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
提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除了这句诗外,樊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两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不指南方不肯休。”三句话各有各的不同,但又都共同彰显出文天祥那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崇高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种慷慨激昂的姿态,展现出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毫不畏惧,甘愿以死明志。
在历史背景解析上,樊老师讲到了宋元之交的时代纠葛。在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蒙古铁骑席卷中原,南宋王朝摇摇欲坠。文天祥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时期,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也深切感受到了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官员的腐败堕落。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文天祥依然怀揣爱国之心,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元救国的斗争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同时,文天祥的成长轨迹,其父亲的启蒙、与江万里的师友渊源,以及理学对他的塑造,都成为了他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的原因。其父文仪,虽一生未仕,却饱读诗书,对文天祥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视。而江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臣,与文天祥亦师亦友,创办白鹭书院,理念为“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而文天祥就以一生来实践这十二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
10•18讲座反馈
“生命就是一个行道的过程”
在家做的开头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中,选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文天祥,讲坛同学的答案都很有道理,和我一样选择了千古名句“谁无死”,但是在大家都已经无话可说时,他提出了“这句话探问生死而不仅仅只是「照汗青」的意义”这就让我更加想要探究他是如何,在何种背景下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
和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样,南宋与金的对峙是教科书上的主流,可谁知道南宋竟然还有那么四五十年一直在和蒙元“互相拉扯”而文天祥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开端。文丞相的父亲是他本人的一个启蒙老师,文丞相自己评价他与父亲“亦师亦友”父亲给予了文天祥最初的精神思想,而对于他影响颇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故里和学校“吉安”——连接着井冈山的一座城市,给我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革命根据地”,似乎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这里在古代(尤其宋代)居然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理学精神的地域。文丞相二十岁就是加入了这里的一个“白鹭洲书院”。这个书院似乎名不见经传,据老师的描述:“游人寥寥,冷冷清清的一所中学”,但是缀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南宋末年)1/4的进士都出自于此!状元、丞相…不可胜数!而所谓的千古句话“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与白鹭洲书院的校训“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34年的元朝——蒙古帝国的主要承袭者此时已经决定攻宋,当时的人来说他们还远远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比他们曾经所痛恨的金朝,辽朝所强大的多的敌人。尽管知道结果,我还是为南宋捏了一大把汗——“羸弱不堪”的南宋王朝会不会一触即溃?(我当时还不清楚中间的过程)统治这一个庞大帝国的元帝忽必烈是不同于其他蒙古人的,他重视文化的程度堪比宋朝,并且还多了一丝大局观和地理意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位于南宋后方的大理国,彻底切断了南宋王朝的路上退路。
这些背景的学习让我微微了解了一些“只可意会”的文天祥选择的原因。
而后来的经历,便是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了“元军南下时,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赴临安勤王;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任南宋流亡政权右丞相。曾在江西立下战功,却因为实力不济被迫退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大都后,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让我再一次刷新认知的就是文丞相不仅要防备“北军”的缉拿,还要提防南宋官员,要说降官也就算了,可是抗元官员对于他“元朝逃回来的官员”身份的不信任和排斥对他的“暗剑”难道不是真正可悲那吗?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为此抗争到了最后一刻,这才应该是文丞相与其余人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备受后人尊敬和传颂的真正原因吧! -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与以往的不同,我们重点围绕“武松”这个人物展开了讨论。
“武松是英雄吗?”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是,也有一个人觉得他很复杂,“武松打虎”的故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老师笑了笑,让我们从武松两次杀人的变化开始分析。“我觉得武松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他是很有头脑、很聪明的人,还知道要找什么人证物证。可是到了后面一次,他好像就变得冲动鲁莽了,而且像个无情的杀人机器。”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家想法的提炼。“武松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他是很信任官府的,所以才会想要通过官府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论点,的确,武松因打虎获得了一个官位,信任“同僚”也在情理之中。“后来武松发现与他有仇的那个人就在官府系统中,他想要官府解决问题,但我发现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官府。”
是啊,从那之后,武松就从一个对官府充满信任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官府彻底失望的复仇者。他第二次杀人,也就是血溅鸳鸯楼那一段,完全是被逼到了绝境。那些人一次次地陷害他,欺骗他(假装好意款待,结果暗中构陷)他没有了别的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讨回“公道”。
最后,武松是不是一个英雄人物呢?“「武松打虎」是他主动去打的吗?”老师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好像不是吧,并不是主动去为民除害,甚至可能是不信任“三碗不过岗”酒馆的酒保,不相信有虎,即使看到了公告,也只是迫于颜面不肯回头耳。所以,他是一个普通的,可能有点被动的人。就像开头时觉得“他很复杂”一样,人无完人,好像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场景去也无法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吧!我们永远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形容一个立体的人! -
10月18日讲座反馈
本周樊老师讲了关于文天祥的生平,文学成就,文学作品等,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樊老师,先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40几个所谓的双语班的学生中只有不到十人听说过文天祥,而今天的讲座,也让我对文天祥有了一个新的概念。樊老师将三张刚写的对联挂在墙壁上,起初还不明白他的用意,但当樊老师抛出问题后,这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深深的沉思: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中哪个更适合文天祥,我的答案是第三个,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前两个写的不如后者,而是我认为文天祥他具有他独特的背景,而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这种执着,也是很少有文人能做到。另一个让我很震惊的一个点是:白鹭洲书院。这个我从未听过的书院,就是南宋那样一个时代,培育了多少位进士与状元,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当时白鹭洲的辉煌,这两个就是这次讲座中,让我非常有感叹的一点。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也是让我在思维上又往下挖掘了一部分。老师的问题是,武松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而我一开始就掉入了这个坑。经过大家的分析,我最终也明白了,人是具有复杂性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英雄两个字就来评判一个人的生平,更何况是像武松这样一个作者具有虚构成分的人物,我也会在以后的阅读,运用双面分析的办法,来分析一个个人物。 -
- 讲座反馈
在今天的讲座上,我们首先从这次讲座的题目不指南方不肯休入手进行了讨论,与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词相比,不指南方不肯休,并不出名,他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文天祥对道统的追求与舍身为国的热情,但他却直接引出了所谓南方及南宋朝廷,对家乡故国的家国情怀,在后来的讲座中,我们又了解到,南宋皇帝亲手为文天祥提过一首词,又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这种效忠尽力的情怀,接着我们又了解了蒙古的版图扩张史,发现蒙古帝国其实早在吞并南宋前就侵占了欧洲的大部,甚至已经要侵略非洲,可南宋却抵挡了这强悍的军力几十年,那南宋的军事实力还能支撑的话,那它是怎么覆灭的呢?老师告诉我们,南宋后期,官府用纸币来买土地,但因通货膨胀,纸币迅速贬值,这些卖地给官府的农民就赔钱了,那南宋就迅速不得民心,而在这种环境下,文天祥又是一个从小出生在,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家乡吉安,教育与其人生选择与目标相符,最终奉献自己的一生,让我明白,即使希望渺茫,孤注一掷,要诠释生命,或是行道的本质。
2.读书讨论反馈
在读书讨论中,我们围绕武松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行讨论,我们发现武松他可能是一个变过的人,就比如说在他第一次杀西门庆的时候,他会倚仗官府,冷静行事,可在血溅鸳鸯楼时,范式的是官方,政府,那是他变了,变得不再相信这个政府,接着,我们又再次进行了深究,即武松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就作者而言,武松确实是被以一个英雄人物而塑造的,但光从他打虎,报仇等情节来看,这些行为是被迫的,而不是主动为民除害,模糊了英雄的定义,让我明白讨论事情必须从多个角度来看,从一面不能看到全貌。
- 讲座反馈
-
在讲座前,我一直把文天祥归为普通爱国诗人的行列,直到听完讲座才发现:他爱的不只是南宋的山河故土,更是那沉淀于家国之下的,支撑着南宋挺立45年的坚韧的理学文化,是作为人必须坚守的,最纯粹的正义底线。
从1206年蒙古兴起前,到1242年蒙古第二次西征,短短几十年,亚洲的版图却发生了颠覆性的重塑,众多国家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走向覆灭。看着屏幕上多元的,细碎的小色块在一瞬间突然被一整块淡橘色迅速覆盖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但同时也感到很惊异:我认知中一直“摇摇欲坠”的南宋竟“苟延残喘”了45年,他是如何做到的?樊老师在讲座时也提起这个问题:“南宋一定存在着某种坚韧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理学。
文天祥诞生在吉安,一个以朱熹理学为主体的,文化极为昌盛的地方。理学的盛行让这里不只是普通人的故土故乡,更成为了经典文化的聚集地。文天祥曾写下“先生爱某如子弟,某事先生如执经。”樊老师在课上说“经典化为了老师的人格力量,老师又将这股力量传递给学生。”当时听时还不太能理解,但现在再读,也有了一点感触:在那时,师生之间的联系早已超越了身份上的界限,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都是主动且自然的,是源于他们对道义的认同,对理学的奉行。这是无关于外界的约束或是社会规则下的被迫服从,而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这不仅仅存在于在师生之间,也存在于在君臣、父母之间,在人与人之间。这也是文天祥如此执着的要去以生救国的原因。
可南宋朝廷的腐败,国势的急剧衰落,都一次次沉重地打击着文天祥的内心,让他不由得感慨:“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间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在预习时,我只把这种痛认为是精神上的“疲惫”,一次次的逃亡,救国的希望愈发变得渺茫,真的有继续坚持下去以生报国的必要吗?可听了讲座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误解有多么的深:这种痛是直击心灵的,是来自于己方的误解,来自于国破家亡的现实,更是来自于看到南宋投降的无力。“满目河山寄一舟”“唯有孤臣雨泪垂…”但这点痛却不足以打倒文天祥,在有了一丝希望后,便毅然决然的把生死置之度外,决定孤注一掷,“不指南方不肯休”!在讲座开始前,在选择是哪一句诗词最能代表文天祥时,我选择的是第二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理解中的“不指南方不肯休”更多的是一种臣子对国家的忠心,一种报国的“执着”,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决心,一次压上了全部的“赌约”。他为的不只是南宋的国土,更是为了守住对理学道义的坚守。“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何为?”现在看来,在文天祥的眼中,那时的他已明白,生不过是实现儒家道义的载体。而生命本身就是一段行道的过程。
于是他决然以正气歌来结束自己一生对生死的追问。读到这里时,那种与别的爱国诗人并无两样的想法早已消失,“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在那一刻,时空交叠,文天祥早已跳出当时所处的时代,将个体置于滚滚翻涌的历史长河。往昔先烈的正气未随岁月消散,此刻他心中那种对于道和正义的坚守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跨越千年。从个体的长呼,到群体的共鸣,再到整个中华名族穿透岁月的慷慨呼啸…“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10.18讲座反馈
这一次讲座讲的是宋未忠臣文天祥.
在听讲座前,我一直以为宋是一个很弱很弱的国家,在元面前没有丝毫可以抵抗的力量.直到我在万总的PPT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对比图:1234年的亚洲形势图和1279年前亚洲形势图,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现实啊!45年间,数不尽的国家被蒙古侵占,直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偌大的“蒙古帝国"和屈于一角的南宋.可南宋朝廷又有什么呢?荒淫无知的傻子皇帝宋度宗,没有实际才能的"国父"宰相贾似道...这真的很悲哀啊!
这一节讲座结束后,"悲哀"这个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悲哀的时代,悲哀的结局...可又有多少人在当时认识到这份"悲哀"了呢?文天祥意识到了,但是他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呢?
来自敌人的“明枪”和来自己方的“误解“几乎把他逼到了绝望的境地,可他仍然没有自杀,仍然没有放弃。
或许这就是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肯休”的最好诠释吧! -
讲坛反馈
不指南方不肯休
本次讲坛主要讲了文天祥这一人物以及蒙宋战争。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及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在上这节讲坛之前,文天祥对于我而言,只是历史书上学过的一个人物。我知道他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也知道他那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或许也会为他贴上一个标签,爱国英雄。我也知道他的结局,却没有过去思考他的抉择。
在进入讲座时,樊老师先是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并让我们去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和”以身殉道不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三句都写自文天祥,你认为那一句更能概括文天祥的一生?我一开始选择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以磅礴的气势提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
1234年,南宋与蒙古国联军共同灭亡了金朝。同年,蒙宋战争开始。当时蒙古国最强的时侯,版图甚至已经扩张到了欧洲。而当时南宋还处在一个较弱的时期,蒙宋战争足足进行了四十五年。而南宋的背后是文天祥,也让南宋一直在支撑着。
这就是我现在了解的文天祥,我不仅仅看到的是南宋在强大压迫下的支撑,更是文天祥的忠心爱国精神。这与我最初的”知道“是不同的。 -
这次讲座主要讨论了文天祥的一生,《过零丁洋》在过去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首慷慨激昂的就义诗。但在了解了《指南录后序》中这22次“死”之后,再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句诗并非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对生命的最终体会。便想到了那时上的中世纪骑士讲座,里面的诗所讲的骑士之死和文天祥自己看待的死也完全不一样,同样都是类似于忠君的思想,在中世纪会被认为这些死是庄严的,是伟大的,我觉得两首诗其实都用了类似于铺陈的手法,但西方文学是将这种手法用在了对于具体死的过程中,那个骑士的一生,曾经的丰功伟绩……而文天祥则不一样,在那种追寻“道”的思想下,他认为自己的死其实是微不足惜的,但如果这种死可以为皇朝带来延续的话,这便是有意义的。二者的本质都是忠君的思想,性质也都是悲壮的,但表现形式不同,最后展现出的效果也不同了。
-
这次的讲坛以“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主题讲了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以及蒙古如何攻下南宋。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解读,我懂得了“南方”的意思是文化汇聚的圣地、南宋的朝廷、故土、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文天祥,之所以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是因为他谈到了生死。文天祥一生都在战争中,襄阳之战是他一生中发生过最重要的战争。这一战,蒙古攻下了南宋。通过樊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我认识了《指南录》的22次死也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来自敌方的‘明抢’ ” “来自己方的误解”(己方的误解是“死”的更痛苦的)。根据《正气歌》,我知道文天祥实现了儒教中的“道”。读书小组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戏剧比故事情感更加强烈,以及爱情和政治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得可以相互兼容;在文中,传说可能是为了掩饰一些更加悲痛的故事。两位主角是否能够抉择她们的命运令我深思,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他们需要关注他人的眼光以及后人对自己的看法。
-
讲坛反馈:
在这堂课之前,我对文天祥的印象仅限于《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宁死不屈和《扬子江》“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与坚定。
读了《指南录》后序才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死那么多次。二十二次“死”,有死于元军的追捕,有死于荒野逃生,有死于同僚的不信任......他在元军的拘留下大声斥责,在逃亡途中也差点死了。他几度认为自杀算了。可是他最终还是选择隐忍:要有所作为啊。他不怕敌军的长枪,但真正刺入他胸腔的冰刃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和迫害。“常恐无辜死”他这样说道。
他曾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理宗都对他十分看好,甚至为他写下一首诗。试问中华五千年,有哪几位皇帝给状元写过诗的?可上天总是妒英才,不久,父亲去世,他要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过去,一切都变了啊...
当看到被战火吞噬的城池,天祥,你是怎么想的。
1276年,临安被攻破,南宋危在旦夕。文天祥没有犹豫,变卖家产组建了义军,却被认为是儿戏,多次被阻挠。
他依然不放弃。而后去元军谈判被扣押,死里逃生。他无畏元军直指的长枪,而李庭芝却以为他要降元,又下书追捕他。
两年后,兵败被俘。“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与志焉”。零丁洋里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
途经梅岭,雨下的很大,沾湿了征衣,冰冷的雨水滴在了他的心上。风割过脸颊,却不觉得痛。
在充满“浊气”的狱中,明明自己身体很虚弱,却没有因此生病。他说,是因为心中的浩然之气。
文天祥最后落笔:“风檐展书读,古道颜景色”,留下一世淡雅。
面对高官明利,他毫不动容;面对元军的长枪,他宁死不降......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看到他用一身践行了“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这是文天祥,但文天祥不止于此。 -
我认为在这次讲座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应该是死,在《指南录》中有22个死,《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名句,文天祥为什么提到那么多个死字呢?在抗元的过程中他已“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还要坚持抗元呢?我想他是出于对南宋朝廷的忠诚,毕竟皇帝可曾亲自给他写过诗呀。但他在被俘回燕京后,已知晓南宋大势已去,却为何还要坚持自己所认为的道义,从容就义呢?现在,已经没有南宋的人可以管他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文天祥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他所追寻的不是高官厚禄,以及一世富贵,他的眼光已高过于此,他想做的是让自己千古流芳,为后人树立起一个精神的支柱,使后世也能有像他一样的人,可以让天下太平,百姓平安。
-
本次讲座讲了元灭宋的过程以及文天祥,课上樊老师给我们看了现在历史书上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以及讲元灭宋的矛盾之处,教科书上所写的元灭宋是带有褒义的,而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时,元灭宋讲述时带有贬义。同时在课前樊老师给了我们三副对联,让我们认为哪一副最符合文天祥的生平概括,我认为是中间的那一副,既能体现他爱国忠君的思想也可以体现他坚持自己的道义。课前我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南宋被灭已经是必然的事实,为什么文天祥还要去坚持与元朝斗争,并且想要光复宋朝呢。我认为应该和当时的教育有关,樊老师说文天祥所学细的地方在吉安,而当地盛产名人,可能他所受的教育史对国家的忠诚大于个人利益。同时在我国常常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西方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元朝和普通的改朝换代不同,是由一种新的民族统一的。
-
这一次讲座中,我不仅更深刻的理解了文天祥,也对是什么塑造了文天祥这个问题有了一定思考。首先我看到,他的父亲应当是说对他影响深远的。他用行为告诉文天祥什么叫大丈夫。不知他在走上刑场时,有没有想起父亲在他小时指着祠堂里的塑像告诉他,如果不能位列其间就不能称作大丈夫?其次,他也遇到一个好老师。江万里对文天祥寄予厚望,最后在敌军破城的时候投水而死。不知文天祥在牢房中,有没有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最后,宋理宗对他的器重也是需要考虑的。皇帝钦点的状元郎啊,皇帝亲自写诗表示气重啊,对他来说,这是多大的恩典。俗话讲:士为知己者死。既然,你把你的江山托付给我,那么,我就陪他走到最后一刻吧。这或许是文天祥内心的真实写照。“天地君亲师”是古人最尊敬的五样东西,而文天祥整整背负了其中三个的期许和影响,这样一看,文天祥又怎么可能为了区区名利而投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