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反馈
本次讲座讲到了元朝并不是像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实行了中国的大一统,并且版图地跨欧亚非。除了这一面,他还有更加血腥的另一面,党项民族的灭族,当时元朝对西夏进行了灭族,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党项族,并且宋朝从原来的将近一亿人,在元朝初期,只剩下上百万人,以及对于欧洲各国的大肆屠杀,樊老师甚至告诉我们,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有将有几十万人的义士跟着南宋的末代皇帝一同跳海而亡。而甚至我们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一件事。樊老师在课上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汉人的地位要比回回人的地位要低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回回人首先归降于蒙古人,而汉人,尤其是曾经是南宋的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第二就是回回人十分善于数学,蒙古人可以依靠他们来算账。
时文讨论
在西贝和绿捷两件事情,讨论时老师给我们提到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而在本次事件中,明显两个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绿捷公司在本次事件刚发生几天后,将原料以及有关信息全部删除。并且老师在结束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样的听证会真的在现实中会召开吗,我认为大概率不太可能,因为本身绿捷公司就承包了上海五百多所学校的学生餐,以及能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将有关信息删除,其背后的权力应该很大。
张轩齐
-
10月25日元散曲 & 时文讨论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预习问题:
1、请运用上次逻辑讲座中的多维分析框架,从事实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材料1、2中的西贝事件和绿捷事件
事实维度,在西贝事件,罗永浩表达认为在西贝用餐几乎全是预制菜,但其价格依然高昂,西贝官方反应没有这种事,但在后续的曝光中,西贝后厨的原材料的保质期极长。贾国龙在罗永浩直播次日指责罗永浩太坏了,与此同时西贝餐饮集团发布致歉信,并且立即进行整改。
绿捷集团提供的餐食具有问题,涉嫌多个学校,并向外宣称是虾肠外溢,有泥沙而非虾本身的质量问题。有关绿捷肉品记录被删除。
二、社会维度
西贝事件,西贝方自身使用预制菜原本使成本减小,经营金额增加,现在使其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在食品市场的经营受损。
家长对于西北的经营的信任度减少,后续不一定会再去西贝吃饭。
绿捷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受到质疑,检测单位的诚信度受损,家长的利益受损,绿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引发思考。
三、历史维度
西贝方在经历预制菜事件后,加速整改,国家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
绿捷事件中,国家出台了有关于预制菜能否进入校园相关的政策,以及对于绿捷公司的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四、价值维度
食品安全是以偷工减料,使用预制菜来减少成本,增加运营金额,还是堂堂正正的制作餐饮。这两件事式国家出台有关于预制菜的政策。
2、分析事件后谈谈你觉得这两件事的舆论发酵的最大争议点在哪?
西贝事件中,使用预制菜和西贝长期以来打造的品牌所不符,以及西贝官方的态度在前期不好。
而在绿捷事件中,是他背后的权利,以及在曝光后恶劣的态度,和食品安全检测和现实体验不符。
3、【一级会员必答】:如果就绿捷事件,展开听证会,听取各方诉求,请选择一个角度【调查方(监管部门)、涉事企业、家长/学生、校方】谈谈你觉得这一方会在听证会上向哪一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作为家长/学生我会向调查方询问:在几次的食品安全检测中都似乎与实际不符,以及有曝光到绿检测方与绿洁公司有关系,并且仅以虾仁有问题作为整件事的回复吗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这一次的讲座让我发现了以前在阅读这本书时从来没有发现的情节,可以说当时的话具的特点都十分类似,都把国王描绘成软弱无能,大臣又十分奸贼,而把光复国家命运的重任交给一个弱女子,我认为这个弱女子可能就是作者类比自己,可以说当时的作者十分喜欢运用类比。而且在剧中的女子的所作所为不像是一位正常女性所会说出来的话,更像是一位大臣。、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本次讲座讲了元灭宋的过程以及文天祥,课上樊老师给我们看了现在历史书上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以及讲元灭宋的矛盾之处,教科书上所写的元灭宋是带有褒义的,而在讲述文天祥的生平时,元灭宋讲述时带有贬义。同时在课前樊老师给了我们三副对联,让我们认为哪一副最符合文天祥的生平概括,我认为是中间的那一副,既能体现他爱国忠君的思想也可以体现他坚持自己的道义。课前我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南宋被灭已经是必然的事实,为什么文天祥还要去坚持与元朝斗争,并且想要光复宋朝呢。我认为应该和当时的教育有关,樊老师说文天祥所学细的地方在吉安,而当地盛产名人,可能他所受的教育史对国家的忠诚大于个人利益。同时在我国常常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西方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元朝和普通的改朝换代不同,是由一种新的民族统一的。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第二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长生殿》和《汉宫秋》
预习问题:
1、阅读两段唱词,找出《汉宫秋》《长生殿》两个故事的高潮选段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词,并说说表达了主角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尽量不与其他同学
汉宫秋:元帝实在无计可施,而此事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群臣又无良策退敌,元帝只好将昭君宣上殿,把实情告诉他,昭君知道如果能有别的办法,元帝也不会出此下策,他便上前启奏道,妾身蒙受陛下的厚恩,无以为报,只要能平息战乱,使国家太平,臣妾愿意去番外和潘,只是与陛下的情谊,臣妾实在难以抛舍。王昭君对于汉朝的留念以及为了国家而不得不献身的悲伤,和皇帝无力回天的感伤和愤怒
长生殿:杨贵妃实在不想死,她不想抛下皇上,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孤苦缠身,可是他不死,皇上就有可能会死,大唐的江山社稷也会被说臣毁在他手里,他不想承担这样的罪名,于是又再三请求一死。玄宗无奈掩面而泣,江山,美人他都不想舍弃,如果硬让他选择,他宁愿只要玉环,不要江山,可那样会落下千古骂名,也对不起列祖列宗。杨贵妃对于唐玄宗的深爱却又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唐玄宗身不由己被逼无奈的悲痛
2、同样是“牺牲所爱”,汉元帝最终“目送昭君出塞”,唐明皇却“亲手赐死玉环”。列举这两个场景里帝王的言行,你觉得哪一位君主更“无奈”?
我认为是唐明皇,他亲手杀死自己深爱的女人,在当时国破家亡的时候,要么是唐明皇死要么是杨贵妃死。而在汉宫秋中,如果昭君不出塞就是大汉和匈奴进行战争,有两种以上的选择,但唐明皇只有一种选择
3、 请概括《汉宫秋》《长生殿》里两位女性的结局,并思考当我们为主人公的爱情或命运感伤时,我们究竟在哀悼什么?(回答尽量不要与其他同学重复)
王昭君在为了国家和人民不受战争的摧残于是同意和匈奴的单于和亲,在路上投江自尽
杨玉环在安禄山反叛国破家亡的时刻,为了不让唐玄宗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甘愿自杀来替唐玄宗背负骂名。
我想我们在哀悼的是他们为国家而献身的勇气和他们凄美而又不圆满的结局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预习1:结合宋元之交的历史与文天祥生平简表,看宋元之际战争概述的视频《一口气看完蒙古灭宋之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m157dh?t=21.3),结合地图,划出《<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谈到的22次“死”,谈谈你认为这些“死”可分为几类?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列举一路上可能的“死”?由此你对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有什么新的理解或疑惑。
一直面援军所能遇到的危险
二在各地差点被巡捕抓住
三在路途中所遇到的各种意外危险
通过列举个人在途中遇到的各种危险,来表现文天祥在元的后方抗战的极度危险,以及向南宋政府表示忠诚证明自己忠诚于南宋。
通过阅读«指南录»后序选段我对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当时闻天想对于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了,为后世留下清白的名声。但是在当时南宋被灭亡已经是必然的了而文天祥为什么一定要去想着收复失地呢,尽管不去想投降于元朝,但活着就只是为了光复宋朝吗,甚至以死殉国。
在阅读«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我觉得文天祥有点孤立无援的感觉,比如“六龙杳霭知何处”,有些孤立无援的感觉,以及惟有孤臣雨泪垂,令人感到并没有很多人理解文天祥
预习2:结合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理解《正气歌》,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典故,思考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些诗句的特别意义:诗歌前面这么长的“序”作用是什么?结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力量?
用这么长的序来描写自己被囚禁的地方的环境极其恶劣,并以此来衬托他的气节和不屈的意志。结尾两句诗使整首诗从高昂激情变得平静,文天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想象自己正在窗边读书,并用古道照颜色来自比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中秋诗会,回忆起第一次的参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元,本次各各书院的主题有近代,明代等等,中西结合,真正的以人文得自由。
汉文书院演的徐霞客为了理想走遍全中国和三个在当前应试教育下挣扎的同学,我想如果我是三个同学中的一个我可能是第二个,有梦想但可能只是思考不付出行动。而第一个同学就像徐霞客一样,虽然不一定明白未来的路途如何和自己的选择,但至少他们做出了为梦想奋斗的改变,看同学所演的徐霞客也让我陷入了思考,应试教育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吗?教育的意义不是在于培养各种人才吗?而应试教育将这一切功利化。
汉文书院所演的另一部短剧,也让我有了些许思考,在当今社会飞快的发展下,我想古建筑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像毛主席曾经说过,想要放眼望去都是灰色烟囱。我们真的应该放弃这些非常美丽的木构古建筑吗,而是转向以钢筋水泥构建成的森林呢?
林徽因夫妇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别人的凯旋门能保存我们的城墙就不能保留吗?他们为了证明唐代的木构建筑不只能在日本看见,在中国国土上也有所保留,日夜奔波。
以暑假行走为背景的你好云南以讲述菩提女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云南的历史。在这之中,男扮女装扮演菩提女的同学和演樊老师的同学都让我感觉非常的欢乐,尤其是樊老师的经典名言:“快记笔记呀。”“不要在那里说小话。”用轻松的氛围来向我们展现了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
西文书院演绎的缔造现代,用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家所认为艺术所需表现的特点和东西来向我们展现。
这是我第2次参加中秋诗会,和大家一起再次唱起水调歌头,从上一次唱起这首歌有了新的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在阅读整本书中,我发现其实所谓的喜剧不一定完全是“喜”,其中可能夹杂着大量的“悲”以最后圆满结局来作为“喜”,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李逵负荆中,在宋江,将要斩首李逵之前有一个叫燕青的人告诉他去背负几根荆条去认罪,而这个人是卢俊义的下属,而同时,卢俊义和宋江是相当于平起平坐的同事,所以说这一切都有可能是宋江所指使的。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本次讲座是通过孙女士的事件来讲解多维分析框架,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需要换位思考,从各方不同的地方来理解事情,这和之前所讲过的一次,结构化思维很相似,之后老师要求我们分书院进行讨论,我们组是社会维度,我们发现现在的人一遇到问题,大部分都是进行举报或者是投诉,很少再有协商,同时这些,投诉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从中得益的。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孙女士在投诉鲁迅纪念馆的内容应该被发布出来吗?因为如果以后再有人投诉,像一些比较红色的或者敏感问题,还有人再敢去投诉吗?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第一次读书小组
阅读篇目: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拜月记》、《李逵负荆》
预习问题:
1.分析两个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说说ta以什么形象参与了该剧最核心的冲突?(回答问题时需要说出核心冲突是什么,人物尽量不与前面的同学重复)
李逵负荆中的宋江,李逵在没有问清恶人是否是宋江后,就与他大吵一顿,后来用性命来立下赌约,但是发现不是宋江后,李逵差一点自刎。(我个人认为宋江有点太过于较真了,差一点导致李逵的死亡。他和本剧李逵在一开始的大吵以及后来的认错发生冲突,差点导致李逵自刎。)
2.两部喜剧的“喜”一样吗?两部剧分别强调了什么喜剧元素?这体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更受哪类观众喜爱?
不同。
拜月记中强调的是王瑞兰和蒋世隆两人最后幸福的圆满结婚。如果蒋世隆并没有在最后考中进士,恐怕他和王瑞兰也最后不可能走在一起,还有就是陀满兴福,他全家被抄斩却最后还是去辅佐。那个昏庸的皇帝所以作者当时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摆脱当时的封建忠君思想。
李逵负荆中体现的更多是李逵的粗鲁和愚忠而闹出的笑话。更加体现了当时的江湖义气,和对于君王的忠诚。我认为李逵负荆更容易被民众所喜欢。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问题:
1、阅读材料一、看孙女士的投诉内容,你认为,她的投诉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作为纪念馆的外墙,需要一些可以代表这个纪念馆所纪念对象形象,而鲁迅广为人知的是他特别爱吸烟,改为手持文笔其实也可以,但是所谓的会误导青少年吸烟或者是户外吸烟场所,就非常不合理,而且在她的微博中还有许多宣传尼古丁袋的,这不得不让人引发思考,这个投诉真的是所谓的为了保护现在的青少年所发布的吗?
2、阅读材料二、从网友的评论看,该事件的争议点在哪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材料一:孙女士的投诉和主管部门、旅讯纪念馆的回应
首先是孙女士在投诉的同时,她的微博界面中有大量关于尼古丁袋的内容,所以这一条投诉很有可能是为了商业价值。第2是纪念馆的回应有些过于的圆滑。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开学教育:老师讲解了违反规则的后果,以及为什么要有规则,这就很能反映出我们的态度,三次作业没有完成,就会被标黄,同时要写复活申请以及三次的手写反馈,当我们被标黄了的时候,我们就很需要思考自己的态度了
行走汇报:同学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青铜器不仅能反映出当时的制造水平等等,同时也能反映出制造者对当时的想法和理解,像在云南当地的青铜器中,有很多是牛和虎的造型。以及在当地有一块石碑,可以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是有一种正统性的感觉,所以他们会向中原文化试图靠近。
读书反馈:这次读书小组以一种我没有想过的方法来解读,总统是靠不住的,以及上海的金枝玉叶。他们都讲的是当外部世界都不可靠时,人要如何才能维护自己?但总统靠不住的是,更强调的是外界,而上海的金枝玉叶讲的是个人。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将一件事情交给一个人后,为什么还要去怀疑他,而不是相信他呢?这就很符合美国的政府思维,人是靠不住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人的特点就是为自己谋求私利,所以说为了防止权力的泛滥,美国设置了三权并立,以及第四权利新闻媒体 -
2025年暑假一级会员读《总统是靠不住的》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了一些了解。 作者以解释government和解释administration来开始介绍美国的政府,我们普遍认为这两个词代表的就是政府,是同一个意思,但在美国这两个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而在过去我一直认为美国总统就是相当于皇帝之类的,所以经常怀疑他们为什么经常做一些“口是心非”的举动,直到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美国的整体机制就如同一台收银机一样精密,书中也多次提到了人是靠不住的,而机器比人要更加靠得住,所以在美国的政府中总统并非是皇帝,更像是一个公司的老板,而真正的权利是在“董事会”国会手中,总统的一切要求或法律都需要通过国会的同意才能颁布。
而美国在为了防止出现昏君而导致人民再次被压迫,初代的国父们就设计了一个类似于收银机一样的系统,他们为了防止总统的权力过大于是设置了国会和最高法院。这就和中国式的思想很不同我们一直在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而带领我们走向希望,但美国就相较于我们更加踏实一些,他们不再那么希望与那些仅有的1~2个明君来拯救这个国家,相反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制度,正如书中所说的人是靠不住的。而且在美国所有的报社或电视台是属于民营企业而非国家的企业,这样就减少了国家来操纵报社的机会。
所以总统总的来说所拥有的权利并不多,他其实和一个普通的民众所拥有的权利相差不大而且拥有更大的压力,像在尼克松水门事件后他试图以解除独立检察官,是为国好等名义来试图掩盖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所以说美国的政治体系就如同一台精密的收银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特朗普被弹劾了两次,和特朗普在今年对华的关税贸易战上个人表示要将对中国的关税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后来并没有实施应该就是国会没有通过这一项决议。 -
2025年暑假行走作文这一次的文化行走,我选择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
走进展厅,我看见了前言上所写的是中华文化的直根系,我上网查了一下:直根系的概念,由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之初就已提出。他在论述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时明确指出,这三种形式的典型地点大多集中在中原和北方,且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交融密切相关。
我认为就是直接和中华文化相影响的。在采访过几个人之后,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有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和如今我们所认识的龙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像红山文化的龙是猪头,没有任何脚。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红山文化的龙在经历时间的推移过后,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今的龙。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直系根。
另一个很有趣的点是我在观展的时候,发现红山人的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女神像,是生殖崇拜。接着又看到一个人形的雕像。比较像现今的欧亚人,高鼻深目的特点,同时在观看了红山人下葬的习俗和墓室的特点后,我在思考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和埃及文化好似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虽然说两个文化相聚时间跨度和地理位置相差都很大。但是红山文化中祭祀所用的人物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各种石雕也是有些相似的。还有祭祀习俗,红山文化虽说是用圆形的祭祀坛,而阿斯特克文化是用类似于金字塔型的祭坛,但两者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所以我在思考会不会红山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有些间接的关联。
所以说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有关联的,但也许是因为时间跨度很大,或者和中原相距有些地理差异导致红山文化和如今的中原文化的龙所表现的并不太一样。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黛西的一生就向作者评价的: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她在6岁时从澳大利亚移居到上海。出生就很不一般,开豪华的车,住漂亮的大房子。但她却没有像那些富豪人家的大小姐那样,她的童年和姚姚是比较相似的。童年时期生活都比较富足。但在改革后她的命运也十分不幸。她的丈夫被关进了监狱,她的资产被悉数充公,连自己也被下放到掏厕所。但即使这样她没有像上官云珠那样自杀。没有了锅也用铁丝烤出同样香脆的吐司,用铝锅做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他
她小的时候是在中西女塾中上学,他的风格是贵族化,他的教育是美国式的。黛西在这之中度过了她的快乐的童年,仅仅在上学时期,她就已经表现出了不同于同龄人的独立。
黛西的婚姻史也是十分独立自由的,她不愿意和一个no fun的人结婚,即使艾尔伯德以死相逼,她十分冷静的拒绝了,更加倔强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加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和她谈得上fun的丈夫,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十分fun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无法静下心来做一名好丈夫过居家生活的男子,在黛西难产时,女儿一个人在家中养肺炎,她的丈夫却依旧去俱乐部玩牌,直到深夜才会回家。就像作者所写的。“这是一个会让你非常高兴,但不会对你负起全部责任的丈夫。”即使在经历了丈夫出轨,完全不负责任后,黛西依旧保持着她对生活的骄傲和坚强。
黛西和上官云珠本质的区别是上官云珠选择了以死来离开这些苦难,但黛西却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我想她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像作者所写的“在美少女不同于模特的娇嫩纯洁里面,还有一些不同于维纳斯的晶莹坚硬的东西,像钻石一样透明但是锐利的东西,闪烁在她娇柔的眼光里。”在经历了丈夫在监狱中死亡,还要替丈夫还一些不应该的债务,在教书时甚至因为教的很好而被人嫉妒,她也没有像生活低头。像去清洗马桶,还需要自己一个人搬动,却也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而且除了要干所有要干的农活外,还需要充满宿舍里所有的热水瓶,打破了一个热水瓶,还必须自己花钱买。
就像黛西她所说的,“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黛西的故事也会永久地萦绕在我们心中。黛西的精神也会一直影响着我们,乐观,风趣,骄傲与尊严。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预习问题1:
你对于云南的印象和了解有哪些?至少写出5条你所知道的“云南”(任何方面都可以)。
1,是古代用于流放犯人的流放地
2,食物很好吃
3,是少数民族自治州
4,环境保护比较好,有很多珍稀动物
5,少数民族的节日很多
预习问题2:
阅读下面提供的行走主题和分主题的题解,结合视频《什么是云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4y197e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289de041ecf46234922d0db094e603a),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
1,既然云南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算是非常发达,那么在先秦至唐宋时期,统治者一定要同意云南的目的是什么?
2,云南的地势非常险峻,而且民族非常多样,那么各个族的人是如何互相融合的?又如何形成这么多的民族?其中会不会经常发生战争?
3既然云南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那么为什么云南同时还肩当着流放犯人的流放地
预习问题3:
将以下发生在云南的著名历史事件的朝代(时期,近代史具体时间)和牵涉到的著名人物查阅写出。
1、古滇国,滇王(前278年——前109年)
2、庄蹻入滇,楚顷襄王,庄蹻(战国时期楚国(前279年))
3、五尺道,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战国时代)
4、设立云南县,汉武帝,(西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5、七擒孟获、(三国时期)
6、南诏国、天宝战争,蒙舍诏首领皮罗阁,(738年—902年)
7、大理国,大义宁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
8、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元世祖忽必烈,(1253年)
9、明远征云南,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
10、南明最后皇帝被害。朱由榔,(崇祯十七年(1644年)
11、中法战争滇越铁路,茹费理,李鸿章(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12、护国战争,(1916年),蔡锷,唐继尧,梁启超
13、西南联大,张伯苓,梅贻琦, (1938年2月中旬)
14、中缅边界协议,周恩来(1960年10月1日)
15、对越自卫反击战,黎笋 ,(1979年到1989)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这一次是最后的读书小组,只问我们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姚姚这个人?就像作者所说的,他想要写的即使是一颗灰尘,也要让他成为一颗永远不能抹去的灰尘。而姚姚就正好卡在普通人和不普通人的中间,她的母亲是电影明星。她的一生可以反映当时很多人的缩影,就像课上一个同学说的,她的身上其实有当时很多人的影子,有上官云珠的影子,有她所见过的许许多多的人的影子。而且同时在警醒我们,不要再让这种时代再次发生
-
6月7日 文科有用与否的时文讨论反馈这一次的辩论,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文科衰败理科上升,我认为因为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答题思路都是被固定好的,在这种环境下,是否可以真正的获得自由呢?且在目前的教育想学习文科的多大部分人就是为了就业,而不是真的为了理解文学。而且理科可以让军事等方面进行发展,让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增高,但就像反方所说的,无用不代表没有价值。现在如果理科发展过快,有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文科就是来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
6月7日时文讨论丨当今和未来,文科还有用吗?问题一、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何看待“文科衰退”的现象。
可能当今社会人们更加重视理科,因为他们认为这对社会,国家的进步更有帮助。增加理科的重要性,同时减少文科,这样可以在军事经济这种方面更加强大,而文科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可能并没有显得那么重要,毕竟打仗并不能用文学来打败敌人,而是更多要靠武器
问题二、阅读材料三,联系自身,你会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文理分科或专业选择?
可能平分吧,我两种科目都还可以,但是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去想过这个问题,但可能会在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和当今社会更加重视的科目之间取一个平均。 -
《上海的红颜遗事》2025年春季读书小组 第二轮(西文书院)阅读问题:
1、姚姚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压力?请至少罗列两条,并标出书中对应的页码(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P171姚姚在生过孩子之后,没有什么人看探望她,也没有什么人带什么东西,他的父亲程述尧在她发生了这些事情后就和她断绝了关系,无依无靠。
P175她原来可以被分配在上海乐团,但是因为生活错误,被取消了
2、在姚姚的“分配”事件中,姚姚遇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任何你不理解的地方?
他的出生在当时的情况下被认为是黑五类,同时又有一些“生活作息方面的问题”,还试图偷渡。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姚姚的故事?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姚姚的故事。请至少各给出一条理由(可以是书中提到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请尽量不要和其他同学重复)。
用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故事来记述文革时期对人的摧残,希望后人能警醒,不再让这种悲剧发生,同时,即使这种事情真的再次发生,可以让我们及时的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