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侯

侯清晏

@侯清晏
关于
帖子
85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很遗憾由于时间问题没能参加这次读书小组。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对于武松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前对于武松最深的印象还是打虎。但现在我看武松更像是一个被周围环境逼着上梁山的可怜人,被时代巨浪卷着的针。

    书讯微博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侯 侯清晏

    看过同学们的反馈后,我更加了解了文天祥。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回忆起了在历史课上老师好像还强调过的一个点——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依稀记得当时是拿郑成功和文天祥作比较的。现在看完同学们的反馈和再看了一遍讲义之后愈发觉得这个说法很奇怪。蒙古族虽然确实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但也不是所有蒙古人都是中国的。特意强调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究竟是为了维护邻国关系还是民族团结。历史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一生中看过的最多的史料了。如果历史书都不强调文天祥的气节,觉悟,思想。那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过不了多少年只有把他作为考点的人才会记住他。

    本周要点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1.武松在“斗杀西门庆”和“血溅鸳鸯楼”两件事中都杀了很多人。这两处杀人行为有什么不同吗?你怎么看待武松的行为?
    “斗杀西门庆”中武松是为兄报仇,目标明确,只杀西门庆和潘金莲,且事先报官,依法无果后才自行复仇。杀人后主动投案,表现了他强烈的目的性和对法律的尊重。“血溅鸳鸯楼”中武松是因为被陷害而产生的报复,不仅杀了主谋张都监、蒋门神,还牵连了众多无辜的丫鬟、仆役。手段残忍,甚至墙上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表现出的是对于法律的蔑视。武松虽然手段残忍,但也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律的无用。武松的行为是一个人在乱世中被黑暗社会压迫到极致最终打破个人的价值观而做出的看似出格的事情。
    2.38、39回有大量关于宋江的描写,你觉得他有哪些特点?请用书中的文字加以说明。
    第38回写宋江初见李逵便慷慨赠银:“李逵接过银子,便道:‘却生受哥哥!’” 宋江对底层好汉从不吝啬,仗义疏财。
    第39回浔阳楼题反诗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表面谦逊的宋江,内心却有不甘平凡的抱负。
    3.李逵天真烂漫、勇猛无比,但也极其嗜杀残忍。你如何看待他这种矛盾的性格?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真”的杀人魔王?
    李逵的“天真”在于毫无机心,对宋江忠诚到盲目,如第38回为让宋江吃鲜鱼,竟与渔夫厮打;但他的“残忍”亦骇人,如江州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不分官兵百姓。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把兵器。这种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于社会的影响基本取决于他认定的人。塑造这样一个人可能一是为了体现宋江的领袖气质,还有可能就是反映了当时道德体系已经崩塌。

    书讯微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侯 侯清晏

    中秋诗会反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不觉我跟随着讲坛的步伐来到了今年的中秋诗会。今年的中秋诗会让我觉得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更多的是在欢笑中讲述着道理和创作者们的思考与心血。
    让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我们书院准备的有关徐霞客的节目。王乾宇同学的表演能力相信各位都是有目共睹。徐霞客在剧本中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物。他在云南时有溯江问源的信念也有对于故乡的怀念。身体上更是有病痛折磨。最开始时我也有幸被选为徐霞客。但我理解的徐霞客更像是一个情绪高昂的殉道者。导致我展现的徐霞客着实不像那时徐霞客该有的样子。从同学的表演和剧本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徐霞客那时内心中短暂的迷茫的矛盾以及对于理想坚定的追求。同时穿插的三个现代学生的想法也特别好。第一次了解到剧本我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之后看表演我又觉得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不同角度切入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解释。如果还要细细的解读的话甚至可以将三名学生与徐霞客内心的想法、矛盾照应。不得不佩服负责剧本的同学以及表演的同学。
    当然别的节目也相当精彩。例如大型行走节目。虽然在反串的安排下出现了些许戏剧感但演员们有着极佳的控制能力,还是表现出了战乱之下人民悲惨的命运。西文书院对于欧洲部分艺术发展的表演也是以欢快的节奏进行的。但展现的艺术的变迁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却是鲜明的。在之前读《艺术的故事》时经常会觉得读不下去,当这段历史被精简后放到台上时,在我看来是被赋予了二次生命。
    最后唱《水调歌头》的时候着实觉得有了更大的感受。在诗会前几天听老师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时感受还不是很大。诗会那天回去的路上却又感慨万分。这一年中,很多人离开了。但我居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感受。讲坛让我慢了下来,开始慢慢的感受生活、人文带给我的感受。
    讲坛在我心中一直占有着特殊地位。讲坛承载了太多回忆。在了解逐渐深入后,我逐渐觉得语文、文学应该是面临时代巨轮时俯身倾听的春风,而不应该是匆忙碾过的车轮扬起的尘埃。讲坛是我见过的唯一能让我放松的将灵魂交出的地方。它也同时联结了无数或许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讲坛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奇文共赏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侯 侯清晏

    这次讲座借着鲁迅吸烟墙画讲了多维思维。这也让我有了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尽管已经参加讲坛一年了,但有时候也容易被一些评论带节奏。在看待一些事情上的时候也不够完整。在学习过这个方法后,也让我学到了如何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人们都认为一件事情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现在网上只要有人发表稍微激进的言论,就会有抨击的和支持的。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冷静,要多维度思考。

    本周要点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水浒传这本书我也是看过不止一遍了。这次读书小组中提到了一个细节。“遇洪而开”,我们尝试将自己带入到这个场景中。也更加理解了洪太尉的做法。随后我们对于鲁智深有了详细的讨论。针对于鲁智深经常打死人我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取决于心情,有人说取决于喝酒还是没喝,有人说取决于对方实力……每种说法都有道理,也让我注意到了更多细节,带给了我更多思考。

    书讯微博

  • 《水浒传》读书小组(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1、第1回里洪太尉放走的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妖魔”来称呼这些后续故事中的“英雄”?
    因为他们在政府眼中打劫烧杀掠夺这些事已经算是“妖魔”了。不管他们在民众眼中又或是被逼迫的官府看他们的行为都想“妖魔”。同时我感觉可能是类似于反讽的手法。
    2.请找出鲁智深三次主要的“打抱不平”事件,你觉得他的行为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过于冲动的?说说你的评价理由。
    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从动机上,他出发点是好的。且他的帮助是彻底且负责任的。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依靠个人的武力和暴烈的情绪,且从来没有详细计划。比如打死镇关西和教训周通。他没想过如果自己输了那些人该怎么办。
    3.“智取生辰纲”中,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周密的计划?(比如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获取情报、如何选择地点等)。
    首先,他们的老大很明确就是晁盖,也没有偷偷个人之间内讧。从团队上面,团队构成很完整,有出谋划策的,有执行计划的,有可以正面对抗的,有收集信息的。并且地点选择了黄泥冈,十分偏僻。天气也恰好十分炎热。在买就的时候也没有引起怀疑。最后事成后善后也很好,没人被抓。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侯 侯清晏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觉得是不合理的。首先如果是从纯粹的公共健康宣传角度看,我觉得问题不大。不过她所依靠的核心论点为“可能误导青少年”,她也并没有证据佐证并且也没有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其次吸烟是人们所·熟悉的和鲁迅相关的一个符号,与他的思考、创作形象深度绑定,要求修改历史人物的标志性形象,是一种用现代标准去“净化”或“篡改”历史的行为,违背了纪念馆“尊重历史”的核心原则。最后她给出的解决方案有点过于简单,我觉得会破坏整体的历史感和氛围感。
    2、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我觉得是在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同时,兼顾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引导?“鲁迅抽烟”表明了大众对于鲁迅的印象同时符合历史,壁画所呈现的是尊重历史的体现。但吸烟又不符合现代价值观,所以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侯 侯清晏

    开学教育:
    讲坛的规则我觉得我必然是铭记在心了。毕竟我也体验过了。这次听同学和老师用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为什么犯错最多三次。对于规则的理解更深一层。
    行走汇报:
    这次行走汇报同学们细致的按照时间段划分为我们介绍了云南。其中有一个青铜器让我印象深刻。是一只老虎在捕猎一只牛。在汇报同学分享过当地的状况后我最开始觉得不太可能。后面听到同学的思路才相通。
    读书小组:
    这次读书小组让我印象深刻在于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就比如在书的标题金枝玉叶上我们组就有三种观点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侯 侯清晏

    8月6日,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启了这一次的行走。
    本次,我们选择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和《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菁华展》两大展览作为我们此行的主线。探索史前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步入“龙腾中国”展厅。一件件雕工精湛的玉器——尤其是那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玉龙,静静地陈列在柔和的灯光下,以其简洁而充满力量的线条,诉说着五千多年前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但却仍然与之后中原地区的“龙”的概念有巨大差异。
    继续浏览,看到展板上写到“红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直系文化”这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你们觉得红山文化真的是中原文化的直系文化么?”组长率先抛出了问题。
    是啊,红山文化中的玉珠龙与中原文化的龙差距相当大。玉珠龙的头部是类似于猪的形状。同时,红山文化多为陶瓷、玉器。而中原文化所用大多为青铜器。红山文化真的能够算是直系文化么。
    在看完展览后,我们进行的采访中给出了答案。我们采访了一位男子,当我们问他是否赞同红山文化是直系文化的观点时,他回答道:“红山文化更像是与中原文化有交融融合,但并不算是直系。”
    随后,我们转入“华彩六盘”的展厅。与前一个展厅不同的是,这里更多的是展示民族交融之后那些艺术作品。从北方草原风格的青铜饰件到带有罗马、埃及特色的金银器,再到深受佛教影响的造像艺术,每一件文物都是丝路上往来不绝的商旅、僧侣与使臣的见证。
    步出上海博物馆东馆时,暮色已悄然漫上玻璃幕墙。两个展厅,两种文明形态,却共同指向了中华文明更深层的生成逻辑——它并非单一源头径直发展的结果,也非“直系”一词所能简单概括。
    红山文化如玉龙般神秘、原始而充满生命力,它如同文明星空中一颗独立的星辰,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远古的信仰与审美;而宁夏固原的华彩文物,则宛如一条奔腾的汇流,清晰地映照出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碰撞、交织与再生的灿烂图景。前者提醒着我们,早期中华大地很可能存在着“满天星斗”般的多中心起源;后者则雄辩地证明了,正是持续不断的吸纳、融合与创新,才真正铸就了华夏文明博大的气象与坚韧的生命力。
    因此,那位受访者的观点或许道出了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中华文明的伟大,从不在于“血统”纯粹意义上的“直系”传承,而恰恰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融合能力。这一次行走,最终让我们抛开了对“谁是正统”的执念,转而由衷赞叹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的交融与对话——这才是真正“龙腾”的精神,也是“华彩”绽放的根源。

    文化行走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侯 侯清晏

    躁动的时代与平静的人——《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翻开《上海的金枝玉叶》,戴西的一生如一面澄澈的湖,映照出时代的巨浪。她从高高在上的大小姐到最后平凡的工作与生活,面对席卷一切的时代洪流,她却始终以内在的平静为舟,无声穿越历史的惊涛骇浪。这份于困顿中执着守护生活微光的韧性,正是她以平静对抗喧嚣的宣言——它并非麻木的退避,而是灵魂深处对尊严的顽强持守。

    对我而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戴西的晚年。当时代的喧嚣退潮,戴西晚年的身影展现出的好像只有平静。她“教那些年轻女孩怎样坐、怎样站、怎样待人接物”,这并非对过往荣华的徒劳追忆,而是将那份早已内化为生命底色的从容与尊严。她以行动证明,真正的贵族精神不在金枝玉叶的华服,而在于风暴过后依旧挺立的灵魂姿态。这份平静超越了外在的形式,而是精神在惊涛骇浪中抵达的澄明彼岸。

    戴西的一生如一面深潭,无声却映照出时代的全部喧嚣与光影。当无数灵魂在狂澜中沉浮、碎裂,她以惊人的平静守护着内心的秩序与微光。这平静并非怯懦的龟缩,而是对生命尊严最为坚韧的卫护,一种以柔韧穿越时代铁壁的生存智慧。

    对比上官云珠和姚姚,似乎更能够凸显戴西的独特。上官云珠和姚姚让我觉得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缩影。上官云珠在高压之下选择以死明志,在当时也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选择。而姚姚则是努力顺着时代潮流走,到最后似乎没有了大明星女儿的特征,完全变成了普通民众。这也是很多人的归宿。而戴西虽然身份上变化与姚姚如出一辙,但心中永远保持着那一份矜持。

    戴西的故事昭示我们:在命运的风口浪尖,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守护灵魂尊严不被时代洪流卷走的最深沉智慧。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在躁动的时代中留下了最初的自己。

    书讯微博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侯 侯清晏

    在我心里,云南一直都是不大起眼的城市。我对于云南的了解在此之前可能仅限于课本上《昆明的雨》和地理书上一些杂碎的知识点。这次讲座后,我印象中的云南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云南的历史从未被世人完整的了解过。倒不是因为人们不重视,而是实在难以发掘。云南的特殊性在于其包含了多个民族,足足有二十多个。这在全世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其次在于云南独特的地形。横断山脉等地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云南的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造成了云彩纷飞和垂直气温带等独特现象。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侯 侯清晏

    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民族多。光我知道的就有彝族、白族、傣族。之前上网搜过有26个民族。
    2、世界遗产多。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等 7 项世界遗产。
    3、历史悠久,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如西南联大等。
    4、地势独特。喀斯特高原、横断山脉等。且与多个国家接壤。同时包含了皑皑白雪和郁郁葱葱。一座山上可以看到垂直气候带
    5、生物多。可以依靠地势找到避难所。也让当地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物种。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云南作为 “民族走廊”,历史上不同族群是如何在地理隔阂下既保持文化特色,又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的?
    2、地势如此崎岖,日常交通该如何进行?
    3、为什么云南只有自治州而没有自治区?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 战国至西汉 滇王
    2、庄蹻入滇 战国(公元前 3 世纪) 庄蹻
    3、五尺道 秦朝(公元前 221 - 前 207 年) 秦始皇
    4、设立云南县 西汉(公元前 109 年) 汉武帝
    5、七擒孟获 三国(蜀汉时期) 诸葛亮、孟获
    6、南诏国、天宝战争 唐代(7-9 世纪) 皮逻阁
    7、大理国 宋代(937-1253 年) 段思平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 元代(1253 年) 忽必烈
    9、明远征云南 明代(1381 年) 朱元璋、沐英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 明末清初(1662 年) 朱由榔、吴三桂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 清末(1883-1885 年) 李鸿章
    12、护国战争 民国(1915-1916 年) 蔡锷、唐继尧、梁启超
    13、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1937-1946 年) 梅贻琦、闻一多、朱自清
    14、中缅边界协议 现代(1960 年) 周恩来、吴努(缅甸总理)
    15、对越自卫反击战 现代(1979 年) 邓小平、许世友

    文化行走

  • 6月21日 如何做访谈
    侯 侯清晏

    这次讲座让我对采访和访谈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分。之前我见到的访谈可能都是什么专家访谈一类的,但听完课后我发现访谈似乎也不是必须要正式庄重。采访和访谈的区别在于采访是要去获得想要的结果,访谈时为什么会获得这个结果。访谈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我和朋友上台表演采访的时候别人的评价说是审讯犯人。我们作为抛出问题的一方确实应该不要有激烈的肢体语言或者把自己主观因素融入到访谈中。

    本周要点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
    侯 侯清晏

    这一次的辩论环节着实让我投入其中。虽然只是坐在台下却也十分激动。时文讨论中除了辩论环节外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院系改革。院系改革之前西南联大的教育标准向来都是“全才”“通人”。但到五十年代却变成了要专业性强的、政治方面的……这对于教育来说是进化还是退化?还是只是教育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大跃进时期的产物,都是偏激、走极端的路线。为了培养人才把燕京大学都拆散了。

    本周要点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在这学期最后一次读书小组结束后,我对于辛弃疾有了一系列的改观。之前的时候学《夜行黄沙道中》让我觉得可能辛弃疾有时候也挺乐天的,人生的悲剧色彩也不是那么浓重。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之前的想法甚至有一点胡扯。辛弃疾的一生好像都被陷在了虽然爱国,但救不了国的局面中。他的才能就算说是不能完全的收复故土,但却可以至少收复一点,为朝廷推荐几个贤才,让人民生活更好。但后面官场里的利益纠纷着实是过于复杂了。

    书讯微博

  • 《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轮(文史书院)
    侯 侯清晏

    第三次阅读作业
    第五章 如今识尽愁滋味、第六章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思考何为“悲剧”,结合第五第六章,谈谈辛弃疾悲剧在哪里?
    我觉得辛弃疾的悲剧主要还是围绕着郁郁不得志展开的。就比如第五章里他重新出仕后在地方刚打算一展拳脚一年后他就被调走了。有一种刚给他一丝希望再给他一篇绝望的悲剧感。以及南宋军事方面的懦弱也是组成辛弃疾悲剧的因素
    2、找到辛词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和他的人生阶段有何关联?或者这个意象有无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选做本题任意一个问题)
    我觉得辛弃疾的“醉”可能也是一种意向。辛弃疾有很多提到,比如“醉里挑灯看剑”“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我觉得这个意向一直在随着他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早年的时候这个“醉”给我的感觉是豪迈,但到了中年和暮年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有点逃避现实,壮志难酬的感觉。

    书讯微博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
    侯 侯清晏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我认为“文科衰退”和当代经济趋势,甚至时代风向都有很大关系。现在耳熟能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公司。他们对于文科生的优先级肯定是比较低的。那么文科生就业前景变窄了,相对的学文科的人变少了。并且现在对于科创这种理工科的项目十分重视。初中有科技特长生,高中有英才计划……这种理工科甚至是从学生抓起。那么选文科的理由似乎也逐渐变少了。并且文科的价值难以量化,其对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贡献往往被忽视。文科的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文化认同等“软技能”在短期内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导致其在当今功利主义的社会体系中被边缘化。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对我来说,我会主要选择理科。首先,我本人从小学开始其实就选择去参加偏向理科的比赛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相对而言我的理科基础是比文科基础好的。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我完全不会选择文科。在我现在学习的科创方面是需要保持一个开阔的人文视野的。我可能会辅修社会学这种文科。

    我思故我在

  • 5月行走作文
    侯 侯清晏

    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有感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城市。
    最近几年,我听到的关于上海的形容词一直都是繁荣、开放。但又有谁知道时代的悲剧在这里像固定剧目一样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几十年前,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代,《上海的红颜遗事》就记载了一次。被文革迫害的姚姚一家,只能被称作是时代的缩影。上官云珠,在我看来是一位紧跟时代的演员。虽然她经常可以摸到时代的脉络,尽管她不止一次对党表达了忠诚。但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大喊着“毛主席万岁”然后坠楼而死。姚姚就像一叶扁舟一样在这个时代的巨流里飘啊飘,最后也难逃被海浪掀翻的命运。
    复杂,着实是复杂。连拼命的对党献出忠诚,服从党的一切安排。都没能摸到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矛盾,也着实是矛盾。一边呼吁着人们爱共产党,一边将爱共产党的人推下悬崖。
    有人会说这是当时的上海,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但我保持怀疑态度。在学校有幸从老师口中了解到了疫情的时候上海乌鲁木齐路的事件。那么多人全凭自愿鲜花,悼念远在乌鲁木齐的人民群众,最后市政府却直接将路牌搬走。宪法中黑纸白字写了的人身自由确实没有被侵犯。但这是真正的自由么?现在的社会让我感觉像一个洋娃娃。藏起来,把那些不符合钢铁洪流的水流藏起来,把不利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藏起来,把扰乱社会的事情藏起来……像打扮洋娃娃一样,一件一件衣服套上去。
    历史书上说的焚书坑儒、文字狱……说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旧时代的恶习。现在周围一看,我们真的走出旧时代,来到了我们口中的新社会么。

    文化行走

  • 5月17日 上官云珠和她的时代 行前讲座 & 时文讨论
    侯 侯清晏

    文革时期人们的思维可以说是有点不正常的。我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田汉的结局。田汉作为国歌的填稿人最后结局也是过于悲惨了。很多文学工作者都被批判,尽管可能都是一些莫须有的、逻辑混乱罪名。为了在精神上统一做出了多少令人发指的事情啊,当时的新中国文化方面政策和清朝末年有什么区别呢……最可悲的是,这种事情历史书上是只值得两面的,博物馆也是不让修的。不让人民记住文革,难道结局不会重蹈覆辙么。

    本周要点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