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吕

吕俊桡

@吕俊桡
关于
帖子
25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吕 吕俊桡

    本次的时文讨论围绕鲁迅纪念馆抽烟墙被投诉会误导青少年的评论引发的争议进行了讨论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这个事件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孙女士过度解读,有一点扭曲事实的意思,于是便下意识对其做出了批判。而在这次讲坛,我学到,对于一个事件,我们不能粗略的浏览完后用潜意识去做出判断,那样太肤浅。我需要辩证的去判断这之中有没有合理之处,就算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它不合理。孙女士的投诉内容可用逻辑和动机去分析,她有逻辑滑坡论证,强制榜样只能展现“完美一面”的价值单一,还有假两难(保留抽烟画面=不健康宣传)的逻辑谬误。从动机上,她可能是因个人偏好混淆个人喜好和道德,也可能是道德洁癖,也可能是为了宣传推广“尼古丁袋”。
    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后,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结构化思维去细化。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去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个思维运用到多维度分析框架中进行思考,这个框架分为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和价值为度。首先是事实维度,对于一个事件,你首先得以事实为基础去展开分析,没有清晰全面的事实,后面的推论也就不成立,或多或少带有主观偏执的态度。第二个便是社会维度,我们要去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多元诉求,去换位撕开,理解各方的关注点,关注社会影响和公共导向。这样才能更直观的理解一些人,他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怎么就阴差阳错的导致了这件事情发生,可以推出以后的趋势和影响是什么。第三个历史维度中,我们最需要观察到的便是语境变迁与历史重构,也就是历史,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发现变化,辩证的去看待。第四便是价值维度,我发现很多事件的矛盾,核心冲突就在于他们对价值的权衡,可能有两个价值在某一个情形下是相对对立的,那么我们会偏向哪一边,每个人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关键在于有时候价值权衡是有多方面的,太片面的去在一个角度固执己见就太主观了,失去了客观性。所以说作为理性的共鸣,我们的思考方式不仅仅是在简单的去纠结判断“对与错”,而是学会多角度理解,在权利和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本周要点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吕 吕俊桡

    这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主要以《拜月记》的故事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喜剧故事,其中的主角公蒋世隆和王瑞兰,从相遇,到共同的患难,到互相产生情愫,经历了很多冲突。其中最大一个冲突就是王瑞兰的父亲王镇对蒋世隆和王瑞兰相爱的阻拦,他非常看重名门门第,最终是因蒋世隆考中了状元,门第提升,相互对等之后才得以相亲,可以反映出古人把“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看的非常重,到了今天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这种看法,所以最好的爱情到底是精神上真心相爱还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呢。总之,虽然一路充满波折,他们最终结婚了,皆大欢喜。其实喜剧中充满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偶然的事件,也许会有一些奇异,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特别变扭。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它是刻意这么去写,去传达一种意思,也许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是结拜兄弟的情谊深厚,这也是一个特点。然后便是这个故事它别的故事脱离了一见钟情的传统,让人觉得真实。

    书讯微博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
    吕 吕俊桡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李逵,他以一种非常莽撞,疾恶如仇去参与了冲突。话剧最核心的冲突,就是有二人假冒宋江李逵的身份行恶,王林女儿被强行要求出嫁。王林误会成是宋江鲁智深,李逵因疾恶如仇的性子,得知后毫不怀疑直接判定是交情多年的宋江所为,于是当众对宋江破口大骂,将矛盾引向了高峰,正是因为他的鲁莽,才会让矛盾推向高峰。然而他知错就改,当误会解除,知晓了一切后,他很快就转变为一种非常诚恳的态度认错。让人印象很深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一样。《李逵负荆》的喜是带有幽默风趣的色彩去表现的,通过事件矛盾的跌宕起伏和李逵“莽撞”放大冲突,后来又诚恳认错反差的戏剧感来表现。而《拜月记》的喜是通过结局的幸福去表现的,情节非常细腻,带有很多偶然的幸福,是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吕 吕俊桡

    @skyblue 在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中说: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我认为她的投诉不合理。鲁迅是喜欢抽烟的人,抽烟也影响了他的健康,也是一个历史事实。他与我们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开始便应该以一种“看历史”的客观态度去看待,尊重历史。鲁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有很多特点。孙女士是否把鲁迅当成一个“完美”的伟大的时代楷模,去影响大家,引导大家。伟大的人做的所有就都是好的,所以我就想去模仿。她就没有站在“看历史”的角度去看。抽烟只是特点而非想引导,极少会有人去这样想。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就是孙女士的想法是想让鲁迅做到“道德完美”而做过度“美颜”甚至篡改。孙女士是站在抽烟习惯危害这个角度,面对历史人物没有以一种“看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太过片面。网友则是站在尊重历史的角度,坚持要尊重鲁迅的原有形象。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吕 吕俊桡

    开学教育反馈:
    开学教育主要围绕讲坛规则展开。首先,我们讲到了作业问题,我记得讲坛的开学教育每一次都会强调,当我们积满了3次作业问题,就已经被取消会员资格了,需要向老师写复活申请。而累计了2次作业问题就需要写500字反馈去尽快抵消。我觉得作业也算是讲坛规则的一部分。而从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可以映射出对讲坛的态度。我们难免会出现问题,而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就不应把它作为拖欠的理由放任不管,这也是在引导我们去积极的担当错误,去改正错误,态度非常重要。所以讲坛的规则,它不仅仅是束缚,它也是有包容性的,它更多是在规范我们的态度,规范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暑期行走汇报反馈:
    这一次“民族滇洱,彩云之南”的行走汇报,同学们对文物和等等的观察非常的细致,联系到了很丰富的知识和因素,让我看到了很多。比如说云南的青铜器,它不仅仅外观形态很独特,还有很多文化寓意。一般的青铜器都是鼎,而且上面还会刻一些文字,常常象征着权利。而云南的青铜器上面很多都有牛,还有老虎等,它们的意象都是动物相关。而老虎和牛是捕猎和被捕的关系,它们常常会在森林,草原出现。而这些青铜器出土的地方附近都是山地,且海拔落差巨大,所以一定不是当地文化所产。而沟通云南的桥梁有藏彝走廊,还有河西走廊,所以这是外族文明迁徙,带来了外来文化所产生的。而另一个青铜器中有牛和马两个意象,马在中心,有一部分被涂成了金色;底下有4个牛围着马在转,颜色都是青灰色,相对马的位置低了很多。而牛能代表农耕文明,马能代表游牧文明,这副图是表现了两种文明的碰撞,而得出马与牛表现的身份不同,这些特征也能反映出是在表现他们的地位不同,由此可以猜测出也许游牧文明迁徙到云南,和农耕文明发生了战争,最后胜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推理,我开始觉得根本看不懂这个青铜器在表达什么,寓意什么,但是后来听到解释之后又觉得很合理,主要是我对云南了解的太少了。这关键在于对信息的了解,挑选,还有整合。当信息被处理得当它就能够变成知识。所以知识也是需要思考得来的。
    读书小组反馈:
    读书小组时我们讨论了《总统是靠不住的》和《上海的金枝玉叶》两本书的分析和关联。原本在我看来,《总统是靠不住的》是在讲述美国法律和政治上的事情,而《上海的金枝玉叶》是在讲述戴西陷入黑暗和落魄时的乐观,所展现出的优雅,韧性,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关联。而万老师却找到了一个很让我觉得很新颖的共同点:当外部世界不可靠时,人应依靠什么力量抵抗外部。我在寻找共同点时,是从故事内容出发,而万老师是从书中的对象出发。戴西面对外部的困境,她是如何依靠自己内在的精神体系抵抗的呢,或者说她是如何做到这么坚毅的,跟中西女塾的教育有关系,影响了戴西人对于自身价值有极致的坚守,也就是尊严。而美国民众面对总统的一些事件为什么要去质疑而非相信呢,因为他们相信的是制度而非总统,因为制度是可信的,人是不可信的,人会犯错。我觉得这也跟美国人民对总统的看法有关,美国人民认为总统是一个“行政大主管”而非领导者,他们不用把一切托付给总统,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监督。不仅总统,制度也把政府所有单位的权利给限制的很低,所以美国发展的效率很低,但是这也是它为什么很稳定的原因。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吕 吕俊桡

    《上海的金枝玉叶》让我看到了美的另一种定义,一种温润又不失坚韧的美。也许,人们说的金枝玉叶都是该养在温室里,可郭婉莹的故事是从锦衣玉食摔进了泥泞当中,从优渥生活跌入困境。当上海的霓虹渐渐淡去,她却一直保持着坚韧与乐观,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金枝玉叶也可以是不因为外界环境的糟糕和黑暗而堕落,始终以体面,认真的姿态对待生活。
    1949年多数家人离沪出国,而黛西选择留下。自后起,她历经了诸多的磨难,她的丈夫出轨,遭受了情感的创伤。后来丈夫被捕, 家庭破碎。不久丈夫离世,她还需偿还丈夫债务,生活变得捉襟见肘,与孩子住进合用厕所的亭子间。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从过去的贵族小姐、企业家夫人,瞬间变成被改造的对象,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之后,她被送去劳动改造,做过刷厕所、砸石头、盖房子等苦活,也曾到青浦下放,在鸭棚居住挖鱼塘,还摆过摊卖桃子、西瓜、咸鸭蛋等。即便如此,她始终保持着乐观与体面。
    而戴西经受这一切的时候,离 “文化大革命” 开始还有两年时间。两年以后,“文化大革命” 开始,戴西又开始了她清洗女厕所的工作。在许多共产党女干部的回忆录里,她们也写到了自己被迫清洗厕所的往事,带着被侮辱的愤怒。戴西非常理解这种愤怒。她以为,清洗厕所这件事的本身是不侮辱人的,而是人们将你与厕所联系在一起,与臭的、脏的联系在一起,并强迫你去做,这才是对人的侮辱。
    她十分注重对子女精神世界的滋养,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她常为他们朗读美国童话《波莉安娜》。书中的主角波莉安娜,拥有一种非凡的 “快乐力量”,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总能积极寻找事情好的一面,把倒霉事转化为成长的助力 。她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子女也能拥有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未来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这份 “快乐哲学” 被她读进孩子心里时,或许早已预见了未来的风雨。后来生活真的塌了 —— 丈夫离世,工资骤降,她成了独自扛家的母亲。可我没在文字里看到她对着孩子唉声叹气。我记得她给他儿子一次带回了一只鸡,那是她的儿子只有14岁,常常一个人孤独的呆在家中,她被要求必须出去劳作而只有晚上才能陪伴。所以她带回来了一只鸡作为礼物,他的儿子是那么的喜欢它,对于他是一只真正的宠物,也许对于他也是一个精神慰藉才那么爱惜。
    而戴西经受这一切的时候,离 “文化大革命” 开始还有两年时间。两年以后,“文化大革命” 开始,戴西又开始了她清洗女厕所的工作。在许多共产党女干部的回忆录里,她们也写到了自己被迫清洗厕所的往事,带着被侮辱的愤怒。戴西非常理解这种愤怒。她以为,清洗厕所这件事的本身是不侮辱人的,而是人们将你与厕所联系在一起,与臭的、脏的联系在一起,并强迫你去做,这才是对人的侮辱。她需要干很多脏活累活,那些共产党女干部也欺负她。她曾经有那样优裕的生活,如今却沦落到做厕所的清洗,对我的冲击力还挺大。而她却一直认真地尽责地做好这些事情,坚持了很久。
    这本书中戴西最让人感触深刻的,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反抗,而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一种最朴素的坚守,她在面对生存的艰难,没有被压垮,而是一点点寻找出路。即便身处最艰难的境遇,人性中的尊严、倔强与韧性,也能成为对抗黑暗的光。上海作为她童年度过最美好的地方,也是她挣脱束缚,寻找理想的地方。也许这里藏着她独特的经历,还有对抗黑暗的底气,她才会如此留恋。她展现出了一种高贵的品质,是困境中对尊严与生活热爱的坚守她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吕 吕俊桡

    《总统是靠不住的》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它讲述了美国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按照美国的历史时间线推进,讲述了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宪法法律,还有两大政党的主张与矛盾等等。其中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便是“美国式的思维”,和中国的似乎大不相同。作者把“美国式思维”以及在这之下建立的比作一个“收银机”,非常的巧妙又贴切。收银机的好处在于能够按照制度的运行去精准的记录和交易,而不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美国的制度也是如此。这本书开篇就提到了,人们依赖的是制度而非领导人物。也许美国的制度就是这么不一样,相比与其他的国家,人民认为或者本身真正“靠谱”的,可能是约束权力的规则本身。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美国制度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以“不相信人性”为起点去建立一个权利的制衡,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很有意思的观念。对比一下中国,我们是以正向的目标为导向去出发,核心逻辑是“朝着美好方向推进”,所以制度的设计是去引导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把重点放在了“向前看”和“建设未来”上面,让大家积极的从“进步”的角度去出发,去努力。而美国,他的思想是以防范缺陷为导向,先堵住可能出现问题的漏洞。从各个立法的制度上去看,美国的人民都很害怕权利的滥用,所以很多制度的设计都用在了权利制约与平衡上。
    把重点放在了约束和避风险。这个在尼克松与水门事件的例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应该和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有关系。中国在陷入黑暗后是选择团结起来,救亡图存,愿景是要让国家变强,要让人民幸福。而美国建国前是受到英国王权压迫的殖民地,所以防止再出现强权压迫,让人民自由成了最大的诉求。因此美国的人民和制度都对权利的警惕。这两种思路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在历史的影响下所诞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历史不算悠久的新国家,从前没有过繁荣的文明与精神的发展,却能比其他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发展更稳定的原因。而这其实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设计自带的“权利制衡”会使治理变得低效,比如一个总统,他如果想为了国家的未来去做很长远的计划,可能会对当下有一些负面影响,即使未来能有很好的效果,首先便是他的权利会受到分散,需要国会和司法的批准,很容易受党派思想影响而被取消。这个决策可能会是偏向激进或保守,在决策思想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竞争的很激烈,不同的异议可能会引发强烈的不满,使总统自身受到威胁。这时总统需要等待国会决策的通过,很容易遭到反对党的排斥而取消,而面对美国民众,如果为了他们无法理解的长远计划而去剥夺了他们现在的胜利果实,他们一定会反对。而决策也常常难以取得共识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在美国权利是相互制约与平衡的,美国的总统也是如此,他只是经常代表国家去出面,也许在我们的视角中非常威武,但事实上他并非有很大的权利,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总统也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更像是一个行政大主管,而非一个领导人物,统治人物。总统的选择不是去寻找一个伟人,试图赋予他足够的强权,以便控制住局面,而是考虑如何推选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并限制他的权利。
    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感兴趣的点便是美国人的思考方式,在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一个人物结束后整理首尾时,美国人会把所有流程文件分类存档,保证每一步都有书面依据,保证自己这一次任务如果未来出现争议能够作证,有一个留痕保责的习惯;而中国人习惯总结经验,倾向于以经验指导未来。当美国人遇到纠纷时会先找规则作依据再去解决。令我惊讶的是这种特别严谨做事的风格,很像机器程序执行任务。因此他们在效率办事上面也会有种像机器人执行任务的感觉,犹豫很少,很严谨,稳定高效。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诧异的便是美国人民他有一种观念不同但互相尊重理解的格局,似乎是当成一种习惯,一种默契。似乎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就是这种包容让我感觉很惊讶,它是一种很温暖的力量,在这里形成了一种默契,也许也是能够让这里维持稳定的原因。
    也许对于特朗普,他是有行政权力的弹性空间,才会做出很糟糕但不违法的决策。显然,现在对于舆论的影响,他已经受到了一些限制与监督。无论何时,根本上总统是无法胡作非为的,也许他看上去权利很大。特朗普在有一些方面确实是个不够负责的总统。但是总统是靠不住的民众不会很慌,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相信总统,而是依赖制度。

    书讯微博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
    吕 吕俊桡

    提起栋梁,在生活中。而这我们会怎么去形容他。大概是能做出重要影响,能撑起一面的大人物,承载着建筑的重量场的栋梁展,讲述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能感受到顽强的一份执着,一份坚守。我在这次展览之间,知晓了梁林二人的故事,也体会到‘栋梁’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1924 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美国宾大上学。那时候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读美术系,却天天去听建筑课;梁思成则在抱着图纸天天练习。五年学完,对于建筑的学识,他们在西方学习到了很多,而他们心里更存着个念想 —— 要给中国建筑写历史。毕业回国时,箱子里装着书,更装着要守好老建筑的心思。
    而毕业不久,日本学者便宣称中国已没有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显然对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原创性有偏见。梁林二人对文化渊源被轻视却有没有足够的学术证明而愤慨。他们便踏上了对中国古建筑的实地考察之路。
    他们翻越重重山水,探索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并进行了专业的测量和构图。其中梁思成不幸因车货受了伤,脊柱和一只脚收受到了终身性的损害,然而他对中国古建筑探索的热忱和决心却丝毫没有减弱。我从他身上深深感受到一种对于担负中国建筑文化的使命感,和对于考古建筑的真挚的热情,这种精神令我折服。
    记得在应县木塔那里对我的印象是最深的,随着解说声继续,1933年的应县木塔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当时他们只能用临时砍的木杆搭架子,风大得能掀动图纸。后来在塔的顶上,因为腿脚不便,他依靠吊在塔上的绳索,高空中挂在那里拍了这张照片,并进行着考察。”在对这座古代神秘的建筑的考察中,却意外发现了,在《营造法式》这本因语言翻译失传而看不到的天数,却在这次应县木塔的考察中找到了线索,并且经实际证据发现它是唐代以前的,打破 “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 的断言。我从他在泛黄的绘图纸上留下的对于这一重大发现的笔记,我仿佛已经能够看到那时候的他此刻有多么的激动。 我记得展馆中有这么一个设计,在墙的一边是梁思成拿着镜头对着镜子的自拍照放大印在了整面,而它对面的墙上留下了一个方形的洞口,顺着穿过洞口向更厚一堵墙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应县木塔的木制雕塑,下面是应县木塔的设计图。这是一个令我感到非常有意思而印象至深的设计,应县木塔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也像梁思成先生人生中的里程碑,而那张照片是梁思成年轻时拍摄的照片,让我感觉应县木塔像是他的未来中的一种命运,一种目标,照应呼唤着年轻的他。而他则通过这个洞口在窥探着历史中的文化建筑的中国,还窥探着属于他的远方和未来。这个有意思的设计给我有一种跨越时空的触动。
    他们最终考察了多出中国的古建筑显然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这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颇为深刻,而同时他们也是早期推崇古建筑保护意识为数不多的人。这种对过去传统文化和记忆的保留也是非常可珍贵的,这不仅仅是建筑上的意义,更有其他的文化内涵,也许也是了思想和精神具象化的象征的存留。
    最后停在“建国后”设计稿前。看那些国徽设计草图时特别有意思,国徽草图摊开,有的麦穗旁注着“需再饱满,见百姓收成之喜”,有的五星旁贴纸条:“再上调二分,更显庄重。”一张纸上改了又改,林徽因在牡丹花纹样旁标着 “要饱满但不张扬”,梁思成在结构稿上写 “得让老百姓一看就觉得亲切又庄重”。他们不是在做冷冰冰的设计,更像在量身定做一件能藏住文化底气的衣裳:把传统纹样里的灵动、建筑里的对称美都融进去,让这枚小小的徽章既有新生的朝气,又带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温润。
    纵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历史,我特别钦佩他们对建筑探索的热忱,不服输的执着与坚持,还有他们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敬畏,保护和一种担当。我认为这是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每个时代都有人愿意为热爱的事物倾尽心力,让岁月中的美好和坚韧,有处可寻、有迹可依。也许这里的栋梁也有对遗迹的保留和传承之意。

    文化行走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吕 吕俊桡

    这一次的讲座介绍了云南,它是‘’民族滇洱 彩云之南‘’,其中彩云之南是汉武帝命名的一个云南的典故,云南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在之前,我对云南了解非常生疏,这一次讲坛中,我才稍许体会道路这里的神奇。
    云南的地形非常复杂,是由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产生了大量的高海拔的山脉,其中横断山脉对云南气候和文化的影响最显著,横断山脉在地图中呈南北走向,它隔绝了东西走向,却是南北沟通,它让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受到山脉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使云南西部和南部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同时是云南的海拔落差巨大,出现多种不同气温和气候,使植被和生态随之多样,生态环境的多样促成了人的多样,进而使文化在这里也有了多样性。横断山脉还让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通过藏彝走廊来到了云南,使在其他北方的名族渐渐靠拢中原文化时,云南还能保留几千年前原始人的传统文化。
    云南此处还存在了南诏和大理等多个王朝,南诏曾与唐发生过天宝之战,将唐军队击退,可见其势力强大,后来南邵覆灭,几代后又在宋朝时形成了大理国,它与中原来往的极少,当时的宋将矛头对准了辽和西夏,蒙古,因此来往极少,蒙古将辽和西夏统治,最终南下侵占了大理国,将南宋包围,灭宋。云南对于宋是战略后方,而宋却没想到这一点。道路近代,云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中国唯一对外国际的铁轨,为抗日等事迹做出巨大贡献。
    云南是个神奇的地方,不论是它的历史还是地理。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吕 吕俊桡

    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第一个想到的是云南的美食,其中在上海吃到的过桥米线,让我印象至深,食材的品种非常多样,口感也非常鲜美
    2.云南在我印象中地形复杂,有很多山川和自然奇观,山水秀丽多彩,适合旅游
    3.云南在我印象中还有很多特色的习俗,例如泼水节,火把节,孔雀舞,还有色彩斑斓的服饰。
    4.这里的生态被保护的非常完整,生物非常多样
    5.这里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云南经历了板块的碰撞,产生复杂多变的地形,然而它们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孕育出了那样丰富的生态。
    2.云南的地形是否把不同的民族完全隔绝,他们之间是否能互相交流,从而使当地风俗有相似性
    3.云南当地名族是否有不和谐的时候,爆发过矛盾和战争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战国初期至西汉初年,庄蹻。
    2.庄蹻入滇:战国,庄蹻。
    3.五尺道:秦朝,秦始皇,常頞。
    4.设立云南县:西汉,汉武帝。
    5.七擒孟获:三国时期,诸葛亮,孟获。
    6.南诏国、天宝战争:唐朝,张虔陀。
    7.大理国:五代至宋,段思平。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忽必烈。
    9.明远征云南:明,朱元璋傅友德。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明,朱由榔,吴三桂。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1903 年,中法双方,西方企图强占滇越铁路,这条铁路将云南与东北部湾和南海联结。
    12.护国战争:1915 年 - 1916 年,袁世凯,唐继尧、蔡锷。
    13.西南联大:1938 年 ,陈寅恪、梁思成、朱自清,张伯苓。
    14.中缅边界协议:1960 年,周恩来。
    15.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杨得志。

    文化行走

  • 2月22日 宋诗与江西诗派 & 读书小组
    吕 吕俊桡

    很遗憾今天没有来到讲坛。在预习材料中读到黄庭坚的诗,其中《登快阁》让我印象至深,最有感触的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写诗人远望无数秋山,山上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的(赣江)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明月映照在江水中,更加空明澄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苍茫壮阔,又有澄澈明净。后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指诗人已无利禄之心,要归隐逍遥。结合后几首诗,江西诗派的特点大概是频繁运用典故,而风格清新质朴。

    本周要点

  •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
    吕 吕俊桡

    令我印象至深的是叶嘉莹先生与顾随先生的师生情。叶嘉莹回忆起自己的老师顾随先生,文笔中充满崇敬与怀念。她讲述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地讲授诗词的情景。顾随先生对诗词独特的见解和讲授方式深深影响了她,而她写诗的天赋也引起了顾随先生的注意,似乎对于双方而言都是独特的相遇,叶嘉莹对顾随先生格外敬重,而顾随先生也教导希望她超越自己,去学习“蟹形文字“开阔视野,也就是英文。而她也将老师的教诲铭记一生,并传承下去。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顾随先生曾对她说的一句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仿佛跟叶嘉莹先生坎坷一生的背景非常照应,叶嘉莹曾因丈夫的政治问题受牵连入狱,尽管很快获释,但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精神创伤,叶嘉莹与丈夫赵东荪结婚后随他迁居台湾。女儿 4 个月时,丈夫因政治原因被判冤狱,叶嘉莹也受牵连入狱,虽很快获释,但失去了工作和家,只能抱着女儿去高雄投奔丈夫的姐姐,寄人篱下。三年后丈夫无罪获释,却因这段经历性情大变,经常酗酒,脾气暴躁,甚至出现家暴行为。叶嘉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还要承受丈夫的责难。小女儿出生时,丈夫因重男轻女,对叶嘉莹态度冷漠。也许受到了这句话的支持和影响,她在负重前行的漫漫路上,消化怨气,不被苦难达到,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和喜悲,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去面对生活,绽放顽强与拼搏,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熠熠人生,贡献自己对文化传承的力量。

    奇文共赏

  • 12月28日 婉约词(下)& 读书小组
    吕 吕俊桡

    很遗憾,今天没有参加讲座。对于预习作业中秦观的《满庭芳》印象至深。秦观的词大多是从景物出发,以景物暗喻,观望人生的征途并抒发慨叹,他词作的景物有很多都是朦胧的意象,在《满庭芳》中“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仿佛在秦观在蓬莱仙阁上观望过往的美好回忆,回首向那些美好看去,却如雾霭般纷纷散去,只留下一片迷茫。而今昔却只有“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本周要点

  • 12月14日 杭州苏轼行走行前讲座&时文讨论
    吕 吕俊桡

    这一次时文讨论讨论了姜萍的故事与结局,针对作弊结果未公布前这起事件的聚焦点我认为在于姜萍是中专职业学校却能在比赛中有如此成就,而自然会招来质疑的态度,而支持反对质疑的人应该是认为需要重视职业学校的人,不能因为普遍认知的票签而去完完全全的定义她,凭什么不能成功。而我认为其中最大的错误便是在怀疑方面,怀疑可以有,但是当怀疑声过重便会造成伤害,怀疑会形成对立的两派质疑声,这两方质疑声在争吵中会使伤害越来越大,我们不应因怀疑而去伤害。。

    本周要点

  • 12月7日 苏轼(下) & 读书小组
    吕 吕俊桡

    很遗憾没能来参加今天的讲座,对于预习材料中感触最深的苏轼的《行香子》,被变道黄州的经历仿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对这段过往的释然后,诗风渐渐有了偏转,有点像李煜对时代波及人生的哲理慨叹,又像陶渊明一样有归隐的意趣。他似乎已经看透官仕的黑暗并很失望,对那个曾经单纯而在其中饱受折磨的自己释怀,也有了超尘脱俗的意境。

    本周要点

  • 11月30日 苏轼(上)& 时文讨论
    吕 吕俊桡

    关于这一次时文讨论中的高校封校处理。封校的本质主要便是校长等管理者对上级的一个汇报。先从校长等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执行更上级的任务时,往往会千方百计的完善上级布置任务的结果,因为过于担心结果,会在过程中添加许多不必要的过激行为,然而最后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是社会中以及每一个人常有的普遍现象,也许我们太看重结果的万无一失了,而实际上不需要去那样在意。

    本周要点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 & 读书小组
    吕 吕俊桡

    很遗憾没有来参加讲座,阅读了预习材料,发现宋朝园林的美感注重体现山水之美与自然和谐。其中欣赏园林里的石头成为当时的普遍,也许是把石头做成各种奇形怪状的样貌,或是假山,或是别的雕刻造型,结合园林里流行的小池塘,像是一个小的自然风水之地。

    本周要点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