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
讲座反馈:
这节课主要还是围绕宋元之交和文天祥展开的。其实说到文天祥,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在课前选择三首诗的时候,我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首。但是“不指南方不肯休”在我听完这节讲座之后,我发现这一句可能更适合他吧。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接受江万里的“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的教导。当时蒙古帝国崛起,忽必烈从四川盆地西部出骑兵攻略大理,这导致南宋无退路,1258年,蒙古帝国全面侵略,后只逼临安。文天祥写下了《指南录》,向我们展示了很细节,很残酷的宋元之交的战况,同时在文中有很多的“死”,预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很惨败。但是了解了一些背景后,发现他把这些悲壮与自己个人以及国家的存亡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出了一种孤注一掷,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概。而《正气歌》也是如此,都展现了他永不妥协的一面。 -
文天祥讲座反馈
讲座始末,我都觉得选“人生自古谁无死”作为千古名句是最完美的选择。一开始,我认为这提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都会死。同时文天祥给出的答复让我们也重新考虑这些问题。
但是当这一次我们重新走进文天祥,考虑他如何得出自己所坚信的选择呢。整场讲座我们从蒙古铁骑1234年灭金讲起,到1283年文天祥死,那时候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已经过了一千多个日夜。
樊老师在讲到最后的时候指出,这是文天祥作为士人的生死观,这样的忠骨是他为什么活下来的原由。正气歌的尾巴,当风从窗间吹入翻动书页,古道无人浸泡在残阳里,文天祥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定论,但是那么多个日夜里,他究竟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如何成为这个坚守正气而生的人。
三年缧绁,自杀岂不比这样反复折腾来的轻松。反正早晚都是一死。我觉得可能在四处奔走,不知皇帝死活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些决定,他清楚的接住了来自迷茫和痛苦的不安感,清楚的决定了自己要活着,要寻找皇帝,要尽力抗元。在这样的痛苦中浸泡已久,入了牢狱之后他的信仰更坚定了,也许他对于南宋的同僚很有信心,期待着他们推举出一个新的小皇帝试图复兴,但是在我看来他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南宋大势已去,大概早就灰飞烟灭了。他活着几乎完全依赖着一份理想,这是从他第一天接过老师和父亲手里的经典就埋下的种子,在变姓名,草行露宿间更加坚定,最终在生死界限模糊的狱中决定了。他的活着就成了一种执念和夙愿,因为他没有做到复兴,没有报答皇帝知遇之恩,也没有履行自己作为士者对土地上众生的职责,他没法已死逃避。
正因为如此,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成了他自己最执着的夙愿,也是一种对于我要活下去的生命意义的激情解读。 -
参加这次讲座前,我对他的认知只停留在历史书的简单介绍里。
讲座开头,樊老师问“人生自古谁无死”和“不指南方不肯休”哪句更该算千古名句。我一开始选了前一句,觉得它写生死很有力量。但听樊老师讲文天祥在元军追捕下22次差点丧命,却一直往南走,我开始想,“不指南方不肯休”里的“南方”不只是方向,更是他心里的南宋和百姓,这种孤注一掷的坚持,比单纯说生死更让我触动。
后来樊老师讲宋元之交的背景,说文天祥受礼学影响,还有他老师江万里的教导,我才明白他的选择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文化和道义在支撑。想到南宋当时有贾似道那样的奸臣,皇帝还很依赖他,就更能理解文天祥在那种环境里坚守有多难。
-
先前对文天祥的印象只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人士,这样的认识太浅也太片面了。听了这次讲座以后才感觉文天祥的形象鲜活起来。预习读《指南录》的时候很震撼,因为真切感受到了文天祥的痛苦绝望。无论是死于敌人之手亦或是己方的不信任,对文天祥来说都是不甘与苦楚。十几次的死里逃生像是命运给文天祥的赏赐,也可能是玩笑。“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谓”,侥幸生存但却无法做真正可以挽回国家命运的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国破家亡的绝望与无力感对文天祥何尝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读完此文再去回味《过零丁洋》,才真正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他的一颗破碎的心灵,到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与孤注一掷。读《正气歌并序》,前面的整句让人感觉气势磅礴,慷慨正气,而到最后“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时却又慢慢归于一种平静,就好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最后化为没有波澜的直线,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种淡然和恬静。在对“正气”的不断追问中,文天祥最终解开了疑惑,最终回应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便是行道的过程。
道在光明照千古。 -
在这次的讲座中,老师从宋元之交的历史入手,详细的给我们分析了文天祥和诗作和背后的人生选择。在做预习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天祥要特意在正气歌中强调古代先贤也有正气,自己有和古代先贤一样的气质,所以自己死而无憾,选择用这首诗歌来对自己人生选择做总结。我想,这或许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讲座中提到她的父亲从小就对他有教育,他就读的书院也是年年出状元。所以文天祥的心中就相当牢固的装着一个士大夫的形象,认为自己应该像儒家经典中说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我有点理解了文天祥为何要在看起来南宋大势已去的时候仍坚持斗争。于是,我认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提到先贤不是因为自己和他们一样,而是为了说自己的行为和他们一样具有了儒士的风骨,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标准,所以自己死而无憾。
-
若说起来,我对文天祥好像是非常熟悉的。在课内的考试中,还是在课外的书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那么的熟悉。但是我对文天祥的认识一直是标签化的,“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而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一个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发现文天祥不仅仅是面对招降宁死不屈,在被俘之前他组织了军民反抗,保卫临安。这与我先前对文天祥“文人”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
当樊老师问我们哪句诗最能反应文天祥的精神时,我选择的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因为我觉得这句诗明确的表明了文天祥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与“正道”固然更概括性地表达出文天祥的精神,但是“不指南方不肯休”更体现了文天祥与其他同样以身殉道的贤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具体的目的”让我更加聚焦于文天祥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仅仅一个抽象的“民族英雄”的概念。
后来樊老师讲到文天祥的家庭背景,父亲对他的教育,以及他在白鹭洲书院的求学经历。文天祥的成长过程慢慢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从中我更能理解到他最终的抉择的原因。早年立志,正统理学的培养,最终塑造了他捐躯赴国难的精神。 -
一开始我们提到了宋元之交以及蒙古帝国的崛起,当时樊老师问“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元朝似乎只是如今历史书叙事中“大一统”的一部分,而蒙古帝国则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侵略,征服欧亚非的大帝国。而宋朝那些像文天祥一样的人,凭着心中一番“道”和“理”,就决心与庞大而野蛮的帝国抗争到底,使宋又延续一段时间,它的思想文化也留存至今。这虽然是历史上被替代的部分,但是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理解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不只是强调要建功立业,而是在挨过《指南录》中提到的那么多次死里逃生后坚定了自己的决心。那么多死我都熬过来了,同盟的背叛,敌人的陷害,内心的绝望,谁就不会死呢?但是我只能死在保卫故土的征战中,这样我才能被载入史册,父亲、老师、君主对我的信任与教我的道义才能被真正践行。 -
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讲座,看了同学们的讲座我了解到宋朝这本身非常繁盛的王朝但因盲目退让,让贤者不得重用,所以我想文天祥出身在这样一个朝代交替的时代里一定遭受到了许多痛苦。说到文天祥,我脑海中想到的就是一位在宋朝灭亡之际抗元的大英雄。然我看到有同学提到老师在课上讲到文天祥父亲让他博览南宋典籍,学习儒学,理学等,联系正气歌我觉得这一定是他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心中肯定有悲痛,但心中还有希望有正气的原因。这让我想到了苏轼,他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后来他多次被贬但仍积极乐观地活着,他用荒废的东坡种地,用别人不要的食物做各种美食。但是文天祥的乐观与他有些不同,他把自己的情感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怪不得我以前对他的刻板印象是一位大英雄。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看到有同学说这次讲座的标题中的“南方”不仅指南宋,也应该还有自己的家乡的意思在。结合文本和同学的观点,我明白文天祥不只是一位大英雄,背后也有自己的痛苦(如二十二次死,和那阴暗的监狱),当然他的各种情感与自己家乡、国家紧密相连。
-
讲坛反馈:
文天祥,那个“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大宋精神支柱,那个“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的守节死义之人,如今只在历史教科书上占据了一小片“人物材料”,甚至在2003年往后的教科书上连民族英雄也算不上了……这很讽刺。
文天祥,21岁时被皇上钦点为进士第一,南宋皇帝对他有着知遇之恩;“丁家洲之战”后,他变卖全部家产,招募的三十万兵马前去支援;当元军追捕他、友军误会他要捕杀他时,他在《指南录》写下22次死,但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在友军投敌、忽必烈软硬兼施的劝降之下,他仍不屈服。
有人说,这是愚忠,他屈服反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我真对有这些想法的人感到无语:未经他人苦,勿劝他人善。文天祥于情来说,南宋对他有恩,他也是忠义之人;于理来说,文天祥即使死也不能屈服,他是南宋最后的精神支柱,他若屈服,那么南宋就彻彻底底地消失了。文天祥也是知道这些,最终面向南方拜了又拜,最终被处死。
某些专家认为,文天祥抗击的是元蒙,而如今蒙古族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的行为顶多算是内部抗争,并不算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光辉,他的“丹心”,照在了现在的“汗青”上,已经尘埃漫漫…我为他感到惋惜。
这分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现化!可文天祥还是就这样被埋没了…… -
10月18反馈:
原本记起文天祥只是一个模糊的名字,然后就是云南行走的内容,和中秋诗会行走节目的片段了。再看元人俘虏文天祥,忽必烈将他的双膝按在地上,想起诗会中的演绎,“文天祥,你究竟是降还是不降!?”“宁死不降!”
十八日听完讲座后,昨日(二十二日)学校语文的进度也正好到了《过零丁洋》。对于尾联的千古名句,老师说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让我回想起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的二十二次死。在讲座时,有人将这二十二次归死分类为肉身和精神,也有人归为敌方与己方。朝廷崩塌,八年灭无数国家的蒙古正准备也把南宋灭掉,应该是已经奄奄一息了。在学校语文老师介绍文天祥时,强调的最多的就是他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因为事实也大差不差。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的诗中说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文天祥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为国破人亡中的豪杰,一方被称为“诗圣”,一方却只出现在教材的“人物扫描”里,虽说子美才华横溢,但无数患难中人们“丹心照汗青”的丹心,应是同为耀眼的吧。 -
“不指南方不肯休”
在这周的讲坛中,樊老师以宋元之交讲起,逐渐引出了文天祥这一人物。向我们讲述了蒙古帝国自1234年起与南宋“且战且和”的漫长的斗争过程。而在1240年时文天祥出生了。提到文天祥,我最先想到的便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在后来樊老师讲述的过程中,我更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当时文天祥作为南宋最后的精神支柱,将南宋历史延续。再后来元军带洲屠城,文天祥为了拯救宋朝江山孤注一掷。在《指南录》中,他提到了自己的多次死里逃生,是面对着同盟的背叛和敌人。他却依然坚定的迫切的想要拯救宋朝,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学堂老师,父亲的教诲。从文天祥身上我看到了忠贞为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