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
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
汉宫秋:元帝实在无计可施,而此事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群臣又无良策退敌,元帝只好将昭君宣上殿,把实情告诉他,昭君知道如果能有别的办法,元帝也不会出此下策,他便上前启奏道,妾身蒙受陛下的厚恩,无以为报,只要能平息战乱,使国家太平,臣妾愿意去番外和潘,只是与陛下的情谊,臣妾实在难以抛舍。王昭君对于汉朝的留念以及为了国家而不得不献身的悲伤,和皇帝无力回天的感伤和愤怒
长生殿:杨贵妃实在不想死,她不想抛下皇上,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孤苦缠身,可是他不死,皇上就有可能会死,大唐的江山社稷也会被说臣毁在他手里,他不想承担这样的罪名,于是又再三请求一死。玄宗无奈掩面而泣,江山,美人他都不想舍弃,如果硬让他选择,他宁愿只要玉环,不要江山,可那样会落下千古骂名,也对不起列祖列宗。杨贵妃对于唐玄宗的深爱却又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唐玄宗身不由己被逼无奈的悲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是唐明皇,他亲手杀死自己深爱的女人,在当时国破家亡的时候,要么是唐明皇死要么是杨贵妃死。而在汉宫秋中,如果昭君不出塞就是大汉和匈奴进行战争,有两种以上的选择,但唐明皇只有一种选择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在为了国家和人民不受战争的摧残于是同意和匈奴的单于和亲,在路上投江自尽
杨玉环在安禄山反叛国破家亡的时刻,为了不让唐玄宗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甘愿自杀来替唐玄宗背负骂名。
我想我们在哀悼的是他们为国家而献身的勇气和他们凄美而又不圆满的结局 -
一、选取片段并做分析
在《埋玉》选段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词句是“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百年离别在须臾”杨玉环曾与唐玄宗共度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迫自尽。从“长生殿”的誓言到“马嵬坡”的诀别,尽是对历史与命运无常的悲叹。
“一代红颜为君尽”中,她以自尽换取军队安定。这句话中充满对唐明皇的爱与恨。
在《汉宫秋》选段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词句是“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突显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与无力。
“美人图”是汉元帝唯一的精神寄托,他这种的“供养”行为,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逃避:他无法留住爱人,只能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自我安慰。
二、帝王无奈程度的比较
汉元帝:"目送昭君出塞"时后悔不已,但不好失信于匈奴。但他当时我认为还是有反抗的余地的,但是他没做,最后也只是杀了毛延寿以此泄愤。
唐明皇:从要共度一生到最终"将杨贵妃赐死"以保全权力。需在军队哗变与爱人之间二选一,比起汉元帝的处境我觉得唐明皇更加无奈一点
三、女性悲剧内核
结局概括:
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最终在匈奴自杀
杨玉环:被缢死于军中哗变,死后被神化为蓬莱仙女
哀悼对象的本质:
我觉得这其中哀悼的是对封建王朝制度暴力:王昭君的和亲悲剧揭露了封建王朝将女性化为外交工具;杨玉环的死亡暴露封建社会对个体情感的碾压。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有一种凄凉的氛围,悲壮的鼓声既表达汉元帝的悲伤,也是国家虚弱这种悲剧。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杨玉环知道自己别无他法,是一种壮烈决绝的赴死。但同时又哀伤命运多变。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唐明皇。因为我觉得唐明皇面临的真的是国破家亡的时候,但汉元帝尚可以一战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王昭君在前往和亲路上投河自尽。杨玉环被一条白绫赐死。哀悼主人公面对不可抗的命运所作出的选择及其中表露的品格。哀悼美好的幻灭和悲剧本身。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在《汉宫秋》选段中,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词是“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这句词表明了汉元帝对于昭君即将远去匈奴的悲伤与绝望,况且苏武还是在边塞待了十九年才回到中原。可人生在世,又能有几个十九年呢?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汉元帝发现王昭君的时间还不长,他与王昭君刚刚步入所谓的“热恋期”,王昭君就要远去匈奴成为别人的夫人了;而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在自杀之前都是独属于他一人的。所以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
杨玉环被赐自尽,王昭君跳河自杀。在阅读这种悲剧故事时,我们哀悼的是主人公无法扭转的命运,是主人公无法实现的愿望。 -
第二次读书小组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返咸阳那一句
长生殿:宁可国破家亡,绝不肯抛舍你。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更无奈吧,他听到消息后骂了很多人,对昭君依依不舍。唐明皇知道贵妃肯定要死,没办法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昭君不想嫁到匈奴哪里,自杀了,玉环为了保住她自己和皇上的名自杀了。我们在哀悼主人公面对困难的无力 -
预习问题1:长生殿:“[生顿足哭介]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作哽咽、掩面哭下][旦朝上拜介]万岁![作哭倒介][丑向内介]众军听着,万岁爷已有旨,赐杨娘娘自尽了。[众内呼介]万岁,万岁,万万岁![丑扶旦起介]娘娘,请到后边去。[抚旦行介][旦哭介]”
这里的唐玄宗和大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认为最悲的地方,表达唐玄宗的无奈,悲痛。
汉宫秋:“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泪,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这里汉元帝拒绝王昭君给自己的衣服,他怕自己想起王昭君更加痛苦。也是表现汉元帝的不舍。
预习问题2:我认为汉元帝更“无奈”。一开始我觉得是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必定要死的,但是王昭君不是,只是离开汉元帝了。但是后来细读发现杨贵妃是在唐玄宗掩面之际自杀的,说明他没有去拦住杨贵妃,而且对于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只是草草地掩埋,而汉元帝得知要用王昭君与单于和亲后,就立马去骂了所有大臣并让他们帮自己想想办法,最后分别时汉元帝直到看不见王昭君才离开。
预习问题3:杨贵妃大臣被认为是使国家混乱的根本原因,最终自杀,虽然死后还是和唐玄宗团聚。对于我来说我哀悼的是杨贵妃为唐玄宗为国家自杀的惋惜,两位彼此相爱的夫妻的分离,最后就是皇帝不认真治理国家导致的悲剧。王昭君在与单于和亲的路上投河自尽。对我来说哀悼的是肯定有夫妻分离的惋惜,还有就是一位平凡女子因对国家热爱宁愿死去也不嫁给单于,最后也和上一篇一样昏庸的皇帝。 -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她们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最终因为他人的过错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但若说真真正正是完全的“无辜”的吗?她们一点也不知道皇帝与她们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或许也不是吧。但就算她们有预感,又能如何呢?不论她们是全然矇昧的,还是有所觉察,都无法改变时代与权力的倾轧。 -
读书小组反馈
昨天,在讲述王昭君与杨玉环的故事的时候,沈阳学姐提到,这些写戏剧的文人之所以要更改历史原貌、丰富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因为他们在以故事当中的这些女性自比。马致远仕途失意,路途坎坷、洪升在写《长生殿》期间三易其稿……两个人起先都是不被皇帝在意的、可有可无的人。所以,他们才会去幻想有一日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宠、能够像妃子一样日日常伴君侧。《汉宫秋》一剧中,王昭君只是借了古代王昭君的名字和嫁给单于的结局,她实际上的命运被作者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更改,变成了一个忠君爱国、体谅帝王、以死报国的形象(我尝试将王昭君看作是一个古代男子,实在是很契合,毛延寿和王昭君的冲突亦可以看作是古代才子学富五车,应当高中状元,却因为奸臣当道,才子不肯依附淫威,而籍籍无名;王昭君在最后跳河自尽亦可以看作忠臣在被蛮族掳走之后不愿受到欺辱,以死表明衷心)。无论是王昭君还是杨玉环,都以一个臣子的形象被呈现在故事之中。
叶嘉莹老师也曾谈到过这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他写这种被抛弃的怨女思妇的情怀,其中果然是有一种托喻的。为什么中国的文人用美人有这么多的托喻?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美人之美的本身,就引起了美好的联想。美人本身的美,就可以象喻很多品德资质的美好,它本身就有这种象喻性。除此以外这些诗人文人喜欢用女子来作托喻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不是常常讲古代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吗?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你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之中,在夫妇男女的关系之中,女子是处于卑贱的弱者的地位的,女子是属于不能够有独立自主的地位的,女子是任凭男子选择、也任凭丢弃的,女子终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以为要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才能够完成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男女之间的关系上,男子是大丈夫,他可以选择,他可以丢弃,一切都由他作主张。可是当他从夫妻的关系换到君臣的关系,当他作为一个臣子的时候,他就站在臣妾的地位了,他就落在那个女子的地位上去了。他的被选择、被贬逐,也任凭君主的取舍。男子在仕宦的仕途之中,他的幸与不幸、遇与不遇,他的一切的这种情况,就与女子被男子的选择和丢弃而不能自作主张有一样的感情、心理的状态,所以后来的诗人文人,就常常喜欢用怨女、思妇的感情,来表达羁臣逐客的悲哀。这种感慨,这是造成词有比兴之意的另外的因素。
在阅读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无论是这些爱情故事还是那些闺怨诗,都是男性笔下的女性故事,然而,女性自己所写的诗词文章却不是这样——蔡文姬的《悲愤诗》、李清照的《渔家傲》、《如梦令》都已经不再仅限于男女情爱的叙事,而是深埋着历史沧桑变化之中的血与泪。再次回到杨玉环与王昭君的故事,两个作者兴许是想要将自比作帝王之爱,但也在巧合之下赋予了这两位女性“自由”,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反而是帝王在故事之中扮演了无力、无能的一方。
这次读书小组又一次打破了我对“古代爱情故事常常落入俗套”的印象,上一次讲到喜剧故事原文和后人编撰版的巨大差异时也是这样,古人的思想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封建、落后,许多故事背后反而有值得我们深究的写作原因和有趣的历史现象。 -
读书小组:我的角度略有不同,注重于皇帝的身不由己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但也认为王昭君是有“身不由己”的原因下嫁。小组分析的作者炫技,不满的个人因素的确从未考虑到,十分新奇甚至震惊,之前只认为顶多是对于统治阶级懦弱的不满。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两篇作品的女性都十分完整,跳脱传统社会女子的定义,主动为君王赴死以平定天下,舍小身而取大义,完美至于死后仍被君王惦记,何尝不是一种最高成就。关于我们到底在悲伤什么这一问题,我现在认为悲伤的因素还包括对于如此通情达理完美人物——可以说英雄——的献身的不舍。至于作者,二位的经历都堪称戏剧,但也是身处的环境才能让他们写出如此独特作品
-
读书小组反馈
在讨论中我们聊到唱段会比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直观。
1,唐玄宗和汉元帝两位皇帝面对爱人的离去,谁更无奈?
我们提到:1,唐玄宗:他在情绪与精神共鸣和杨贵妃很强【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的时间也比汉元帝
与王昭君更长】。
2,汉元帝:他是在匈奴即将攻打我朝时,被逼无奈,才与爱妃王昭君分离。
但我认为一个人对爱人的情感是无法从文书字画上表现得透彻的,更别说还要拿双方来比较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无奈,以现有的史料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
2,在两片悲剧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时女性在面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的政治压迫中的无力与无奈,悲哀。所以这两篇悲剧我们身为它们既是爱情悲剧,也是政治悲剧,杨玉环被士兵对父亲杨国忠和皇上愤怒迁怒到她身上,被逼自杀。而杨玉环则是面对匈奴的威胁和逼迫和如果不去将可能被夫千古骂名的风险,无奈出嫁。
两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当时王朝的腐败,女性的无力,外来的逼迫的无奈与悲哀 -
读书反馈:
这次的读书小组讨论给我的收获很多,可以说是震撼到我了。我们一直以刻板的视角看待古代爱情悲剧故事,女主一定是无法掌握住命运。但回过头来看这两篇文章:《汉宫秋》的王昭君主动请缨出塞,《长生殿》的杨玉环自愿以死平息哗变。沈老师还说起了吕雉和武则天、太平公主,提醒我们 她们不是被迫成为换取国家太平的工具,而是可以抉择的人。
在文中,可以发现女主角们的语句都不太像是妃子说的:(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世事危急,忘赐自尽,已定军心……妾虽死犹生……残生愿甘罢!”,更像是一位臣子会说的话。她们坚定的愿以身换国家太平,倒衬得皇帝的无能,显得皇帝才是被大臣掌控的棋子。
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有把自己映射到作品中:杨玉环和王昭君就是失意的自己的心之所想。他愿意为国献身。
这里沈老师还提到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一般都是臣为君死,而文中君为臣死,不觉得是很浪漫的吗?
沈老师很多对悲喜剧的解读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还可以这样思考啊。 -
这次读书小组的文章是《汉宫秋》和《长生殿》。
沈阳学姐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剧作家总是喜欢自比为与皇帝关系很近的女人,同时把自己的“忠君”思想强加于这些女性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些失意的文人依然期待着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寄希望于与皇帝最亲密的妃子。
另外,沈阳学姐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长生殿》中,唐玄宗与杨贵妃最终在天上相会,这是一个圆满结局。那为什么这部剧仍被归结为悲剧?这其实也是我在阅读《长生殿》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杨玉环之死”这一悲剧已成既定事实,同时“天上相会”的结局过于飘渺玄幻,无法因此称之为喜而忽略前文的悲。把这个问题扔给豆包后它还给出了一种解释,大致意思是“爱情与政治注定无法平衡的悲剧底色”。这个点我在很多同学的预习作业中也有看到,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话题。 -
昨天我们读书小组讨论了《汉宫秋》和《长生殿》,沈阳学姐的观点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发现,马致远和洪升在写王昭君、杨贵妃的时候,好像把自己的境遇放进了故事里。就像马致远仕途不顺,他笔下的王昭君就成了有才华却不被重视,最后以死明志的形象;洪升写《长生殿》三易其稿,杨贵妃的故事里也藏着他对被赏识的渴望。这让我明白,原来古人写故事不只是讲历史,还在借人物表达自己的心情。
而且学姐说评价故事要回到文本本身,这让我注意到王昭君和杨贵妃不是完全被动的。在《汉宫秋》里王昭君选择跳河,《长生殿》里杨贵妃的命运也有自己的选择,她们不是只被时代推着走,帝王反而显得无力。这和我以前以为古代女子只能任人摆布的想法不一样。
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不能用“封建落后”来简单定义古人的故事。就像这些写女性的作品,背后有文人的寄托,有女性自己的选择,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
作者在改写故事时无可厚非地投射自己的情感,洪昇和马致远都未得到皇帝赏识,但是他们笔下的杨玉环与王昭君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这点真的很有意思,再往深处延伸一下我们发现两位女主角不再是人们常认为的弱势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相反,她们是很有主体性的。王昭君和杨玉环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是甘愿赴死的。此时的她们,更像臣子的象征,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从这个角度思考,《长生殿》的结尾就更添一丝君臣的情怀。无论是汉元帝还是唐玄宗,都深深地思念着他们的爱人,帝王永远铭记着臣子,这对臣来说想必是最高的褒奖与最浪漫的幻想。
(突然联想曹植的《洛神赋》可以理解成是写给曹丕的,可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