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反馈:
今天我们文学讨论的主题是蒙元时期的历史和文学。在此之前我对元朝基本没有什么概括性了解,也没有象征性的事情或文学。不对,元曲和元末明初的两个名著,有关历史,我倒是知道推翻元朝制度的朱元璋,这个人太传奇了,再造华夏,含金量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预习的时候我就去了解了元朝的许多文人的人生,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喜欢归隐,不远当官。今天上完课后我认为他们也挺无奈的,也挺能理解他们的。我个人也是比较热爱我们中国的文学,虽然不是很喜欢考试,但是看到科举制度的停摆我突然认为这个应试教育,不对其实是读书,就是读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教员文革后恢复大学恢复高考的时候说的,啊他认为大学还是有必要的。我发现元曲比唐诗宋词更加的“接地气”,感觉下一秒人作者能骂人。在读这些讽刺社会的元曲时,我真的感慨元曲作者好多个“鲁迅”啊,如此会讽刺,看来苦难确实是文学的温床。在听讲坛前我去了解了一下蒙元的社会制度,看到四等人制度的时候我比学晚清历史还要红温,汉人的地位就这么地下,甚至南人就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就我看到南宋的灭亡,蒙古人对于汉人,东亚这边的屠杀,杀不多屠了一个多亿的汉人,甚至整个西夏就直接强行从历史上消失了,这个我回去搜了一下,网上说西夏的大部分文物都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负一楼,且不让中国人进去。无论如何,我是无比震惊的,痛心的,因为那是中华区唯一一个几乎被斩草除根不留名的文明。甚至汉人差点真正的被灭族,色目人帮助理财,蒙古人就统治放牧,游牧民族,还打算彻底平推中原变成牧场。我不禁后怕,很难想象这个想法要是被实行了,我们汉人该怎么办。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个什么人,给南宋皇帝的尸骨都挖出来了,给人头砍掉,给做成个什么器具,献给当时的皇帝。如此荒谬的事,看到那尸骨不怕吗?历史真是给我开了眼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堂而皇之”地坐着,我们竟然不是像日本韩国那样回到家后跪地而坐,更令我感到“堂而皇之”地事,我本来都不知道坐着是游牧民族的习惯,至今,我们还沿用着元朝的省级制度,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个制度影响了我们全体中华人民的团结,也算无伤大雅吧。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这个统治制度,这个社会风气,竟然造就了华夏文明的一场辉煌的文化传播,而汉人的儒家思想也没有因此磨灭,直到最后朱元璋带领推翻元朝,汉人又伫立与中原了。我无比感慨一张水墨兰花,它没有根,就像这幅画的作者认为的那样,汉人没有了根。然而如今我们“汉人”,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民,又又又又站起来了。历史上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反复博弈斗争,站起来了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后又不知疲倦,乐此不疲的寻找着我们的根,我们的传统,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传统还年轻的活着。我真的无比感慨我们这个民族的韧性,被屠了那么多人,经历了这么久的屈辱,放眼古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然而这么一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传奇般的活下去,且不说夹处逢生,当外族以为汉族要完了的时候,就总有那么几个人,带领全体人民,一起斗争取胜,可谓汉人保底机制。话说回来,听完这节讲坛,再回过神来看看这些元曲,一股无奈而荒唐的心态涌上心间。
时文讨论:
这个问题令我陷入了深深地回忆里,我回忆着以前做学校调查统计,然后被班主任告知必须选满意的那段时光,然后又想到了小学一年级到校第二天同班同学在学校的午餐素菜里吃出小蜗牛,从此我再也不敢吃素菜的时光,又想到了我幼儿园时因身体原因排斥的饭菜是现在想来是多么的美味。我又继续回忆着,回忆着记忆中那一道道诱人而鲜美的饭菜,回忆着在开封下馆子时透过玻璃看到厨师忙着做饭,蒸笼里刚出锅的小笼包的样子,回忆着路边小吃摊喊着“现炒现卖”的烤冷面,真的当着我的面做。我又看了看手里拿着的时文讨论的内容,反复琢磨:虾仁里吃出虫子,我们小学班主任说着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了;虾仁里吃出泥沙,不管了接着吃吧;吃完了午餐在学校里有想吐的经历怎么办,哦那只是偶尔的事,众口难调罢了。预制菜的出现,西贝官方不好的态度,冷藏两年的“新鲜西蓝花”,曝光后在道歉信里软弱的发誓。我现在越想越觉得荒谬,越想越觉得愤怒,甚至是悲哀。在一级会员讨论的时候,我就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其他一级会员在那里表演,申诉,特别是学生代表说的话,我的嘴替,没的说,一针见血。看到公司代表,食品安全部门以及校方代表一个个弯腰道歉,我仿佛幻视了排放核废水后日本人鞠躬道歉的态度,可这有什么用嘛,我们的食品也得不到改善,真是觉得讽刺至极。然而绿捷公司的态度,48个字的傲慢,学校老师被警告不允许发学校的午餐,明摆着说“背地里的水很深”,属于现代社会的悲哀——我要化身鲁迅了懂不懂?从质疑鲁迅,到理解鲁迅,现在还没有成为鲁迅,未来应该不太可能超越鲁迅。无论如何,我希望这些事都不要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