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西贝事件:从事实维度,西贝所使用的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却仍然定价高昂。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失望,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从社会维度,利益相关方有西贝、西贝创始人、罗永浩、网友。西贝与西贝创始人的利益关注点在经济收入;罗永浩、网友的利益关注点在食品安全,食品健康,自身利益上。
从历史维度,随着时间推移,西贝整改,放弃使用预制菜。
从价值维度,西贝用预制菜是错的,罗永浩主动提出西贝用预制菜是对的,西贝后来的整改是对的。
绿捷事件:从事实维度,绿捷公司配送的学生餐中多次出现食物变质有异物等问题,涉及多所学校。企业不仅未及时上报,谎称是“虾肠外溢,有泥沙”。
从社会维度,利益相关方有绿捷公司、网友、学校、学生、家长。绿捷公司、学校的利益关注点在经济收入;网友、学校、学生、家长的利益关注点在食品安全,食品健康,自身利益上。
从历史维度,绿捷公司仍在继续供餐,绿捷公司上海绿捷发布了一份仅有两句话,共48个字的声明。
从价值维度,绿捷公司在舆论争议下仍在继续供餐是错的,部分学校临时停供是对的。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我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罗永浩、家长主动提出食品安全,网友的相同的反馈,以及绿捷傲慢的处事态度。
干坤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这次的讲坛以“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主题讲了文天祥的人生经历以及蒙古如何攻下南宋。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解读,我懂得了“南方”的意思是文化汇聚的圣地、南宋的朝廷、故土、百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文天祥,之所以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是因为他谈到了生死。文天祥一生都在战争中,襄阳之战是他一生中发生过最重要的战争。这一战,蒙古攻下了南宋。通过樊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我认识了《指南录》的22次死也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来自敌方的‘明抢’ ” “来自己方的误解”(己方的误解是“死”的更痛苦的)。根据《正气歌》,我知道文天祥实现了儒教中的“道”。读书小组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戏剧比故事情感更加强烈,以及爱情和政治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得可以相互兼容;在文中,传说可能是为了掩饰一些更加悲痛的故事。两位主角是否能够抉择她们的命运令我深思,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他们需要关注他人的眼光以及后人对自己的看法。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我觉得能分三类:第一类是被元军抓的死,比如遭骑兵追、被士兵盘问,没躲过去就完了,他每次都拼命逃只为继续抗元;第二类是意外死,像坐船遇风浪、在山里迷路没吃的,这些天灾人祸也致命,可他满脑子都是去安全地方组织抵抗;第三类是自己想要放弃的死,有时实在绝望想算了,但为了国家还是咬牙撑住。
以前读《过零丁洋》,只觉得他有 “留取丹心照汗青” 豪迈,但通过理解《<指南录>后序》,并联系这首诗,我更读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结合《<指南录>后序》读《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我读出了文天祥亡国之痛,以及悲壮的情怀。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正气歌》用了写实的手法,体现出诗人在生理与精神双重压迫下的依然坚韧的精神。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以场景描写收束全诗,体现出对诗人文化的传承,展现出他即便身陷绝境,仍以先贤为范、坚守气节的坚定信念。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重复)
《长生殿》中的“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令我感悟深刻,这句唱词描绘出了汉元帝的凄苦以及内心的悲痛。体现了汉元帝对昭君的依依不舍。
《汉宫秋》中的“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用了反复的手法,回忆往事,借景抒情,表达了杨玉环的悲苦。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汉元帝,因为他从“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到最后“但凭娘娘罢” 的妥协,体现出他百般无奈,只能掩面哭离。在《汉宫秋》中,唐明皇被动送别远嫁的昭君,情感没有那么强烈。相较下,汉元帝情感十分强烈,非常无奈。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汉宫秋》里,杨玉环被唐明皇亲手赐死;《长生殿》里,昭君被送往边塞。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在感慨她们的命运,哀悼大臣以及皇帝的无能、颓废。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人文讲坛的中秋诗会。之前听万老师说中秋诗会是讲坛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经过这次参加,我发现确实如此。中秋诗会有近九十个人参加,场面非常壮观。首先是唱坛歌的环节,我大概了解了坛歌的歌词,讲述了讲坛创建至现在的历程以及讲坛的精神。接下来是各个书院的表演,首先是汉文书院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诗歌朗诵,抒发了游子在外漂泊的羁旅怀乡之情;然后是文史书院的《溯江问源》,以短剧的形式讲述了同学们暑假行走的所闻所感;接下来是文哲书院的《金枝玉叶》,他们也是以短剧的形式,讲述了黛西的转变,展现了她的勇气;然后是汉文书院的《栋梁》和参与暑假行走同学的短剧《你好,云南》。书院表演结束后便是对行走捐赠家长的感谢,对管师母的感谢和管师母致辞。接着就是西文书院的《缔造现代》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以及对美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然后是樊老师讲话,樊老师回顾了讲坛的历程和成就,并对讲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最后是同学们一起唱水调歌头,现场的氛围达到极致,非常活跃。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反馈:
这次的讲座,万老师通过孙女士投诉鲁迅吸烟版画的事,讲了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从事实维度、历史维度、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展开探讨。事实维度的方面,我们总结出投诉需要抱有合理的目的以及充足的依据。历史维度方面,需要分析到投诉者的诉求。社会维度方面,投诉者应先和被投诉方协商不成功再去举报,而不是直接投诉举报。很多人抱着各种目的投诉,比如有人举报上海博物馆埃及展造假,一看就是想要博取流量。价值维度的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到集体利益,不能只因个体偏好去投诉。听万老师讲完,我明白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不能靠本能反应下结论。要学会理性、多维度思考,有证据和逻辑支撑,要有多元视角和认知。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1.不合理,但也带一些合理性。鲁迅吸烟这幅画和导致青少年学坏没有直接关系,孙女士的投诉可能会关乎到市民、管理者、这幅画的创作者。对她而言,吸烟就是误导青少年学坏这个观念就是简单的对错。她没有选择正确的投诉渠道而是发布到了网上,这样会占用公共资源,引发纠纷。
2.争议点:
(1)吸烟是鲁迅的代表性动作,如果改了这幅画就相当于篡改历史?
(2)孙女士的帐号是宣传尼古丁袋的,投诉鲁迅抽烟,就是为了博取流量卖货?
(3)青少年的第一反应不在于吸烟,而在鲁迅本身。 -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第一轮(汉文书院)《拜月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镇,他在爱情中讲究门第,强行拆散了蒋世隆和王瑞兰。核心冲突是他的封建思想和蒋世隆和王瑞兰的自由、开放、平等的爱情思想。
《李逵负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逵,因为做事十分鲁莽,但是他发现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大骂宋江和鲁智深时,还是主动认错并抓住了那两个假扮宋江和鲁智深的人。我认为不一样,《拜月记》中的喜是被拆散后又恰巧重逢并重组家庭这种温馨、愉悦的喜,而《李逵负荆》中的喜是起起伏伏的,讽刺了李逵鲁莽的行事态度以及他将功补过的赞赏。《拜月记》体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社会价值观。《李逵负荆》体现了要坚守正义,兄弟之间要互相信任,要先冷静下来和“犯错方”协商后在制定行动方案。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8.30讲座反馈
讲座一开始讲了讲坛交作业的规则:总共有3个作业问题将会被开除,需要写“复活”申请并家长签字,2张明信片可以抵一次作业问题。后来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张关于账号重新注册的申请,结合樊老师的批评,我知道了犯了错必须先自我反思并承认错误。
行走分享是由暑假期行走的几个小组代表分享的。通过他们的分享,我知道了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有些是通过族群迁徙而来的。古代滇组所讲的南诏铁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是因为各个民族的信仰不同,理解也不同。
读书小组分享了自己对《金枝玉叶》这本书的见解,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黛西。她很倔强,很坚强。在外界的干扰下依旧能做好自己,爱自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真正的贵族精神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
干 坤当我从妈妈手中拿到这本暑期必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时,粉色的封面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给妈妈看的书,而不是我这个才满12岁的小男生,陈丹燕写的是一位女性戴西,与我好像是八竿子都碰不到一起。然而,当我随手翻到照片,眼前突然想到同样的一个才女——林徽因。她们身上有一种模糊的相似,具体是什么我难以表达,就这样书页在我手中展开。
她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海小姐”,住花园洋房,弹肖邦钢琴曲,连下午茶的银器都要仔细擦拭;可时代浪潮袭来,丈夫入狱,家产被抄,她从云端跌落泥地,发配去扫厕所、吃八分钱的阳春面,挑粪、种菜各种体力活。而在困境中她依然有着稳定的内核:在工厂做工时,她会用铝制饭盒煮出像样的粥,就着咸菜也保持着吃饭的体面;被下放劳动时,她依旧记得在衣领处别上小小的素色花朵,在灰扑扑的人群里保留一丝精致;即便晚年独居小阁楼,她也会把窗台收拾干净,摆上几盆绿植。她遭受着风雨的洗礼,并朝着阳光生长。
林徽因与郭婉莹的相似处在哪里呢?我想到展览时看到林徽因穿旗袍爬大殿测绘的照片,本可以穿金戴银住在大洋房里的林徽因,偏偏选择风餐露宿,穿着旗袍爬梁上柱。她勇敢地和蝙蝠臭虫作斗争,找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狠狠打了日本人的脸。
是贵族精神。
当我天天盯着路边的豪车点名、惊叹时,妈妈总会说“你看到的只是富人的表相。富人与贵人不同。”贵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戴西和林徽因的样子。
面对财富、磨难能伸能屈,更重要的是守护内心的恒定和尊严。不偏不倚、不折不屈。这种尊严无关物质,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放弃对美的感知,对自我的坚守。戴西说“你看,我就这样过来了。我好好地过来了。”这一句感叹轻若鸿毛又似重若泰山。
合上书页,看到封面上“金枝玉叶”四个字,陈丹燕摒弃花来命名,而取了枝叶,呈现了女性柔中带刚的的精神力量。突然想到“谦谦君子”四字,不知有没有人会去收集上海的谦谦君子整理成书,延续另一种贵族的版本呢?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栋梁展观后感
干 坤
这是我第一次跟着汉文学院的同学、老师参观上海趣看美术馆《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并且也是第一次因为一次展览写下观后感,这种体验是我前所未有的新尝试。
此前对梁思成、林徽因的了解仅限于"爱国工程师"和"才女诗人"的标签,对"栋梁"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国家的栋梁之才"层面。而经导游介绍“栋梁展”巧妙地将"栋"字拆解为两个"木",暗指林徽因的姓氏,而"梁"则直接代表梁思成。这种文字结构上的隐喻,不仅体现了策展团队的匠心独运,更说明了梁、林两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的伟大地位和重要性。
展览通过近400件手稿、图纸、书信等文献,系统梳理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建筑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展厅入口处陈列了大量梁、林二人的生平照片、书信及设计图纸,将梁林年表与场馆现代布局并置,形成时空对话。在多媒体展厅中,25分钟的光影叙事让我们跟随梁林的步伐去测绘数千古建的曲折历程。
梁林二人合作考察并记录了众多古建筑,其中发现的应县木塔,用实物证据否定了日本提出的“中国没有唐朝以前的古建筑”这一错误理论。他们还共同参与设计了国徽和英雄纪念碑,为中国建筑史和现代设计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通过过展览中的手稿和影像资料,我了解到梁思成是一位多面手。他爱好摄影,精通圆号、小提琴等乐器,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学习建筑学,又在哈佛大学研习建筑史。而林徽因是个服装设计师,因她考上了美术专业,推荐梁思成上建筑专业,林徽因学习建筑,当上了建筑专业的助教。真是位女中豪杰。
一年级时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山西,当时因为交通不便,没去看应县木塔。而今年暑假去大足石刻,听导游讲到梁思成是国内关注大足石刻价值的第一人,并拍了许多照片。回来再参加栋梁展活动,让我不禁又对梁更添敬佩。
这次展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志同道合,并且齐头并进。他们不仅是建筑史的开创者,更是用生命守护中华文脉的实践者,也让我明白了“栋梁”二字的深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