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蒙元的统治究竟给汉族带来了什么影响?是文化的交融,是对“中国”版图的重新定义…真的只有这些吗?
蒙古西征,党项人被屠杀,党项族就此覆灭,持续了189年的西夏文明彻底毁灭。看到这里,我内心是震惊又悲痛的。近两百年的灿烂文明,竟在短短数年内就被蒙古铁骑踏碎,一段鲜活的历史彻底沉溺于烟尘,只余下断壁残垣...百姓从1122年的9347万到1274年887万,这之间该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至此,我似乎更能理解文天祥,以及那些文人志士——为何即便以生命为赌注,也要躬身践行南宋理学,传承汉文化。崖山海战虽宣告了南宋的灭亡,但汹涌的波涛却也狠狠拍醒了幸存的汉人,一时间,汉民族民族意识骤然崛起。汉文化,这个“中国孤儿“,成了所有文人付诸生命也要保护的对象。
为保护赵氏孤儿,公主,韩厥将军,公孙杵臼…都自愿牺牲,“真实的历史真的有这么残忍吗?”保护中国孤儿的过程真的这么艰难残忍吗?历史课本上对于元朝的描述多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统一”,这个描述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很平和的过程,但听了讲座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蒙元对汉民族的统治极为残酷,他们认为汉人狡猾成性,将人分为四等,把汉人和南人列为最低等的。同时,他们开通大运河,对江南税赋压榨。因此,张养浩才会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朝对汉人的残酷统治,并未成为压垮汉人的巨石,使他们臣服于草原的统治。相反,当生存和尊严被一层层挤压,汉人却更为团结,对于“汉人”的身份认同感更为强烈,民族意识早已在他们心里牢牢扎根。
可他们如何保护“中国孤儿”?如何更理智的去传承文化?那时的儒士面临着科举的废除,仕途的阻隔,儒学得衰微,文言的败落。部分文人选择退隐,部分选择委屈为吏,剩下的则流落市井。他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是“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世道的风气日益浑浊,留下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悲鸣,面对这些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大概只有逃避,沉浸于短暂的欢愉吧..“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时文讨论:
前两天我们在上政治课时就讨论了有关绿捷的问题,那时我们的政治老师还调侃,我们是被资本做局了。举办了听证会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同。其实事实,证据,都很清晰明了了,但为什么结果并没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权力”的失衡,制度的缺乏。我们之前讨论过美国的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发声。虽然中国也一直在搭建多元平台,为百姓提供广泛的意见表达渠道。但显然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点。他在提供平台的同时却控制了发言的权力,比如强制学生在问卷上写下班级学号,不允许老师拍照讨论菜品,原地销毁发臭的虾仁...大概这就是制度的理想化与现实执行的矛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