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我认为作者将英雄们设定为“被镇压的妖魔”,生动的表明了他们带有反抗性,为后续上梁山的情节作铺垫。作者称他们为“妖魔”呈现英雄们的复杂一面:他们虽有义气之举,却也有打杀、劫财等行为,并非所谓的“圣人”。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1. 拳打镇关西:鲁智深为解救被郑屠欺压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
2. 大闹桃花村:假扮刘太公之女,打了强娶民女的桃花山二寨主周通。
3. 大闹野猪林:得知林冲被高俅陷害流放,一路暗中护送,在野猪林救下即将被董超、薛霸杀害的林冲。
这三件事都为保护弱者。尤其是“大闹野猪林”,鲁智深冒着自己可能被通缉,追杀的风险,救下林冲,体现他的勇气与义气。“拳打镇关西”存在部分冲动成分。郑屠虽然恶,但鲁智深却因情绪失控三拳将其打死,导致自己逃亡外地,虽初衷是正义的,却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量。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我认为“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的周密计划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团队组建方面:挑选的成员各有所长
2. 情报获取方面:通过公孙胜得知生辰纲的押送路线、时间,又通过刘唐确认押送官是杨志。
3. 地点与时机选择方面:将行动地点选在黄泥冈:此处偏僻无人,且有松林可隐蔽,便于伪装和突袭。时机选在正午:天气炎热,适合买酒,以下蒙汗药 -
在本次读书小组中,我们讨论了有关《水浒传》的内容。
在本次讨论中,老师所提到的第一回中“欲洪而开”,让我收获了此前阅读时忽略的深层趣味,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之前的阅读中,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洪太尉不顾阻拦挖开碑文从而放出妖魔就仿佛已经是“命中注定”。仿佛碑文上的“遇洪而开”就是为他而设,他的行动只是触发既定结局的关键。老师的一句话也使我沉思:如果洪太尉没有执意挖开碑文,那么碑文的内容还会是“遇洪而开”吗?本书的情节还会有吗?这种奇妙的写作方式也不禁让我感叹万分。让我陷入沉思:这个细节看似是“结果导向”的设定,却恰恰是《水浒传》巧妙的写作手法。一方面牢牢抓住读者注意力,让大家好奇“既然碑文已预示,后续会如何发展”,自然引出梁山好汉的故事;另一方面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与趣味性,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也让我切实感受到经典名著在细节铺垫上的精妙之处。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是出于正义、为兄报仇,放在现在西门庆、潘金莲和王婆谋害了武大郎也是要被判死刑的,只不过在当时的北宋政治腐败,西门庆如此有权力的官人不可能被判死刑,外加武松证据不足,是不可能通过正规手段为哥哥报仇的,武松只能以命偿命。而“血溅鸳鸯楼”里武松的行为可能有些过激,其实真正得罪了他的也就是张都监、蒋门神和玉兰,而他却把张都监一家人连同丫鬟小厮全部灭口,多少有点不合理。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仗义疏财——宋江见他说的本分,又且同姓,宋江便道:“你着甚人跟我到营里,我与你二十银子,将息女儿,日后嫁个良人,免在这里卖唱。”
忠孝双全——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认为正是因为他这种天真烂漫的性格,导致他遇到他认为阻碍自己的事情后,不想着用脑袋解决,而是想用拳头来解决,所以才嗜杀残忍,大概就是“脑子一根筋”吧。我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是为了让全书的戏剧冲突更加丰满,例如朝廷诏安时,其他人都跪着听朝廷的诏书,只有李逵消失不见之后还想打高太尉,这使得全书的情节更加有趣,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对这位天真的杀人魔王感兴趣。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答,我认为“斗杀西门庆”时武松是仗义,正义,尽义的,以我们如今的价值观来说,他没有杀其他的人,而只是帮武大郎报仇。而“血溅鸳鸯楼时,武松有一点过激,将整座楼都杀人灭口,误杀了许多无辜的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过激杀人后依旧重金赔偿,体现了他老实本分的特点。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我认为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烂漫,导致的他的嗜杀残忍,作者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也是为了能够丰富情节,体现梁山好汉的多样性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虽然都是杀人,但是第1个更理智一些,而第2个却失控了。第1个是只杀了自己的仇人,并把自己举报上了官府。而第2个连端茶倒水的丫头都杀。我认为武松第1个杀人行为是有理有据的,而第2个他却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杀了。甚至连与这件事情不相关的人也杀了,非常不理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我认为他心思缜密,在文中,他并未卖给戴宗人情。却是等到岱宗真的生气时,再表明自己的身份,宋江前面可能是先试探试探戴宗的一个人品,之后再结交。不得不说,他有勇有谋。在之后,宋江也提了一首反诗,说自己嘲笑黄巢不是大丈夫。要知道,在那时候,黄巢可是颠覆唐朝的起义领袖。这可能也表明了,宋江有比黄巢更大的野心,或者是政治抱负。野心家一个。在此之前,他也给李逵戴宗花了很多钱,并给予了他们很多钱,说明宋江是一个豁达的人。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在宋江面前其实是很懂礼数的,但要是惹恼了他,却只有宋江才能平息,他脾气还是挺大的。我认为作者塑造这个,可能是想说明宋江的一个野心程度,因为李逵在面对宋江的时候,其实是蛮“天真烂漫”的。但同时也因为他的嗜杀,我认为可能会成为宋江借刀杀人的一个,应该是武器。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是有不同的。因为在“斗杀西门庆”之中,武松只是杀死了偷情并杀死武大郎的潘金莲以及奸夫西门庆,并将挑唆此事的王婆押到衙门,同时自己也自守,是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对于被请来做见证的邻居也秋毫无犯。但是在“血溅鸳鸯楼”中,武松不但杀死与他有仇的张都督张团练蒋门神,还杀死了若干妇女仆从之类无辜的人。我认为斗杀西门庆的行为能体现出武松对于公平正义有着自己的追求,在告状无果后才想着用自己的方式报仇,而“血溅鸳鸯楼”的行为则过于残忍,是过激的。不过共同点是,在完成这两件事情之后,武松都敢做敢当,在第一件事之后前往自首,第二件事后书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首先他不死板,懂得人情世故和变通。他到牢城之后,给牢里的各种管理人员都送了钱,但是为了能当面见到戴宗,奉上吴用的书信,所以并没有给作为节级的戴宗送银子,只等他过来讨的时候把书信呈上。其次,他对于别人耿直的冒犯非常宽容。李逵问“这黑汉子是谁?”他也不恼怒,还自称“正是山东黑宋江”。第三,他仗义疏财,10两的银子说给李逵就给了。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认为他这种性格是并不矛盾的。他的天真恰恰是对于“嗜杀”的一种解释,并非不计后果,只是不思后果,同时也是更凸显了他如孩童一般爱憎分明的特点,若是他真心佩服,他就死心塌地,若是惹他不快,便是抡起拳头就打,丝毫不含糊。首先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李逵这样子的性格常常容易惹出事端,也是对于推进故事情节的一种便利。同时,在当时污浊不堪的社会背景下比较需要这种人的出现,不会随大流阿谀奉承,满心满眼的维护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 -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是不同的。首先我觉得这两起事件,武松杀人的动机应该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关于为兄长私人恩怨复仇,属于为“血亲复仇”,过程也比较理智,你将能得到我们当代人的共情。而后者是则是完全被仇恨裹挟开始无差别实行暴力,属于失控了,,也错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这个就比较极端了。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我认为他是一个有野心、不甘平庸同时重义气,能凝聚人心的人
38回中,宋江在浔阳楼醉酒后题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39回中,戴宗因送假信被识破,即将与宋江一同被斩,梁山泊好汉(晁盖、李逵等)率人千里奔袭江州,冒死劫法场救宋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认为所谓天真浪漫,勇猛于比和嗜杀残忍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他的天真浪漫造就了他嗜血残忍的性格,假如他没有勇猛无比的武力,又难以维持“天真浪漫”的性格。这样的人物出现在书里可以丰富内容情节,也像是作者另一种情感的寄托。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是因武松为泄愤而引起的,而前者则较于理智。因为一开始武松本来是想通过报官去解决这件事的,但因官府的不作为,所以只得背地里先杀掉与他哥哥之死有直接关系的西门庆与潘金莲二人,再把挑唆他们的王婆送官。并且在自首之前,也会让邻居给他做人证,体现出了他现在对官府还是较为信任的。但后者明显是不理智的,失控的,他明明可以只杀死冤枉他的张都监等人,却还要把他一家老小和仆从都杀光,还要在鸳鸯楼的墙壁上写上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8个大字,体现了他对这件事的轻视和彻底的对官服失去信任。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1.“宋江见他说的本分,又且同姓,宋江便道:‘你着甚人跟我到营里,我与你二十银子,将息女儿,日后嫁个良人,免在这里卖唱。’”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宋朝时的2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万块钱)
2.“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这句话是他在发配江州时心中所想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即使他成为了囚犯被发配到了其他地方,却还挂念着他的父老乡亲,也可以体现出他的孝。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孩子气的人,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书上也写到他有好几次因自己的言语而引得很多人大笑。而他的许多作为也导致了书中许多情节的发生,所以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塑造这样子的一个人物是想既让他当一个工具人,去杀许多人,使得情节如作者的意,又不想让这个人因自己杀戮过多,从而在读者的心目中不配作为梁山好汉。并且我也时常因李逵的行为而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我认为是有区别的,第一次杀人是迫不得已的正义之举,而第二次杀人就有点出格了。第一次武松杀西门庆我觉得是合理的,毕竟亲兄弟被杀,是个人都咽不下这口气,而且通过正常诉讼也基本不可能对西门庆造成威胁,一个是证据不足,一个是西门庆有钱疏通官员,所以综合来看,武松的行为是合理的(对那时候来说)。第二次杀人主要是咽不下这口气,想要报复,结果不光杀了张都监和张团练,还杀了很多小厮、侍女,这就过分了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宋江面对戴宗索要 “常例钱” 的刁难,他先 “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回怼,随后再说 “结识梁山泊吴学究的却该怎地” ,震慑对方。当戴宗得知其身份后慌忙赔罪,宋江却笑道:“适间言语冲撞,休怪,休怪!” 尽显大度。这段体现出了宋江的江湖威望。后文李逵要去赌钱,要借宋江十两银子,宋江不仅当场答应,还询问 “再要利钱么”。即便戴宗提醒 “这厮虽是耿直,只是贪酒好赌”,宋江仍道:“量这些银两,何足挂齿。由他去赌输了罢”。言语间就基本收服了李逵,这体现了宋江对人心的把握和精明的算计能力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觉得这或许是在哪个时代背景下一种独特的性格类型吧,李逵对宋江、吴用等人更多展现的是他天真的一面,这是因为他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他们是兄弟;而李逵残忍的那一面更多是展现在那些坏人上,我觉得这样写可以衬托出官府以及社会的黑暗 -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武松的两次杀人,性质完全不同。第一次杀西门庆,是为了给哥哥报仇。他一开始是想走正规法律程序的,但官府被西门庆买通了,告状失败,这才被迫自己动手。整个过程目标明确,只杀仇人,事后还主动去自首。这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受害者的无奈之举
而第二次在鸳鸯楼,武松已经对法律和社会彻底失望。他中了圈套后满腔怒火,所以从报仇变成了泄愤,见人就杀,连无辜的丫鬟和马夫都不放过。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一,他特别会收买人心。 比如他第一次见李逵,李逵正好缺钱,宋江二话不说就掏出十两银子给他。这一下就让李逵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了。这说明宋江非常懂得用小恩小惠来拉拢人。第二,他骨子里有野心。 他在浔阳楼喝醉后写的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他觉得自己很有本事,甚至看不起唐朝的造反头子黄巢,也就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个“及时雨”好大哥,内心是有政治野心的。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我觉得或许我们眼里的嗜杀残忍在李逵的眼中是他觉得问题的方式。因为他天真烂漫的性格,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看那个人不顺眼的解决方式就是打他一顿,又因为其勇猛无比所以造成的结果就较为严重,也没有人会管他,就让我们看起来他残忍。我认为作者把可能把李逵看作一个命令的较理想的执行者。因为他的天真,导致其对宋江较为听话,所以宋江的命令在他身上可以得到完美地执行,辅助宋江聚集梁山好汉。这样的工具属性是我认为作者创造他的原因。 -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是为兄报仇,目标明确,只杀西门庆和潘金莲,且事先报官,依法无果后才自行复仇。杀人后主动投案,表现了他强烈的目的性和对法律的尊重。“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是因为被陷害而产生的报复,不仅杀了主谋张都监、蒋门神,还牵连了众多无辜的丫鬟、仆役。手段残忍,甚至墙上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表现出的是对于法律的蔑视。武松虽然手段残忍,但也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律的无用。武松的行为是一个人在乱世中被黑暗社会压迫到极致最终打破个人的价值观而做出的看似出格的事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38回写宋江初见李逵便慷慨赠银:“李逵接过银子,便道:‘却生受哥哥!’” 宋江对底层好汉从不吝啬,仗义疏财。
第39回浔阳楼题反诗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表面谦逊的宋江,内心却有不甘平凡的抱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在于毫无机心,对宋江忠诚到盲目,如第38回为让宋江吃鲜鱼,竟与渔夫厮打;但他的“残忍”亦骇人,如江州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不分官兵百姓。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把兵器。这种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于社会的影响基本取决于他认定的人。塑造这样一个人可能一是为了体现宋江的领袖气质,还有可能就是反映了当时道德体系已经崩塌。 -
@狄鹏 在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中说:
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第二次阅读:第26回—第48回,重点阅读26、31、38、39、40 预习问题: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一个是比较私人的恩怨,另一个是对于不公的反抗。当然这两处杀人都说不上是合理的。尤其是鸳鸯楼杀了很多无辜的人。我但是我感觉涉及如此多普通小吏也像是作者对于官宦体系论亲疏打点的不满。武松像是一个“惩罚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如宋江遇到宋玉连,说“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将息女儿”这是一种仗义疏财的特质,但是相比于有些好汉的行为,并不暴力。再比如李逵问是不是黑宋江,和“吃了些鲜鱼,无苦甚伤,只是坏了肚腹”这个就是在写宋江平凡的一面,他没有过人的相貌和体魄,武艺不凡但比不过李逵武松这样的人。他更像是一个会与人相处的智者,一个圆滑的市民,但是内心的道德感仍然存在。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这本身就是很具有戏剧的角色。因为好汉能简单归为正面角色,更别说是那种完美的角色。这就像是“嗔”“痴”的化身,是人缺点的放大化 -
反馈
以前一直觉得武松是除了孙悟空之外小说里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偶像,毕竟他打虎的事件太有名了,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但今天由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上升到人性善恶与大环境的关系,我才感觉武松似乎和水浒传的其他人物一样也拥有着复杂的性格,由此也不免看出施耐庵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功底有多强。以武松打虎的事情为例,他因这件事被尊为英雄是因为达到了“为民除害”的目的——但循其本来看,武松当时只是喝醉了一阵醉意上来才会去打虎,如果不是在醉醺醺的状态下他也不会如此莽撞,他打虎本身不抱着“为民除害”的目的,他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那么,从他打虎不是为了逞英雄、也不是为民除害这一点来看,这件事似乎也不能将他定义为“善”,这更多的是一种中立。(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武松确实武艺高强而且英勇无畏,我只是从武松打虎的动机来阐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