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
1.印象最深的是:
《长生殿》: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
写出一种很有戏剧性的、甚至夸张的生离死别场景,感觉很能满足人的浪漫想象,表达出明皇贵妃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大敌当头、形势所迫的急切的无可奈何。《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同样是一段很有意思的顶真,但和辛弃疾的爱上层楼不同的是,它更急促,好像就是临别一刻涌来的千头万绪,或许有远离家乡直投边塞的凄苦无奈,不识美人的后悔,前途未卜的迷思……2.觉得唐明皇更痛苦。首先,他和贵妃认识的时间更长,昭君一开始毕竟只是默默无闻的宫女,自然感情更深厚。而且他的赐死是被迫的,是绝境的抉择,因此有更强的自责悔恨之意,而元帝的和亲好像只是在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责任可以被他转移给匈奴,给朝廷百官的。同时,明皇那驰了朝纲的政治问题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大根源,所以他还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在,这无疑加剧了痛苦。
3.《长生殿》中贵妃悬白绫自尽,《汉宫秋》中昭君被奸臣陷害于西域番邦,最终投江自尽。我们可能在哀悼一种美的陨落所带来的缺憾。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生]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这两段话展现了两个皇帝的对于他们心爱的人的离去的不舍和无奈。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李隆基,汉元帝只是把它给送走,但他也说了,有可能还能像苏武一样回来,而唐玄宗则是看着她死,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我们在哀悼的是这两位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没有成全爱情的悲伤,也为国家的薄弱所哀伤。 -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我哪里是大汉皇帝!分明是别虞姬的楚霸王。”
这句以项羽诀别虞姬的典故,写出了汉元帝被迫送别王昭君的无力感。可以感受到他的屈辱与绝望,充满了自嘲。
《长生殿》:“香肩斜靠,共携玉手,并月影同微笑。”
描绘了唐明皇回忆与杨贵妃在一起的时间,反衬现实中离别之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觉得汉武帝更无奈,因为唐明皇最终还是无奈选择离别,准确地说他是自己悲剧的创造者,而汉武帝受制于国力,受尽了打压,他一直在隐忍,我觉得他更无奈一些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出塞后行至汉匈交界投江自尽
杨玉环:马嵬坡被缢死后,与唐明皇月宫重圆,却已是“虚团圆”的幻影。
我们哀悼的不只有他们这两个人最终悲惨的命运,我觉得也是在抱怨那个时代的不公或说一些黑暗 -
先为我愚蠢的预习作业致歉,我将《长生殿》和《汉宫秋》的主人公都弄反了!我来回忆一下这次读书小组对我的启发。简略的概括一下,我十分欣赏甚至崇拜这两篇悲剧的文学价值,它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用文字表达了一场“戏剧”,因此台词和肢体表达都充满了感染力;古时爱情悲剧,我还是认为唐明皇更无奈一点,其实我认为让我产生这种感觉主要还是艺术表达效果,因为我认为汉元帝和王昭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以说如果我重新做一遍预习作业,我也会说两人都挺无奈的,都是苦难,都别为难他们了;红颜惜命,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确实面对着极大地“生存困难”,逃不过被当做是工具人的命运;主要想讲讲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爱情和政治到底能不能共存呢?”我在网上看到过中国海关博物馆里的一封信,是王镇成写给妻子张玉兰的一封信。王镇成在1959年为了事业来到西藏,不得不与妻儿分居,他无法照顾家庭,而他的妻子张玉兰同志也不容易,独自承担重任,受不了了提出了离婚。西藏的工作需要王镇成同志,他抽不了身,又不愿意连累爱人,于是写给妻子一份信。“这些年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又有老人,很不容易。我对不起你们,以后也没机会弥补什么了······我一时半会儿离不开西藏,也不能太自私让你一个人受苦承担一切······”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最后,祝你幸福。”可能他酝酿了一下,又将句号涂成逗号,加了一句“是真心的”。
纯手写,那个字看上去,我可以说,可能还没我写的好看呢。可能他写的太匆忙了吧,也可能写的太难受了吧!
信未寄出,他因公殉职了。死讯比他的信来的更快。
所以爱情和政治,和国家事业能不能共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悲哀的化身。 -
一.
1.《长生殿》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人类,益增妾罪。
这句话可以看出杨玉环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不舍与心酸。
2. 《汉宫秋》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
这句话看似是问句,实则我想王昭君的心中已有答案:再也见不到了,这体现了她对皇帝的留恋,看出了她 是想留在皇帝身边的。
二.
我认为《长生殿》中的皇帝最无奈,从“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是深爱着妻子的,他自己亲手宠着、爱着的妻子,因他的失责,要在他的手下死,那他该多无奈、绝望啊。
三.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投河自尽;《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悬白绫自尽,我们可能在哀悼女性只是被当作一个平息众人怒火的工具而已,且男女主人间的爱情并未圆满吧! -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探究了《长生殿》和《汉宫秋》两篇悲剧故事。唐明皇与汉元帝同样“痛失所爱”时谁更为“无奈”的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依据于故事本身的问题到时代更广阔的意义,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将眼光引向更广更远的范围。从女性在那个时代下普遍走向消亡的的悲剧,我们开始思考,爱情和政治冲突吗?最初我脑海里蹦出的答案是不一定,我总觉得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总能两全,但当老师把它放到现代社会,离我们生活更近的范围内“个人情爱”和“公共责任”,我又觉得肯定是冲突的了。但其实后来再回想,这其实是一个很难难界定的问题,因为“爱情”在我们讨论的时候都是拿双方都真心认为对方对自己好来判定的,那就和个人想法有关了,倘使爱人和自己像“连为一体”(表述可能有些奇怪?)一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同一目标(好的政治、社会目标)而奋斗,那么他们一定是不冲突的,反而为世人所称赞,但是这很难达成,就像最后我们院长表达的,公众人物的观点总是会有各种解读,如今舆论风波如此利害,不乏有人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解读出不属于这个人行为的本身意图的意思,所以万事总不一定能两全,我想,我们只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就好了,其余人怎么解读,没有人可以真正左右。 -
读书小组反馈
本次读书小组我们讨论了《长生殿》和《汉宫秋》这两篇悲剧故事。在开始讨论前,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因为上次我们读的是喜剧故事,所以这次你们在读这两篇悲剧故事是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基本上同学门回答的都是没有什么情感,很”冷漠“,就因为觉得这两篇悲剧故事的结局还不算特别的”悲“。但是我还是会为两篇主人公而感到同情、惋惜。后来我们就讨论了一些书中的情节和预习问题。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我主要想讲一下预习问题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当时我写的是汉元帝更无奈,因为汉元帝的困境来自外部强权的压迫,他是在国力衰弱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弱国的君主被迫牺牲所爱。而也有同学觉得唐明皇更无奈。因为玉环对于唐明皇也许能称得上精神上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离别很痛心。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又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觉得这两位君主不能够放在一起做比较,面对离别自己的半侣,都很无奈。 -
读书小组反馈:
《长生殿》和《汉宫秋》中,悲剧都可以概括为:爱情被政治因素所拆散,男方(皇帝)因为政治局势所被迫放弃爱情,女方则沦为政治交涉中的工具。
(总感觉中国古代悲剧的矛盾点都是道德或者政治,而外国的悲剧故事都是阶级对立和情感)
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爱情和政治能够共存吗?
其实我觉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爱情是私密的,而是政治是公共的。当它们没有矛盾时(比如你的伴侣和你的政治觉悟相同),那么爱情和政治自然能够共存。但如果你和你的伴侣如同史密斯夫妇一样,互相深爱却又各自为营,那么要么生活中不谈政治,爱情和政治共存;要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爱情与政治选其一。所以说,要看情况判断。譬如《汉宫秋》中,皇上要考虑天下百姓,即使再宠爱王昭君,也必须抛弃爱情。王昭君也是如此想,但她又不愿为政治牺牲爱情,于是跳河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