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被敌人杀死(1~3),自杀(4~6),逃亡途中的战乱与环境风险(7~22)和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的原因是蒙古灭宋之战持续很多年,南宋陷入战乱,文天祥的 22 次 “死” 是当时官员与百姓生存状态的缩影,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在我没有阅读《<指南录>后序》前,《<指南录>后序》中的这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作者的遭遇以及当时的情况,在读完后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地爱国之情。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序中描述了文天祥狱中的生存环境极致恶劣,与《文天祥千秋祭》中 “他被囚禁在一个阴湿的土牢里,受尽了折磨” 相互印证,反衬出 “正气” 在困苦中对抗苦难的珍贵。我感受到的情感力量是此时的文天祥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这句诗没有体现出他悲伤和绝望,反而充满平静与力量以及升华了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