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69 帖子 50 发布者 417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在这次讲座开始前,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是:文天祥有没有辛弃疾那样的军事见解和带兵实力?(仔细想想感觉有点不严肃)
    而当我们立足于宋元之交的时代大背景下,看到ppt上的年份从公元1234年开始滚动到1279年,看到视频中简单的几根箭头划过后疆域染上“元”的颜色……才发现这个问题好像根本就不重要了。或许纵然文天祥是千古军事奇才又如何?好比李煜面对其父留下的危巢——财政赤字,政治腐败,军民无力……守国十五年已然成为奇迹了。所以,哪怕文天祥对元反复强调“若自己为宰相,不会有今天惨败”,我却仍认为他做不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独柱擎天力弗支,所有的除了他以外的一切,几乎均和文天祥是相反的。
    课后我和陈秋吟聊文天祥,我们都说自己没有理解他(实则我都不知道哪里没理解,只觉得没看透,只觉得他作为人,太纯粹),没有理解生死,但至少我们都理解了他为何千古。在《指南录》后序中写到的22次死——骂逆贼而死,为物色而死,自刭而死,邂逅死,彷徨死……就像姜子麒提到的,文天祥特别之处在于《过零丁洋》中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在哲学的背景下的。一切像最直接的、爆烈的抒情,让我终于能够透过漫天飞舞的“舍生取义”、“为国尽忠”的大字,窥见他身为人的一角……也曾彷徨,也曾惧怕无辜之死,也永远渴望着生,但当下只有死,故而选择殉道的、光明的死。故而,在狱中,在恶浊七气交杂之时,他终于感到自己的正气磅礴,“以一乱七,吾何患焉!”他终于蓦然回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又成了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在上书直谏、痛斥奸佞,又在出生入死,慷慨悲歌……他永远都在“事先生、事国如执经”,岂止十二位先贤在他身吗?自然还有江万里的“君其勉之”,有宋理宗的赠诗,有父亲的《义田记》……一切汇聚成他的道。
    蜀汉灭亡以姜维之死而记,正如南宋覆灭,不在崖山,而在柴市,在文天祥仁至义尽之死。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文天祥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在古代蒙古帝国有多么的残暴,反人性,也让我了解到了文天祥一生的悲惨和奔波。
      在古代蒙古帝国最强势的时期它的版图甚至扩张到了欧洲,可见蒙古帝国的骑兵和军事实力的恐怖如斯,在我们探寻这段历史时,也会惊奇的发现“在1219年,蒙古首次西征成吉思汗带领军队通过屠杀平民百姓来加速征程,当时每个蒙古士兵人均杀过42个普通百姓,总数更是来到了120万这样一个可怕的数字。
      提到蒙古就会联想到宋蒙联盟的破裂原因,在1234年”端平入洛“军事事件【宋想收复三块失地】让宋蒙联盟破裂,也为宋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而当时文天祥也在1235年出生了,从此他泡满在战火中的一生就开始了,1255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学习【白鹭洲书院初始过很多名人但很多都在抗元的过程中以身殉国了】文天祥在南宋投降后开始逃亡,我们其中就有讲到他的22次死亡的可能或方法【1,被元朝援兵的追拿 2,被己方自生的误解 3,因为了保持名节自杀 4,因精神上【国破家亡,对未来的绝望】的痛苦】“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孤注一掷,存有最后一丝希望,但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
      这就是文天祥他孤注一掷,心系家国,宁死不屈,百折不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崇敬。“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风檐书读,古道照颜色”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安 离线
        安梓琪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读书小组反馈
        在讨论中我们聊到唱段会比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直观。
        1,唐玄宗和汉元帝两位皇帝面对爱人的离去,谁更无奈?
        我们提到:1,唐玄宗:他在情绪与精神共鸣和杨贵妃很强【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的时间也比汉元帝
        与王昭君更长】。
        2,汉元帝:他是在匈奴即将攻打我朝时,被逼无奈,才与爱妃王昭君分离。
        但我认为一个人对爱人的情感是无法从文书字画上表现得透彻的,更别说还要拿双方来比较了,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无奈,以现有的史料来看是没有可比性的。
        2,在两片悲剧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时女性在面对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的政治压迫中的无力与无奈,悲哀。所以这两篇悲剧我们身为它们既是爱情悲剧,也是政治悲剧,杨玉环被士兵对父亲杨国忠和皇上愤怒迁怒到她身上,被逼自杀。而杨玉环则是面对匈奴的威胁和逼迫和如果不去将可能被夫千古骂名的风险,无奈出嫁。
        两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当时王朝的腐败,女性的无力,外来的逼迫的无奈与悲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三组诗是对文天祥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句千古名句,它为何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过去我对这首诗的印象是震撼的,从中我直接感受到文天祥的磅礴的气势,以及他的气魄和气节,然后呢?因为对文天祥生平所知甚少(他是一位南宋政治家、诗人,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是一位民族英雄),所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止步于此了。
          这一次重新全面的了解了南宋的历史,结合文天祥的个人生平和诗歌创作,我对这首《过零丁洋》有了新的理解。从前同固有想法一样,一直认为南宋朝廷是昏庸、软弱、无能的,与元军交战一触即败,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灭亡。可是,回到真实历史中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到南宋灭亡,整整73个春秋,南宋军民坚持了73年。反观亚洲其他国家呢,在不到40年里,辽、西夏、大理先后灭亡。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无能评价南宋。
          南宋何以坚守,正是有向岳飞、王坚、文天祥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南宋当权者的软弱保守,如果援金抗蒙,历史的走向会改变吗……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回想江万里的寄寓“君其勉之”,文天祥做到了。南宋再没有这样皇帝亲自赐诗的状元,再没有变卖家产,招兵5万的将领,再没有这样直言不讳、宁死不屈、誓守忠义、浩然正气的臣子。
          在《指南录》后序中,他有22种死法,可能死于敌人的刀下,可能被自己人误解,在逃亡过程中活着比死亡更加痛苦,因为绝望。
          在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触更深,这句提出了“生、死”这是一个痛苦的话题,古今中外只有勇者才敢于直面死亡,无论是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文天祥将个人生死升华到对国家与道义的坚守的层面。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用实际行动传承儒家传统美德。这就是文天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梅 离线
            梅 离线
            梅曦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讲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这三句话都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且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其中,第一句最广为流传,这三句话字字都铿锵有力,每一句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写这几句诗时由内向外的爱国情怀及忠心耿耿。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文天祥,他于1240年6月出生,在1240年(5岁)时,他的父亲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给他建立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我想正是因为他自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了一个不卑不亢,就算是敌人的严刑,也能坚持下来的忠臣。他本是连皇帝都亲自将他点为状元,亲自为他破例作诗的人,最后却被误解,同国人不相信他,敌人想除掉他,在这样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他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对生死的拷问,其中夹杂着多种情感,也许正是这样,这句话才会被人们 流传至今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竺 离线
              竺熠珲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4

              提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除了这句诗外,樊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两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不指南方不肯休。”三句话各有各的不同,但又都共同彰显出文天祥那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崇高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种慷慨激昂的姿态,展现出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毫不畏惧,甘愿以死明志。
              在历史背景解析上,樊老师讲到了宋元之交的时代纠葛。在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蒙古铁骑席卷中原,南宋王朝摇摇欲坠。文天祥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时期,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也深切感受到了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官员的腐败堕落。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文天祥依然怀揣爱国之心,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元救国的斗争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同时,文天祥的成长轨迹,其父亲的启蒙、与江万里的师友渊源,以及理学对他的塑造,都成为了他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的原因。其父文仪,虽一生未仕,却饱读诗书,对文天祥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视。而江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臣,与文天祥亦师亦友,创办白鹭书院,理念为“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而文天祥就以一生来实践这十二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5

                10•18讲座反馈

                “生命就是一个行道的过程”

                在家做的开头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中,选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文天祥,讲坛同学的答案都很有道理,和我一样选择了千古名句“谁无死”,但是在大家都已经无话可说时,他提出了“这句话探问生死而不仅仅只是「照汗青」的意义”这就让我更加想要探究他是如何,在何种背景下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
                和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样,南宋与金的对峙是教科书上的主流,可谁知道南宋竟然还有那么四五十年一直在和蒙元“互相拉扯”而文天祥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开端。文丞相的父亲是他本人的一个启蒙老师,文丞相自己评价他与父亲“亦师亦友”父亲给予了文天祥最初的精神思想,而对于他影响颇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故里和学校“吉安”——连接着井冈山的一座城市,给我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革命根据地”,似乎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这里在古代(尤其宋代)居然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理学精神的地域。文丞相二十岁就是加入了这里的一个“白鹭洲书院”。这个书院似乎名不见经传,据老师的描述:“游人寥寥,冷冷清清的一所中学”,但是缀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南宋末年)1/4的进士都出自于此!状元、丞相…不可胜数!而所谓的千古句话“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与白鹭洲书院的校训“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34年的元朝——蒙古帝国的主要承袭者此时已经决定攻宋,当时的人来说他们还远远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比他们曾经所痛恨的金朝,辽朝所强大的多的敌人。尽管知道结果,我还是为南宋捏了一大把汗——“羸弱不堪”的南宋王朝会不会一触即溃?(我当时还不清楚中间的过程)统治这一个庞大帝国的元帝忽必烈是不同于其他蒙古人的,他重视文化的程度堪比宋朝,并且还多了一丝大局观和地理意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位于南宋后方的大理国,彻底切断了南宋王朝的路上退路。
                这些背景的学习让我微微了解了一些“只可意会”的文天祥选择的原因。
                而后来的经历,便是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了“元军南下时,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赴临安勤王;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任南宋流亡政权右丞相。曾在江西立下战功,却因为实力不济被迫退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大都后,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让我再一次刷新认知的就是文丞相不仅要防备“北军”的缉拿,还要提防南宋官员,要说降官也就算了,可是抗元官员对于他“元朝逃回来的官员”身份的不信任和排斥对他的“暗剑”难道不是真正可悲那吗?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为此抗争到了最后一刻,这才应该是文丞相与其余人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备受后人尊敬和传颂的真正原因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6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与以往的不同,我们重点围绕“武松”这个人物展开了讨论。
                  “武松是英雄吗?”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是,也有一个人觉得他很复杂,“武松打虎”的故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老师笑了笑,让我们从武松两次杀人的变化开始分析。“我觉得武松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他是很有头脑、很聪明的人,还知道要找什么人证物证。可是到了后面一次,他好像就变得冲动鲁莽了,而且像个无情的杀人机器。”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家想法的提炼。“武松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他是很信任官府的,所以才会想要通过官府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论点,的确,武松因打虎获得了一个官位,信任“同僚”也在情理之中。“后来武松发现与他有仇的那个人就在官府系统中,他想要官府解决问题,但我发现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官府。”
                  是啊,从那之后,武松就从一个对官府充满信任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官府彻底失望的复仇者。他第二次杀人,也就是血溅鸳鸯楼那一段,完全是被逼到了绝境。那些人一次次地陷害他,欺骗他(假装好意款待,结果暗中构陷)他没有了别的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讨回“公道”。
                  最后,武松是不是一个英雄人物呢?“「武松打虎」是他主动去打的吗?”老师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好像不是吧,并不是主动去为民除害,甚至可能是不信任“三碗不过岗”酒馆的酒保,不相信有虎,即使看到了公告,也只是迫于颜面不肯回头耳。所以,他是一个普通的,可能有点被动的人。就像开头时觉得“他很复杂”一样,人无完人,好像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场景去也无法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吧!我们永远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形容一个立体的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7

                    这次讲座讲了文天祥。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忠于南宋。老师讲到了他这种殉道的精神来源于父母以及老师。我们可以清晰的从他的生活以及决定中看到他以前去的白鹭书院教的“兴理学,明节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毛 离线
                      毛 离线
                      毛添梁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8

                      10月18日讲座反馈
                      本周樊老师讲了关于文天祥的生平,文学成就,文学作品等,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樊老师,先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40几个所谓的双语班的学生中只有不到十人听说过文天祥,而今天的讲座,也让我对文天祥有了一个新的概念。樊老师将三张刚写的对联挂在墙壁上,起初还不明白他的用意,但当樊老师抛出问题后,这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深深的沉思: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中哪个更适合文天祥,我的答案是第三个,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前两个写的不如后者,而是我认为文天祥他具有他独特的背景,而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这种执着,也是很少有文人能做到。另一个让我很震惊的一个点是:白鹭洲书院。这个我从未听过的书院,就是南宋那样一个时代,培育了多少位进士与状元,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当时白鹭洲的辉煌,这两个就是这次讲座中,让我非常有感叹的一点。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也是让我在思维上又往下挖掘了一部分。老师的问题是,武松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而我一开始就掉入了这个坑。经过大家的分析,我最终也明白了,人是具有复杂性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英雄两个字就来评判一个人的生平,更何况是像武松这样一个作者具有虚构成分的人物,我也会在以后的阅读,运用双面分析的办法,来分析一个个人物。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段 离线
                        段 离线
                        段明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9
                        1. 讲座反馈
                          在今天的讲座上,我们首先从这次讲座的题目不指南方不肯休入手进行了讨论,与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词相比,不指南方不肯休,并不出名,他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文天祥对道统的追求与舍身为国的热情,但他却直接引出了所谓南方及南宋朝廷,对家乡故国的家国情怀,在后来的讲座中,我们又了解到,南宋皇帝亲手为文天祥提过一首词,又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这种效忠尽力的情怀,接着我们又了解了蒙古的版图扩张史,发现蒙古帝国其实早在吞并南宋前就侵占了欧洲的大部,甚至已经要侵略非洲,可南宋却抵挡了这强悍的军力几十年,那南宋的军事实力还能支撑的话,那它是怎么覆灭的呢?老师告诉我们,南宋后期,官府用纸币来买土地,但因通货膨胀,纸币迅速贬值,这些卖地给官府的农民就赔钱了,那南宋就迅速不得民心,而在这种环境下,文天祥又是一个从小出生在,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家乡吉安,教育与其人生选择与目标相符,最终奉献自己的一生,让我明白,即使希望渺茫,孤注一掷,要诠释生命,或是行道的本质。
                          2.读书讨论反馈
                          在读书讨论中,我们围绕武松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行讨论,我们发现武松他可能是一个变过的人,就比如说在他第一次杀西门庆的时候,他会倚仗官府,冷静行事,可在血溅鸳鸯楼时,范式的是官方,政府,那是他变了,变得不再相信这个政府,接着,我们又再次进行了深究,即武松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就作者而言,武松确实是被以一个英雄人物而塑造的,但光从他打虎,报仇等情节来看,这些行为是被迫的,而不是主动为民除害,模糊了英雄的定义,让我明白讨论事情必须从多个角度来看,从一面不能看到全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张 离线
                          张文景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0

                          在讲座前,我一直把文天祥归为普通爱国诗人的行列,直到听完讲座才发现:他爱的不只是南宋的山河故土,更是那沉淀于家国之下的,支撑着南宋挺立45年的坚韧的理学文化,是作为人必须坚守的,最纯粹的正义底线。
                          从1206年蒙古兴起前,到1242年蒙古第二次西征,短短几十年,亚洲的版图却发生了颠覆性的重塑,众多国家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走向覆灭。看着屏幕上多元的,细碎的小色块在一瞬间突然被一整块淡橘色迅速覆盖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但同时也感到很惊异:我认知中一直“摇摇欲坠”的南宋竟“苟延残喘”了45年,他是如何做到的?樊老师在讲座时也提起这个问题:“南宋一定存在着某种坚韧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理学。
                          文天祥诞生在吉安,一个以朱熹理学为主体的,文化极为昌盛的地方。理学的盛行让这里不只是普通人的故土故乡,更成为了经典文化的聚集地。文天祥曾写下“先生爱某如子弟,某事先生如执经。”樊老师在课上说“经典化为了老师的人格力量,老师又将这股力量传递给学生。”当时听时还不太能理解,但现在再读,也有了一点感触:在那时,师生之间的联系早已超越了身份上的界限,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都是主动且自然的,是源于他们对道义的认同,对理学的奉行。这是无关于外界的约束或是社会规则下的被迫服从,而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这不仅仅存在于在师生之间,也存在于在君臣、父母之间,在人与人之间。这也是文天祥如此执着的要去以生救国的原因。
                          可南宋朝廷的腐败,国势的急剧衰落,都一次次沉重地打击着文天祥的内心,让他不由得感慨:“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间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在预习时,我只把这种痛认为是精神上的“疲惫”,一次次的逃亡,救国的希望愈发变得渺茫,真的有继续坚持下去以生报国的必要吗?可听了讲座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误解有多么的深:这种痛是直击心灵的,是来自于己方的误解,来自于国破家亡的现实,更是来自于看到南宋投降的无力。“满目河山寄一舟”“唯有孤臣雨泪垂…”但这点痛却不足以打倒文天祥,在有了一丝希望后,便毅然决然的把生死置之度外,决定孤注一掷,“不指南方不肯休”!在讲座开始前,在选择是哪一句诗词最能代表文天祥时,我选择的是第二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理解中的“不指南方不肯休”更多的是一种臣子对国家的忠心,一种报国的“执着”,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决心,一次压上了全部的“赌约”。他为的不只是南宋的国土,更是为了守住对理学道义的坚守。“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何为?”现在看来,在文天祥的眼中,那时的他已明白,生不过是实现儒家道义的载体。而生命本身就是一段行道的过程。
                          于是他决然以正气歌来结束自己一生对生死的追问。读到这里时,那种与别的爱国诗人并无两样的想法早已消失,“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在那一刻,时空交叠,文天祥早已跳出当时所处的时代,将个体置于滚滚翻涌的历史长河。往昔先烈的正气未随岁月消散,此刻他心中那种对于道和正义的坚守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跨越千年。从个体的长呼,到群体的共鸣,再到整个中华名族穿透岁月的慷慨呼啸…“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吕 离线
                            吕 离线
                            吕翰林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1

                            很遗憾此次没有来参加讲座,在看了同学们的反馈之后,我认为文天祥并不只是一名普通的爱国诗人,他爱的不仅仅是国家,也有南宋的理学,这也是为什么南宋能够在强大压迫下,仍然坚持45年的原因,所以他在元朝的酷刑中坚持了很久,同时我也不改变在预习作业时对他的看法,我认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郭 离线
                              郭 离线
                              郭淑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2

                              10.18讲座反馈
                              这一次讲座讲的是宋未忠臣文天祥.
                              在听讲座前,我一直以为宋是一个很弱很弱的国家,在元面前没有丝毫可以抵抗的力量.直到我在万总的PPT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对比图:1234年的亚洲形势图和1279年前亚洲形势图,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现实啊!45年间,数不尽的国家被蒙古侵占,直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偌大的“蒙古帝国"和屈于一角的南宋.可南宋朝廷又有什么呢?荒淫无知的傻子皇帝宋度宗,没有实际才能的"国父"宰相贾似道...这真的很悲哀啊!
                              这一节讲座结束后,"悲哀"这个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悲哀的时代,悲哀的结局...可又有多少人在当时认识到这份"悲哀"了呢?文天祥意识到了,但是他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呢?
                              来自敌人的“明枪”和来自己方的“误解“几乎把他逼到了绝望的境地,可他仍然没有自杀,仍然没有放弃。
                              或许这就是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的最好诠释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讲坛反馈
                                不指南方不肯休
                                本次讲坛主要讲了文天祥这一人物以及蒙宋战争。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及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在上这节讲坛之前,文天祥对于我而言,只是历史书上学过的一个人物。我知道他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也知道他那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或许也会为他贴上一个标签,爱国英雄。我也知道他的结局,却没有过去思考他的抉择。
                                在进入讲座时,樊老师先是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并让我们去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和”以身殉道不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三句都写自文天祥,你认为那一句更能概括文天祥的一生?我一开始选择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以磅礴的气势提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
                                1234年,南宋与蒙古国联军共同灭亡了金朝。同年,蒙宋战争开始。当时蒙古国最强的时侯,版图甚至已经扩张到了欧洲。而当时南宋还处在一个较弱的时期,蒙宋战争足足进行了四十五年。而南宋的背后是文天祥,也让南宋一直在支撑着。
                                这就是我现在了解的文天祥,我不仅仅看到的是南宋在强大压迫下的支撑,更是文天祥的忠心爱国精神。这与我最初的”知道“是不同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这次讲座主要讨论了文天祥的一生,《过零丁洋》在过去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首慷慨激昂的就义诗。但在了解了《指南录后序》中这22次“死”之后,再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句诗并非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对生命的最终体会。便想到了那时上的中世纪骑士讲座,里面的诗所讲的骑士之死和文天祥自己看待的死也完全不一样,同样都是类似于忠君的思想,在中世纪会被认为这些死是庄严的,是伟大的,我觉得两首诗其实都用了类似于铺陈的手法,但西方文学是将这种手法用在了对于具体死的过程中,那个骑士的一生,曾经的丰功伟绩……而文天祥则不一样,在那种追寻“道”的思想下,他认为自己的死其实是微不足惜的,但如果这种死可以为皇朝带来延续的话,这便是有意义的。二者的本质都是忠君的思想,性质也都是悲壮的,但表现形式不同,最后展现出的效果也不同了。

                                  墨雨落,清风起,不为名役,不为利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干 离线
                                    干 离线
                                    干坤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5

                                    这次的讲坛以“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主题讲了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以及蒙古如何攻下南宋。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解读,我懂得了“南方”的意思是文化汇聚的圣地、南宋的朝廷、故土、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文天祥,之所以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是因为他谈到了生死。文天祥一生都在战争中,襄阳之战是他一生中发生过最重要的战争。这一战,蒙古攻下了南宋。通过樊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我认识了《指南录》的22次死也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来自敌方的‘明抢’ ” “来自己方的误解”(己方的误解是“死”的更痛苦的)。根据《正气歌》,我知道文天祥实现了儒教中的“道”。读书小组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戏剧比故事情感更加强烈,以及爱情和政治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得可以相互兼容;在文中,传说可能是为了掩饰一些更加悲痛的故事。两位主角是否能够抉择她们的命运令我深思,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他们需要关注他人的眼光以及后人对自己的看法。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6

                                      讲坛反馈:
                                      在这堂课之前,我对文天祥的印象仅限于《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宁死不屈和《扬子江》“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与坚定。
                                      读了《指南录》后序才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死那么多次。二十二次“死”,有死于元军的追捕,有死于荒野逃生,有死于同僚的不信任......他在元军的拘留下大声斥责,在逃亡途中也差点死了。他几度认为自杀算了。可是他最终还是选择隐忍:要有所作为啊。他不怕敌军的长枪,但真正刺入他胸腔的冰刃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和迫害。“常恐无辜死”他这样说道。
                                      他曾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理宗都对他十分看好,甚至为他写下一首诗。试问中华五千年,有哪几位皇帝给状元写过诗的?可上天总是妒英才,不久,父亲去世,他要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过去,一切都变了啊...
                                      当看到被战火吞噬的城池,天祥,你是怎么想的。
                                      1276年,临安被攻破,南宋危在旦夕。文天祥没有犹豫,变卖家产组建了义军,却被认为是儿戏,多次被阻挠。
                                      他依然不放弃。而后去元军谈判被扣押,死里逃生。他无畏元军直指的长枪,而李庭芝却以为他要降元,又下书追捕他。
                                      两年后,兵败被俘。“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与志焉”。零丁洋里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
                                      途经梅岭,雨下的很大,沾湿了征衣,冰冷的雨水滴在了他的心上。风割过脸颊,却不觉得痛。
                                      在充满“浊气”的狱中,明明自己身体很虚弱,却没有因此生病。他说,是因为心中的浩然之气。
                                      文天祥最后落笔:“风檐展书读,古道颜景色”,留下一世淡雅。
                                      面对高官明利,他毫不动容;面对元军的长枪,他宁死不降......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看到他用一身践行了“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这是文天祥,但文天祥不止于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单 离线
                                        单 离线
                                        单馨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7

                                        本次讲了文天祥在宋元之交的人生选择。回家后和家长探讨了一下文天祥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个民族英雄,以及为何不选择投诚这一条明显更轻松的路,为什么大宋亡了,连皇帝都不觉得有什么,而只有他一人苦苦坚持住?我想他心中有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对念书时期和父亲的怀念,还有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宋”不是一片冰冷的国土,而是有生命力的宋王朝,是中原血统的后代,是那个“雅”的时代。他没有赶上,但是他清楚“宋”绝对不是说亡就亡的,他想抓住最后一丝希望,哪怕是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他的执念告诉他“他是个宋人,是大宋的子民”,他不会甘于对蒙古人屈膝。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伟龙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8

                                          我认为在这次讲座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应该是死,在《指南录》中有22个死,《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名句,文天祥为什么提到那么多个死字呢?在抗元的过程中他已“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还要坚持抗元呢?我想他是出于对南宋朝廷的忠诚,毕竟皇帝可曾亲自给他写过诗呀。但他在被俘回燕京后,已知晓南宋大势已去,却为何还要坚持自己所认为的道义,从容就义呢?现在,已经没有南宋的人可以管他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文天祥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他所追寻的不是高官厚禄,以及一世富贵,他的眼光已高过于此,他想做的是让自己千古流芳,为后人树立起一个精神的支柱,使后世也能有像他一样的人,可以让天下太平,百姓平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