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方

方萱沂1

@方萱沂1
关于
帖子
14
主题
0
分享
0
群组
0
粉丝
0
关注
0

帖子

最新 最佳 有争议的

  • 10月25日 时文讨论
    方 方萱沂1

    1、西贝在事实上虚假宣传,并且强词夺理不愿道歉。在社会上激起消费者广泛的不满和愤怒。再次引起人们对“预制菜”的标准制定、使用场景等等的讨论(这原先依然是一个缺乏统一监管机制的领域)。引起人们对“预制菜”的使用的争议,对商家应尽的告知义务的争议。
    2、我觉得西贝的争议在于,宣传与实际不符。绿捷的争议在于,作为学校官方的餐饮供应商,品质却非常糟糕,学生和家长只能愤怒却(暂时)无法改变现状,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3、我觉得家长/学生会向监管部门与校方提出这两方监管不力,甚至是否有利益勾结的问题。

    我思故我在

  • 10月18日 文天祥讲座 & 读书小组
    方 方萱沂1

    若说起来,我对文天祥好像是非常熟悉的。在课内的考试中,还是在课外的书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那么的熟悉。但是我对文天祥的认识一直是标签化的,“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而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一个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发现文天祥不仅仅是面对招降宁死不屈,在被俘之前他组织了军民反抗,保卫临安。这与我先前对文天祥“文人”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
    当樊老师问我们哪句诗最能反应文天祥的精神时,我选择的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因为我觉得这句诗明确的表明了文天祥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与“正道”固然更概括性地表达出文天祥的精神,但是“不指南方不肯休”更体现了文天祥与其他同样以身殉道的贤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具体的目的”让我更加聚焦于文天祥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仅仅一个抽象的“民族英雄”的概念。
    后来樊老师讲到文天祥的家庭背景,父亲对他的教育,以及他在白鹭洲书院的求学经历。文天祥的成长过程慢慢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从中我更能理解到他最终的抉择的原因。早年立志,正统理学的培养,最终塑造了他捐躯赴国难的精神。

    本周要点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方 方萱沂1

    我觉得这次读书小组,沈阳学姐的解读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正是这样“惊世骇俗”的解读震碎我惯有的印象,重新思考这些“老旧的”故事。
    一上来沈阳学姐先是让我们将两个故事与历史做比较。历史上的王昭君远嫁西域,在单于过世后嫁给了他的儿子,并且王昭君原是平民女子,进入宫中多半也是作为宫女的,她后来被封为宗室女,下嫁单于。而故事中王昭君坚贞不屈,在河边自尽,作者安排了王昭君与汉皇的爱情故事,并且颠倒了汉朝与匈奴的地位。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带有很强的作者自己的投射。故事中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就像现实中元朝与汉人的关系。作者着重塑造了王昭君为国献身的坚贞不屈,以戏剧化冲突的形式展现了她的才华、贤德与忠贞,相比无能且有病的臣子与懦弱的皇帝,她才像一位“真正的大臣”,她的高风亮节更反衬出大臣与皇帝的无能。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在以王昭君与杨玉环自比的。
    一个在现实中落魄的、失意的、不被重用的文人,在文学作品中,以浪漫的想象去想象皇帝爱自己爱得情真意切,死去活来,自己和皇帝心意相通、比翼双飞。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写闺怨诗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了。从“文人的自比与投射”这个视角来看,王昭君与杨贵妃自愿赴死的过程也带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杨玉环与李隆基在天上的相遇,不仅仅是一对夫妇的相聚,更代表着对一个有贤德的臣子最佳的奖赏。君在臣死后依然记着他的恩情,永远忘不了他,愿意到他曾经追寻的地方去。从来都是臣为君死,哪里有君为臣死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最极致浪漫的幻想吗?
    沈阳学姐又提醒我们,《汉宫秋》与《长生殿》作为二创的作品,肯定带有很多作者个人的意志,但是当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之中,汉代与唐代,出现了那么多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吕雉与武则天的遗风到她们的时代或许还未消散,王昭君与杨贵妃,真的是一个完全柔弱的,任人摆布的棋子吗?她们没有自己的意志与抉择吗?
    当沈阳学姐问我们,《汉宫秋》与《长生殿》的悲剧到底悲在何处时,我回答“命运的无常与皇权的倾轧。”沈阳学姐直接点出了我认为的“悲”带有强烈的现代影视作品塑造的印象。对于杨玉环与李隆基的评价,人们从“批判李隆基”的政治性,转变为“批判杨玉环”,对男女关系中女性的应该怎样做的引导方向。现代的影视作品消解了杨贵妃形象的政治性,将故事的重点等多的放在男女关系与爱情之上。这样的解构当然有时代意义,将解读重点放在了王权对个体的倾轧,唤起我们对一个“人”的注视与同情,但是同时也让她们局限在了棋子的位子上。二创故事固然带有作者自我投射的幻想,但不论是在河边自尽的王昭君,还是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的王昭君,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抉择。而真正的无法自主选择的人,反而是那个坐在皇位上,却被时事与臣子们推着走的皇帝。

    我尝试复述了沈阳学姐解读的内容,虽然仍感觉其中有一些地方我并未理清思路,显得有些混乱。
    其实很难说此次读书小组,我对书的内容有很多自己的感想,我最大的收获是反思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错误。
    首先当我带着固有的印象读书时,我便失去了思考的可能。所谓的“联系文本”不过是“给自己的想法找补”。当我认为“王昭君与杨玉环就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的时候,她们表明自己自愿赴死的话语也被我理解为“被迫修饰君王的脸面”。我对故事中与历史有所出入的部分感到奇怪,却并没有深入思考作者这样改编的用意,并未将其与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想到“文人的自我投射”这一点。
    沈阳学姐的,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的解读,打破了我认为这些“俗套的爱情故事”“很无聊”的看法,让我认识到看似老旧的故事能有多么生动有趣的解读。
    非常感谢沈阳学姐!

    书讯微博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方 方萱沂1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

    书讯微博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方 方萱沂1

    第二次预习
    1、《汉宫秋》:“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用反复与顶真的手法,表现出皇帝回宫的长与慢。曾经与明妃共同经过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人了。“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似乎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期盼着下一个地方就能出现明妃的身影,但是最终只剩下一人,不可思量。体现出深深的遗憾、不愿意相信与痛苦。
    《长生殿》:“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曾经的山盟海誓,百年之约,此刻都化为了泡影,透露出深深的痛苦、绝望与不舍。
    2、我觉得很难评价。我没有找到什么依据能说服我谁就是比谁更无奈。他们都有外力所迫的地方,但也有个人的懦弱与昏庸导致的悲剧。
    3、王昭君被迫远去西域,在河边自尽。杨玉环为了平复士兵的怨愤,不得不自尽。我在哀悼的时候,哀悼的是,她们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最终因为他人的过错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但若说真真正正是完全的“无辜”的吗?她们一点也不知道皇帝与她们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或许也不是吧。但就算她们有预感,又能如何呢?不论她们是全然矇昧的,还是有所觉察,都无法改变时代与权力的倾轧。

    书讯微博

  • 2025年中秋诗会作文
    方 方萱沂1

    江畔何人初见月
    上完数学课,我想着“要怎么写中秋诗会的反馈呢?”一抬头,我望见了月亮。
    我忽然想起来,在中秋诗会结束后,我抬头找了很久的月亮,但是什么也没找到。这时myz说:“今天廿九诶,月亮明显吗?”我恍然大悟,原来因为那天有中秋诗会,我条件反射地按十五算了。
    很多时候,讲坛老师都一语道破了我的迷津。不论是这样犯迷糊的时候,还是真的处于迷茫之中。
    樊老师用自身的经历讲文学,让我明白了文学真正的意义,当我陷入困顿的时候,让我能从文字中汲取力量。万老师教我们很多思考的方法,让我能慢慢将各种各样的想法理顺,不至于脑子中塞满毛线球无法活动。讲坛的老师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给予我们成长的养分。我认为讲坛的一大“特色”是毕业后回到讲坛任教或做志愿者的学姐学哥们。如沈阳学姐和myz,他们比我们大几届,他们已经走过我们目前身处的人生阶段,但还没有走的太远,他们依然记得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记得自己是如何走出困境的。所以他们总能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出最好的安慰和建议。“老师是引路人,引导我们抬头 望见月亮。”当月亮被暂时遮掩时,老师们又牵着我的手,带我走过黑暗。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这是我以学生的身份参加的最后一次中秋诗会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梦一样的过程”。

    我们都说,这是西文“最西的一集”。最开始,大家想“我们这次出一个怎样的节目呢?”我提出了《缔造现代》的想法(其实我最初并没有想到最后会这么幽默,但是对话的形式给了大家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在整活儿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太好笑了),然后大家开始拆分任务,一起写剧本,不过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时燕子仔细修改了每一段内容,并附上了修改原因与建议。
    之前我总觉得我们一代代之间是断层的,我们与我们下几届的同学的联系不如我们与婕菲妈咪那一届一样紧密,我也没有像婕菲妈咪一样去传递些什么,这和我本身实力不足有关,也有不可抗的外界因素吧。但燕子这次的批注让我意识到,并不只有长篇大论的辅导或至关核心的点拨才能被称为传承,如何将自己读书的体会写成剧本?如何修改剧本,为什么要这么改?在一个细小方面给出一些建议,未必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一次建议并不能带来真正的领会,就像我总是惊叹于婕菲妈咪和沈阳学姐的美工水平,但自己做的东西总是让人一言难尽,但总会有些什么顺着小建议传递下去的。排练的过程总是笑话不断,每年诗会的排练也都是新同学之间熟悉的过程。

    诗会中,我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似乎每年都有人站在台上讲着相似的话,不过写诗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我尝试用语言表达在讲坛的感受是从《往明月多处走》开始的,我在讲坛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历越来越多,感受越来越多,想写的话越来越多,却也越发觉得自己词不达意。那今天站在台上诵诗的人呢?这首诗的作者呢?他是从哪次讲座开始,真正认识了讲坛?从哪次行走认识了同学?他对讲坛的感受,也有拨云见月般的过程吗?台下的我们听着同一首诗,我们是不是想起了同一场讲座?还是记起不同的行走、不同的,与朋友相处的回忆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年年如一的月下,是一代又一代的望月人。沈阳学姐曾经说:“你迟早会觉得物是人非。”(骗你的,其实很多物也非了)随着学生的更迭,讲坛的氛围也在发生变化。但在时文讨论中,我又看到那么多积极的新面孔,我恍惚间觉得,我熟悉的讲坛又回来了。总有些东西是留不住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但是今天我们依然相聚一堂,共赴这场盛会。“日月朝夕,延续的传承印证着不变的精神”我们抬头仰望月亮,月亮也见证着我们不变的初心。
    正如《溯江问源》中的三个学生,我们总有太多无奈,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能踏上我们期望已久的旅程。

    奇文共赏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方 方萱沂1

    在读书小组中,沈阳学姐提醒我们注意书与元杂剧本身的不同之处,并明确指出了书中一段令人不适的对话在元杂剧中是完全找不到对应内容的。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一个“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快到猝不及防,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在读原文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本书删去了很多细节的独白或者对话,例如在《拜月记》中,瑞兰与蒋患难与共,互生情愫,在原文中有瑞兰的独白,讲述这一情感产生的过程,但是在书中直接经历了“逃难”这一情节,两人突然就爱得难舍难分了,令我感到一些无语。其实很多“名著”只看大致情节和“网文”没有本质的、鲜明的区别,但是在人物的细节塑造上,便有着分明的差别了。

    书讯微博

  • 9月6日 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方 方萱沂1

    这次讲座中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从事实、社会、历史、价值四个维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分类思考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事件,脑海中一下子产生很多想法,总感觉剪不断理还乱,按照这四个维度可以将不同想法的关联理清楚,并且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鲁迅吸烟画像被投诉”这个案例,在社会维度我们很容易想到这个投诉对纪念馆、文旅部门管理者、游客的影响,但是却不容易想到其对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但根据社会维度定向地联想,便更容易想到这一点了。

    本周要点

  • 《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读书小组(西文书院)
    方 方萱沂1

    1、李逵。这场误会因李逵鲁莽、冲动,没有考证便冤枉了宋江开始,又以李逵知错能改、虚心认错请求原谅而结束。王镇。首先因他的固执、门第观念致使女儿与女婿分离,最后在女婿考上状元之后同意了亲事。
    2、不一样,《李逵负荆》的喜是误会解除,坏人得到惩治,好人重归于好,兄友弟恭的喜。《拜月记》的喜是经历战乱流离失所之后依然团圆,有情人被迫分别后终成眷属,受冤屈之人被平反,有才之人终得重用之喜。《李逵负荆》会受到向往侠义的人的喜爱,而《拜月记》的受众则是经历流乱之苦的人,和穷苦的书生吧。

    书讯微博

  • 9月6日 鲁迅抽烟墙画的争议——多维思维与逻辑分析 预习
    方 方萱沂1

    1、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投诉是觉得很荒谬的,为什么看到一幅鲁迅抽烟的画像关注到的不是其象征的鲁迅的思想,而是抽烟?并且认为这样一幅画像会引导他人吸烟,引导青少年吸烟呢?但是很快我看到居然真的有人通过在画像前点烟的行为“致敬”(不是做动作,是真的点燃烟),并且理直气壮的说“鲁迅正确,鲁迅抽烟,所以抽烟正确”(非常可笑的逻辑谬误),这么看来,孙女士的投诉反而变得“有道理了”,但是我并不认为,因为一小部分人的不合理想法与行为就要改变这样一幅经典的形象画是合理的、正确的。
    2、第一点是,孙女士的目的是否“纯粹”,她是真的为了公共场合的禁烟考虑,还是为了自己销售的尼古丁袋,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呢?第二点是,这样一幅肖像画真的会引导人们吸烟吗?

    我思故我在

  • 8月30日 开学教育、行走汇报和暑假读书
    方 方萱沂1

    这次开学教育由万老师和陈煜生动的合作讲解了规则的意义,这是为了保障公共的权益,从而使每个个体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行走汇报中,同学们并非直接输出自己得到的结论,而是通过展示相关文物,引导大家自己思考。看到很多非常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感觉回到了刚加入讲坛的时候。
    在读书小组中,万总突然问《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总统是靠不住的》有什么共同点,我顿时一愣。然后我想了想,一定要说的话,戴西是在美式的教会学校长大的,而《总统是靠不住的》也是以美国背景为基础的,因此都带有美国文化的基础色彩。虽然和万总的答案相去甚远,但也是一种抛砖引玉吧()万总总结说,这两本书都是关于“面对权力”,《上海的金枝玉叶》是讲,当制度失效,面对权力的倾轧,个体要怎样面对,而《总统是靠不住的》则是讲如何制定制度,限制权力作恶。

    本周要点

  • 2025年暑假读书《上海的金枝玉叶》
    方 方萱沂1

    “在躺到自己的小床上去以后,黛西轻声说;‘我怎么这么累啊。’”
    读完这句话,我照常翻过一页,却发现黛西的故事戛然而止了。是了,这位在磨难中依然保持着芬芳洁净的女子,有着沧海桑田的一生的女子,到了可以休息的时候了。她还没有再去红房子喝一次牛尾汤,没有去过感到好奇的同性恋者的酒吧,还没有写下她想写的故事……她会感到遗憾吗, 会有一点淡淡的惆怅吗?还是正如她接受自己一生中经历的那些磨难一样,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离去呢。

    这本书淡淡的,没有痛彻心扉,也没有喜极而泣,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怨恨。那些我原本认为会有很多笔墨描绘的痛苦、不幸、虐待,都被轻轻的、平静的描述带了过去,以至于我时常要停下来想一想,恍然惊觉,实际上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折磨。和秋吟一样,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有一种无从落笔的感觉。如果一定要说黛西教会了我什么,我觉得是不对的,处事的态度是无法“教”的,我也不可能“学会”这样从容的、坚毅的品质。那不如说是“告诉”吧,黛西,以及将黛西的故事写下来的陈丹燕告诉我,在面对不幸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平静的接受它,然后努力去寻找一些fun,因为经历不幸而变得刻薄并不是理所应当的,更不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再善良,但不必用“不幸”为自己开脱。

    不过我有一个感到疑惑的问题,黛西究竟为什么认同自己的家在中国,在上海,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也不愿离开呢?她的美好的童年是在澳大利亚度过的,当她现实中遇到磨难的时候,她的心灵会躲回澳大利亚的那片蓝天,那个鲜花盛开的大花园寻求慰藉与庇护,上海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她在教会学校长大,常讲的是英语,常读的书是以美国的视角叙写的,她对中国的牵挂中并不带有很多广袤深远的传统文化。与“如果能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生在中国,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唐诗”的余秋雨不同,与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叶嘉莹教授不同,黛西对中国的眷恋并不来自对那个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迷人的“祖国”。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黛西选择梳中式的发髻,穿中式的衣服,终其一生,也要留在中国呢?秋吟写道,土地是有灵的,人也是。那么这样的“灵”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一份血缘上的羁绊吗?或者说,这份虚无缥缈,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灵”,是有血缘带来的吗?因为血缘而自然的感到亲近,从而选择在这里扎根吗?

    合上这本书,我又看到黛西刚刚结婚,事业发展时那张幸福、明媚的笑容,她的头发乌黑亮丽,她的脸平整光洁,我反而感到淡淡的怅然。展露坚韧美好的品质与有顺利美满的一生好像是不可同时达到的两极,黛西有着别人看着壮丽,自己过得辛苦的一生。那么就好好休息一下吧,黛西,再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书讯微博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
    方 方萱沂1

    联系本次讲座中的云南和之前的湘黔,好像认识这样的边地是有一套“模版”的。从地理特征出发,形成特殊的文化,作为边地,多涉及民族的交融与地方政权的形成,那么不可缺少的主题就是边地融入中原的过程。当时间来到近代,在抗战和新时代的发展中,这片边地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但是当我们将视角聚焦到这片土地,它也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云南极高的海拔落差,横断山脉形成的特殊民族走廊——藏彝走廊,云南的民族极为丰富,东南而来的百越,东南亚来的高棉人,还有西北南下的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形成了27个民族,无疑是中国之最……
    同时将边地互相比较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样有军事屯田牵来的汉人,为何贵州的汉人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但是在云南却形成了特殊的聚落,存有军事堡垒呢?
    云南神奇的地理因素与神秘的文化吸引着人们,引发无数遐思。很遗憾无法亲自去到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但我想即使在家也能有很多途径有所了解。

    本周要点

  • 6月28日 云南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方 方萱沂1

    1、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
    云南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地区,同时分布有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雨高原山地气候
    云南是一个地形地貌多样的地区
    云南是一个带有什么色彩的地区(哀牢山、西双版难等未开发的原始雨林等等)
    云南是一个鲜花王国
    2、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这里出现过怎样的冲突?最终又是如何走向融合的呢?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即独立又彼此交融,因此文化上各有特点但也有相似的部分,那么是如何判定不同的民族的呢?
    云南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上做了哪些努力?这些措施真的有效吗?
    3、古滇国:前278年——前109年(战国末期到汉武帝时期) 庄硚
    庄蹻入滇 :前279年(一说为楚威王时期,一说为楚顷襄王时期) 庄硚
    五尺道:战国时期,李冰
    设立云南县: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
    七擒孟获:225年,诸葛亮 南中平定战
    南诏国:738(唐开元二十六年)-902年,蒙舍诏皮逻阁,郑买嗣
    天宝战争:750-755(唐玄宗天宝年间),阁罗凤,张虔陀
    大理国:937-1094年,1096-1254年(后理国)段思平,高方,董伽罗,段兴智
    革囊渡江与设立云南省: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
    明远征云南:1439、1441、1442、1448年,刀干猛,沐春
    南明最后皇帝被害:1662年,南明永历帝,吴三桂
    中法战争滇越铁路:1883年-1885年,奕䜣,尼格里
    护国战争:1915-191613,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西南联大:1937年
    中缅边界协议:1960年10月1日,吴努,周恩来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17日—1989年,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

    文化行走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