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武松的两次杀人,性质完全不同。第一次杀西门庆,是为了给哥哥报仇。他一开始是想走正规法律程序的,但官府被西门庆买通了,告状失败,这才被迫自己动手。整个过程目标明确,只杀仇人,事后还主动去自首。这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受害者的无奈之举
而第二次在鸳鸯楼,武松已经对法律和社会彻底失望。他中了圈套后满腔怒火,所以从报仇变成了泄愤,见人就杀,连无辜的丫鬟和马夫都不放过。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一,他特别会收买人心。 比如他第一次见李逵,李逵正好缺钱,宋江二话不说就掏出十两银子给他。这一下就让李逵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了。这说明宋江非常懂得用小恩小惠来拉拢人。第二,他骨子里有野心。 他在浔阳楼喝醉后写的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他觉得自己很有本事,甚至看不起唐朝的造反头子黄巢,也就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个“及时雨”好大哥,内心是有政治野心的。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觉得或许我们眼里的嗜杀残忍在李逵的眼中是他觉得问题的方式。因为他天真烂漫的性格,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看那个人不顺眼的解决方式就是打他一顿,又因为其勇猛无比所以造成的结果就较为严重,也没有人会管他,就让我们看起来他残忍。我认为作者把可能把李逵看作一个命令的较理想的执行者。因为他的天真,导致其对宋江较为听话,所以宋江的命令在他身上可以得到完美地执行,辅助宋江聚集梁山好汉。这样的工具属性是我认为作者创造他的原因。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是为兄报仇,目标明确,只杀西门庆和潘金莲,且事先报官,依法无果后才自行复仇。杀人后主动投案,表现了他强烈的目的性和对法律的尊重。“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是因为被陷害而产生的报复,不仅杀了主谋张都监、蒋门神,还牵连了众多无辜的丫鬟、仆役。手段残忍,甚至墙上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表现出的是对于法律的蔑视。武松虽然手段残忍,但也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律的无用。武松的行为是一个人在乱世中被黑暗社会压迫到极致最终打破个人的价值观而做出的看似出格的事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38回写宋江初见李逵便慷慨赠银:“李逵接过银子,便道:‘却生受哥哥!’” 宋江对底层好汉从不吝啬,仗义疏财。
第39回浔阳楼题反诗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表面谦逊的宋江,内心却有不甘平凡的抱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在于毫无机心,对宋江忠诚到盲目,如第38回为让宋江吃鲜鱼,竟与渔夫厮打;但他的“残忍”亦骇人,如江州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不分官兵百姓。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把兵器。这种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于社会的影响基本取决于他认定的人。塑造这样一个人可能一是为了体现宋江的领袖气质,还有可能就是反映了当时道德体系已经崩塌。 -
@狄鹏 在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中说: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一个是比较私人的恩怨,另一个是对于不公的反抗。当然这两处杀人都说不上是合理的。尤其是鸳鸯楼杀了很多无辜的人。我但是我感觉涉及如此多普通小吏也像是作者对于官宦体系论亲疏打点的不满。武松像是一个“惩罚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如宋江遇到宋玉连,说“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将息女儿”这是一种仗义疏财的特质,但是相比于有些好汉的行为,并不暴力。再比如李逵问是不是黑宋江,和“吃了些鲜鱼,无苦甚伤,只是坏了肚腹”这个就是在写宋江平凡的一面,他没有过人的相貌和体魄,武艺不凡但比不过李逵武松这样的人。他更像是一个会与人相处的智者,一个圆滑的市民,但是内心的道德感仍然存在。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这本身就是很具有戏剧的角色。因为好汉能简单归为正面角色,更别说是那种完美的角色。这就像是“嗔”“痴”的化身,是人缺点的放大化 -
反馈
以前一直觉得武松是除了孙悟空之外小说里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偶像,毕竟他打虎的事件太有名了,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但今天由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上升到人性善恶与大环境的关系,我才感觉武松似乎和水浒传的其他人物一样也拥有着复杂的性格,由此也不免看出施耐庵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功底有多强。以武松打虎的事情为例,他因这件事被尊为英雄是因为达到了“为民除害”的目的——但循其本来看,武松当时只是喝醉了一阵醉意上来才会去打虎,如果不是在醉醺醺的状态下他也不会如此莽撞,他打虎本身不抱着“为民除害”的目的,他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那么,从他打虎不是为了逞英雄、也不是为民除害这一点来看,这件事似乎也不能将他定义为“善”,这更多的是一种中立。(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武松确实武艺高强而且英勇无畏,我只是从武松打虎的动机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
这次我们对武松的两场复仇事件和宋江与李逵诸多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讨论,武松第一次的复仇是理智的,他首先想到的是报官而不是杀人,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他对官府还是有一定信任度的,但是第二次的复仇,他却杀死了张都监全家和蒋门神,与他完全没有联系的马夫以及婢女也杀了,还在鸳鸯楼的墙壁上写上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8个大字。,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他对官府是极其不信任且不理智的,比他之前打虎的伟大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宋江则像姜子麒说的一样,是一个圆滑的普通人,他所谓的义气不过都是由钱所支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出手极大方,一次就可以给2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二十八公大米,是当时普通人一年的收入。而李逵所做出的许多杀人行为其实都是冲动的,不思后果的,虽说他每次都说自己所做的行为都是为了兄弟好,是讲义气,但最后他所遭受的这件事的结果往往是兄弟被他害入大牢。从这些事看来,水浒传表面上所描述的忠义的江湖,其实绝大多数都是由金钱,人情世故与暴力所织成的。
-
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成功原因有①前两次因地形不熟和情报不足失利,第三次通过石秀探明敌情和祝家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了策略并且计划完整有预谋;②通过抓走扈三娘、策反敌方成员,瓦解敌方阵营,导致其崩溃,而梁山好汉内部团结,从而大破祝家庄。
对梁山日后的发展是,这次大破祝家庄使梁山在此后经历类似的事情时能够更加有预谋有策略地制定计划并提前熟悉地形,有利于其在此方面不断获得胜利;就梁山好汉个人来讲,宋江体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与计划能力,坐稳了自己在梁山的第二把交椅。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首先是宋江和吴用设计意为“卢俊义反”的诗歌让他被官府通缉,他在家破人亡后被迫落草,是迫不得已并非自愿;其次是梁山需要卢俊义的武力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从而更好地达成目的。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就顺序来看可能是人为的。这让我想到书开头的“遇洪而开”,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了。例如,如果真的是上天决定了所有人的座次,那应该更加公平、按照所有人的能力或者品质来排定,其实宋江内心并不是想起义、还是一心想要诏安,那和梁山大部分人比起来他的意志还是不够坚定,为何能坐第一把交椅呢?要说原因,只能是他是较早上梁山的,并且受到了之后上梁山的好汉的崇敬,那真的是上天安排的巧合嘛?而且,如果座次决定了地位高低的话,梁山难道不是一个“四海皆兄弟”的理想社会嘛?为什么还会出现地位层级这一类事物?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也是让读者对梁山所有一百零八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梁山好汉。 -
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因为他们前两次失败让梁山重视情报工作。孙立、孙新等登州派系以“卧底”身份混入祝家庄,里应外合,瓦解其防御体系。另外一个原因是内部瓦解,扈家庄因扈三娘被擒而退出联盟,李家庄李应被宋江笼络中立,祝家庄陷入孤立,宋江、吴用统筹全局,林冲、花荣等猛将协同作战,不再轻敌冒进。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首先是宋江和智多星吴用,他们设计去制造舆论。一个人说这个还不太能相信,但三个人说,一百个人说。官府就不得不去相信,就导致卢俊义上山,这对整个梁山提高武力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卢俊义来说,是很惨的。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是一个人为的,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这个石头就可以奠定了宋江和一部分人的地位。对他们完全有利,就说是上天的旨意啊什么的,毕竟以前的人是比较迷信的,你要说这不是人为的话,不得不说是真的有点扯。因为这个时代虽乱,也不至于要大动干戈,弄块石碑吧。而且它的有利方非常多。 -
第三次阅读:第49—71回,重点阅读50、61、62、63、71
预习问题: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内忧外患,因为受到了前两次攻击祝家庄的教训,所以孙立、孙新进入祝家庄当卧底,石秀等人在攻打前夜探知了祝家庄的地形和情报,同时李家庄因为受到宋江的冷落,从而保持中立,扈家庄也因扈三娘被擒而退出联盟,使得只有祝家庄在苦苦支撑。这场战争的胜利证明了梁山泊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同时更加巩固了宋江的地位。
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主要是因为卢俊义武功高强,有着“河北玉麒麟”之称,正巧当时的梁山泊急需强大的将领来提升军事力量,从而使得宋江与吴用对于拉卢俊义上山极为重视,使得有了让吴用当算命先生在卢俊义的家里提反诗,再通过卢俊义的管家李固与妻子贾氏的私情,制造了卢俊义“反”的舆论,最后卢俊义因为官府通缉,从而上了梁山。不过我认为他心里其实也有一些对梁山的认同。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这肯定是人为的,我认为作者之前也有这么安排,是因为得先给大家做一个总结,让读者了解现在的梁山泊有哪些将领,因为梁山泊中的将领实在太多了,而且石碣上将领的名次是按照能力高低去定的,就比如宋江虽然武艺不强,但因为精通人情世故,且是梁山泊的领导者,所以被排在了第一名,而且它还反映了梁山泊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层级关系,并且古代的人们普遍相信天命,所以降下石碣更能向读者证明梁山泊好汉们的忠义是正确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权威。 -
1.梁山好汉们第三次攻打祝家庄终于成功了,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场胜利对梁山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孙立骗取了信任进入祝家庄中里应外合,其次,原本祝家庄和扈家庄、李家庄成互相救护的状态,可以夹击前来攻打祝家庄的队伍,可是现在李应因为被射了一箭闭门不出,不会去进行救应,而扈家庄为了扈三娘的安全,答应了宋江不去救应祝家庄,祝家庄有人逃过去也会把那人绑到梁山泊的军寨里。意味着梁山好汉带领的人马已经初步具备了攻打的能力,从打家劫舍的强盗正式转变为一支武装力量,也有了真正和官府抗衡的资本。
2.卢俊义是比较晚走上梁山的,你觉得他的上山有哪些原因?
因为他由于吴用的计策,又加上奸夫淫妇陷害,还几次要害他的性命,而且有那首“反诗”,加上梁山泊为了救他打下大名府,在当时有能力的官员寥寥无几,昏聩贪婪的官员反而居多情况下,即使是他拒绝入伙,估计也难逃一死,就像在燕青射杀了押送卢俊义的董超薛霸之后所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今日不上梁山坡时,别无去处。”
3.第71回,上天降下石碣,排定了所有人的座次。你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合,还是人为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认为这个安排客观来讲,非常像是人为的,如果不是人为的,为什么这个石碣会刻满类似文字的东西?又为什么在48个道人中,恰好就有人认识这种文字?甚至还搞定了非常有可能出现争议的排座次问题?实在不是用巧合就能解释的。当然,这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讲的,介于水浒传这本书本来就带有一些有神异色彩的元素,比如九天玄女,斗法等情节,也许施耐庵就是想要展现梁山好汉们就是被天上神仙认可的正义的化身,就是天神下凡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英雄呢。没办法,谁叫他是作者呢,作者就是用文字构建的世界的的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