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本周要点
  3.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本周要点
69 帖子 50 发布者 427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韩 离线
    韩 离线
    韩雨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3

    讲坛反馈
    不指南方不肯休
    本次讲坛主要讲了文天祥这一人物以及蒙宋战争。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及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在上这节讲坛之前,文天祥对于我而言,只是历史书上学过的一个人物。我知道他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也知道他那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或许也会为他贴上一个标签,爱国英雄。我也知道他的结局,却没有过去思考他的抉择。
    在进入讲座时,樊老师先是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并让我们去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和”以身殉道不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三句都写自文天祥,你认为那一句更能概括文天祥的一生?我一开始选择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以磅礴的气势提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
    1234年,南宋与蒙古国联军共同灭亡了金朝。同年,蒙宋战争开始。当时蒙古国最强的时侯,版图甚至已经扩张到了欧洲。而当时南宋还处在一个较弱的时期,蒙宋战争足足进行了四十五年。而南宋的背后是文天祥,也让南宋一直在支撑着。
    这就是我现在了解的文天祥,我不仅仅看到的是南宋在强大压迫下的支撑,更是文天祥的忠心爱国精神。这与我最初的”知道“是不同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过 离线
      过铭辰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4

      这次讲座主要讨论了文天祥的一生,《过零丁洋》在过去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首慷慨激昂的就义诗。但在了解了《指南录后序》中这22次“死”之后,再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句诗并非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对生命的最终体会。便想到了那时上的中世纪骑士讲座,里面的诗所讲的骑士之死和文天祥自己看待的死也完全不一样,同样都是类似于忠君的思想,在中世纪会被认为这些死是庄严的,是伟大的,我觉得两首诗其实都用了类似于铺陈的手法,但西方文学是将这种手法用在了对于具体死的过程中,那个骑士的一生,曾经的丰功伟绩……而文天祥则不一样,在那种追寻“道”的思想下,他认为自己的死其实是微不足惜的,但如果这种死可以为皇朝带来延续的话,这便是有意义的。二者的本质都是忠君的思想,性质也都是悲壮的,但表现形式不同,最后展现出的效果也不同了。

      墨雨落,清风起,不为名役,不为利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干 离线
        干 离线
        干坤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5

        这次的讲坛以“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主题讲了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以及蒙古如何攻下南宋。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解读,我懂得了“南方”的意思是文化汇聚的圣地、南宋的朝廷、故土、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文天祥,之所以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是因为他谈到了生死。文天祥一生都在战争中,襄阳之战是他一生中发生过最重要的战争。这一战,蒙古攻下了南宋。通过樊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我认识了《指南录》的22次死也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来自敌方的‘明抢’ ” “来自己方的误解”(己方的误解是“死”的更痛苦的)。根据《正气歌》,我知道文天祥实现了儒教中的“道”。读书小组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戏剧比故事情感更加强烈,以及爱情和政治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得可以相互兼容;在文中,传说可能是为了掩饰一些更加悲痛的故事。两位主角是否能够抉择她们的命运令我深思,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他们需要关注他人的眼光以及后人对自己的看法。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廖 离线
          廖 离线
          廖景希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6

          讲坛反馈:
          在这堂课之前,我对文天祥的印象仅限于《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宁死不屈和《扬子江》“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与坚定。
          读了《指南录》后序才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死那么多次。二十二次“死”,有死于元军的追捕,有死于荒野逃生,有死于同僚的不信任......他在元军的拘留下大声斥责,在逃亡途中也差点死了。他几度认为自杀算了。可是他最终还是选择隐忍:要有所作为啊。他不怕敌军的长枪,但真正刺入他胸腔的冰刃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和迫害。“常恐无辜死”他这样说道。
          他曾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理宗都对他十分看好,甚至为他写下一首诗。试问中华五千年,有哪几位皇帝给状元写过诗的?可上天总是妒英才,不久,父亲去世,他要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过去,一切都变了啊...
          当看到被战火吞噬的城池,天祥,你是怎么想的。
          1276年,临安被攻破,南宋危在旦夕。文天祥没有犹豫,变卖家产组建了义军,却被认为是儿戏,多次被阻挠。
          他依然不放弃。而后去元军谈判被扣押,死里逃生。他无畏元军直指的长枪,而李庭芝却以为他要降元,又下书追捕他。
          两年后,兵败被俘。“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与志焉”。零丁洋里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
          途经梅岭,雨下的很大,沾湿了征衣,冰冷的雨水滴在了他的心上。风割过脸颊,却不觉得痛。
          在充满“浊气”的狱中,明明自己身体很虚弱,却没有因此生病。他说,是因为心中的浩然之气。
          文天祥最后落笔:“风檐展书读,古道颜景色”,留下一世淡雅。
          面对高官明利,他毫不动容;面对元军的长枪,他宁死不降......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看到他用一身践行了“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这是文天祥,但文天祥不止于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单 离线
            单 离线
            单馨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7

            本次讲了文天祥在宋元之交的人生选择。回家后和家长探讨了一下文天祥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个民族英雄,以及为何不选择投诚这一条明显更轻松的路,为什么大宋亡了,连皇帝都不觉得有什么,而只有他一人苦苦坚持住?我想他心中有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对念书时期和父亲的怀念,还有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宋”不是一片冰冷的国土,而是有生命力的宋王朝,是中原血统的后代,是那个“雅”的时代。他没有赶上,但是他清楚“宋”绝对不是说亡就亡的,他想抓住最后一丝希望,哪怕是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他的执念告诉他“他是个宋人,是大宋的子民”,他不会甘于对蒙古人屈膝。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伟龙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8

              我认为在这次讲座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应该是死,在《指南录》中有22个死,《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名句,文天祥为什么提到那么多个死字呢?在抗元的过程中他已“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还要坚持抗元呢?我想他是出于对南宋朝廷的忠诚,毕竟皇帝可曾亲自给他写过诗呀。但他在被俘回燕京后,已知晓南宋大势已去,却为何还要坚持自己所认为的道义,从容就义呢?现在,已经没有南宋的人可以管他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文天祥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他所追寻的不是高官厚禄,以及一世富贵,他的眼光已高过于此,他想做的是让自己千古流芳,为后人树立起一个精神的支柱,使后世也能有像他一样的人,可以让天下太平,百姓平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轩齐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49

                本次讲座讲了元灭宋的过程以及文天祥,课上樊老师给我们看了现在历史书上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以及讲元灭宋的矛盾之处,教科书上所写的元灭宋是带有褒义的,而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时,元灭宋讲述时带有贬义。同时在课前樊老师给了我们三副对联,让我们认为哪一副最符合文天祥的生平概括,我认为是中间的那一副,既能体现他爱国忠君的思想也可以体现他坚持自己的道义。课前我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南宋被灭已经是必然的事实,为什么文天祥还要去坚持与元朝斗争,并且想要光复宋朝呢。我认为应该和当时的教育有关,樊老师说文天祥所学细的地方在吉安,而当地盛产名人,可能他所受的教育史对国家的忠诚大于个人利益。同时在我国常常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西方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元朝和普通的改朝换代不同,是由一种新的民族统一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茹 离线
                  茹 离线
                  茹轶哲0206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0

                  这一次是文天祥的讲座,相较于之前李商隐的讲座,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一心报国的,且他们都处于一个朝代的末期,而不同点在于李商隐的爱国主要表现在诗歌上,而文天祥则是在诗歌和行动上都有所表现,在这次讲座中有一个问题“蒙元和蒙古帝国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个问题,蒙元指的是在中国的历史,蒙元这个称呼我认为是元朝的人,想要巩固自己正统的地位,而蒙古帝国则是相较于世界,相较于蒙古这个国家本身,也让我想起了李商隐讲座中对于“帝国的黄昏”的讨论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叶 离线
                    叶 离线
                    叶韦汝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1

                    这一次讲座中,我不仅更深刻的理解了文天祥,也对是什么塑造了文天祥这个问题有了一定思考。首先我看到,他的父亲应当是说对他影响深远的。他用行为告诉文天祥什么叫大丈夫。不知他在走上刑场时,有没有想起父亲在他小时指着祠堂里的塑像告诉他,如果不能位列其间就不能称作大丈夫?其次,他也遇到一个好老师。江万里对文天祥寄予厚望,最后在敌军破城的时候投水而死。不知文天祥在牢房中,有没有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最后,宋理宗对他的器重也是需要考虑的。皇帝钦点的状元郎啊,皇帝亲自写诗表示气重啊,对他来说,这是多大的恩典。俗话讲:士为知己者死。既然,你把你的江山托付给我,那么,我就陪他走到最后一刻吧。这或许是文天祥内心的真实写照。“天地君亲师”是古人最尊敬的五样东西,而文天祥整整背负了其中三个的期许和影响,这样一看,文天祥又怎么可能为了区区名利而投降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高宁02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2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不指南方不肯休”开头我们先探讨了南宋和蒙元半个世纪的交往和蒙古人是如何一步步攻下南宋的,文天祥的故乡盛产进士,幼年时以欧阳守道为师,常常告诫他“兴理学,明节义”这也使文天祥的一生都在践行者这几个字。我们还读了《指南录》后序,我了解到了文中写到了22次死,很多都是由于自己人的怀疑导致的,文天祥并不畏惧舍身取义,但只是不希望死于自己人的误解以至于自己不能践行道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周 离线
                        周 离线
                        周子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3

                        很遗憾,这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讲坛的讨论。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我感受到在危难关头的时期,文天祥所承受的痛苦不仅仅是国家的危难,更是一种自己有心无力的无奈与痛恨。但像他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被这份磨难所打倒,“不指南方誓不休。”这份坚定的执着让如今的我们被他的坚毅所折服(尤其是看到视频当中如此强大的蒙古和偏安一隅的南宋的对比)。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贺 离线
                          贺心语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4

                          非常遗憾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参加本次精彩的讲座。看了同学们的反馈,感觉大家都特别有感悟,虽然没能现场参与讲座中的互动,却依然感觉亲自到了现场。
                          看到同学说:“上一次接触文天祥是在初一历史课上。本来专题是“元朝的统治”,写到元朝结束了宋朝多年来政权分立的局面,却又在下文的“人物扫描”部分写到文天祥“宁死不屈,舍身就义”。我凭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对文天祥的印象觉得教材的编写十分矛盾,并且产生了疑惑 ……他的思想里,既有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底色,更有理学“存天理、守气节”的深刻烙印,这些共同铸就了他后来面对强权时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我强烈地体会到了一个人物身上的反差感。
                          又从朋友圈看到管师母亲自书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有了不同的感受……
                          (真希望能参加这次讲座呜呜呜呜呜)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徐 离线
                            徐 离线
                            徐梓菡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5

                            在正式反馈前,我想先夸夸讲坛对于预习的要求!做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多,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听讲座的时候,就顿然醒悟预习的重要性——让我了解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事件发生背景、人物故事等等,从而在听讲座时不会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
                            今天是关于文天祥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樊老师提到宋元更替与正常的改朝换代不太一样。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问了AI,以下是它的回答。“1. 统治民族与文化根基不同:此前的改朝换代多是汉族内部政权交替(如汉取代秦、宋取代唐),或少数民族局部统治后被汉族政权统一(如北魏、辽金),而元朝是少数民族首次全面征服并统治整个中国,将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强行融合。2. 政权建立路径不同:其他朝代多是通过推翻前朝(如农民起义、内部夺权)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而元朝是先通过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张,逐步吞并金、西夏、大理、南宋等政权,最终将统治中心迁入中原,是“由外及内”的征服式统一。”我觉得很有道理,没什么可以补充的,放到反馈中仅作记录用。
                            文天祥20岁时在白鹭洲书院学习。白鹭洲书院的教育理念是“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而后来的文天祥,也践行了这样的理念,这让我想起了中西女塾之于戴西,“成长、爱人、生活”同样影响着她往后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践行母校的理念,那真的能说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人、学校的骄傲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 离线
                              杨 离线
                              杨沁彦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6

                              讲座反馈:
                              这节课主要还是围绕宋元之交和文天祥展开的。其实说到文天祥,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在课前选择三首诗的时候,我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首。但是“不指南方不肯休”在我听完这节讲座之后,我发现这一句可能更适合他吧。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接受江万里的“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的教导。当时蒙古帝国崛起,忽必烈从四川盆地西部出骑兵攻略大理,这导致南宋无退路,1258年,蒙古帝国全面侵略,后只逼临安。文天祥写下了《指南录》,向我们展示了很细节,很残酷的宋元之交的战况,同时在文中有很多的“死”,预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很惨败。但是了解了一些背景后,发现他把这些悲壮与自己个人以及国家的存亡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出了一种孤注一掷,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概。而《正气歌》也是如此,都展现了他永不妥协的一面。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7

                                文天祥讲座反馈
                                讲座始末,我都觉得选“人生自古谁无死”作为千古名句是最完美的选择。一开始,我认为这提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都会死。同时文天祥给出的答复让我们也重新考虑这些问题。
                                但是当这一次我们重新走进文天祥,考虑他如何得出自己所坚信的选择呢。整场讲座我们从蒙古铁骑1234年灭金讲起,到1283年文天祥死,那时候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已经过了一千多个日夜。
                                樊老师在讲到最后的时候指出,这是文天祥作为士人的生死观,这样的忠骨是他为什么活下来的原由。正气歌的尾巴,当风从窗间吹入翻动书页,古道无人浸泡在残阳里,文天祥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定论,但是那么多个日夜里,他究竟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如何成为这个坚守正气而生的人。
                                三年缧绁,自杀岂不比这样反复折腾来的轻松。反正早晚都是一死。我觉得可能在四处奔走,不知皇帝死活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些决定,他清楚的接住了来自迷茫和痛苦的不安感,清楚的决定了自己要活着,要寻找皇帝,要尽力抗元。在这样的痛苦中浸泡已久,入了牢狱之后他的信仰更坚定了,也许他对于南宋的同僚很有信心,期待着他们推举出一个新的小皇帝试图复兴,但是在我看来他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南宋大势已去,大概早就灰飞烟灭了。他活着几乎完全依赖着一份理想,这是从他第一天接过老师和父亲手里的经典就埋下的种子,在变姓名,草行露宿间更加坚定,最终在生死界限模糊的狱中决定了。他的活着就成了一种执念和夙愿,因为他没有做到复兴,没有报答皇帝知遇之恩,也没有履行自己作为士者对土地上众生的职责,他没法已死逃避。
                                正因为如此,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成了他自己最执着的夙愿,也是一种对于我要活下去的生命意义的激情解读。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杨 离线
                                  杨婧棋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8

                                  参加这次讲座前,我对他的认知只停留在历史书的简单介绍里。

                                  讲座开头,樊老师问“人生自古谁无死”和“不指南方不肯休”哪句更该算千古名句。我一开始选了前一句,觉得它写生死很有力量。但听樊老师讲文天祥在元军追捕下22次差点丧命,却一直往南走,我开始想,“不指南方不肯休”里的“南方”不只是方向,更是他心里的南宋和百姓,这种孤注一掷的坚持,比单纯说生死更让我触动。

                                  后来樊老师讲宋元之交的背景,说文天祥受礼学影响,还有他老师江万里的教导,我才明白他的选择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文化和道义在支撑。想到南宋当时有贾似道那样的奸臣,皇帝还很依赖他,就更能理解文天祥在那种环境里坚守有多难。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何 离线
                                    何 离线
                                    何雅馨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59

                                    先前对文天祥的印象只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人士,这样的认识太浅也太片面了。听了这次讲座以后才感觉文天祥的形象鲜活起来。预习读《指南录》的时候很震撼,因为真切感受到了文天祥的痛苦绝望。无论是死于敌人之手亦或是己方的不信任,对文天祥来说都是不甘与苦楚。十几次的死里逃生像是命运给文天祥的赏赐,也可能是玩笑。“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谓”,侥幸生存但却无法做真正可以挽回国家命运的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国破家亡的绝望与无力感对文天祥何尝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读完此文再去回味《过零丁洋》,才真正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他的一颗破碎的心灵,到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与孤注一掷。读《正气歌并序》,前面的整句让人感觉气势磅礴,慷慨正气,而到最后“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时却又慢慢归于一种平静,就好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最后化为没有波澜的直线,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种淡然和恬静。在对“正气”的不断追问中,文天祥最终解开了疑惑,最终回应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便是行道的过程。
                                    道在光明照千古。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0

                                      在这次的讲座中,老师从宋元之交的历史入手,详细的给我们分析了文天祥和诗作和背后的人生选择。在做预习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天祥要特意在正气歌中强调古代先贤也有正气,自己有和古代先贤一样的气质,所以自己死而无憾,选择用这首诗歌来对自己人生选择做总结。我想,这或许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讲座中提到她的父亲从小就对他有教育,他就读的书院也是年年出状元。所以文天祥的心中就相当牢固的装着一个士大夫的形象,认为自己应该像儒家经典中说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我有点理解了文天祥为何要在看起来南宋大势已去的时候仍坚持斗争。于是,我认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提到先贤不是因为自己和他们一样,而是为了说自己的行为和他们一样具有了儒士的风骨,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标准,所以自己死而无憾。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心滢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1

                                        文天祥最终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一生中形成的生死观,想必与他在白鹭洲书院学习的那段经历息息相关。“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是创办书院的理念,兴的是程朱理学,懂得的是道义。更有老师欧阳守道“君其勉之”的嘱托和教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文天祥,自然对老师有如“执经”般的尊重,在后来的诗歌中流露出对故土的感情至深,同时十分看重“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混杂着历史厚重又震撼的力量,也是他在无数次死里逃生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对行道的坚定的生命践行。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方 离线
                                          方 离线
                                          方萱沂1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2

                                          若说起来,我对文天祥好像是非常熟悉的。在课内的考试中,还是在课外的书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那么的熟悉。但是我对文天祥的认识一直是标签化的,“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而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一个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发现文天祥不仅仅是面对招降宁死不屈,在被俘之前他组织了军民反抗,保卫临安。这与我先前对文天祥“文人”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
                                          当樊老师问我们哪句诗最能反应文天祥的精神时,我选择的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因为我觉得这句诗明确的表明了文天祥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与“正道”固然更概括性地表达出文天祥的精神,但是“不指南方不肯休”更体现了文天祥与其他同样以身殉道的贤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具体的目的”让我更加聚焦于文天祥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仅仅一个抽象的“民族英雄”的概念。
                                          后来樊老师讲到文天祥的家庭背景,父亲对他的教育,以及他在白鹭洲书院的求学经历。文天祥的成长过程慢慢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从中我更能理解到他最终的抉择的原因。早年立志,正统理学的培养,最终塑造了他捐躯赴国难的精神。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