眼目睹了崖山海战战败,海上流尸漂血,心中的“南方”在顷刻间覆灭……
文天祥在被俘的五年之中,对生死的思考,比我想的更多。文天祥绝对不是一念之下选择为国殉道的,他不像古往今来的那些志士,兵败被俘后满腔热血、为国献身,在临刑前仰天长啸,名流千古。《指南录》当中提到的二十二次死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他的“死”会来自敌人的迫害、自身的走投无路、恶劣环境中的意外,甚至是南宋军民的误解。假若他真的对死毫不在意,随时可以将性命奉上,又何必一笔一划的写下与死亡擦肩而过后的余幸呢?文天祥在文章之中还多次提到了“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义;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为义,以此可以看出文天祥在那时的追求——“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里照千古”中的道义。在痛苦的追寻之中,我还听见了他对天地,对生死,对命运的叩问……但天地无言,独留他一人。此外,还有文天祥身处狱中时所作的《正气歌》。他为这首歌写了很长的小序,讲述狱中恶气滋生,人多死去或患病,但自己“幸而无恙”,其原因恰在于心中的正气。在这首《正气歌》当中,我没有感受到像《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两首诗之中的悲壮,那种身在绝境之中的悲鸣,取而代之的是那种自洽和光明——这种源自于千古圣贤们的精神力量在文天祥此生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带给了他新的生命。假如说在《指南录》中尚可见文天祥心中的矛盾与复杂之感,那《正气歌》之中则的的确确有一股“气”在文字间毫无阻隔的流淌,他真正抵达了“合一”的境界,得道,然后欣然殉道。他追寻到了道义,完成了道义,仁德之大开始在他身上彰显。
在生命的尽头,他已然对青史留名与否、后世祭奠与否全然不在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超脱了个人。他在死前所看见的,不再是“丹心照汗青”,而是“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是“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儒学之根本。“东风吹草日高眠,试把平生细问天”,这一次,上天看见他了,回答他了。
-
10.18讲座反馈
在我印象中,面对外族的持续侵扰,南宋的整体应对始终带着一味退让的软弱姿态,照其繁盛璀璨的文化与文明,无疑是一种深切的悲哀。随着屏幕上时间线的亮起,见1234年至1240年的八年间,完成统一的蒙古帝国横扫四方,将南宋之外的诸国尽数覆灭———其中不乏金、辽等长期侵扰南宋边境、令其头疼不已的游牧政权,可见蒙古帝国实力的强悍壮大。而在如此孤立的局面里,南宋竟在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致力于与金交战的情况下又撑下了三十七年,看着地图上的版图,足见整个蒙古帝国的压迫感,老师说,南宋必定拥有着与之抗衡的实力,是啊,它积淀多年的历史经验与治理智慧,是自身存续壮大的根基;前朝留存的充裕资源、金银储备与贤才志士,是抵御外敌、展露锋芒的利刃;而其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则是凝聚军民、共抗强敌的精神支柱。可就是因为明明有能战的资本,却盲目退让,帝家及掌权者的保守软弱使忠贤之士竟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复,我想,这偏偏为南宋的命运更蒙上了一层悲惘。
再观文天祥,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年南宋朝廷国库空虚,孤立无援,不久前“丁家州之战”南宋最有力的军队将叛兵离,全军覆没,文天祥变卖家产,募集三十万兵马前往支援,这一去,足见文天祥报效南宋毅然决然的坚定。倘若忽必烈不像后来那样疯狂热情地招降他呢?他已无可退路,唯有,孤注一掷。孤注一掷啊,老师强调着这个词语时,实在令我心颤。南宋当时只剩几个城了?敬重的皇帝如此年幼,痛恨的敌人却比想象中强大坚固一万倍,更无助的是,自己竟还被己方将领怀疑,草根露宿几个月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李庭芝放进城门。他为什么没有自杀?因为他对故国还留有那一丝希望。他这分明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痛苦的道路,前有敌人的“明抢”,后有己方的“误解”,难道不是精神上最痛苦的折磨?除了我们一致认同的危机与冤屈,我觉得也许还有一个因素也在困扰着他——迷茫。坚信着南宋一定有重振的希望,但是,一眼望去,哪里能看得见南宋的未来?他是不是也有过自己抉择的怀疑?意志动摇的将臣已经纷纷叛降,忠贞不渝的遗贤大多都已殉国,他所坚持的、他所期待的是否是一片虚渺?但当他看到不断流亡的小朝廷,他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即使他们不像战国的蔺相如一样胸怀宽广,多次拒他于门外,却与他有着同样扶宋的决心,张世杰、陆秀夫的奋勇抵抗和坚守,让他看到了南宋那闪烁的微弱的光,可能这也是文天祥始终坚定信念的,除学生时期老师教诲、自身信念之外一个因素吧。
写完这些文字后,会到笔记最上方三句诗的选择,我感觉我现在的心情更让我坚定我最喜欢第二联的选择了。“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传千古”的诗句一出,更令我感到心潮澎湃,悲壮阔辽,他的铁骨铮铮,他的坚定不移,他的坦然…我认为这节讲座于我而言感触最深,若不知道南宋孤立无援的局势,若不知道文天祥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选择生的痛苦,若不知道他在狱里承受的潮湿恶臭,怎么能感受到他的忠贞不屈,他的坦荡坚韧,他的家国情怀,他精神的可贵?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探究了《长生殿》和《汉宫秋》两篇悲剧故事。唐明皇与汉元帝同样“痛失所爱”时谁更为“无奈”的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依据于故事本身的问题到时代更广阔的意义,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将眼光引向更广更远的范围。从女性在那个时代下普遍走向消亡的的悲剧,我们开始思考,爱情和政治冲突吗?最初我脑海里蹦出的答案是不一定,我总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总能两全,但当老师把它放到现代社会,离我们生活更近的范围内“个人情爱”和“公共责任”,我又觉得肯定是冲突的了。但其实后来再回想,这其实是一个很难难界定的问题,因为“爱情”在我们讨论的时候都是拿双方都真心认为对方对自己好来判定的,那就和个人想法有关了,倘使爱人和自己像“连为一体”(表述可能有些奇怪?)一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同一目标(好的政治、社会目标)而奋斗,那么他们一定是不冲突的,反而为世人所称赞,但是这很难达成,就像最后我们院长表达的,公众人物的观点总是会有各种解读,如今舆论风波如此利害,不乏有人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解读出不属于这个人行为的本身意图的意思,所以万事总不一定能两全,我想,我们只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就好了,其余人怎么解读,没有人可以真正左右。 -
在这次讲座开始前,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是:文天祥有没有辛弃疾那样的军事见解和带兵实力?(仔细想想感觉有点不严肃)
而当我们立足于宋元之交的时代大背景下,看到ppt上的年份从公元1234年开始滚动到1279年,看到视频中简单的几根箭头划过后疆域染上“元”的颜色……才发现这个问题好像根本就不重要了。或许纵然文天祥是千古军事奇才又如何?好比李煜面对其父留下的危巢——财政赤字,政治腐败,军民无力……守国十五年已然成为奇迹了。所以,哪怕文天祥对元反复强调“若自己为宰相,不会有今天惨败”,我却仍认为他做不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独柱擎天力弗支,所有的除了他以外的一切,几乎均和文天祥是相反的。
课后我和陈秋吟聊文天祥,我们都说自己没有理解他(实则我都不知道哪里没理解,只觉得没看透,只觉得他作为人,太纯粹),没有理解生死,但至少我们都理解了他为何千古。在《指南录》后序中写到的22次死——骂逆贼而死,为物色而死,自刭而死,邂逅死,彷徨死……就像姜子麒提到的,文天祥特别之处在于《过零丁洋》中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在哲学的背景下的。一切像最直接的、爆烈的抒情,让我终于能够透过漫天飞舞的“舍生取义”、“为国尽忠”的大字,窥见他身为人的一角……也曾彷徨,也曾惧怕无辜之死,也永远渴望着生,但当下只有死,故而选择殉道的、光明的死。故而,在狱中,在恶浊七气交杂之时,他终于感到自己的正气磅礴,“以一乱七,吾何患焉!”他终于蓦然回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又成了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在上书直谏、痛斥奸佞,又在出生入死,慷慨悲歌……他永远都在“事先生、事国如执经”,岂止十二位先贤在他身吗?自然还有江万里的“君其勉之”,有宋理宗的赠诗,有父亲的《义田记》……一切汇聚成他的道。
蜀汉灭亡以姜维之死而记,正如南宋覆灭,不在崖山,而在柴市,在文天祥仁至义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